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6日 09 版) 发布时间:2020-06-16 09:27:57 浏览次数: 【字体: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6日   09 版)

内容提要

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要求上海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建设的方向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宗旨、主体、重心、目标,深刻阐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

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方向。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在城市建设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城市建设的重心在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这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聚焦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把社区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坚实支撑和稳固底盘。

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才能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城市建设中,要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利益,以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目标,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让城市建设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让城市治理效能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上。

为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迫切要求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不断提升党的城市工作水平。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方面,强化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扩大新兴领域党建有效覆盖,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另一方面,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领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以网格化党建促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体现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将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面向区域内群众开展服务;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推进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必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完善城市治理。一方面,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作用。同时,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路径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近年来,上海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立足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需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亟须改变粗放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上海主动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比如,杨浦区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促进学城、产城、创城融合,推动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集聚了一批新经济龙头企业。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打造一流治理。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近年来,上海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比如,杨浦区把党群服务站嵌入基层社区,探索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邀请专业规划团队与群众、企业一道,推进社区楼栋和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在民生实事项目方面实施“政府提、群众议、人大定、政府办”的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营造宜居环境。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才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近年来,上海采取多种手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努力使城市变得更美、百姓生活变得更好。为了营造宜居环境,用高科技手段应对社区治理中的顽疾,用微更新让老式社区更加宜居,用精细化服务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比如,杨浦区着力打造走得进、待得住、留得下的美丽街区,通过加大城市老建筑保护力度等方式,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同时,针对“老、小、旧、远”民生问题,加大投入、真抓实干,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宜居环境。

(执笔:谢坚钢 李 琪)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