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摸清文旅资源家底有了“样本”
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分3个阶段推进,2020年6月前完成成果编制
首批试点于8月启动,针对6大类文化资源和8大类旅游资源展开普查
目前,都江堰、峨眉山等7个县(市、区)第二批试点正在推进中
本报讯(记者 杨艺茂)“新发现的文化资源77个,旅游资源480个。”11月18日,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首批试点(兴文县)成果新闻通气会在成都举行,披露全省首批唯一试点县——兴文县为期3个月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成果。
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将四川确定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要求四川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经验和模式。同时,全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即,四川迎来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时期,开展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摸清家底重新认识也成为现实需要。“四川从未全面系统地开展过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分3个阶段推进,2020年6月前完成成果编制。
8月,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行动首批试点启动,针对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传统器乐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6大类文化资源和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文创产品)、人文活动8大类旅游资源展开普查。
11月12日,首批试点(兴文县)普查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取得阶段性突破,为全省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提供了“样本”。
记者了解到,兴文县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出有效且可行的“223344”普查模式,即明确文化和旅游2类资源普查对象;结合调查、普查2种普查方式;建立行政、技术、专家3支普查队伍;推进前期筹备、普查调查、成果编制3个阶段;用好“查、找、问、议”4字普查方法;针对普查成果的运用,加快智慧文旅全域发展、文旅经济开放合作、文旅科技教育发展、构建文旅发展格局等4个转化。“这种普查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该负责人说。
此外,普查工作组还结合兴文县试点实际,编制了近10万字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手册》,为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主要依据和实用工具,并为第二批试点开展和全省普查的全面铺开培养人才队伍。目前,都江堰、峨眉山等7个县(市、区)第二批试点正在推进中。
新闻多一点
8镇4乡1300余平方公里,3个月时间里,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人员几乎将兴文县摸了个“底朝天”。此次。全县新发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达500余个,包含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线索,并首次发现古籍类资源。
该县首次发现的古籍类资源共计31种270册,包括《遼史一百一十六》《康熙字典四十卷》等。发现的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线索中,包括大坝芭茅湾花灯传统民俗、苗族桑芽茶(药茶)制作传统、川南苗族治疗毒蛇咬伤特色传统技术等。还发现了龙潭沟桫椤群、仙峰避暑康养区、安源村滩头坝等优良级别新旅游资源。
成果数据显示,本次兴文县共查明文化资源4大类902个(含古籍、传统器乐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旅游资源1003个(含8个大类25个亚类98个基本类型),三、四、五优良级资源占比39.6%。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