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讲述一个“故事里的中国”(评论员随笔)

作者:李洪兴 来源:《人民日报》( 2019年12月13日 05 版) 发布时间:2019-12-13 10:15:19 浏览次数: 【字体:

李洪兴《人民日报》( 2019年12月13日   05 版)

一种精神,只有传承下来才是宝贵财富,这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爱听故事、讲故事是人的天性,故事也有不同的讲述手段、呈现方式、传播形态。古人把故事记在竹简、绢帛、壁画上,后来写在纸上、印在书里,现在人们使用音乐、影视、舞台剧等方法来演绎。可以说,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讲故事的方式。

最近,一名演员在一档名为《故事里的中国》的节目中,以新的形式演绎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经典桥段,把人们带到革命年代,聆听英雄的声音、历史的回响。

岁月回首,这样的故事太多了。黄土地上,“平凡的世界”里,有像孙少平一样逐梦而行的少年,也有扎根土地艰苦朴素的百姓;盐碱地里,“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带着群众与天斗、与地斗、与沙斗,把泡桐树种在地上,把精神植入人们心中;林海雪原,“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被再次演绎时,以杨子荣为代表的“孤胆英雄”注定不孤单……故事里有人物,人物身上是精神。这些在节目中被演绎、被讲述的人物和故事,致敬的是英雄楷模、礼赞的是伟大人民、铸就的是不朽精神。

用艺术手法挖掘故事、诠释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故事里的中国》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通过情景、讲述、戏剧等方式再组合、再呈现,就是在向精神深处掘进。因为故事精彩,人们愿意聆听;因为讲述精当,人们乐意接纳。近些年,从信笺上的《见字如面》到文物里的《国家宝藏》,从古文里的《中国诗词大会》到人物中的《故事里的中国》,文化综艺正在打开一个新空间,让古往今来的情感流淌出来,让绵延不绝的中国精神汇进时代。故纸堆里的经典,只有经常温习才能永葆鲜活;故事里的面孔,只有走进人的内心才能立体可感。艺术,正在通过故事拓宽人们的精神世界。

不管故事如何讲述,能永久流传的终究是永恒不变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在人民共和国的时间线上不断延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前夕,记者再走长征路,把长征故事又一次讲出来,为的就是不忘人民共和国从哪里来、坚定人民共和国到哪里去,汲取前行的力量。同样,今天通过电视,重现焦裕禄等人的事迹,不只是以感染人的方式激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也是引导更多人走向基层、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一种精神,只有传承下来才是宝贵财富,这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故事里的一个个名字——勤劳勇敢的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烈士的名字,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一切的共产党员的名字——是不会褪色、不会沉寂的。把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名字串联起来,就如同一个个火种,汇聚成一把火炬,能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是讲述故事的人也是书写故事的人,用奋斗把自己的故事写好讲好,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主角,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