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三苏祠首次发现北宋遗址 ​时期与“三苏”在眉州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

作者:记者 吴晓铃 来源:2019120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4 15:46:16 浏览次数: 【字体:

三苏祠考古发掘的文物。 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宋代文豪苏轼及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名载史册,成为眉山骄傲,其故居三苏祠,吸引各地游客。记者12月3日从三苏祠博物馆获悉,今年9月,该馆式苏轩文物库房改造项目在建设施工中,勘探发现了宋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存。经过近3个月的考古发掘,发现了500多件出土文物,其遗址的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晚期,与“三苏”在眉州(今眉山市)生活年代大致相同。尽管此次考古未能找到与“三苏”直接有关的遗存,但众多遗迹遗物证明,早在北宋时期,三苏祠已有人居住。

●此次发掘总计发现各类遗迹现象59处、各类可修复文物5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铜钱等

●可以判定遗址的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晚期,这个时期与“三苏”在眉州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

●此次发掘是三苏祠文物保护范围内最大规模考古发掘,也是遗址区域内首次发现北宋时期遗存

文物库房改造 首次发现北宋遗址

三苏祠博物馆式苏轩文物库房,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街,三苏祠博物馆西北部。今年,该库房需要改造施工,岂料前期勘探发现有文物遗存,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苏祠博物馆等组成联合考古队,从9月5日至11月29日,对此进行抢救性发掘。

负责此次发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介绍,此次发掘总计发现各类遗迹现象59处,包括灰坑50个,灰沟9条,其中年代可以判定为宋代的灰坑有24个,灰沟7条。在这些灰坑、灰沟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其中部分灰坑的直径达到2米以上,深度也超过2米,显然是人为修葺,作为垃圾坑使用。因此,这个区域当时可能作为生活区域的边缘地带。

在700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考古人员发掘了各类可修复文物5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石雕、陶石建筑构件以及铜钱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类陶瓷生活用具,瓶瓶罐罐、杯碟碗盏都有出土。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还发现少量的石雕佛像和陶俑。此外,还出土了不同时期的铜钱,为遗址年代的判定提供了直接证据。

刘志岩介绍,此次发掘,是三苏祠文物保护范围内最大规模考古发掘,也是遗址区域内首次发现北宋时期遗存。

遗址年代上限 与“三苏”生活年代大致相同

三苏祠为“三苏”在眉州生活时的故居,在这一区域内发现的北宋遗存,是否就是当年“三苏”留下的呢?刘志岩表示,目前的考古发现,尚不能证明式苏轩遗址与“三苏”故居直接有关,毕竟出土文物中没有相关的文字出现,但可以判定遗址的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晚期,而这个时期与“三苏”在眉州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

不仅如此,此次考古发掘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刘志岩介绍,考古发现的第9号沟非常特殊。它纵贯发掘区北部,沟的两岸均有人工修筑痕迹:或用瓦片、石块垒砌,或用黄色黏土堆填。“我们推测这条沟应是宋代眉州城的一条人工水渠。这条水渠与现在眉山的地下排水系统几乎平行,相隔不到1米,由此可见眉山部分排水系统的走向,从宋代至今变化不大,这对研究眉山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佛像。因其数量少、体积小,考古人员认为可能不属于寺庙遗存,而是民宅的私人供奉之物。由此可以证明,宋代眉州城中,人们笃信佛教。刘志岩透露,此次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宋代茶具,它们为当时眉州百姓流行饮茶提供了直接证据。

来源: 2019120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