摆脱贫困“蜀”写伟业(六) 奋楫者先 想为敢为、勤为善为
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万亩索玛花盛开下的彝家新寨。
2020年5月15日,由原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脱贫攻坚网络展正式上线,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在脱贫攻坚线上展馆中,四川探索的“率先开展回头看大排查”等4项扶贫创新工作入选。
这是四川在脱贫攻坚领域持续创新探索的一个缩影。
面对这场与绝对贫困的对决,川人传承“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发扬“蜀绣”一针一线的精细“绣花功”,在全国脱贫攻坚战场探索新方法、蹚出新路子、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就。
□王之 (图片由省扶贫开发局提供)
机制创新
在全国首创扶贫产品公益品牌,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扶贫好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外地收购商进不去,网上订单运不出,给雅江县天路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路生态公司”)产品销售带来不小影响。得益于公司申请了“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疫情带来的影响被对冲不少。
线下,小小的公益标识,发挥了作用。雅江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共有5家公司申请了标识,疫情发生以来,雅江县通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购代捐模式,首先选购这些扶贫产品。同时雅江县与成都铁路生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2000万元的扶贫产品采购合同,天路生态公司的食用菌就是其中之一。
雅江正积极将县内的“四川扶贫”用标产品推介到展销中心,帮助天路生态公司等企业拓展全国市场。
瞄准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道,四川创建“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扶贫好物“飞入寻常百姓家”。
省扶贫开发局负责人介绍,四川明确“四川扶贫”公益品牌使用“四个凡是”原则——
凡是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都可以使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凡是有公益品牌的产品,都会动员公司、企业、平台等广大的销售环组织营销;凡是销售或助推扶贫产品销售企业和组织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凡是有“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的产品,都会倡导全社会消费。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贫困地区群众的增收,同时也改变长久以捐款捐物这种简单的济困扶贫模式,从而真正走向社会扶贫。”上述负责人表示。
“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已在巴蜀大地开花结果。
2020年12月31日,四川首个消费扶贫专馆开馆,这是集聚全省扶贫产品的省级消费扶贫中心,首批入驻1.6万多个“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授权产品。四川线上线下齐发力、省内省外共助销,全年四川扶贫产品销售全额超过162亿元。
牵一发而动全身、布一子而活全局。“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的创建,疏通了堵点、解决了痛点,成为四川消费扶贫有力的支撑点和落脚点。
工作创新
聚焦脱贫攻坚突出短板,在全国率先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
“多亏了调查员及时登门,我们家很快就喝上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广安市广安区广罗乡月台村村民刘道明说,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家。
新家设施齐全,赶场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家里喝的地下水有股咸味。2019年7月,调查员入户调查并记录了这个问题,随后,区里马上派人来铺设自来水管道。
刘道明所说的调查员,是四川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调查员。四川也是全国首个开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排查的省份。
原四川省脱贫攻坚办负责人介绍,2019年,“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后,四川立即安排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并要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大排查从6月5日开始,到9月12日结束,历时3个多月,全省共抽派26万人,获得了翔实、可靠、全面的数据。
以“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为靶心,四川不断创新脱贫攻坚“战法”——
为打攻坚战提供充足“弹药”。四川探索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把资金统一放到一个“资金池”,多个龙头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省扶贫开发局负责人认为,资金到县,意味着可以整合资金解决很多问题,让县一级有了更好攻克贫困堡垒的“弹药”。
不仅借助政策红利,更要充分发挥金融工具作用。
2016年9月12日,全国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在川落地。泸州市农村开发建设投资公司成功发行首期5亿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收益债券,募集资金将投向国家级贫困县叙永、古蔺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
为打破局战筑牢坚实“防线”。四川选取5个全域试点市州和53个试点县市区,通过对不同类别贫困人口结构进行分析,针对“低收入人群”,探索制定科学合理、常态长效的帮扶机制、救助机制、保障机制。
同时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为对象,按照“排、访、评、录、测、补、销”7个步骤,开展监测和动态管理,最大限度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技术创新
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让扶贫从“苦力活”变成“技术活”
2019年,四川开展精准帮扶“大走访”活动。让丹巴县脱贫攻坚办廖伟印象深刻的是,自己不再拎着一大包资料,只带一部手机入户,便完成了全部走访工作。
“以前不少帮扶干部带着表格资料下乡,填完后再带回乡镇,从电脑上录入更新,耗时耗力。”廖伟回忆,“大走访”期间,扶贫干部现场就可以用手机直接录入数据,同时完成图片上传,极大减轻了工作量。
那是升级完善后的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首次“亮相”。有了这款利器,让四川脱贫攻坚从“苦力活”变成“技术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巧借力、借巧力,四川扶贫工作实现一次次“迭代升级”,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借力互联网思维。绵阳市北川县创新研发“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平台,有效解决了基层会计人少专业素质不高、资金数据信息分散、扶贫领域廉政风险防控难、群众对使用扶贫资金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目前平台共代理村财25.97亿元,仅不单设会计这一项,就为全县每年节约资金400余万元。同时,还利用大数据筛选与线下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发现扶贫领域问题线索,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借力金融理念。近年来,四川灵活运用金融扶贫工具,多项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全省首推“扶贫保”,对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统一兜底保障,绝大部分由财政兜底,每户仅需承担12元保费支出。
借力国家政策。凭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以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的政策红利,2016年,巴中在全国率先探路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4500亩节余指标流转到成都,给巴中带来了13亿元收入,相当于巴中一年公共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大巴蜀儿女用活一项项创新政策、用好一件件创新工具,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不断贡献智慧、方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