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 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 目录和论文索引意见的函
各市(州)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直机关地方志工作部门:
《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编纂工作启动以来,大多数市(州)按我办统一安排,积极组织报送入编论文及成果目录。在此基础上,我办组织人力翻阅查找了《中国地方志》《巴蜀史志》等各类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志期刊,辑录1982—2018年期间在四川工作的各界领导、人士发表的方志学或地方志工作研究论文索引778条(拟编作《论文选编》附录),并拟从中选编论文90篇。
现将拟选编论文目录和论文索引印发你们,请广泛征集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系统干部(包括离退休干部)论文,认真审核、补充完善,于2018年8月10日前返回意见。
联系人:刘艳平,E-mail:719189783@qq.com,联系电话:028-86522061,联系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永兴巷15号21楼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宣传处。
附件:1.《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目录
2.《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附录(论文索引)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18年7月20日
附件1
《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目录
谋篇布局
加强调查研究 认真编好省志……………………………………… 张秀熟
(《四川地方志通讯》1982年第3期)
充分准备 稳步开展 保证续志质量………………………………… 秦安禄
(《巴蜀史志》2001年第1期)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修志水平…………………………………………李后强
(《巴蜀史志》2003年第5期)
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马小彬
(《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6期)
传承弘扬红船精神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 陈建春
(《巴蜀史志》2018年第1期)
浅论方志的编纂……………………………………………………… 曹希之
(《巴蜀史志》2011年第2期)
开拓创新 加快省情数据库建设…………………………………… 王希龙
(《巴蜀史志》2001年第5期)
地方志工作依法行政问题探析……………………………………… 罗亚夫
(《巴蜀史志》2014年第1期)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之四川思考……………………………………… 王孝平
(《巴蜀史志》2015年第6期)
资政参考
新编县志的意义和作用……………………………………………… 陈世芳
(《四川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6期,作者已去世)
关于地方志价值与功能的思考……………………………………… 张仲荧
(《中国地方志》1986年第6期)
开发西部旅游 地方志大有可为………………………………………曹鸿浙
(《巴蜀史志》2001年第3期)
略论方志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张 亚
(《巴蜀史志》2003年第6期 )
地方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罗 平
(《巴蜀史志》2014年第6期 )
川陕苏区 革命桥梁
——对毛泽东关于川陕苏区评价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熊 洁
(《四川党史》2014年第3期)
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
(《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4期)
广安古代名宦对当前选人用人的启示
——清乾隆《广安州志》名宦研究…………………………谯小松 李有毅
(《巴蜀史志》2015年第6期)
浅谈地方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现途径……………………… 邱俊 官燕
(《巴蜀史志》2017年第1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川西北地区的治理刍论………………………陈 立
(《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
开发利用地情资源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刘光伟
(《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资阳沿革考——六个维度看资阳………………………………………李卫东
(《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与方法……………………蒙永红 刘刚
(《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方志出版社)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路径与方法初探
——以成都市地志办工作为例……………………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论文集》)
修志编鉴
编写《人物志》的初步体会……………………………………………张伯龄
(《四川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1期)
关于提高《四川省志》编写质量的几个问题…………………………秦宜雅
(《四川地方志》1988年第2期,作者已去世)
加强篇目设计的科学性…………………………………………………王志强
(《四川地方志》1988年第5期)
县志各组成部分的标名及编次小议……………………………………邓郁章
(《方志研究》1991年第4期)
县志份量琐议………………………………………………………… 王 水
(《中国地方志》1991年第6期)
省志人物志体例体裁研究………………………………………………黄友良
(《巴蜀史志》1993年第6期)
论四川方志人物志的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孙晓芬
(《方舟集》1998年10月出版)
县志续修中的几点探索…………………………………………………潘大德
(《巴蜀史志》1999年第5期)
续修志书应注重突出人文特色…………………………………………谢兴鹏
(《巴蜀史志》2000年第2期,作者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
续修志书的六个问题……………………………………………………王林吉
(《巴蜀史志》2001年第2期)
确保区县续志质量和进度的几点看法…………………………………古德芳
(《巴蜀史志》2001年第6期)
与时俱进 加大年鉴创新力度…………………………………张聂熙、王卫义
(《巴蜀史志》2002年第6期)
人物志编写方法和技巧…………………………………………………何瑞明
(《巴蜀史志》2005年第1期)
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王友平
(《巴蜀史志》2005年第5期)
概述撰写刍探……………………………………………………………林大成
(《巴蜀史志》2006年第6期)
关于志书编纂的点滴思考………………………………………………王银华
(《新编地方史志工作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光明日报出版社)
拥抱创意时代 增强地方专业年鉴软实力…………………………… 黄 丽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4期)
成都市《武侯区志》编纂实践与思考…………………………………杨青林
(《巴蜀史志》2009年第1期)
地方志书分类常见问题探讨……………………………………………高伟明
(《巴蜀史志》2009年第5期)
强化质量管理 力出精品志书…………………………………………夏建平
(《巴蜀史志》2009年第6期)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基本要素和注意事项………………………………刘志文
(巴蜀史志2011年第6期)
浅谈二次文献在四川省综合年鉴编纂中的使用价值和原则…………李 果
(《年鉴论坛》2012年第3辑)
浅谈部门志的编纂………………………………………………………龙祥云
(《巴蜀史志》2014年第2期)
志书总纂的条件、任务和作用…………………………………………王远森
(《巴蜀史志》2014年第3期)
抗震救灾志编纂原则及体式体例选择…………………………………王少卿
(《巴蜀史志》2015年第5期)
关于创新县级年鉴编纂工作的思考
——以《威远年鉴》为例……………………………………………冷国文
(《巴蜀史志》2016年第1期)
论民族乡志的编写…………………………………石棉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巴蜀史志》2016年第1期)
县级志书编纂研究………………………………………………………杜元高
(《巴蜀史志》2016年第2期)
制定年鉴篇目要处理好五种关系………………………………………舒启东
(《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2期)
抗震救灾志总述撰写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编写的个案分析……………………………………………陶利辉
(《广西地方志》2016年第3期)
论年鉴规范、创新与传播………………………………………………刘德元
(《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2期)
关于提高年鉴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以《武侯年鉴》编纂实践为例……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整体提升编纂质量 着力打造精品年鉴
——编纂《成华年鉴》的做法和体会………………………………杨宗学
(《年鉴论坛》第七辑,中国农业出版社)
管窥地方志书行文中的错误……………………………………………邓开明
(《第五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方志出版社)
方志思想
新方志续修的辩证思维…………………………………………………杨晓杰
(《巴蜀史志》1997年第2期)
有为才有位 以精品向市场要效益……………………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巴蜀史志》1998年第5期)
论方志的社会美及社会美之崇高………………………………………汪天德
(《巴蜀史志》2003年第4期)
传统方志源流与历史局限………………………………………………张学君
(《巴蜀史志》2004年第3期)
试析方志的“一家之言”
——兼论部门志、专业志与地方志的关系……………………………王致修
(《巴蜀史志》2005年第2期)
修志五十忌………………………………………………………………卢万发
(《巴蜀史志》2005年第2期)
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屈洪斌
(《巴蜀史志》2005年第5期)
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刘启蓉
(《巴蜀史志》2006年第3期)
中国志鉴学初探………………………………………………谭伯祥 何传俊
(《巴蜀史志》2007年第6期)
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的比较研究………………………………………刘 朗
(《巴蜀史志》2007年第6期)
新方志语言略论…………………………………………………………马国栋
(《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期)
第二轮修志工作管理机制创新与探索…………………………………钟再原
(《巴蜀史志》2009年第6期)
方志编纂特点的主体探视………………………………………………江汉平
(《巴蜀史志》2010年第1期)
对市县级地方志队伍建设的思考………………………………………余崇威
(《巴蜀史志》2013年第2期)
李调元及其方志思想……………………………省地方志办政策法规宣传处
(《巴蜀史志》2015年第1期)
浅析“依法治志”………………………………………………………… 杨 文
(《巴蜀史志》2017年第1期)
第二轮县级志书编纂工作经验及规律研究……………………………刘斌杰
(《巴蜀史志》2017年第1期)
试论新时期方志人的定位………………………………………………葛丽平
(《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泛阅读时代地方志图志体发展探析……………………………………王 柳
(《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9期)
拓展利用
地方志资料工作研究现状浅析……………………………… 叶 红 何颖雪
(《巴蜀史志》2005年第6期)
志书是文学艺术创作用之不竭的源泉…………………………………李有成
(《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0期)
资料补充搜集问题的思考………………………………………………杨文华
(《巴蜀史志》2009年第3期)
旧志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思考……………………………………………陈致英
(《巴蜀史志》2009年第6期)
试论地方志知识产权的保护……………………………………………贾兴福
(《巴蜀史志》2010年第1期)
数字化背景下影像方志产生与发展初探………………………………黄文记
(《巴蜀史志》2012年第5期)
新时期方志文化建设的表现、传播与参与……………………………汪 毅
(《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7期)
发掘史志潜能 助推“北改"文态……………………………………刘时和
(《巴蜀史志》2013年第2期)
浅谈《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整理与探究
……………………………………………………………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巴蜀史志》2014年第6期)
浅析志书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形式
——以四川省第二轮修志为例…………………………………………朱艳林
(《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5期)
关河流域“燕子坡”秦“五尺道”遗址调查、考证
…………………………………………周基华 杨东 周萌 彭立铭 杨从兴
(《中国人文田野》第七辑,巴蜀书社)
准确把握功能定位 努力打造一流县级方志馆……………… 徐敬国 杜珊
(《巴蜀史志》2016年第4期)
三苏家风研究……………………………………………………………贺 瑜
(《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广安邓氏“书香耕读,报效国家”的家风传承…………………………李有毅
(《巴蜀史志》2017年第2期)
第三轮市志专题资料收集初探…………………………………李思源 王柳
(《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
附件2
《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附录(论文索引)
序号 | 作者 (单位) | 书名/论文题目 | 出版社/刊物名称 | 出版年月/ 卷(期)号 | 本人排名/ 总人数 | 本人字数/ 总字数(万) |
1 | 蒲孝荣 | 充分认识史志关系 共同协力编好县志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2年第3期 | 1/1 | 0.5 |
2 | 张秀熟 | 加强调查研究 认真编好省志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2年第3期 | 1/1 | 0.6 |
3 | 蒲孝荣 | 谈新县志的编纂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2年第2期 | 1/1 | 2.2 |
4 | 林 超 | 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3年第4、5期 | 1/1 | 1.2 |
5 | 李元忠 | 部门志和部门志的编纂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3年第4、5期 | 1/1 | 0.24 |
6 | 程启昌 | 资料的收集、使用与保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3年第6期 | 1/1 | 0.36 |
7 | 永川县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 我们是怎样为人物立传或传略的 | 《中国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1期 | 0.67 | |
8 | 胡乐炳 | 试谈编修新地方志的现实意义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1期 | 1/1 | 0.36 |
9 | 袁 泉 | 生人能否入《人物志》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4期 | 1/1 | 0.16 |
10 | 孙晓芬 | 也谈生人能否入人物志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4期 | 1/1 | 0.24 |
11 | 张承业 | 浅谈地方志写作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4期 | 1/1 | 1.2 |
12 | 王自修 | 从阅读几部县志中所想到的 | 《中国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4-5期 | 1/2 | 0.6 |
13 | 王 水 | 编纂地方志应当重视记述消费 | 《中国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4-5期 | 1/1 | 0.3 |
14 | 唐文光 | 方志与信息 | 《中国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4-5期 | 1/1 | 0.18 |
15 | 陈世芳 | 新编县志的意义和作用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4年第6期 | 1/1 | 0.32 |
16 | 杨增宏 | 新修县志宗旨和目的之探讨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1期 | 1/1 | 0.24 |
17 | 刘 渠 | 浅谈新县志《大事记》的编写问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1期 | 1/1 | 0.24 |
18 | 张伯龄 | 编写《人物志》的初步体会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1期 | 1/1 | 0.46 |
19 | 滕纬明 | “秉笔直书”与“宜粗不宜细”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1期 | 1/1 | 0.26 |
20 | 王绍荃 | 编史修志工作也要进行改革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2期 | 1/1 | 0.22 |
21 | 李祖桓 | 对地方志《大事记》与纪述体之我见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2期 | 1/1 | 0.48 |
22 | 马粤川 | 试论新县志中经济诸志的篇目设置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2期 | 1/1 | 0.26 |
23 | 喻亨仁 | 《人物志》写法浅见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2期 | 1/1 | 0.2 |
24 | 李汝能 | 浅谈《地方民族志》的编修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4期 | 1/1 | 0.18 |
25 | 李茂刚 | 关于编写《气候志》的一些问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5期 | 1/1 | 0.24 |
26 | 罗志冈 | 编好经济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5期 | 1/1 | 0.36 |
27 | 王 水 | 县志经济篇目刍议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5年第5期 | 1/1 | 0.38 |
28 | 乔大钧 | 谈谈编修体育志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 《中国地方志》 | 1986年第1期 | 1/1 | 0.58 |
29 | 罗志冈 | 经济志的编写要重视宏观经济的记述 | 《中国地方志》 | 1986年第1期 | 1/1 | 0.52 |
30 | 龚灿滨 | 关于人物志的编写 | 《中国地方志》 | 1986年第2期 | 1/1 | 0.39 |
31 | 杨国屏 | 城市志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 《中国地方志》 | 1986年第5期 | 1/1 | 0.53 |
32 | 张仲荧 | 关于地方志价值与功能的思考 | 《中国地方志》 | 1986年第6期 | 1/1 | 0.48 |
33 | 陈正渎 | 漫谈地震志的编写内容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2期 | 1/1 | 0.3 |
34 | 冯严德 | 浅谈旧志中自然科学史料的处理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2期 | 1/1 | 0.22 |
35 | 蒲心如 | 经济志必须记述经济体制改革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66 |
36 | 杨永安 | 编纂《自然地理志》之我见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36 |
37 | 唐哲渊 | 我对“横分竖写”、“以事系时”的看法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21 |
38 | 郭礼淮 | 浅谈《建置沿革志》的编写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23 |
39 | 张大年 | 资料排比和资料长篇在专业志书试写程序中的作用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18 |
40 | 曹汉国 | 正确运用统计图是用新材料新方法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现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28 |
41 | 冯绍成 | 收集史料谈方法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5期 | 1/1 | 0.26 |
42 | 黄友良 | 对新方志编纂若干问题之我见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6期 | 1/1 | 0.4 |
43 | 姜仁才 | 《经济志》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6期 | 1/1 | 0.58 |
44 | 唐唯目 | 浅议“人物入志”诸问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6期 | 1/1 | 0.48 |
45 | 秦宜雅 | 谈省志各专志制订篇目中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6期 | 1/1 | 0.62 |
46 | 张绍林 | 条件 方法 质量 ——关于县志总纂几个问题的思考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6年第6期 | 1/1 | 0.31 |
47 | 周基华 | 《关河诸先烈蜀难殉国记》考述 | 《四川地方志通讯》 | 1987年第2期 | 1/1 | 0.6 |
48 | 何心益 | 编修科学技术志如何讲究科学性 ——浅论志书的特色与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34 |
49 | 杨介辉 | 捕捉史料的特色 增强志书的可索性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38 |
50 | 朱学儒 | 关于地方志书摆脱宣传色彩的我见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24 |
51 | 郭嘉仁 | 弄清志书性质 提高志稿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26 |
52 | 王自修 | 试论县志总纂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2 | 0.42 |
53 | 刘祚尧 | 县志总纂如何处理交叉重复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2 | 0.14 |
54 | 唐唯目 | “城市志”编修工作探微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39 |
55 | 冯广宏 | 关于“详今略古”原则的商榷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36 |
56 | 何德裕 | 处理建置沿革编写中有关问题的管见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25 |
57 | 丁禹良 | 地方志不可忽视“民间收藏”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21 |
58 | 蒋 松 | 新志书应该有人名索引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1期 | 1/1 | 0.24 |
59 | 秦宜雅 | 关于提高《四川省志》编写质量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46 |
60 | 曾庆怀 | 试论如何体现农业志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52 |
61 | 王自修 | 《人物志》编写琐议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2 | 0.32 |
62 | 官振维 | 人物传求实辨误举隅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34 |
63 | 刘富成 | 人物志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思考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28 |
64 | 余伯奎 | 突出特色 反映历史 ——县志人物志浅议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3 |
65 | 刘 钢 | 入志人物志浅谈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32 |
66 | 新津县志办公室 | 资料的鉴别和使用是写好人物传的重要基础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0.4 | |
67 | 喻汉文 | 人物志体例初探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34 |
68 | 杨 启 | 编纂专业志应突出主要矛盾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12 |
69 | 青尔祺 | 谈“史德”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1 |
70 | 李有成 | 县志总纂首先应在地方资料的使用上下功夫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2期 | 1/1 | 0.16 |
71 | 杨向晨 | 论修志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16 |
72 | 张大年 | 刍议修志机构的职能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34 |
73 | 冯光国 | 对讨论地方志功能的反思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14 |
74 | 田荣贵 | 浅谈地方志文风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2 |
75 | 文崇周 | 组织业务部门审稿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24 |
76 | 曾星翔 | 新编地方志立传人物籍贯问题管窥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18 |
77 | 崔渭阳 | 方志人物传的文体浅探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39 |
78 | 曾继材 | 试谈编写《宗教志》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36 |
79 | 翟 峰 | 编纂《“人大”志》问题初探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29 |
80 | 曾虹云 | 浅谈城市志的自然地理内容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1 | 0.2 |
81 | 马有德 | 略谈清代地方志的特点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3期 | 1/2 | 0.23 |
82 | 吉崇寿 |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修志 | 《中国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4 |
83 | 王 水 | 联系地方志工作实际学习十三大报告 | 《中国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6 |
84 | 王福元 | 保证志书质量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35 |
85 | 江瑞炯 | 试论市县志《人物志》的合理分工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38 |
86 | 冷观樵 | 浅析如何编写工业专志的产业篇章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2 | 0.48 |
87 | 马有德 | 浅谈方志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2 | 0.37 |
88 | 骆坤琪 | 浅议“详今略古”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2 |
89 | 林法仁 | 试用“三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可控性初探县志总纂工作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32 |
90 | 邓郁章 | 浅谈县志中管理的记述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37 |
91 | 龙伦国 | 试论市县志设“社会新风”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4期 | 1/1 | 0.26 |
92 | 王志强 | 加强篇目设计的科学性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1 | 0.38 |
93 | 王国彬 | 专业志的质量问题和难点初探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2 | 0.3 |
94 | 邢浙生 | 编纂地区志书 促进县志工作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1 | 0.19 |
95 | 姜仁才 | 全力提高志书质量 狠抓志稿评议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1 | 0.29 |
96 | 陈 勇 | 志书的语言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1 | 0.22 |
97 | 陈儒忠 | 人才与新编县志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1 | 0.18 |
98 | 冯光国 | 编纂新方志应重视考古资料的价值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5期 | 1/1 | 0.17 |
99 | 徐泽富 | 浅谈《宏观经济志》的设置 | 《中国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21 |
100 | 陈家汇 | 精心总纂 保证质量 | 《中国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89 |
101 | 曾庆怀 | 关于记述农村改革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5 |
102 | 江天麒 | 正确对待和评价已问世的志书 ——修志工作杂谈之一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21 |
103 | 王锡禄 | 认真做好地方志文件、资料建档工作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18 |
104 | 王 水 | 从实际出发谈县志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27 |
105 | 周军平 | 新编县志应设立《乡镇企业》志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26 |
106 | 宾贤荣 | 新编县志应否专设《乡镇企业》篇 | 《四川地方志》 | 1988年第6期 | 1/1 | 0.2 |
107 | 吴艾生 | 城市志的人物志编纂中如何突出地方特色 | 《中国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48 |
108 | 江瑞炯 | 生产力标准与地方志编修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32 |
109 | 王恭铭 | 修志工作要好中求快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12 |
110 | 刘允枢 | 民族地区志书必须具有民族特色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24 |
111 | 马国栋 | 县志应反映好乡镇基本情况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36 |
112 | 孔和森 | 对乡镇企业入志的几个问题再认识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18 |
113 | 张良夫 | 志书的质量取决于修志人员的素质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12 |
114 | 管锡庆 | 控制篇幅亦是坚持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26 |
115 | 张伯龄 | 再论志稿记事的基本结构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3 |
116 | 刘竞涛 | 浅谈旧志序言展示的方志学理论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1期 | 1/1 | 0.26 |
117 | 张伯龄 | 论县志总纂 | 《中国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63 |
118 | 冷观樵 | 新编工业专志的时代性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2 | 0.24 |
119 | 丁祖春 | 县《文物志》编修中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32 |
120 | 何孝义 | 试论志书竖写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24 |
121 | 彭桂芳 | 试谈人物志中有关宗教人士的记述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26 |
122 | 唐唯目 | 新修地方志总纂工作琐议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3 |
123 | 冯天林 | 志书目录中不宜用表示时期和演变的词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16 |
124 | 张栩为 | 试谈读者心理与方志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2期 | 1/1 | 0.26 |
125 | 秦定涛 | 概述的作用与写法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3期 | 1/1 | 0.16 |
126 | 曾虹云 | 自然地理志的编写和审改中需注意的几大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3期 | 1/1 | 0.36 |
127 | 邓郁章 | 略论编写政权志的几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3期 | 1/1 | 0.34 |
128 | 陈 勇 | 对资料工作的反思与设想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3期 | 1/1 | 0.2 |
129 | 张 划 | 试议人口资料的考察与使用 | 《中国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96 |
130 | 王福元 | 三步式编纂城市志 | 《中国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64 |
131 | 张利源 | 略论生产力标准与工业志编写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38 |
132 | 吴爱平 | 《经济综述》应记述经济条件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34 |
133 | 王慰祖 | 议编纂市志人物志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32 |
134 | 陈儒忠 | 方志人才的反馈效应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2 |
135 | 喻汉文 | 方志实用性点滴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2 |
136 | 张良夫 | 浅议方志可读性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23 |
137 | 骆坤琪 | 老调重弹有新韵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4期 | 1/1 | 0.1 |
138 | 郝栋梁 | 城市志设计中两个重要的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5期 | 1/1 | 0.4 |
139 | 杨泽迟 | 资料翔实准确是志书质量的基础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5期 | 1/1 | 0.3 |
140 | 曾新苗 | 怎样理解方志的地方特色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5期 | 1/1 | 0.1 |
141 | 李仲华 | 县志编纂中的两个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5期 | 1/1 | 0.14 |
142 | 丁禹良 | 文责自负与志书质量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5期 | 1/1 | 0.18 |
143 | 陈儒忠 | 社会风土志之我见 | 《四川地方志》 | 1989年第6期 | 1/1 | 0.26 |
144 | 姜仁才 | 志书横分类目若干问题商榷 | 《中国地方志》 | 1990年第1期 | 1/1 | 0.6 |
145 | 张 划 | 论新志凡例 ——兼评新编《什邡县志》凡例 | 《中国地方志》 | 1990年第1期 | 1/1 | 0.59 |
146 | 冯天林 | 关于建立修志管理学的设想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1期 | 1/1 | 0.48 |
147 | 黄友良 | 四川方言与四川方言志编写诸题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1期 | 1/1 | 0.32 |
148 | 鲁良朝 | 谈县志主编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决策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2期 | 1/1 | 0.24 |
149 | 胡小竹 | 国情教育与志书功能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2期 | 1/1 | 0.11 |
150 | 孙邦兴 | 试论人口单独立志的合理性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2期 | 1/1 | 0.13 |
151 | 刘沛鸿 | 县志专业志记述中的常见弊病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2期 | 1/1 | 0.22 |
152 | 任一民 | 谈谈新方志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28 |
153 | 姜仁才 | 方志性质及“定性”的方法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36 |
154 | 李世荣 | 略谈新方志的性质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17 |
155 | 邢浙生 | 从实践中思索新方志的性质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17 |
156 | 宾贤荣 | 关于地方志性质的认识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1 |
157 | 张家齐 | 必须坚持新方志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06 |
158 | 姚玉枢 | 新方志的政治性刍议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1 |
159 | 王憬秋 | 略谈新方志的政治性与科学性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08 |
160 | 孔凡胜 | 新方志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应该统一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06 |
161 | 冯光国 | 新方志的政治性与科学性浅探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04 |
162 | 文崇周 | 对党群、政权志的再认识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3期 | 1/1 | 0.42 |
163 | 周基华 | 石达开横江大战重要碑铭、遗址 | 《四川文物》 | 1990年第3期 | 1/2 | 0.6 |
164 | 张 一 | 说特点 | 《中国地方志》 | 1990年第4期 | 1/1 | 0.36 |
165 | 秦福炯 | 方志资料的再认识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4期 | 1/1 | 0.36 |
166 | 陈儒忠 | 概述之我见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4期 | 1/1 | 0.18 |
167 | 郝栋梁 | 城市志的宏观与微观问题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5期 | 1/1 | 0.36 |
168 | 秦定涛 | 浅谈党的领导和政府政务志的记述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5期 | 1/1 | 0.26 |
169 | 杨 强 | 适当地运用艺术手法写人物之管窥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5期 | 1/1 | 0.17 |
170 | 朱仲文 | 边修志边为现实服务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5期 | 1/1 | 0.19 |
171 | 姜仁才 | 方志结构刍议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6期 | 1/1 | 0.32 |
172 | 陈祥超 | 编纂志书要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6期 | 1/1 | 0.26 |
173 | 徐舍予 | 新方志以事系人刍议 | 《四川地方志》 | 1990年第6期 | 1/1 | 0.2 |
174 | 曾星翔 | 入志照片必须反映历史 | 《中国地方志》 | 1991年第2期 | 1/1 | 0.2 |
175 | 邓郁章 | 县志各组成部分的标名及编次小议 | 《方志研究》 | 1991年第4期 | 1/1 | 0.3 |
176 | 卢显琦 | 新方志应增强环境保护的记述 | 《中国地方志》 | 1991年第5期 | 1/1 | 0.32 |
177 | 曾星翔 | 新方志语言的美学思考 | 《中国地方志》 | 1991年第5期 | 1/1 | 0.39 |
178 | 王 水 | 县志份量琐议 | 《中国地方志》 | 1991年第6期 | 1/1 | 0.4 |
179 | 任成忠 | 十七部新志书商业篇功能探议 | 《中国地方志》 | 1991年第6期 | 1/1 | 0.62 |
180 | 张正吉 | 修志机构任务谈 | 《中国地方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4 |
181 | 张 划 | 志书图表的科学应用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42 |
182 | 夏玉政 | 方志评论工作漫议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34 |
183 | 林明远 | 应该建立地方志的语言体系刍议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36 |
184 | 谭顺正 | 少数民族地区县志编写的几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18 |
185 | 魏登行 | 编纂农村金融志的几点探索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23 |
186 | 黄绍瑗 | 编写县志军事篇琐谈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1期 | 1/1 | 0.3 |
187 | 张伯龄 | 《崇庆县志》记事反思 | 《中国地方志》 | 1992年第3期 | 1/1 | 0.36 |
188 | 叶 红 | 资料的汇编和利用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3期 | 1/1 | 0.36 |
189 | 张正吉 | 志稿审查谫谈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4期 | 1/1 | 0.26 |
190 | 夏玉政 | 观点是志书质量的灵魂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4期 | 1/1 | 0.42 |
191 | 谢光弟 | 旅游篇在当代方志中应占一席之地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4期 | 1/1 | 0.32 |
192 | 朱华固 | 试论政治大事入志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5期 | 1/1 | 0.6 |
193 | 刘百钧 | 提高新方志政治部类编写质量初探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5期 | 1/1 | 0.48 |
194 | 马国栋 | 注意利用笔记文集中资料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6期 | 1/1 | 0.5 |
195 | 童建君 | 志书出版后应加强方志档案建立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6期 | 1/1 | 0.2 |
196 | 朱 泊 | 地方志资料及其系列应用 | 《巴蜀史志》 | 1992年第6期 | 1/1 | 0.22 |
197 | 管锡庆 | 试论县志的继承与创新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1期 | 1/1 | 0.36 |
198 | 张孝忠 | 县志编纂杂谈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1期 | 1/1 | 0.22 |
199 | 程毅敏 | 简论科技志的编写特点与体例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3期 | 1/1 | 0.3 |
200 | 王继贵 | 修志总纂中应注意的问题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3期 | 1/1 | 0.29 |
201 | 苏文安 | 增强服务意识 振兴地方经济 ——浅谈地情资料的开发利用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3期 | 1/1 | 0.24 |
202 | 张仲荧 | 方志“著述”论 | 《中国地方志》 | 1993年第4期 | 1/1 | 0.6 |
203 | 蒲孝荣 |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序 ——兼论旧志的整理 | 《中国地方志》 | 1993年第4期 | 1/1 | 0.48 |
204 | 邓淑清 | 志书的价值贵在经世致用——对新编《营山县志》服务现实的调查 | 《中国地方志》 | 1993年第4期 | 1/1 | 0.22 |
205 | 林 洪 | 关于编写《审判志》的几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5期 | 1/1 | 0.48 |
206 | 黄友良 | 省志人物志体例体裁研究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6期 | 1/1 | 0.42 |
207 | 曾星翔 | 浅谈编纂方言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巴蜀史志》 | 1993年第6期 | 1/1 | 0.25 |
208 | 马有德 | 论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1期 | 1/1 | 0.33 |
209 | 宋明章 | 邮电志内伤诊断与对策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1期 | 1/1 | 0.37 |
210 | 王世体 | 县志完成后志办干什么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2期 | 1/1 | 0.24 |
211 | 张 划 | 试说拓展修志成果的三大课题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5期 | 1/1 | 0.69 |
212 | 张正吉 | 谈地方志资料室和方志馆的发展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6期 | 1/1 | 0.2 |
213 | 唐文光 | 守旧没有出路 改革大有前途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6期 | 1/1 | 0.4 |
214 | 王致修 | 谈方志工作延续性 | 《中国地方志》 | 1994年第6期 | 1/1 | 0.42 |
215 | 王致修 | 续志初探 | 《巴蜀史志》 | 1995年第1期 | 1/1 | 0.42 |
216 | 丁季达 | 地方志工作如何面对现实 | 《巴蜀史志》 | 1995年第2期 | 1/1 | 0.12 |
217 | 管锡庆 | 续修新市县志的上下时限宜断齐 | 《巴蜀史志》 | 1995年第2期 | 1/1 | 0.12 |
218 | 刘德一 | 论当代城市志发展趋势 | 《巴蜀史志》 | 1995年第3期 | 1/2 | 0.4 |
219 | 练芳恩 | 续修县志的篇目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5年第5期 | 1/2 | 0.12 |
220 | 黄德权 | 续修县志的思考 | 《中国地方志》 | 1996年第1期 | 1/1 | 0.23 |
221 | 黄培森 | 就改进年鉴的框架和内容 | 《黑龙江史志》 | 1996年第1期 | 1/1 | 0.16 |
222 | 王致修 | 续志议术 | 《巴蜀史志》 《黑龙江史志》 | 1996年第3期 1996年第5期 | 1/1 | 0.3 |
223 | 马国栋 | 新方志语言略论 | 《广东史志》 | 1996年第3期 | 1/1 | 0.49 |
224 | 张中伟 |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把四川地方志事业推向前进 | 《中国地方志》 | 1996年第3-4期 | 1/1 | 0.59 |
225 | 李有成 | 建立农业志学浅见 | 《黑龙江史志》 | 1996年第4期 | 1/1 | 0.46 |
226 | 秦安禄 | 增强自身活力是地方志工作的立身之本 | 《中国地方志》 | 1996年第5期 | 1/1 | 0.36 |
227 | 张 划 | 方志理论建设与方志事业的继往开来 | 《中国地方志》 | 1996年第5期 | 1/1 | 0.78 |
228 | 管锡庆 | 续志方法“十五改” | 《黑龙江史志》 | 1996年第6期 | 1/1 | 0.39 |
229 | 李有成 | 浅谈地方志续修的主体内容 | 《黑龙江史志》 | 1997年第1期 | 1/1 | 0.12 |
230 | 大邑县地方志办公室 | 续修《大邑县志》的几点体会 | 《中国地方志》 | 1997年第2期 | 0.38 | |
231 | 杨晓杰 | 新方志续修的辩证思维 | 《巴蜀史志》 | 1997年第2期 | 1/1 | 0.38 |
232 | 李有成 | 续志宜采用门目体 | 《黑龙江史志》 | 1997年第4期 | 1/1 | 0.12 |
233 | 李传授 | 奋力拼搏,争创良志 ——我们对《大足县志》质量的追求 | 《中国地方志》 | 1997年第5期 | 1/1 | 0.2 |
234 | 李有成 | 刍议续志的体例特点 | 《黑龙江史志》 | 1997年第5期 | 1/1 | 0.13 |
235 | 刘时和 | 开拓方志现实功能 服务当代经济建设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1期 | 1/1 | 0.36 |
236 | 陆 原 | 方志精品刍议 ——兼议志书质高用广活力强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1期 | 1/1 | 0.45 |
237 | 刘 朗 | 确立地方综合性年鉴的实用意识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1期 | 1/1 | 0.35 |
238 | 汪天德 | 开拓方志美学领域 多方位发展地方志事业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2期 | 1/1 | 0.2 |
239 | 李有成 | 地方志事业适应市场经济大潮刍议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2期 | 1/1 | 0.22 |
240 | 余志辉 | 刍议提高年鉴质量的途径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2期 | 1/1 | 0.34 |
241 | 刘 朗 | 地方志工作制度化建设中两个问题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3期 | 1/1 | 0.26 |
242 | 陆泽怀 | 发挥集团优势 繁荣方志事业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3期 | 1/2 | 0.24 |
243 | 广元市地方志办公室 | 借鉴历史促发展 ——关于读志用志的调查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4期 | 0.42 | |
244 | 余志辉 | 掌握年鉴条目规范 根除总结报告式痕迹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5期 | 1/1 | 0.19 |
245 | 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 有为才有位 以精品向市场要效益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5期 | 0.24 | |
246 | 杨德春 | 借鉴历史促发展 ——关于读志用志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地方志》 | 1998年第6期 | 1/1 | 0.46 |
247 | 曹鸿浙 | 开拓方志现实功能 为防洪减灾服务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6期 | 1/2 | 0.28 |
248 | 乐殷松 | 编史修志的几点体会 | 《巴蜀史志》 | 1998年第6期 | 1/1 | 0.18 |
249 | 孙晓芬 | 论四川方志人物志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 | 四川大学出版社/ 《方舟集》 | 1998年10月 | 1/1 | 0.76 |
250 |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出实绩 出效益 促进方志事业良性循环 | 《中国地方志》 | 1999年第1期 | 0.42 | |
251 | 唐全林 | 地方志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1期 | 1/1 | 0.12 |
252 | 鞠庆山 | 齐心协力 埋头苦干 努力完成本届修志任务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1期 | 1/1 | 0.2 |
253 | 王志强 | 更新观念 为地方志事业再度辉煌作出贡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1期 | 1/1 | 0.26 |
254 | 杨德春 | 贯彻《纲要》精神 搞好续志工作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1期 | 1/1 | 0.18 |
255 | 古德芳 | 理清思路 突出重点 开拓创新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1期 | 1/1 | 0.19 |
256 | 王志强 | 对第一届修志工作几个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1期 | 1/2 | 0.26 |
257 | 池青昌 | 续志浅谈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2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24 |
258 | 王林吉 | 如何编写年鉴条目的探索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2期 | 1/1 | 0.21 |
259 | 王仕体 | 年鉴与续志 ——兼谈《夹江县年鉴》编纂体会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2期 | 1/1 | 0.23 |
260 | 王洪林 | 修订法是方志的新生路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2期 | 1/1 | 0.28 |
261 | 陈建萍 | 浅谈史志书刊发行的社会意义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2期 | 1/1 | 0.2 |
262 | 康 葛 | 地方志著作权问答 | 《中国地方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22 |
263 | 黄友良 | 论旧地方志的文化学特征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38 |
264 | 张克勤 | 地方志工作刍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25 |
265 | 张晓颖 | 编好年鉴人物栏目 为志书积累资料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23 |
266 | 王开建 | 年鉴编辑应把好资料质量关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16 |
267 | 王洪林 | 纪年系地苟简论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34 |
268 | 杨文华 | 关于方志人物“贫血症”的反思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3期 | 1/1 | 0.39 |
269 | 雷雨声 | 总结经验 续修新志 | 《中国地方志》 | 1999年第4期 | 1/1 | 0.24 |
270 | 宋明章 | 史志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联姻刍议 | 《中国地方志》 | 1999年第4期 | 1/1 | 0.6 |
271 | 张崇功 | 地方综合年鉴中区县“概况”编写浅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 1/1 | 0.26 |
272 | 林 凡 | 四川省卫生行业志书简评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 1/1 | 0.34 |
273 | 周祥熙 | 续修新志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 1/1 | 0.29 |
274 | 王宗鼎 | 续志编修刍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2002年第5期 | 1/2 | 0.46 |
275 | 大邑县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 续修县志的回顾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 0.39 | |
276 | 谭国棋 | 浅谈武警志要坚持以服务部队建设为归宿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 1/2 | 0.32 |
277 | 王洪林 | 史志机构和语言点滴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4期 | 1/1 | 0.29 |
278 | 秦安禄 | 试论地方志管理工作的几个问题 | 《中国地方志》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1999年第3期 | 1/1 | 0.66 |
279 | 张仲荧 | 台湾的地方史志撰修及理论研究 | 《中国地方志》 | 1999年第5期 | 1/1 | 0.12 |
280 | 潘大德 | 县志续修中的几点探索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 1/1 | 0.33 |
281 | 徐正唯 | 县志续修的两点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2 |
282 | 谢兴鹏 | 试谈县志续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29 |
283 | 彭家碧 | 县志续修的几点体会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2 |
284 | 陈立金 | 谈县志续修的前期准备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18 |
285 | 张伯龄 | 县志续修下限及新建县级市志书的编纂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2 |
286 | 冯光荣 | 县志续修如何写好《专题记述》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26 |
287 | 向 前 | 县志续修篇目设置之管见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19 |
288 | 汪 毅 | 新方志编纂概述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5期 | 1/1 | 0.74 |
289 | 王希龙 | 地方志与地方官的历史渊源及相互关系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64 |
290 | 张克勤 | 建立完整方志体系的探索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42 |
291 | 王林吉 | 如何评审地方综合年鉴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19 |
292 | 马国栋 | 新志续修四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2002年第5期 | 1/1 | 0.44 |
293 | 罗良式 | 实施续修区志精品战略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2 |
294 | 冯光荣 | 前志不足后志补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2 |
295 | 夏燕妮 | 领导务实是缩短志书周期的关键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22 |
296 | 池青昌 | 志书设索引之思考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12 |
297 | 姜仁才 | 本届修志得失论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3 |
298 | 严 朵 | 县志续修方法管见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48 |
299 | 汪明革 | 志书完成后的工作思路 | 《巴蜀史志》 | 1999年第6期 | 1/1 | 0.14 |
300 | 黄 丽 | 新世纪年鉴编辑素养论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1999年增刊 | 1/1 | 0.32 |
301 | 杨文华 | 专家学者在续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1期 | 1/1 | 0.32 |
302 | 陈立金 | 续志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记述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1期 | 1/1 | 0.12 |
303 | 向庆苏 | 地方志——亟待开发的社会科学宝藏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1期 | 1/1 | 0.24 |
304 | 谢兴鹏 | 续修志书应注重突出人文特色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2期 | 1/1 | 0.21 |
305 | 雷雨声 | 西部新兴城市续志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2期 | 1/1 | 0.16 |
306 | 杨文华 | 续志 刹住前志思维惯性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3期 | 1/1 | 0.35 |
307 | 龙伦国 | 续志琐谈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3期 | 1/1 | 0.24 |
308 | 汪天德 | 初识方志崇高美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4期 | 1/1 | 0.24 |
309 | 李天松 | 实施续志精品战略的构想 | 《巴蜀史志》 | 2000年第4期 | 1/2 | 0.22 |
310 | 秦安禄 | 充分准备 稳步开展 保证续志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1期 | 1/1 | 0.24 |
311 | 杨文华 | 传统续志得失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1期 | 1/1 | 0.28 |
312 | 张崇功 | 年鉴新意初探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1期 | 1/1 | 0.15 |
313 | 谢兴鹏 | 从《北川县志》编纂谈本届修志的经验和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1期 | 1/1 | 0.52 |
314 | 赵 军 | 读志用鉴 服务生产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1期 | 1/1 | 0.15 |
315 | 张克勤 | 方志理论和纂修中的有关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2期 | 1/1 | 0.23 |
316 | 马有德 | 论修志工作者的自身建设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2期 | 1/1 | 0.1 |
317 | 王林吉 | 续修志书的六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2期 | 1/1 | 0.12 |
318 | 龙伦国 | 更新观念 促进年鉴事业发展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2期 | 1/1 | 0.13 |
319 | 李华蓉 | 加强资料科学管理 促进修志事业发展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2期 | 1/1 | 0.1 |
320 | 黄 丽 | 行业年鉴编纂应突出行业特色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3期 | 1/1 | 0.47 |
321 | 曹鸿浙 | 开发西部旅游 地方志大有可为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3期 | 1/1 | 0.4 |
322 | 白厚德 | 地方综合性年鉴与续志接轨的探讨和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3期 | 1/1 | 0.16 |
323 | 屈洪斌 | 行业年鉴编纂应突出行业特色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3期 | 1/1 | 0.18 |
324 | 彭家碧 | 编修《兴文县志·续编》的体会 | 《中国地方志》 | 2001年第4期 | 1/1 | 0.18 |
325 | 李传授 | 浅谈资料长编的编写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4期 | 1/1 | 0.28 |
326 | 何伯泸 | 续志的实践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4期 | 1/1 | 0.26 |
327 | 杨文华 | 以新修志书思路续志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4期 | 1/1 | 0.4 |
328 | 王希龙 | 开拓创新 加快省情数据库建设 | 《中国地方志》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6期 2001年第5期 | 1/1 | 0.42 |
329 | 刘承显 | 续志编纂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5期 | 1/1 | 0.3 |
330 | 古德芳 | 确保区县续志质量和进度的几点看法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6期 | 1/1 | 0.25 |
331 | 刘春蓉 | 对续修县级志书的探索和体会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6期 | 1/2 | 0.27 |
332 | 曾 岷 | 浅谈续志的资料工作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6期 | 1/1 | 0.3 |
333 | 严 朵 | 浅谈人口志的编写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6期 | 1/1 | 0.26 |
334 | 王 毅 | 年鉴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1年第6期 | 1/1 | 0.18 |
335 | 施南勋 | 对县志续修的两点认识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1期 | 1/1 | 0.2 |
336 | 黄 丽 | 年鉴编纂运作机制的创新探索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2年第1期 | 1/1 | 0.26 |
337 | 王远森 | 建立高素质编纂队伍 提高年鉴整体质量 | 《巴渝志鑑》 | 2002年第2期 | 1/1 | 0.35 |
338 | 黄 丽 | 中国的年鉴与WTO的知识产权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2年第3期 | 1/1 | 0.32 |
339 | 汪天德 | 试析方志中的文学艺术成份及其影响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3期 | 1/1 | 0.36 |
340 | 张学君 | 论大事纪述的功能、体例与表述方法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3期 | 1/1 | 0.29 |
341 | 李华蓉 | 贯彻精品意识 提高续志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4期 | 1/1 | 0.39 |
342 | 屈洪斌 | 试论提高年鉴编辑的基本素养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4期 | 1/1 | 0.24 |
343 | 周祥熙 | 续修志书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5期 | 1/1 | 0.29 |
344 | 严 朵 | 浅谈按三次产业分类法设置篇目之可行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5期 | 1/1 | 0.29 |
345 | 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 致力志后工程 探索方志工作新领域 | 《中国地方志》 | 2002年第6期 | 0.46 | |
346 | 何瑞明 | 试论续修专业志的现代性和科学性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56 |
347 | 汪天德 | 方志呼唤语言美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3 |
348 | 赵继明 | 浅谈志书整体性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26 |
349 | 刘兴文 | 立志标准浅析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26 |
350 | 黄晓妹 | 尽善尽美 其行必远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22 |
351 | 金青禾 | 续志篇目设计初探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24 |
352 | 张聂熙 | 与时俱进 加大年鉴创新力度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4 | 0.28 |
353 | 徐德荣 | 浅谈综合年鉴彩色图片的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27 |
354 | 熊 倩 | 四川省方志馆建设初探 | 《巴蜀史志》 | 2002年第6期 | 1/1 | 0.29 |
355 | 汪天德 | 《艺文志》美学意义探析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2期 | 1/1 | 0.32 |
356 | 赵辉志 | 新方志编辑出版规范化问题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2期 | 1/1 | 0.29 |
357 | 王宗鼎 | 续志编修的几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2期 | 1/1 | 0.3 |
358 | 李有成 | 读志用志要力辟蹊径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2期 | 1/1 | 0.16 |
359 | 汪天德 | 方志议论的含蓄美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3期 | 1/1 | 0.4 |
360 | 黄 丽 | 专业性年鉴发展及理论研究初探──兼谈专业性年鉴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3年第3期 | 1/2 | 1.6 |
361 | 汪天德 | 论方志的社会美及社会美之崇高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4期 | 1/1 | 0.32 |
362 | 张聂熙 | 首届新志经济部类记述对续志的启示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4期 | 1/3 | 0.4 |
363 | 饶文钦 | 历史文化名城续志浅谈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4期 | 1/2 | 0.42 |
364 | 邹德华 | 修志用志联动运作 合理开发方志资源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4期 | 1/2 | 0.67 |
365 | 李后强 |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修志水平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5期 | 1/1 | 0.12 |
366 | 省交通厅史志总编室 | 贯彻落实<条例>的实践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5期 | 1/1 | 0.28 |
367 | 罗明年 | 续修方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粗读《广元县志》管见 | 《中国地方志》 | 2003年第6期 | 1/1 | 0.42 |
368 | 汪 毅 | 试论方志期刊的类型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 《中国地方志》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2期 2003年第6期 | 1/1 | 0.34 |
369 | 张 亚 | 略论方志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6期 | 1/1 | 0.26 |
370 | 邓仕科 |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搞好续修军事志工作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6期 | 1/2 | 0.3 |
371 | 孙全涛 | 严谨求实 持之以恒 抓好史志资料建设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6期 | 1/1 | 0.19 |
372 | 曹鸿浙 | 《卫生志》应注意《瘟疫篇》的编写 | 《巴蜀史志》 | 2003年第6期 | 1/1 | 0.3 |
373 | 饶文钦 | 地方志“大文化”与“城市文化赋值”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1期 | 1/1 | 0.36 |
374 | 王洪林 | 地方编史修志效率说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1期 | 1/1 | 0.33 |
375 | 黄 丽 | 树立专业性年鉴可持续创新发展理念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4年第2期 | 1/1 | 0.53 |
376 | 汪天德 | 立足审美高度 观照方志功利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2期 | 1/1 | 0.3 |
377 | 张学君 | 传统方志源流与历史局限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3期 | 1/1 | 0.56 |
378 | 吴德翔 | 志书应重视对时代精神和风貌的记述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3期 | 1/1 | 0.39 |
379 | 黄 丽 | 年鉴信息的选择定位与表现形式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4年第4期 | 1/1 | 0.32 |
380 | 林大成 | 试论专志编纂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4期 | 1/1 | 0.5 |
381 | 周德平 | 修志人应具备的“九种意识”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4期 | 1/1 | 0.18 |
382 | 刘斌杰 | 团结奋进图改革 求真务实续县志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4期 | 1/1 | 0.3 |
383 | 陈提超 | 浅谈开发利用方志资源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4期 | 1/1 | 0.42 |
384 | 雷雨声 | 修志的“述”与“作” | 《中国地方志》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3期 2004年第5期 | 1/1 | 0.2 |
385 | 熊元秀 | 续志引发资料问题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5期 | 1/1 | 0.32 |
386 | 张碧秀 | 续志的资料选择与辨别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5期 | 1/1 | 0.2 |
387 | 屈洪斌 | 年鉴条目编写的几点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6期 | 1/1 | 0.9 |
388 | 顾兆丰 | 地方综合年鉴生存发展对策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6期 | 1/1 | 0.58 |
389 | 刘百钧 | 处理新编市志工作中的关系谈 | 《巴蜀史志》 | 2004年第6期 | 1/1 | 0.36 |
390 | 黄 丽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地方 专业年鉴事业创新发展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4年第6期 | 1/1 | 0.86 |
391 | 雷雨声 | 西部新兴工业城市中心区志的定位与实践 | 《中国地方志》 | 2004年第11期 | 1/1 | 0.24 |
392 | 马 强 | 宋代地志学兴盛原因初探 | 《中国地方志》 | 2004年第11期 | 1/1 | 0.6 |
393 | 杨文华 | 为续修地理志定位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1期 | 1/1 | 0.49 |
394 | 何瑞明 | 人物志编写方法和技巧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1期 | 1/1 | 0.82 |
395 | 黄亚萍 | 利用地情资料丰富旅游内涵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1期 | 1/1 | 0.58 |
396 | 王致修 | 试析方志的“一家之言”——兼论部门志、专业志与地方志的关系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2期 | 1/1 | 0.39 |
397 | 薛长林 | 第二轮修志篇目设计存在问题与完善措施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2期 | 1/1 | 0.26 |
398 | 卢万发 | 修志五十忌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2期 | 1/1 | 0.58 |
399 | 马国栋 | 方志与相关学科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3期 | 1/1 | 0.89 |
400 | 汪天德 | 审视方志科技美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3期 | 1/1 | 0.56 |
401 | 吴德翔 | 人物志理论思考及入志标准有关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3期 | 1/1 | 0.39 |
402 | 刘时和 | 发掘方志文化资源 服务第六届花博会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3期 | 1/1 | 0.6 |
403 | 马国栋 | 当代方志的发展与创新 | 《新疆地方志》 | 2005年第3期 | 1/1 | 0.58 |
404 | 张克勤 | 析志书类种——图经与图志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4期 | 1/1 | 0.2 |
405 | 余志辉 | 刍议城市区志详略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4期 | 1/1 | 0.41 |
406 | 黄 丽 | 年鉴理论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年鉴信息与研究》 | 2005年第4期 | 1/1 | 0.27 |
407 | 王友平 | 新方志编纂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5期 | 1/1 | 0.62 |
408 | 杨晓杰 | 论精品方志的美学要求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5期 | 1/1 | 0.33 |
409 | 黄 丽 | 年鉴理论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5期 | 1/1 | 0.59 |
410 | 屈洪斌 | 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5期 | 1/1 | 0.52 |
411 | 向庆苏 | 续志应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记述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5期 | 1/1 | 0.6 |
412 | 杨劲松 | 志稿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5期 | 1/1 | 0.2 |
413 | 叶 红 | 地方志资料工作研究现状浅析 | 《巴蜀史志》 | 2005年第6期 | 1/2 | 0.54 |
414 | 曾发明 | 续志编纂的实践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1期 | 1/1 | 0.61 |
415 | 向庆苏 | 突出工业特色 重点记述工业集中发展区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1期 | 1/1 | 0.52 |
416 | 兰玉芳 | 续志编修特点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1期 | 1/1 | 0.2 |
417 | 罗再学 | 地方志工作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1期 | 1/1 | 0.5 |
418 | 郭江东 | 地方志服务经济建设大有可为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1期 | 1/2 | 0.39 |
419 | 黄 丽 | 明确编纂宗旨 找准读者定位──浅谈如何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综合质量(之一)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2期 | 1/1 | 0.3 |
420 | 谭伯祥 | 成都高新区志突出地方性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2期 | 1/1 | 0.6 |
421 | 李宣德 | 史志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2期 | 1/2 | 0.19 |
422 | 黄 丽 | 搞好框架设计 强化组稿力度──浅谈如何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综合质量(之二)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3期 | 1/1 | 0.28 |
423 | 王志强 | 两种方志篇目设计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3期 | 1/1 | 0.37 |
424 | 刘启蓉 | 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3期 | 1/1 | 0.56 |
425 | 黄 丽 | 采取双重措施 提高编校质量──浅谈如何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综合质量(之三)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4期 | 1/1 | 0.36 |
426 | 马国栋 | 乡镇志、部门(行业)志、单位志的编纂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4期 | 1/1 | 0.62 |
427 | 黄 丽 | 重点抓住四个环节 突出书刊设计效果──浅谈如何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综合质量(之四)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1 | 0.18 |
428 | 孙 健 | 更新年鉴理念 突出年鉴主题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1 | 0.38 |
429 | 雷雨声 | 年鉴工作的再探讨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1 | 0.36 |
430 | 李宣德 | 地方志行政执法的误区及对策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1 | 0.34 |
431 | 郑晓军 | 第二轮修志应注意发掘历史亮点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1 | 0.34 |
432 | 钟开友 | 编修《成都市志·文化卷》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2 | 0.4 |
433 | 古荣华 | 经济卷编纂的几点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1 | 0.59 |
434 | 陈提超 | “志鉴联动”运作与实践探索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5期 | 1/2 | 0.42 |
435 | 金生杨 | 论宋修《成都志》 | 《中国地方志》 | 2006年第6期 | 1/2 | 0.7 |
436 | 林大成 | 概述撰写刍探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6期 | 1/1 | 0.46 |
437 | 谭伯祥 | 地方志存真求实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6期 | 1/2 | 0.39 |
438 | 杨晓杰 | 总揽全局 统筹规划 突破焦点 带头主攻 ——谈志书主编的职责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6期 | 1/1 | 0.4 |
439 | 石鉴明 | 严把“三关” 锻造良志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6期 | 1/1 | 0.32 |
440 | 周传平 | 深入贯彻《条例》要坚持五个结合 | 《巴蜀史志》 | 2006年第6期 | 1/1 | 0.32 |
441 | 张克勤 | 城市图与城市科研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1期 | 1/1 | 0.38 |
442 | 卢万发 | 论志书质量评估标准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1期 | 1/1 | 0.89 |
443 | 贾兴福 | 试论精心拟定专业志篇目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1期 | 1/1 | 0.26 |
444 | 杜河兵 | 年鉴与志书文字编撰应注意的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1期 | 1/1 | 0.37 |
445 | 马国栋 | 新方志记述的结构与体式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2期 | 1/1 | 0.72 |
446 | 周立邦 | 方志社会类编纂琐谈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2期 | 1/1 | 0.72 |
447 | 杨晓杰 | 年鉴 大事记 地方志的定位比较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2期 | 1/1 | 0.43 |
448 | 刘 朗 | 续志概述章法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2期 | 1/1 | 0.29 |
449 | 李华蓉 | 志书记述的实践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2期 | 1/1 | 0.18 |
450 | 张良夫 | 第二轮修志应重视续补纠创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2期 | 1/1 | 0.3 |
451 | 朱艳林 | 市(州)志书大事记编写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3期 | 1/1 | 0.29 |
452 | 马国栋 | 新方志记述的方式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3期 | 1/1 | 0.46 |
453 | 吉正芬 | 试论年鉴与志书的关系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3期 | 1/1 | 0.61 |
454 | 卢万发 | 资料工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3期 | 1/1 | 0.52 |
455 | 熊元秀 | 用志者的需求与编纂者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4期 | 1/1 | 0.3 |
456 | 王 敏 | 发挥地方志重要作用 开创工作新局面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4期 | 1/1 | 0.27 |
457 | 林大成 | 地方志资料信息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4期 | 1/1 | 0.29 |
458 | 杨雅名 | 充分利用方志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4期 | 1/1 | 0.2 |
459 | 贾兴福 | 深入贯彻《条例》 提高志书编修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27 |
460 | 曾发明 | 修续志 创特色 保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24 |
461 | 彭大章 | 突出地方特色 把握时代脉搏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2 | 0.36 |
462 | 王志强 | 贯彻《条例》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2 | 0.26 |
463 | 江汉平 | 试谈方志续修的重要环节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2 | 0.37 |
464 | 董德木 | 试谈处理好突出地方特色与篇目升格之间的关系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19 |
465 | 郫县地方志办公室 | 对方志作用、特点及编修问题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0.29 | |
466 | 王远森 | 继承与创新在《德阳市志(1995-2006)》篇目设计中的运用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29 |
467 | 陈先铧 | 对社会事业设篇的看法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32 |
468 | 饶文钦 | 续修经济部类的编纂特色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36 |
469 | 蹇黎明 | 志书索引编制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29 |
470 | 陈致英 | 浅谈续修中的资料管理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39 |
471 | 谢志成 | 利用地方志服务现实大有可为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28 |
472 | 曾庆固 | 新修《达州市志》编纂工作回眸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42 |
473 | 邓 高 | 方志文化发扬光大路线图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1 | 0.19 |
474 | 周继全 | 试谈图照在第二轮修志中的运用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5期 | 1/2 | 0.3 |
475 | 王银华 | 关于志书编纂的点滴思考 | 光明日报出版社/《新编地方史志工作理论与实践》 | 2007年11月 | 1/1 | 0.36 |
476 | 谭伯祥 | 中国志鉴学初探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6期 | 1/2 | 0.22 |
477 | 张 伟 | 年鉴如何提高读者的眼球效应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6期 | 1/1 | 0.38 |
478 | 贾兴福 | 试论提高年鉴质量的有效途径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6期 | 1/1 | 0.26 |
479 | 周世开 | 浅议志书资料稿的撰写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6期 | 1/1 | 0.33 |
480 | 刘 朗 | 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的比较研究 | 《中国地方志》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9期 2007年第6期 | 1/1 | 0.39 |
481 | 肖永奎 | 在第二轮修志一纂中应注意的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7年第6期 | 1/2 | 0.3 |
482 | 罗再学 | 把握新方位 立足新起点 推动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1期 | 1/1 | 0.29 |
483 | 陈朝烈 | 把握时代脉搏 提高专业年鉴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1期 | 1/1 | 0.28 |
484 | 刘 朗 | 年鉴撰稿意识谈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1期 | 1/1 | 0.3 |
485 | 卿远明 | 从编修实例 谈突出地方特色与篇目升格的关系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1期 | 1/1 | 0.32 |
486 | 夏燕妮 | 年鉴组稿途径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1期 | 1/1 | 0.3 |
487 | 马国栋 | 修志资料的鉴别整理与选用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2期 | 1/1 | 0.36 |
488 | 潘前春 | 试析方志中的音乐元素及其艺术美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2期 | 1/1 | 0.3 |
489 | 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 论城区志篇目设置 ——成都市《青羊区志》编纂研究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2期 | 0.4 | |
490 | 杨达明 | 漫谈对历史负责 ——对续修地方志的担忧和期盼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4期 | 1/1 | 0.22 |
491 | 肖方春 | 试论如何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4期 | 1/1 | 0.28 |
492 | 李有成 | 读志用志与乐山文化建设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4期 | 1/1 | 0.24 |
493 | 张 敏 | 对成都市锦江区利用方志资政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4期 | 1/1 | 0.28 |
494 | 黄 丽 | 拥抱创意时代 增强地方专业年鉴软实力 | 《年鉴信息与研究》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4期 2009年第6期 | 1/1 | 0.58 |
495 | 王 闵 | 浅析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2 | 0.3 |
496 | 雷雨声 | 明确主导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 ——对第二轮修志的再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1 | 0.29 |
497 | 贾兴福 | 浅议地方志图、表、照片的运用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1 | 0.26 |
498 | 王银华 | 志书编纂的点滴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1 | 0.29 |
499 | 王仕体 | 第二轮修志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2 | 0.32 |
500 | 黄长银 | 试论年鉴为续志提供资料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1 | 0.3 |
501 | 彭从凯 | 方志资料电子卡片的制作与管理 | 《巴蜀史志》 | 2008年第5期 | 1/1 | 0.32 |
502 | 李有成 | 志书是文学艺术创作用之不竭的源泉 | 《中国地方志》 | 2008年第10期 | 1/1 | 0.26 |
503 | 葛丽平 | 章学诚方志理论及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影响浅析 | 《华章》 | 2008年第12期 | 1/1 | 0.35 |
504 | 陶 涛 | 试论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 | 《黑龙江史志》 | 2208年第17期 | 1/2 | 0.24 |
505 | 马国栋 | 重视志稿审查,提高审稿质量 | 《中国地方志》 | 2009年第1期 | 1/1 | 0.35 |
506 | 郝传玺 | 谈地方综合年鉴的节奏美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1期 | 1/2 | 0.32 |
507 | 杨青林 | 成都市《武侯区志》编纂实践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1期 | 1/1 | 0.38 |
508 | 汪天德 | 浅析方志形式美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2期 | 1/1 | 0.42 |
509 | 贾兴福 | 简述新方志辨体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2期 | 1/1 | 0.2 |
510 | 谭伯祥 | 大事记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2期 | 1/1 | 0.21 |
511 | 杨晓杰 | 抓住矛盾焦点促续志高效运行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2期 | 1/1 | 0.36 |
512 | 熊 洁 | 续志资料稿编撰初探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2期 | 1/1 | 0.2 |
513 | 赵露长 | 试论第二轮志书经济管理篇名及篇目设计 | 《中国地方志》 | 2009年第3期 | 1/1 | 0.32 |
514 | 杨文华 | 资料补充搜集问题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3期 | 1/1 | 0.38 |
515 | 贾迎霜 | 志书篇目设计值得商榷的几个概念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3期 | 1/2 | 0.4 |
516 | 余志辉 | 志书装帧设计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3期 | 1/1 | 0.29 |
517 | 谭伯祥 | 城市区志编纂探索与实践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3期 | 1/2 | 0.28 |
518 | 肖健康 | 编鉴 读鉴 用鉴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3期 | 1/1 | 0.2 |
519 | 何瑞明 | 《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写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4期 | 1/1 | 0.48 |
520 | 吉正芬 | 近代中国与日本地方志比较研究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4期 | 1/1 | 0.4 |
521 | 杨晓杰 |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研读体会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4期 | 1/1 | 0.32 |
522 | 金青禾 | 志书条目撰写十注意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4期 | 1/1 | 0.34 |
523 | 张清儒 | 续修志书突出地方特色谈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4期 | 1/1 | 0.18 |
524 | 朱艳林 | 浅谈续志如何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4期 | 1/1 | 0.22 |
525 | 吉正芬 | 台湾方志编纂简述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1 | 0.42 |
526 | 贾兴福 | 二轮修志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1 | 0.28 |
527 | 高伟明 | 地方志书分类常见问题探讨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1 | 0.36 |
528 | 杨 浩 | 如期完成二轮修志的对策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1 | 0.28 |
529 | 王远森 | 志书初稿编写的几个环节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1 | 0.32 |
530 | 沈世林 | 年鉴的稿件编修与质量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2 | 0.39 |
531 | 夏燕妮 | 年鉴校对工作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5期 | 1/2 | 0.59 |
532 | 马小彬 |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33 |
533 | 何瑞明 | 续修市县志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54 |
534 | 陶利辉 | 省志民族志编修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43 |
535 | 张 勇 | 编修《四川省志·科学技术志》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2 | 0.32 |
536 | 马开钦 | 中英双语版《成都概览》的探索与实践 ——兼谈概览类地情书籍的设计与编写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2 | 0.3 |
537 | 谭伯祥 | 试谈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地方志书质量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35 |
538 | 刘 朗 | 条目体志书述体性条目撰写刍议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28 |
539 | 王远森 | 方志体例与方志初稿编写 | 1/1 | 0.4 | ||
540 | 康广富 | 浅谈提高续志质量的途径 | 1/1 | 0.34 | ||
541 | 戴大健 | 提高续志质量 要突出把好“三关” | 1/1 | 0.16 | ||
542 | 陈致英 | 旧志整理与开发利用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28 |
543 | 夏建平 | 强化质量管理 力出精品志书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3 |
544 | 钟再原 | 第二轮修志工作管理机制创新与探索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47 |
545 | 彭从凯 | 入志照片的美学要求初探 | 《巴蜀史志》 | 2009年第6期 | 1/1 | 0.29 |
546 | 鲜 圣 | 编纂地方志大事记的几点思考 | 《中国地方志》 | 2009年第8期 | 1/1 | 0.23 |
547 | 王致修 |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地方志工作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1期 | 1/1 | 0.42 |
548 | 杨晓杰 |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志编纂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1期 | 1/1 | 0.26 |
549 | 贾兴福 | 试论地方志知识产权的保护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1期 | 1/1 | 0.2 |
550 | 夏燕妮 | 续修《攀枝花市志》篇目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1期 | 1/1 | 0.5 |
551 | 谢朝武 | 方志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1期 | 1/1 | 0.22 |
552 | 江汉平 | 方志编纂特点的主体探视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1期 | 1/1 | 0.56 |
553 | 黄辛建 | 论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2 | 0.3 |
554 | 朱世权 | 地方志工作定位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1 | 0.28 |
555 | 旷天全 | 李调元方志思想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2 | 0.32 |
556 | 唐文波 | 坚持质量标准 全面提高志书质量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1 | 0.19 |
557 | 李贤臣 | 旧志整理中的电子化运用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1 | 0.17 |
558 | 古良禄 | 浅谈入志大事的遴选与编写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1 | 0.26 |
559 | 邹登军 | 修志工作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2期 | 1/1 | 0.19 |
560 | 《成都史志》编辑部 | 立足资源优势 结合时代需求 不拘一格办刊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3期 | 0.16 | |
561 | 张聂熙 | 求新并蓄 办好地方志事业的学术平台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3期 | 1/1 | 0.16 |
562 | 王志强 | 小议地方志期刊的社会功能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3期 | 1/1 | 0.1 |
563 | 周世开 | 乘势而进 积极作为 促进《攀枝花史志》更上层楼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3期 | 1/1 | 0.12 |
564 | 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 | 注重质量 突出特色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3期 | 1/1 | 0.13 |
565 | 甘孜州地方志办公室 | 《甘孜州实录》的编纂和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3期 | 1/1 | 0.15 |
566 | 易传享 | 谈县志办在县志编纂中的组织管理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4期 | 1/1 | 0.19 |
567 | 卿远明 | 地方志工作者角色定位初探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4期 | 1/1 | 0.29 |
568 | 刘中平 | 在创新发展中修好第二轮志书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4期 | 1/1 | 0.21 |
569 | 夏燕妮 | 确立选题原则是提高年鉴质量的保证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4期 | 1/1 | 0.45 |
570 | 谢 鑫 | 成都市网上政务公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4期 | 1/1 | 0.5 |
571 | 黄友良 | 严谨治史与精品志书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4 |
572 | 杨光勇 | 浅谈志书的审稿与改稿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22 |
573 | 龙祥云 | 依法修志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28 |
574 | 巩 桦 | 第二轮修志几个问题的探讨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36 |
575 | 王少卿 | 《抗震救灾志》编写疑难及处理意见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48 |
576 | 周德平 | 年鉴编纂规范之我见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28 |
577 | 舒启东 | 克服年鉴的公文化倾向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5期 | 1/1 | 0.26 |
578 | 马小彬 |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6期 | 1/1 | 0.33 |
579 | 王友平 | 新方志的审稿标准和编辑加工 ——以《四川省志》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6期 | 1/1 | 0.38 |
580 | 陈致英 | 续志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6期 | 1/1 | 0.3 |
581 | 周世开 | 续志要处理好与前志的关系 | 《巴蜀史志》 | 2010年第6期 | 1/1 | 0.19 |
582 | 吉正芬 | 四川方志编纂历史述略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1期 | 1/1 | 0.53 |
583 | 吴德翔 | 古今志书入志人物标准谈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1期 | 1/1 | 0.48 |
584 | 杨劲松 | 提升续志质量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1期 | 1/1 | 0.39 |
585 | 鄢 欣 | 写好基本记述单位 提高军事志书质量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1期 | 1/2 | 0.32 |
586 | 张 敏 | 狠抓编审环节 力求特色区志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1期 | 1/1 | 0.3 |
587 | 李勇先 | 弘扬成都方志文化 努力建设精神家园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2期 | 1/1 | 0.34 |
588 | 曹希之 | 浅论方志的编纂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2期 | 1/1 | 0.32 |
589 | 马国栋 |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概说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2期 | 1/1 | 0.76 |
590 | 黄长银 | 年鉴编纂与志书编修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2期 | 1/1 | 0.24 |
591 | 杨劲松 | 志书总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3期 | 1/1 | 0.33 |
592 | 马国栋 | 当代方志的新修与续修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4期 | 1/1 | 0.72 |
593 | 丁禹良 | 略论人的历史与人物传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4期 | 1/1 | 0.26 |
594 | 周世宁 | 年鉴编纂体会漫谈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4期 | 1/1 | 0.32 |
595 | 陶利辉 | 省志工作的特点及我们的对策 ——《四川省志》编纂工作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5期 | 1/1 | 0.26 |
596 | 向庆苏 | 宏观把握 客观记述 突出特色 ——工业专志国企改革记述方法初探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5期 | 1/1 | 0.34 |
597 | 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 浅析综合年鉴对编修志书的作用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5期 | 0.32 | |
598 | 孙律均 | 浅谈县级年鉴卷首彩页的编辑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5期 | 1/1 | 0.18 |
599 | 汪 毅 | 方志文化暨建设之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6期 | 1/1 | 0.49 |
600 | 马国栋 | 方志性质略谈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6期 | 1/1 | 0.36 |
601 | 苏义钦 | 抗震救灾志要突出地震特点和地方特色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6期 | 1/1 | 0.46 |
602 | 姚宇飞 | 以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企业年鉴编纂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6期 | 1/1 | 0.46 |
603 | 刘志文 |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基本要素和注意事项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6期 | 1/1 | 0.27 |
604 | 熊元秀 | 读志用志感悟 | 《巴蜀史志》 | 2011年第6期 | 1/1 | 0.35 |
605 | 杨晓杰 | 提升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1期 | 1/1 | 0.3 |
606 | 李有毅 | 编写志稿应把握五点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1期 | 1/1 | 0.16 |
607 | 周世宁 | 试谈档案资料在修志中的运用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1期 | 1/1 | 0.26 |
608 | 杨 浩 | 乡镇志编纂的思考与探索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1期 | 1/1 | 0.28 |
609 | 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 用方志史料为城市建设服务一例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1期 | 1/1 | 0.37 |
610 | 吉正芬 | 民国以来地方志编纂研究概况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2期 | 1/1 | 0.6 |
611 | 李宣德 | 平昌县方志馆建设及启示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2期 | 1/2 | 0.31 |
612 | 陶利辉 | 文化视野中的地方志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3期 | 1/2 | 0.42 |
613 | 舒启东 | 试论综合志书社会部类的编写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3期 | 1/1 | 0.28 |
614 | 雷雨声 | 编好地方志 增强软实力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3期 | 1/1 | 0.18 |
615 | 李华蓉 | 乡镇志编修刍议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3期 | 1/1 | 0.22 |
616 | 张 敏 | 打造都市精品年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3期 | 1/1 | 0.42 |
617 | 李有毅 | 编纂地方综合年鉴要注重资料性和社会性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3期 | 1/1 | 0.24 |
618 | 李 果 | 浅谈二次文献在四川省综合年鉴编纂中的使用价值和原则 | 《年鉴论坛》 | 2012年第3辑 | 1/1 | 0.6 |
619 | 陶利辉 | 突发性灾害事件志书大事记编写若干问题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4期 | 1/1 | 0.61 |
620 | 黄长银 | 网络,将年鉴导入信息高速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4期 | 1/1 | 0.23 |
621 | 仇国萍 | 浅谈年鉴编纂质量与队伍建设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4期 | 1/1 | 0.32 |
622 | 黄文记 | 数字化背景下影像方志产生与发展初探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5期 | 1/1 | 0.42 |
623 | 贾兴福 | 试论地方志的存史价值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5期 | 1/1 | 0.33 |
624 | 王家球 | 围绕中心主动作为 以史为镜服务现实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5期 | 1/1 | 0.29 |
625 | 马小彬 | 对本行政区域内第二轮修志工作指导监督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6期 | 1/1 | 0.34 |
626 | 高志刚 | 加大地方志宣传力度 扩大方志文化影响力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6期 | 1/1 | 0.39 |
627 | 余崇威 | 开展地方志文化宣传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6期 | 1/1 | 0.36 |
628 | 聂步兴 | 强化地方志职能的实践与探索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6期 | 1/1 | 0.31 |
629 | 舒启东 | 大事记选材与编写辨误 | 《巴蜀史志》 | 2012年第6期 | 1/1 | 0.3 |
630 | 马小彬 | 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 《中国地方志》 | 2012年第6期 | 1/1 | 0.59 |
631 | 汪 毅 | 新时期方志文化建设的表现、传播与参与 | 《中国地方志》 | 2012年第7期 | 1/1 | 0.25 |
632 | 王少卿 | 从送审志书常见问题谈审验工作侧重点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1期 | 1/1 | 0.2 |
633 | 古良禄 | 浅谈入志图片的准备与选编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1期 | 1/1 | 0.34 |
634 | 余崇威 | 对市、县级地方志队伍建设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2期 | 1/2 | 0.29 |
635 | 张锦玥 | 年鉴重在运用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2期 | 1/2 | 0.31 |
636 | 贾兴福 | 试论年鉴资料的搜集、整理与鉴别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2期 | 1/1 | 0.26 |
637 | 刘时和 | 发掘史志潜能 助推“北改"文态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2期 | 1/1 | 0.61 |
638 | 龙振华 | 浅谈档案在史志编修中的作用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3期 | 1/2 | 0.12 |
639 | 刘泽夫 | 抓管理 求创新 打造双流地方志文化特色品牌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3期 | 1/1 | 0.26 |
640 | 张锦玥 | 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得失与对策实践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4期 | 1/1 | 0.48 |
641 | 刘德元 | 附录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4期 | 1/1 | 0.34 |
642 | 许德英 | 对旧志整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4期 | 1/1 | 0.3 |
643 | 罗 平 | 共筑中国梦 繁荣方志文化事业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4期 | 1/1 | 0.28 |
644 | 马小彬 | 第二轮省志分卷编纂中的问题及措施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1 | 0.45 |
645 | 童永飞 | 都江堰旧方志的特色及其对都江堰市地域文化的影响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1 | 0.22 |
646 | 杨向飞 | 四川乡土志的资料来源及其史料价值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1 | 0.4 |
647 | 黄长银 | 强化图片编辑 提高年鉴品味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1 | 0.32 |
648 | 韩 旭 | 年鉴分类编辑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1 | 0.29 |
649 | 赖 立 | 论条目体志书的条目设置与基本写作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2 | 0.36 |
650 | 贾兴福 | 试论修志资料的建档与管理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5期 | 1/1 | 0.28 |
651 | 罗亚夫 | 从文化视角看新方志的编修与利用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6期 | 1/2 | 0.2/0.36 |
652 | 钟再原 | 论修志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6期 | 1/1 | 0.26 |
653 | 夏建平 | 深入贯彻实施《条例》,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 | 《巴蜀史志》 | 2013年第6期 | 1/1 | 0.2 |
654 | 赵心愚 | 《西藏图说》与《西招图略》的关系及其特点、价值 | 《中国地方志》 | 2013年第8期 | 1/1 | 0.72 |
655 | 罗亚夫 | 地方志工作依法行政问题探析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1期 | 1/1 | 0.36 |
656 | 刘德元 | 以史为鉴 以法为据 做好地方志工作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1期 | 1/1 | 0.25 |
657 | 罗亚夫 | 四川地方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2期 | 1/1 | 0.23 |
658 | 刘应兵 |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法理解读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2期 | 1/1 | 0.36 |
659 | 陶利辉 | 方志资料与马克思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2期 | 1/1 | 0.42 |
660 | 龙祥云 | 浅谈部门志的编纂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2期 | 1/1 | 0.45 |
661 | 陈致英 | 与时俱进 力求创新 ——地方志学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2期 | 1/1 | 0.19 |
662 | 贾兴福 | 贯彻执行《条例》要克服四易四难现象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3期 | 1/1 | 0.2 |
663 | 王远森 | 志书总纂的条件、任务和作用 | 1/1 | 0.25 | ||
664 | 王锦城 | 小议旧志整理研究 | 1/1 | 0.3 | ||
665 | 王建华 | 把握编纂环节 提高年鉴质量 | 1/1 | 0.15 | ||
666 | 刘德元 | 第二轮修志中的“三点一线” | 1/1 | 0.37 | ||
667 | 梁 华 | 提高年鉴时效性的几点做法 | 1/1 | 0.24 | ||
668 | 舒启东 | 志书资料三题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4期 | 1/1 | 0.39 |
669 | 方友先 | 平昌县方志馆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4期 | 1/1 | 0.28 |
670 | 朱浩然 | 对提高志书编纂出版质量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5期 | 1/1 | 0.32 |
671 | 朱质国 | 革命遗址保护与红色旅游发展 ——以广安市广安区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5期 | 1/2 | 0.4 |
672 | 中共双流县委史志办公室 | 成都市双流数字史志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5期 | 1/2 | 0.56 |
673 | 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 浅谈<乐至县志>(清·道光版)整理与探究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6期 | 0.45 | |
674 | 梁 华 | 清乾隆版《荥经县志》特色赏析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6期 | 1/1 | 0.12 |
675 | 罗 平 | 地方志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6期 | 1/1 | 0.3 |
676 | 杨光勇 | 谈村志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金陵村志》编修感受 | 《巴蜀史志》 | 2014年第6期 | 1/1 | 0.39 |
677 | 陈 芳 | 浅谈云贵川旧志所载蜀汉南征之遗存 | 《中国地方志》 | 2014年第7期 | 1/1 | 0.86 |
678 | 罗亚夫 | 浅议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地方志编修与利用——兼论地方志的文化属性与时代功能 | 《中国地方志》 | 2014年增刊 | 1/2 | 1.2 |
679 | 马小彬 | 四川省旧志整理出版与利用情况述略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1/2 | 0.2/0.36 |
680 | 钟再原 | 辉煌成果下的思考——四川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编修若干问题的反思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1/1 | 0.36 |
681 | 余正道 | 绵阳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1/4 | 0.32 |
682 | 李志华 | 志书年鉴编辑工作小议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1/1 | 0.34 |
683 | 余崇威 | 试论新形势下地方志宣传工作 ——以内江地方志宣传工作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1/1 | 0.24 |
684 | 张 洁 | 绵阳市游仙区打造玉河镇“状元文化”的启迪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1/1 | 0.24 |
685 | 省地方志办政策法规宣传处 | 李调元及其方志思想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1期 | 0.36 | |
686 | 杨青林 | 对地方志体例的浅识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2期 | 1/1 | 0.26 |
687 | 李有毅 |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规范性初探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2期 | 1/1 | 0.3 |
688 | 西昌市地方志办公室 | 修志问道 彰显本色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2期 | 0.34 | |
689 | 吉正芬 | 方志编纂与区域文化发展关系试探 ——以四川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3期 | 1/1 | 0.29 |
690 | 李宏川 | 旧志校勘初探 ——以《犍为县志》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3期 | 1/1 | 0.38 |
691 | 苟长征 | 对综合年鉴光盘制作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3期 | 1/1 | 0.3 |
692 | 朱浩然 | 修志环境对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作用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3期 | 1/1 | 0.32 |
693 | 王影聪 | 读清嘉庆《洪雅县志》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4期 | 1/1 | 0.12 |
694 | 温勉双 | 发掘族谱资源 建设特色文化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4期 | 1/1 | 0.32 |
695 | 侯 宏 | 提升认识促创新 推进工作上台阶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4期 | 1/1 | 0.3 |
696 | “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课题组 | 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 | 《中华文化论坛》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4期 2015年第1期 | 0.86 | |
697 | 刘开乾 | 大竹旧志整理的经验与教训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5期 | 1/4 | 0.33 |
698 | 王少卿 | 抗震救灾志编纂原则及体式体例选择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5期 | 1/1 | 0.48 |
699 | 周正琴 | 地方志数据库与信息化建设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5期 | 1/2 | 0.5 |
700 | 余永全 | 浅谈编纂出版乡镇志书的意义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5期 | 1/1 | 0.3 |
701 | 中共双流县委史志办公室 | 村志编纂探索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5期 | 0.46 | |
702 | 朱艳林 | 浅析志书反映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形式——以四川省第二轮修志为例 | 《中国地方志》 | 2015年第5期 | 1/1 | 0.47 |
703 | 王孝平 | 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之四川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6期 | 1/1 | 0.6 |
704 | 谯小松 | 广安古代名宦对当前选人用人的启示——清乾隆《广安州志》名宦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6期 | 1/2 | 0.49 |
705 | 邓肖亭 | 浅谈部门志编修的几个问题 | 《巴蜀史志》 | 2015年第6期 | 1/1 | 0.29 |
706 | 汪 毅 | 一部外国人编修的县志 ——《广汉县志略》探微 | 《中国地方志》 | 2015年第9期 | 1/1 | 0.45 |
707 | 邱 俊 | 《泸州市“七二三”抗洪救灾志》编纂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1期 | 1/2 | 0.42 |
708 | 冷国文 | 关于创新县级年鉴编纂工作的思考 ——以《威远年鉴》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1期 | 1/1 | 0.46 |
709 | 舒启东 | 刍议年鉴初稿的撰写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1期 | 1/1 | 0.42 |
710 | 石棉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论民族乡志的编写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1期 | 0.5 | |
711 | 朱 烈 | 挖掘乡贤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1期 | 1/2 | 0.39 |
712 | 周基华 | 关河流域燕子坡、秦“五尺道”调查、考证 | 巴蜀书社/《中国人文田野》 | 2016年1月/第七辑 | 1/4 | 1.3/1.3 |
713 | 舒启东 | 制定年鉴篇目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 《中国地方志》 | 2016年第2期 | 1/1 | 0.6 |
714 | 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 地方志信息化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2期 | 0.42 | |
715 | 杜元高 | 县级志书编纂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2期 | 1/1 | 0.39 |
716 | 赵志雷 | 县(区)抗震救灾志编纂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2期 | 1/4 | 0.56 |
717 | 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 志书社会部类资料收集路径研究—以德阳市第三轮志书年度资料收集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2期 | 0.56 | |
718 | 王孝平 | 当代志者的素质结构与能力养成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3期 | 1/1 | 0.39 |
719 | 邓郁章 | 明正德《蓬州志》的文献价值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3期 | 1/1 | 0.45 |
720 | 陶利辉 | 抗震救灾志总述撰写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总述”编写的个案分析 | 《广西地方志》 | 2016年第3期 | 1/1 | 0.97 |
721 | 张 勇 | 常璩《华阳国志》研究概述 | 《中国地方志》 | 2016年第4期 | 1/1 | 0.58 |
722 | 张聂熙 | 趋议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4期 | 1/1 | 0.32 |
723 | 陶利辉 | 省(市、区)志分卷与部门志编纂异同探析——以《四川省志(1986-2005)》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4期 | 1/1 | 0.41 |
724 | 徐敬国 | 准确把握功能定位 努力打造一流县级方志馆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4期 | 1/2 | 0.19 |
725 | 李华蓉 | 《李庄镇志》与中国名镇志丛书之《李庄镇志》述评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5期 | 1/1 | 0.26 |
726 | 范 虎 | 家谱编修和地方志的殊途与联系 ——以营山县近二十年家谱编修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5期 | 1/1 | 0.42 |
727 | 顾 恒 | 以实践提升理论 以理论指导实践 ——四川省加强方志理论研究综述 | 《巴蜀史志》 | 2016年第6期 | 1/1 | 0.46 |
728 | 刘 刚 | 曾国藩的史志轶事 | 《中国方志报》 | 总第10期 | 1/1 | 0.53 |
729 | 杨宗学 | 整体提升编纂质量 着力打造精品年鉴——编纂《成华年鉴》的做法和体会 | 中国农业出版社/ 《年鉴论坛》(第七辑) | 2016年12月 | 1/1 | 0.25 |
730 | 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 南充第二轮志书编纂的组织与管理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 0.38 | |
731 | 余正道 | 绵阳市特色乡镇及乡镇志编纂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 1/3 | 0.6 |
732 | 刘斌杰 | 第二轮县级志书编纂工作经验及规律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 1/1 | 0.39 |
733 | 杨 文 | 浅析“依法治志”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 1/3 | 0.3/0.8 |
734 | 邱 俊 | 浅谈地方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现途径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 1/2 | 0.39 |
735 | 谯小松 | 地方志工作要多一些痛点思维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 1/1 | 0.16 |
736 | 贺 瑜 | 三苏家风研究 | 《中华文化论坛》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1期 2016年第6期 | 1/5/ | 0.4/0.8 |
737 | 刘德元 | 民歌与年鉴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2期 | 1/1 | 0.22 |
738 | 余正道 | 县市区综合年鉴精品化策略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2期 | 1/3 | 0.46 |
739 | 王前明 | 总结历史经验 编纂精品志书 ——关于志书编纂组织管理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2期 | 1/2 | 0.56 |
740 | 贺 瑜 | 你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眉山修方志——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方志事业急需的“工匠精神”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2期 | 1/2 | 0.36 |
741 | 刘德元 | 论年鉴规范、创新与传播 | 《新疆地方志》 | 2017年第2期 | 1/1 | 0.59 |
742 | 李思源 | 第三轮市志专题资料收集初探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3期 | 1/2 | 0.52 |
743 | 马国栋 | 谈谈《崇庆县志》增订本成功的经验 | 《广西地方志》 | 2017年第3期 | 1/1 | 0.36 |
744 | 蒙永红 |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 方志出版社/《第六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7年5月 | 1/2 | 0.35/0.6 |
745 | 余正道 | 凸显羌族特色 力铸信史良志——评《北川羌族自治县志》(1988~2007) | 方志出版社/《第五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7年5月 | 1/2 | 0.5 |
746 | 邓开明 | 管窥地方志书行文中的错误 | 方志出版社/《第五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7年5月 | 1/1 | 1.2 |
747 | 李德明 | 实现地方志社会功用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 《今日巴中》 | 2017年第3期 | 1/1 | 0.4 |
748 | 鄢 欣 | 论军事志的地方特色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4期 | 1/1 | 0.39 |
749 | 王少卿 | 从操作层面谈资料收集与管理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4期 | 1/1 | 0.42 |
750 | 耿俊杰 | 地方综合年鉴质量计划与控制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4期 | 1/1 | 0.44 |
751 | 刘光伟 | 开发利用地情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4期 | 1/3 | 0.2/0.6 |
752 | 葛丽平 | 试论新时期方志人的定位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4期 | 1/1 | 0.4 |
753 | 郭吕清 | 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异同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1/1 | 0.28 |
754 |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 关于提高年鉴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以《武侯年鉴》编纂实践为例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0.36 | |
755 | 成都市郫都区地方志办公室 | 嘉庆《郫县志》于巴蜀文化研究之价值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0.32 | |
756 | 尹映梅 | 地方志走入寻常百姓家问题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1/3 | 0.66 |
757 | 余崇威 | 业精于勤 锐意创新——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史志工作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1/1 | 0.32 |
758 | 姚宇飞 | 优秀企业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案例分析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1/3 | 0.32 |
759 | 陈 怡 | 雅安市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1/1 | 0.46 |
760 | 李卫东 | 资阳沿革考——六个维度看资阳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5期 | 1/1 | 0.25 |
761 | 杨文华 | 从《四川新地志》看地方志的近代转型 | 《中国地方志》 | 2017年第6期 | 1/1 | 0.6 |
762 | 吕 灵 | 《泸县乡土地理》述略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6期 | 1/2 | 0.29 |
763 | 邓 敏 | 康巴史志事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6期 | 1/1 | 0.69 |
764 | 刘正香 | 浅析阿坝州依法治志的现状及对策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6期 | 1/1 | 0.52 |
765 | 李昌鸿 | 安州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 《巴蜀史志》 | 2017年第6期 | 1/1 | 0.46 |
766 | 陈郑云 | 于成龙的方志学思想探析 | 《广西地方志》 | 2017年第6期 | 1/1 | 0.48 |
767 | 成都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 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路径与方法初探——以成都市地志办工作为例 |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论文集》 | 2017年7月 | 0.78 | |
768 | 王 柳 | 泛阅读时代地方志图志体发展探析 | 《中国地方志》 | 2017年第9期 | 1/1 | 0.6 |
769 | 陈建春 | 传承弘扬红船精神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1期 | 1/1 | 0.49 |
770 | 徐学初 | 《清代西藏方志研究》的三个特点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1期 | 1/1 | 0.19 |
771 |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 第二轮修志实践及规律探寻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1期 | 0.42 | |
772 | 唐远波 | “智慧方志”下的地方志数据库建设及安全规范研究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1期 | 1/1 | 0.56 |
773 | 熊 洁 | 统筹兼容、相得益彰——地方史与地方志兼容发展路径探析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2期 | 1/1 | 0.74 |
774 | 黄文记 | 浅论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2期 | 1/1 | 0.62 |
775 | 王林先 | 策划出版《宽窄少城》的探索与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2期 | 1/1 | 0.22 |
776 | 李海毅 | 西藏地方志资料整理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刍议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3期 | 1/1 | 0.42 |
777 | 李 果 | 文质彬彬 然后年鉴 ——谈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的“三个维度”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3期 | 1/1 | 0.58 |
778 | 冷国文 | 新形势下加强地方志宣传工作的思考 | 《巴蜀史志》 | 2018年第3期 | 1/1 | 0.48 |
查看PDF格式文件》》
关于征求《史笔耕耘 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 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7)》 目录和论文索引意见的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