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美国
作者:刘永清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2日 13版)
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之时,欧洲和美国的一些人也在热烈拥抱中国文化和文学。生活于美国这一时期的庞德和宾纳,翻译了《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和《老子》《唐诗三百首》,把它们引入美国。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罗斯(中文名:王红公)因此开始接触、并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诗歌。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英译了《中国诗一百首》《爱与流年:续中国诗百首》《爱情、月亮和风的歌:来自中国的诗歌》,又与中国学者钟玲合译了《中国女诗人选》《李清照诗词全集》,将中国文学介绍给美国读者。
雷克斯罗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歌都很喜爱,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有了许多中国文化和古代诗歌叙事的抒写。他的诗有些以中国文化思想立意,如诗歌《阴阳》《龙与独角兽》,诗集《凤与龟》,有些甚至直接将中国文化经典话语转化为自己的诗歌内容。《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是“道”的别称。雷克斯罗斯依《老子》的这段话写了一首诗,将“道”比喻为“黝黑女人”,说她“是门,通向天地的根,抽丝一般拉她,她永远无有穷尽”。他的诗也常用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意象和题材,如朱徽《中美诗缘》所说那样,诸如大雁、枫叶、明月、暮霭、落日、星星、山峦、花鸟都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
在众多的中国诗人中,雷克斯罗斯尤其热爱杜甫。他翻译的《中国诗歌一百首》中,选取的杜诗有36首。在他看来,杜诗的审美价值取向要远远胜过西方的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他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优秀。至少他更自然,更亲切”(《自传》)。
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其诗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都有充分的反映。雷克斯罗斯对杜甫的崇拜使得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他在《自传》中说:“我三十年以来沉浸在他的诗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伦理的代理商,一个有洞察力的生物体。”因此,他的诗歌题材也受到了杜甫的影响,留有杜甫那种情怀深刻的烙印。当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疯狂大屠杀时,远在美国加州的雷克斯罗斯以深沉的笔触,写下了《加利福尼亚之秋》,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深刻揭露:“我再一次徘徊在傍晚,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汩汩流出的鲜血……南京城里的警笛声,及战斗机盘旋在天空的呼啸声、轰炸声。南京城里,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冲上街头,身后跟着她哭泣的孩子。这时一颗炸弹突然落下,她像触电般被击中,僵立了几秒钟后轰然倒下,身体扭成一团,鲜血迸出,很快被周围倒塌的围墙掩埋……”
美国当代诗坛,维多利亚诗风流行。就如庞德所说:“维多利亚诗歌语言陈腐,繁缛,大量使用空洞的修辞,致使诗歌沦为思想或道德说教的工具。”雷克斯罗斯对维多利亚诗风不以为然。在杜甫和中国诗歌的熏陶下,他对中国诗歌注重以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钟玲在《体验和创作——评王红公英译的杜甫诗》中说自己在采访雷克斯罗斯时,雷克斯罗斯认为“中国诗歌中的暗喻及各种象征皆非由意象推出的结论,它们是意象本身彼此具体的关系”。即通过意象的艺术结构形成意象之间的关联,产生诗情画意的“诗境”。这“诗境”有着“具体的图景和动作及诉诸五官的意象”,向读者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他把中国这种诗歌表现方法称之为“中国式的法则”。具体而言,就是诗歌“必有一个特定的地点,一个特定的时间……如果描写松林中远远传来一声钟响,一定是群山之中有座庙”。他认为这种方式,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能令读者置身于一‘诗境’中,令他置身在一个地点,就像令他置身舞台之上,成为演员之一”,让读者感同身受。
包括杜诗在内的中国古代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都强调情与境的融合。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就曾提出诗歌的物境、情境、意境说,强调诗歌要“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即诗歌不仅要借形象来抒写情感,而且情感要真实,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诗境中不仅有人,有物,而且洋溢着情感,能使读者产生相应的情感活动。雷克斯罗斯可能没有读过《诗格》,但他的“诗境”说,可谓体会到了中国古代诗词和杜甫诗歌创作表现方法的关键。
因此,雷克斯罗斯的诗歌不仅使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和题材,而且将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意象和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融为一体,营造出具有中国古代诗歌审美意境的诗歌。如赵毅衡《诗神远游》翻译他的小诗《回忆》:“在我的茅屋门前,深埋在山林之下,古老的银杏树中,风声像丝锦的琴瑟。”《红枫叶》:“我沿着河驶去,我看见一个孩子在钓鱼,在清澈的河水中,在纷纷的落叶里。然后我驶向雾中的落日。”《失去的爱》:“雁群从北飞向南,你远在东方。西风将向东捎去信息,但这遥远的西风,东风永远不会吹动。”这三首诗分别写思乡、行游、相思,都是典型的中国古代诗歌题材。茅屋、山林、风声、丝锦、琴瑟、小河、垂钓、落叶纷纷、落日、雁群、西风等,都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典型意象。作者用内在的情感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个小的时空之中,生成一个个独特的诗境,使读者在一个个生活的画面中,感受他含蓄的情感体验。虽然这些诗采用的不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但确实具有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
雷克斯罗斯学习杜甫和中国古代诗歌,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在美国诗坛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麦克鲁尔、弗林格蒂、金斯伯格和斯奈德等一批青年诗人从他组建的“六艺廊”进入美国诗坛,都成了美国著名诗人。因此,美国诗评家埃利科特称赞他“可能是美国现有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位”,斯奈德称他为“伟大的教化者”。
(作者:刘永清,系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