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两名研究生“跪地救人无效遭恶评”引网络热议 对话“救人风波”当事人
工作人员拍摄的救人现场视频截图。
生活中的彭婕婷(左)与陈家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4日晚,在湖南常德火车站内,一位中年男子突发疾病倒地,不省人事。成都中医药大学两名研究生彭婕婷和陈家利为其进行2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遗憾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
不想,事件发酵,有网友评论说,家属应该把她们告上法庭,因为两名学生没有行医资格证。由此,在网络掀起了一场“救人风波”。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面对网上的恶评,当事人如何看待?本报记者日前独家对话新闻当事人彭婕婷。
□本报记者 李寰
独家对话
“他穿了一件蓝色条纹短袖衬衣,我解开他的衣领,用手触摸了他的颈动脉,但脉搏跳动非常微弱,而且呼吸微弱,说明生命体征已经不太明显。”彭婕婷向记者回忆起当天的情况,她和陈家利轮流对昏迷男子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直到救护车赶到。
记者:你们的紧急施救持续了多长时间?
彭婕婷:救护车赶到,我们要乘坐的列车也已开走了,这时我抬起头看到墙上的时钟显示19时26分,施救持续了20多分钟吧。
记者:视频中看到你们哭了。
彭婕婷:急救医生赶到时,患者瞳孔已放大,说救治的希望已经不大。其实我们在抢救的过程中,也观察了他的瞳孔,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但我们还是为没能挽回他的生命而惋惜,所以比较难过。
记者:看到网上的恶评,你们什么感受?
彭婕婷:说实话,我们没有关注网上的评论,回到成都之后就忙着准备考试,而后才从身边同学处知道这回事。我们觉得,我们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
记者:心肺复苏,是否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掌握?
彭婕婷:其实心肺复苏是一种非常基础,也非常实用的抢救措施,技能不复杂,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掌握,也能够实施。
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是为了帮助患者重启呼吸循环,赢得救治时间。当天我们在做心肺复苏时,旁边有人在说,女孩子力气不够大,一名中年男士还前来帮忙,对患者进行了几轮胸部按压。
记者:逝者家属跟你们有过什么交流?
彭婕婷:家属一再向我们表示感谢,说我们已经尽力了。家属处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他们其实挺不容易的,我们不希望让家属背上要感谢我们的心理压力。
记者:学校要为你们颁发“校长特别奖”,你们如何看待这份荣誉?
彭婕婷:这个奖项的分量很重,感谢学校、老师对我们行为的认可。救死扶伤是每一名医学生的职责,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仍不会犹豫,仍然会积极施救。
事件还原
8月14日晚,彭婕婷和陈家利准备乘坐K502次列车,从常德到成都,火车发车时间为19时22分。
广播通知开始检票后,乘客们如潮水般涌进检票口,就在此时,通往列车的天桥上,一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人们围了过来,有人焦急地呼喊:“有人中暑了。”
据车站副站长介绍,这名晕倒的男子是一人出行,身边没有人陪同。危急关头,车站工作人员和过路乘客纷纷出手相救。
彭婕婷和陈家利读研期间在医院轮岗实习时参与过不少次急救,一看到昏迷男子的状况,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两人毫不犹豫停下脚步,为这名男子实施心肺复苏抢救。
监控显示,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将倒地男子抬上担架后,彭婕婷和陈家利才默默离开。在转身离开现场的瞬间,两人忍不住抽泣起来,并用手臂遮挡住眼睛,不停抹泪。
这时候,K502次列车已经发车。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两人改签了车票,于一个多小时之后离开常德,返回成都。
事后,彭婕婷和陈家利救人的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在赢得普遍肯定之余,也引来网友恶搞:“次日男子家属把两名学生告上法庭,原因是两个女生没有行医资格证,这剧情怎么样。”这条留言竟获得了6万余次点赞……
各方反应
●家属力挺:不明真相不要乱评论
面对“救人风波”,逝者家属站了出来。男子家属称,“虽然人走了,但必须要感恩,两名学生已经做到最好;没有抢救成功,不怪她们。”家属还对网友的恶搞、造谣进行了抨击:“不明真相就乱评论是不道德的行为。”
●律师说法:受助人因病而逝,两名医学生不应担责
就网上“应该把两名医学生告上法庭”的说法,成都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江敏对记者表示,根据民法总则第184条的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这一起事件中,两名医学生自愿救助患者,并且没有给受助人造成损害,受助人是因为病情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两名医学生不应担责。
●学校表彰:将授予校长特别奖
事发次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官方微博发表评论:你们跪地救人的姿势很美。
8月23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微博再发文:我们的学生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体现医学生的良好素养,学校拟于新生开学典礼授予两名同学校长特别奖,彰显仁爱成医精神,也以此教育入学新生。
新闻延伸
除了心肺复苏还有没有别的抢救方式
心肺复苏,是指通过口对口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心搏停止患者的血液循环,将带有氧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时间。
华西医院国家卫生应急医疗队副队长晏会表示,面对心脏骤停者,目前国际通用的现场抢救措施就是心肺复苏,这是在没有药物和救治设备的情况下,所能够采取的唯一救治方式。
晏会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公共场所都配备有心脏起搏器,市民也大都接受过心肺复苏的专业培训。“在我国,医学界也一直在呼吁,加强在公共区域,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济措施。比如,在车站、学校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配备心脏起搏器等急救设备。但因费用问题,这项工作一直很难推进。”晏会强调说,在非医疗环境下,即使是采用标准化的心肺复苏,其成功率也不超过50%,但对于患者来说这还是意味着有生的希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