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论坛】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谢加书 戴巧利 来源: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3-31 16:47:50 浏览次数:41 【字体: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

谢加书 戴巧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赋能,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文化传播模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人工智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数智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包容性、便捷性,推动人民公平享有多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有效满足不同群体丰富的精神需求,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做贡献。

人工智能推动文化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复,推动文化IP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发展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敦煌研究院利用智能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数智支撑;我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用数字化技术解析《西游记》等古代典籍,对经典神话进行创造性改编,以“天命人”悟空“打怪升级”的过程诠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人工智能技术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广泛传播。如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利用“5G+增强现实(AR)技术”,把实体展厅复制到线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比例还原革命文物,推出高质量、特色化革命文物数字展览厅,在线展示中国共产党峥嵘岁月里的奋斗过程,使观众不受时空限制沉浸式体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增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人工智能催生文化生产与消费新模式。在文化生产环节,人工智能推动产生人机交互的文化创作新模式。在传统文化生产模式中,文化生产者大多是掌握专业文艺理论基础的少数人,文化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在人机交互的新型文化生产模式中,非专业的文化消费者从文化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主动参与文化产品的“二次自主创作”,并通过数字社交平台发布“二创”之后的文化作品,极大繁荣文化生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如人工智能设计师“鹿班”可以运用图像智能生产技术,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图片;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DeepSeek”可以根据用户的语言描述和场景设置,自动创作逻辑通顺、语言流畅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催生众多细分领域,形成了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精准化、智能化、柔性化文化创作模式。在文化消费环节,以往,因需求识别滞后和供需错配,文化产品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与刚性供给之间往往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导致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现在,以大数据为依托,人工智能可以准确捕捉并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精准投放并消费文化产品,从而降低文化产品库存风险、减少了社会资源浪费。

人工智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工智能+文化”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一是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文化资源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了偏远地区文化供给。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深度体验。“线上+线下”的文化消费模式使新中式、国潮风、非遗游、民俗游、博物馆游等“出圈”,“人工智能+文旅”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包容、便捷,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如在舞蹈《唐宫夜宴》掀起的“国风热潮”下,河南卫视开发了数字分身小程序,游客使用移动数字产品便可“穿越”到唐朝,化身唐俑少女,沉浸式参与宫廷乐曲和舞蹈排练,增强人民群众文化体验感。新型文化平台把线上文化服务导入线下空间,打造全感观文化体验馆,消弭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时空距离,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治理效能。公共文化部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加精准调配文化资源,提升了服务效能。通过开发文化服务云平台、接入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生成虚拟助教,及时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文艺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整体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推动中外文明深度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数字社交平台是文化交流互鉴的载体,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中华文化“出海”迈入“多维矩阵”的传播时代。中国功夫、中国节日、中国美食、民族音乐、国风影视剧等在海外数字社交平台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的自动翻译功能为中外网民交流提供了语言工具,国外观众纷纷化身“自来水”,“安利”中华文化。人工智能推动全球文化交流融合,极大促进世界网民之间相互了解、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人文关怀缺失、侵犯个人隐私、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方案,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开发应用规范;坚守技术伦理,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供给方、使用方和数字平台等多方责任,平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来源:党建网

作者:谢加书(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戴巧利(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 党建网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