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新中国辉煌的七十五周年‖张神根
新中国辉煌的七十五周年
张神根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75年砥砺奋进,人民共和国如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东方。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陈钟昊 摄,图源:新华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揭开这样的新篇章,首先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势。二战结束后,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成为时代的潮流。新中国就是顺应这个潮流诞生的。
其次,是有了在革命斗争残酷锻炼中日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经过28年顽强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再次,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准备。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党就在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内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规划了新中国的蓝图。
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怀仁堂举行。毛泽东同志致开幕词,他充满自信地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同志的致辞,表达了历经百年奋斗终于取得胜利的中国人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9月29日,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在一段时期内,《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在巨大胜利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革命热情高涨。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军队,在建立新政权的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令广大人民耳目一新。工农群众全力以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及工商界人士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旅居海外的学者、科学家纷纷回国贡献聪明才智。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领导革命、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困难亟待解决。
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中共中央保持清醒头脑,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政策措施,有条不紊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进程。
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树立起崭新的国家形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各方面建设。到1956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
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尽管人口增长过快,但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城乡人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人民解放军得到壮大和提高。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积累了治国理政的初步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毛泽东还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这些创造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街后,百姓争相抢阅(来源:中国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领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总体上赶上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来到一个新的关键时刻。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东升西降”的发展形势日益显著。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图源:新华网)
面对这样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化,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在经济建设上,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政治建设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人权得到更好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在文化建设上,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在社会建设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6岁。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维护国家安全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在外交工作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推动实现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成功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意义,它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新中国75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不懈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它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
1949年3月,在告别西柏坡踏上进驻北平征途之后,毛泽东风趣地把进驻北平比喻为“进京赶考”。周恩来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是退回来。”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曾经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却豪迈地说:“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
正是坚守这样一种理想信念、坚持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奋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75年的奋斗,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75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它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75年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既有凯歌前进的岁月,也遭受过挫折。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做长期奋斗的准备;全党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在过去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
张神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第四研究部原主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先后参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等重要著作的编写。发表《百年屈辱开启的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两个一百年的巨大转变》《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历史决议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论文上百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世纪的辉煌》。主编《青年毛泽东:从“书生意气”到“指点江山”》《毛泽东的哲学人生》《东方破晓:星星之火是如何点燃的?》《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百年党史——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强国复兴——党代会关键决策》《新中国为什么成功》《细节中的新中国史》《足迹:共和国记忆》等多部著作。
来源:《南京日报》2024年9月25日A9版
作者:张神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第四研究部原主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