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三代人接力 只为做好一件事 中国翻译家罗念生一家三代致力于希腊文学、戏剧的翻译和研究,促进中希文化交流

作者:郭静雯 邵明亮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13 11:29:21 浏览次数: 【字体:

《罗念生全集》收集了他一生翻译的大部分古希腊抒情诗和散文。

生前,罗念生常常这样全神贯注地翻译希腊文学著作。

2009年,希腊雅典州政府授予罗锦鳞“希腊文化大使”称号。

罗彤在讲座中讲解希腊戏剧。

罗念生被雅典科学院授予“最高文学艺术奖”。   本组图片由罗锦鳞供图


中国翻译家罗念生一家三代

致力于希腊文学、戏剧的翻译和研究,促进中希文化交流

第一代 罗念生

他一生译著和论文有1000多万字,50余种。1987年12月,希腊最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授予罗念生“最高文学艺术奖”,国际上仅4人获此奖项

第二代 罗锦鳞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先后将《安提戈涅》《美狄亚》《忒拜城》等16部著名希腊戏剧搬上舞台,让无数观众领略到它们的经典与魅力

第三代 罗彤

20多年来,罗彤一直致力于翻译中、希两国的戏剧、文学作品,并希望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希腊去

□川报记者 郭静雯 邵明亮

11月10日,在对希腊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希腊《每日报》发表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中特意写道,“中国翻译家罗念生一家三代致力于希腊文学、戏剧的翻译和研究,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念生的故乡是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罗念生与他的儿子罗锦鳞、孙女罗彤,一家三代都致力于中希文化交流。
  11月12日,远在北京的罗锦鳞听到乡音,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将三代人、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份乡情

在四川,罗念生度过了非常重要的一段创作时光

罗念生自小在私塾读书时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从威远县立中学一路读到清华大学,后又公费赴美国、希腊学习。1936年,学成归来的罗念生带着全家人回到四川,先后在峨眉、乐山和成都生活,长达10年。
  尽管当时只有几岁,但说起在四川的日子,如今已年过八旬的罗锦鳞仍然印象深刻。“在乐山,我们就住在大佛的旁边。到了成都,父亲在大学任教,我们就搬到了锦江边的建庭园。”罗锦鳞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埋在书里,“父亲每日上课教英文,下课后就趴在桌上翻译各种古希腊文学和戏剧作品。”母亲马宛颐则喜欢中国戏剧、川剧。“现在想来,那是我最早的戏剧启蒙。”罗锦鳞感叹。
  现住威远县连界镇庙山村的罗秀松是罗念生的远房亲戚,他印象最深的,是父辈讲过的1942年罗念生回乡探亲的场景。
  “当时,他回来轰动了全镇。祭祖时,家族里的人都被召集到了罗氏祠堂里,摆了好多桌宴席欢迎他。”罗秀松从父辈那里听说,罗念生在席间一再感谢族人当年资助他出国留学,才能使他学有所成。族人也都夸他知道感恩。“念生爷爷当年虽已是大学教授,但他却特别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架子,跟家乡的父老乡亲都相处得非常愉快。”
  走遍千山万水,四川对于罗念生,始终是故乡,是不变的情怀。罗锦鳞说,父亲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鳞儿》,记录在四川任教时的生活。
  在四川,罗念生不仅度过了幸福的青少年时期,养成了朴素、专注、坚韧的性格,还度过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创作时光。尽管当时战火纷飞,生活困难,罗念生仍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第一次让中国人领略到了古希腊戏剧和文学的魅力。

一生沉醉

在罗念生看来,翻译著作是与古希腊文明的深度对话

罗念生与希腊文学结缘很早。据说,出川赴京就读于清华时,罗念生第一次念的英文课本就是“阿喀琉斯”大战“赫克托耳”——这是英译本的古希腊文学经典《伊利亚特》。
  “古希腊语太难了,一个动词就有几十种形态。”罗锦鳞说。但凭借近乎痴狂的热爱,罗念生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掌握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动荡的日子终于结束,罗念生有了一个更安静的环境专心翻译希腊戏剧和文学。他到外国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工作,并与他人共同完成了《古希腊语-汉语词典》的编撰工作。
  “过去大家不大了解古希腊,直到1986年父亲翻译的《俄狄浦斯王》第一次被搬上舞台。”罗锦鳞说。
  对于中希之间的文化交流,罗念生十分热心。排练《俄狄浦斯王》时,罗念生已经82岁高龄,但仍不顾年迈体衰,担任演出的文学顾问。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给同学们讲解古希腊历史和戏剧,还多次到剧场看演出。
  罗锦鳞统计,罗念生一生译著和论文有1000多万字,50余种。例如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和古希腊《铭体诗选》等。“父亲将翻译希腊文学著作看做是与古希腊文明的深度对话。他曾说:‘每天早上,我展开希腊文学书卷,别的事全都置之脑后,我感到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87年12月,希腊最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授予罗念生“最高文学艺术奖”,国际上仅4人获此奖项。1988年11月,希腊帕恩特奥斯政治和科技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称号,以表彰罗念生为研究和传播古希腊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种传承

他将川剧帮腔融入希腊剧中,她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希腊

1990年4月10日,罗念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6岁。
  此后,为继续在中国传播希腊文化,罗锦鳞决定将这些少有人知、深刻难懂的译文戏剧化、形象化,搬上舞台,让更多观众能够看到。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罗锦鳞就开始尝试导演希腊戏剧。1986年,第一部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在中央艺术学院上演,引发轰动,随即走出国门。30多年来,罗锦鳞先后将《安提戈涅》《美狄亚》《忒拜城》等16部著名希腊戏剧搬上舞台,让无数观众领略到它们的经典与魅力。
  由于母亲马宛颐热爱京剧、川剧等中国戏剧,罗锦鳞也受到了不少熏陶,再加上此前在四川生活的经历,他一直对川剧有很深的“情结”。十多年前,四川大剧院曾邀请罗锦鳞编排一台戏剧。剧中,他将川剧的帮腔融入希腊剧中。2009年,希腊雅典州政府授予罗锦鳞“希腊文化大使”称号。
  如今,接力棒传到第三代罗彤的手中。她说,“我要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希腊去。”罗锦鳞很支持女儿的想法,“年轻人能有这份责任和担当很了不起。”在希腊的20多年里,罗彤一直致力于翻译中希两国的戏剧、文学作品,并在两国的外事、文化活动中扮演着翻译、向导、交流使者等重要角色。
  近几年,罗彤回到中国开了一家文化公司,致力于将中国的现实生活、传统文化等拍成纪录片或影视剧作品进行国际化传播。她与北京电视台合拍的《和而不同》的第一集,就是讲的中国和希腊的故事。
  “一家三代人都在做促进中希文化交流这一件事。”罗锦鳞说,女儿这代人,会用属于她们的、更现代的方式继续做下去。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