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作者:益西达瓦 来源:2020011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1-16 10:16:22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指出,坚持减量与提质相结合,优化乡镇区划布局,统筹做好改革前后篇文章,并强调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这是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益西达瓦

行政区划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制度框架,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秦统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三国设州郡县三级,隋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唐依山川形设道,宋改道创立路制,元朝疆域辽阔始建行省,明清奠定中国行政区划。纵观历史,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植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体现了遵循历史规律、传承创新发展。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须动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从四川来看,上个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省,西康撤省后金沙江以东并入,川渝合二为一,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顺应川渝经济社会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设市,在川南增设泸州、内江、乐山,川北增设德阳、绵阳、广元,川东增设遂宁、广安,实现了农业人口就近就地转移,促进了四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撤县设区、建市,基本解决了我省地级市“一市一区”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推动“基层管理”向“基层治理”转变。进入新时代,经过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截至2018年底,我省共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4610个乡级行政区,市、县、乡的数量均为全国第一。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我省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乡镇,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根基所在。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战略基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总体来讲,截至2018年底的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设置,是基于传统农业经济形态下的乡村治理,是基于“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农业大省形态下的乡镇布局,与新的生产力发展不相匹配,与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发展极核不相匹配,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时代新使命不相匹配。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系统谋划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此次改革实质上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一次体制性改革、机构性调整和格局性重塑,旨在为四川长远发展打下行政管理、人口集聚、空间布局、产业功能的坚实基础,为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为推进四川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伴随行政区划改革的往往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系统变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到位后,人口、面积等资源要素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配套公共服务设置、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等都提出更高要求。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强调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这对于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至关重要,也决定着改革的最终成败。

一要推动乡镇机构高效运行。优化乡镇机构设置,推动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理顺县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关系,推动县级审批管理权限向乡镇进一步下放。

二要健全服务惠民机制。聚焦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共服务问题,健全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并向村组延伸,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调优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布局,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机制,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逝有所安。

三要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完善扶持政策、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四要促进乡镇长远发展。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统筹乡镇包括村基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实现多规合一,科学编制项目,加快补齐短板;构建稳定的乡镇财政投入机制。

五要稳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乡(镇)、村本为一体,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村级建制调整势在必行。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服务功能、巩固基层基础为主攻方向,综合考虑地理特点、历史文脉、交通条件、发展水平、产业功能等因素,坚持顺向调整、中心集聚、群众认可、依法稳妥的原则,把村级建制调整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增强服务群众功能,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夯实底部基础。

(作者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 2020011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