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四川这“减法”做得大,“少”了18110个村

作者:李丹 来源: 川报观察 2020-08-25 发布时间:2020-08-25 16:56:52 浏览次数: 【字体:

川报观察记者8月24日从省民政厅获悉,作为我省“两项改革”内容之一的全省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省首批涉改建制村已全部完成挂牌运行,第一批涉改县(市、区)共减少建制村18110个,建制村平均幅员面积从10.7平方公里增至17.7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建制村平均常住人口从877人增加至1458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村数量多、分布密、空心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整个改革,减幅、成效、平稳均超出预期,实现了村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的预期目标。“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待明年上半年凉山州11个贫困县改革完成后,全省预计减少建制村19000个左右,减幅41.6%。

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达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改革前我省村级建制总数5.3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建制村4.54万,居全国第四位,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人口少、选人难、投入大、实力弱、形态乱”等特征。省委、省政府勇于直面和解决问题,将属于县级事权的村级建制调整,作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延续和深化,这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

今年2月,我省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基础上,出台《关于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指导意见》,从目标确定、政策体系、实施步骤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各地将改革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实施,精心谋划推进,压紧压实责任,最大程度汇聚合力,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改革工作格局。

在调整改革中,我省把群众参与、群众认可作为检验改革的重要标尺,妥善回应各方利益关切,确保改革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突出顺向调整。坚持城郊的往城边并、集镇边的往集镇并、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公共服务配套差的往配套好的并、有洪涝地灾隐患的往相对安全的地方并,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推进村落村庄的顺向优化。

维护群众利益。改革鲜明突出“建制调整”,做到农民土地权属不变、生产生活格局不变、经济利益关系不变,特别是不改变农民居住和生活形态;对合并村资产债务和集体经济差距较大的,采取“旧账分开、新账统一”或“独立核算、分步整合”的方式,实现平稳衔接。

坚持民主决策。在拟制调整方案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协商、科学民主决策,在兼顾各方面诉求基础上,求得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妥善安置干部。按照“留任一批、离任一批、调整一批、支持创业一批”的原则分类安置村干部,对改革中正常离任的村干部设置过渡期,适当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和其他村常职干部基本报酬。

本轮改革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全省有“七合一”村1个、“六合一”村4个、“五合一”村13个、“四合一”村187个、“三合一”村2470个,让分散在原建制村的产业实现串点为线、连线成片,整合了资源要素、盘活了闲置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群众增收。

四川“合村并镇”样本调查

“合村并镇”不仅是版图重塑

雅安市荥经县青龙镇凤凰村。雅安观察 黄刚 摄

“新村芒果产量更高,前来收购的人就没有断过。”8月24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芒果飘香,种植40多亩芒果的村民冯国祥说起今年的销路,乐得合不拢嘴。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原金河村、纳尔河村合并为金河村,新村幅员面积增至84.6平方公里,优质晚熟芒果连片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跃居全省第一。借助“合村并镇”机遇,金河村整合资金9320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芒果产业发展为主的特色村。

金河村的变化,是我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将属于县级事权的村级建制调整,作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姊妹篇”统筹考量、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目前,全省首批涉改建制村已全部完成挂牌运行,整个改革实现了村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的预期目标。

划重点

01

是版图重塑  更是布局优化和产业空间拓展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过去,乡镇村社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是影响四川广大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阻碍。我省村级建制总数有5.3万,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建制村4.54万,居全国第4位,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人口少、选人难、投入大、实力弱、形态乱”等特征。

顺应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版图重塑的同时,如何让村庄布局更优化?产业空间得到拓展?是摆在各地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调整中,各地顺应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经济流向,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立足营造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大力推进顺向调整,形成一大批适应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的集镇村、中心村、特色村,逐步构建起镇村互动、梯次分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同时,各地打破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建制壁垒和地域限制,将地缘相近、产业相似、发展相融的建制村进行优化调整。

成都市对标广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实施优化调整,全市社区占比由39.08%提升至57.48%,管理与服务半径更加适宜,更加符合特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

绵阳市建制村平均面积由5.8平方公里增加到11.73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1197人增加到2376人,实现面积、人口“双倍增”。绵阳江油市永胜镇海棠铺村调整改革后,村总人口达到6663人,总面积19.83平方公里,主要以调味品和果蔬种植产业带为主。通过建制调整,扩种后有调味品面积1000余亩,有果蔬面积1000余亩,规模集聚效应更加明显,预计年产值将达到两千万元。

德阳市主动对接成都“北改、东进”战略,形成特色产业大村324个,占比达39.71%。自贡市围绕打造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0万亩特色产业园,形成柑橘、茶叶、彩灯等特色村253个。巴中市聚焦生态养殖、核桃、茶叶、道地药材等“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建成500亩以上特色产业村236个、历史文化名村52个、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新村63个。

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以其辖区内梅岭基地“纳早1号”精品茶闻名全球,但其种植基地零星分布于梅岭、应石、玉龙、长坡、双才、农民等6个村,考虑6个村地域相连、民情相通、产业趋同,在本次改革中将6个村整体合并。合并后新的梅岭村占地46平方公里,人口1.1万余人,标准茶园突破6万余亩,一改过去分散生产,各自为战局面,一个特大特优特新产业新村呼之欲出,通过融合茶文化与茶山景观,实现整体一盘棋抱团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彰显集聚辐射作用。

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新生村由原新生村、宝华村、双碑村、吉祥村合并而成,合并后通过土地流转建成葡萄和蔬菜采摘观光园8个,并注册“心念”牌商标初步形成葡萄和蔬菜园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心念”牌注册商标,代表乐山市检测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约1000亩,建立新农联蔬菜冷藏销售和阿里巴巴网上销售平台,使新生葡萄和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5月,芦山县龙门镇红星村在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雅安观察 张超 摄

划重点

02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过去,虽然四川不少村镇都有闲置土地,但想要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活动中心,却往往面临资金少、工作人员紧缺的尴尬局面。

改革中,我省把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坚持

“减数量”和“优服务”相结合,抓紧打通合并村之间的“断头路”,根据居民聚居点分布形态,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积极盘活用好被撤并村的活动阵地。健全村级民事代办制度,安排村干部轮岗到便民公务中心(站点)提供代办领办服务,确保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洛水村位于游仙区东北部,由原洛水村与高唐村合并而成,合并后幅员面积扩大到9.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变为17个,人户增加到861户3154人。建制调整后,洛水村从“改善村服务环境、统筹村服务功能、优化村服务流程、提升村服务效能”四个方面着手,紧紧抓住为民务实这个根本,升级了便民服务中心、完善了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经济合作中心,探索出了一条以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经济合作中心“三中心”管家式服务的新路径,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南充阆中市双柏垭村位于飞凤镇西北部,由原莲花村、鼓锣山村、治平村、双柏垭村及三家塘部分组合并而成。建制调整后,整合资金新建硬化公路2条共计3.9公里,新开通毛坯公路1.1公里;整治水利设施1处,全面解决被合并村社36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进行电力设施改造,增容变压器4处;综合利用原集体闲置资产,修建200吨冻库1处;场镇添置各类便民及垃圾处理设施10处。

内江市研究出台《村级便民服务点建服务点建设配套措施》等9个配套文件,涵盖便民服务、教育、医疗卫生、脱贫攻坚等领域。凉山州改革后继续保留787个村党群服务中心、798个村级便民服务点,设立村级事务代办点410个,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改革后,单个村的可用财力得到增加,使用效率不高的村级阵地可以得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优化配置,确保群众当期利益不受损、长远利益有保障。“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打通了各地政务服务惠及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解决基层群众办事路途远、花费时间长的难题。

划重点

03

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加强干部队伍、激发创业激情

过去,庞大的乡镇数量导致基层干部编制空缺、年龄倒挂,事多人少连轴转,是四川基层广大干部长期以来最真实的写照。

改革中,各地落实“留任一批、离任一批、调整一批、支持创业一批”的原则,妥善安置涉改村干部,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村干部队伍实现了总量下降、年龄下降、学历提升、能力提升“两降两升”正向变化,没有发生因村干部“进退留转”引发的负面舆情和群体性事件。改革后,全省村干部总量减少5.1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3.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提高7.1个百分点、优秀农民工占比达到53.7%。

创业激情得到激发。调整改革后,村干部个人成就感、职业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大幅增强。随着选人用人渠道拓宽,一批视野宽见识广、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村干部会干事、能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村干部巧干事、干成事的理念明显增强。南充市改革后,村干部待遇平均上调1206元、增幅达95%,极大提升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遂宁市出台“三个一批”村干部成长政策,通过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村干部晋升发展渠道。广元市村常职干部从1万人减少到5814人,村干部待遇平均增幅达98.29%,吸引一批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进入“两委”班子。

执政基础得到夯实。改革后,建制村设置村党委的有2285个、设置村党总支的有5846个,有的地方还将党支部建到了村民小组。全省“一肩挑”村占77%,较改革前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98.6%新调整设立村实行“一肩挑”,56.3%的未涉改村同步推行了“一肩挑”。同时,19605名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占73.8%。

川报观察记者 李丹

川报全媒体集群MORE大数据工作室

制图 黄爱林、何涛、李娇(实习)

编辑 王诗侠 刘宇男

校对 孙琪

审核 黄志凌

来源: 川报观察 2020-08-25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