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 良好社会心态,投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3日 15版)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乌英苗寨,广西南宁城和医院医护人员指导村民使用家庭小药箱。新华社发
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锦绣街道“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科普宣传员给孩子们讲解机器人的操作原理。新华社发
云南省委派往怒江州的脱贫攻坚工作队员指导村民科学种植。新华社发
市民走过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故道公园民法典主题长廊一角。新华社发
本期嘉宾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韩庆祥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宇文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室副主任 郑建君
群众满意度“生之有故、增之有因”
■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呈明显攀升;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
记者:此次调研结果充分证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民心民意基本盘扎实稳固。您认为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韩庆祥:这一结果集中反映了民族复兴伟业迈入新征程、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期的社会心态,可从三个角度分析。
首先,这是由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
其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框架,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牛鼻子”,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路线图,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深得人民拥护的强大政党。
最后,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党和政府破除各种矛盾难题、障碍阻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解决了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宇文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民众的信仰、信任和信心生之有故、持之有据、增之有因、确之有理。
具体来说,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发展的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党和政府有力领导、攻坚克难,以“六稳”“六保”、改善民生、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的突出业绩赢得了民众拥护和信任,使其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大涨、勇气倍增。
郑建君:社会心态的形成、发展,是社会现实全要素的综合反映。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治理效能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在信仰信念、方向道路、制度体制等认识上高度一致。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坚定的政治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让民众感受到了党领导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人们获得感的成色、幸福感的暖色、安全感的底色明显提升,由此形成更为稳定的国家秩序和公众向心力,成为社会心态向上向好的先决条件。
强大的政治信任。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改善民生等一系列执政举措,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党的领导能力、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与未来发展的美好预期,为高度的政治信任转化为良好的社会心态提供了现实可能。
“国之大者”与民心民意同频共振
■报告显示:受访者高度赞扬我国疫情防控举措取得的成效,充分肯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并纷纷对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和保障改善民生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
记者:一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哪些大战大考,积累了怎样的好做法好经验?
宇文利:过去一年,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战果,脱贫任务如期完成;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与国际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凌行为坚决斗争,充分展现了大党的战略定力和大国的责任担当。我们党充分彰显了驾驭复杂局势、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积小胜为大胜,这是我们在一系列攻坚战、阻击战和持久战中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同时,我们把赢得胜利的合目的性与开展斗争的合规律性结合起来,科学决策、有效管控,提高了解决难题的科学性,把握了管控矛盾的过程性,提高了赢得胜利的保障度。
韩庆祥: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和应对外部压力,统筹抓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这一年积累的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知行合一相统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民众知道“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相统一,以稳中求进再创“中国之治”新辉煌;坚持发挥制度优势、补齐治理短板、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坚持把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团结合作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精心维护,更要主动培育
记者:面向未来,应如何继续巩固良好社会心态,提升群众满意度?
郑建君:从短期看,社会心态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从长期看,社会心态又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既要精心维护,更要主动培育。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既要通过有效应对新发展阶段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抓住战略机遇,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又要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继续深化民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加强公平正义。注重解决好财富和收入分配中的差距问题;同时,明确个人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预期,缓解因社会现实困扰所引发的焦虑、认知偏差等消极心理。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产品决策、供给过程;提高党群沟通能力,完善回应机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对各项民生政策、惠民措施等加以稳固化、制度化,使人民群众获得可预期、可持续的安全感。
重视涵养大国心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文化继承与创新、政府引导与示范、多元主体参与等路径推动下,形成涵养大国心态的支持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智慧开放、乐观坚定、自信担当、温和礼让、理性包容”的心理氛围。
韩庆祥:面向未来,在宏观上,要进一步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在中观上,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在从严治理的同时,也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让人民群众归属感更强、认同感更高。在微观上,让每个人在社会、单位、社区、家庭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有尊严、受尊重。
宇文利:一是善于利用制度约束、政策杠杆和组织力量巩固良好社会心态,解决社会心态的失序、失律和失衡问题。二是通过文化建设、文化交流、文化合作,营建有目标、有灵魂、有价值、有实效的文化生活。三是提升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对社会心态的校正效能。四是增强民众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参与体验,提高民众的审美意识、鉴美标准,抑恶扬善、激浊扬清。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靳昊、严圣禾、王斯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