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四川在线】铭记灾难与抗争 著录精神与梦想——《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始末

作者:钟振宇 来源:四川在线2018年5月6日 发布时间:2018-05-07 11:1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形式新——四川省历史上首部重大事件志书,近一半内容首次公开披露

规模大——分8卷,总计近7000页、上千万字

流程严——经过组织发动、初稿编纂、总纂审稿、送审出版4大流程、12个必要环节

参与广——全省上百个单位参加、上千人直接参与编纂

功能重——存史资政育人,为国家保存历史资料,为民族留下珍贵记忆,为人民奉上精神食粮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钟振宇)10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肆虐巴蜀大地,一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人间奇迹随即在地震灾区书写。

这是人类和中华民族史上值得记载的重要一页。

10年后的这个5月,一套由省政府组织实施、全面记述伟大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过程的《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经过近10年的艰辛编纂,正式出版面世。这是四川省历史上首次就重大事件编纂志书,其中近一半内容首次公开披露。

这套分八卷、近7000页、上千万字的志书,成为巴蜀儿女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和伟大抗震救灾历史的最好纪念。

2aee3cb5c5db4c828c5fa9ddb3d8a707.jpg

众手成志——打破志书传统,首次记录重大事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畏途巉岩不可攀”……这是李白代表作品《蜀道难》中的名句。

在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眼里,古代诗词、典籍,记载了这片土地遭遇过山川变色的大地震大水灾,也颂扬了几千年来蜀人面对自然灾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不屈意志,成为四川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地方志在“鉴往知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被人们称为国家民族“记忆工程”。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初期,四川省萌发了编纂汶川抗震救灾志的构想。“然而,一度时期,少数学者对是否有必要编纂抗震救灾志提出不同看法。”省地方志办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按照方志的传统惯例,一般是纵向记录一个地区相当长时期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情况,而抗震救灾志的内容特点是时间短,横断面非常广,因此既不具备传统综合类志书的特征,也不具备一般专志中的部门志、行业志的特性。

在疑惑、争论过程中,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在灾区展开,感人至深的故事也被人们争相传颂。

共识,也在碰撞中逐步形成——以志书形式全面、客观、系统记述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壮举,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增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就在思想统一之时,国家层面也作出了相关部署。2009年4月,四川省政府作出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重大决定,成立编纂委员会,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等领导担任编委会领导,成员包括受灾市(州)和50多个省直部门及中央在川机构负责人。

一项耗时近10年的浩大政府资政存史工程由此展开。

对重大事件修志,在四川志书编修历史上还是首次。对纵向跨度短、横断面很广的这部志书,如何“立柱架梁”,科学合理设计容量和卷数,成为开工后的第一道难题。

专家和省直部门参编同志通过反复论证认为,四川抗震救灾志要坚持省这个层面为主体,内容既要涉及受灾市(州)、县(市、区),同时要兼顾兄弟省(市、区)援助援建和港澳台及国际社会援助内容;按《总述大事记》《灾情》《抢险救灾》《医疗防疫》《赈灾》《灾后重建》《英模》《附录》8个分卷开展编纂工作。

此前,四川省规模浩大的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编修已全面展开,具体组织实施部门为各地各级地方志机构。然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环节多、范围广,涉及的部门数量前所未有。

“只有运用好地方志工作众手成志的工作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吸纳相关资料,达到志书记述完整性、系统性的目标。”省地方志办综合处处长陶利辉说,除《总述大事记》和《附录》分卷由省地方志办承担外,其他分卷分别由省军区、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地震局等抗震救灾或恢复重建主体任务实施部门承担,在省地方志办的业务指导下,形成多重合力,共同推进编纂工作。

按照规划,这部志书要全景式记录四川灾区走出化危为机、崛起危难的跨越发展之路;全面展示近3000万受灾群众在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浴火重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恢弘画卷;通过记述深刻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展示各级党委、政府在非常状态下杰出的应变能力。

在各牵头承编单位和参编单位共同努力下,经组织发动、初稿编纂、总纂审稿、送审出版4大流程、12个必要环节,这套志书正式付梓印刷。

求真记实——坚持客观准确记述,平实文字中蕴含温度和力量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

志书,一般不允许存在“目前”“近来”“很多人”等模糊记载,而是力求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信息。

然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些重要事件缺少完整记载或未妥善保管,一些亲历者因忙于重建或时间久远难以准确回忆。

编辑组负责人回忆说,四川省要求各参加单位争分夺秒,一方面安排相关市(州)、县(市、区)按要求报送资料,一方面组织编纂人员赴各受灾地区实地收集。在这项工作开展的前两年,省民政厅的编辑组成员有80%的休息日都在办公室或实地采集中度过的。

采集了海量资料,如何选取,甚至去伪存真,成为修志的重要环节。

这些年来,四川地方志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资治提供了翔实依据。仅仅在有关地质、水文、气象、自然灾害方面的资料就为二滩、紫坪铺、向家坝等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之所以发挥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志书客观真实的属性。”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负责人牛淼说,在编纂这部志书时,四川省始终把客观真实放在首位。

在记录英雄的某陆航团飞行员邱光华时,有的材料称其熟练掌握4种机型的飞行技术,有的则为是6种。通过部队的反复核查,最后被认定为6种。

青川东河口,地震发生时,巨大的山体崩裂,将700多位同胞掩埋在百米深的地下。“因为是瞬间发生的事情,此前一些追述材料的细节不尽相同。”时任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的苟兴元在具体主持编纂《赈灾》分卷过程中,为核准受灾和救灾一些数据,带着工作人员专程赶赴东河口,走访当事人、目击者。

与此同时,一些难以核实的内容,被迫放弃。“例如,在《英模》卷中,极个别由外省推荐、受到四川省抗震救灾表彰的先进人物,虽经多次努力,但一直无法联系上本人核实,就没有把相关故事写入该卷。”牛淼说。

一道菜好不好,除了“料”好不好,还看厨师的手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副主任马小彬认为,志书质量的高低也是如此。在进入编写阶段,如果只是材料的堆砌、拼接,志书就俨然一本资料汇编,志书编者也就没能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

由于没有编纂重大事件志书的经验,专家们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原则。

“面”,即展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整体面貌,比如有重灾区轻灾区情况,也有央企涅槃民企自救重生。在“点”上,注重小中见大的事例选择,用典型、精华的案例折射深刻的含义。比如反映北川青年农民姚帮国背负地震重伤妻子罗燕行程两天一夜,翻越6座大山,不离不弃,迎得新生的动人故事;北川曲山小学教师胡蓉舍身保护学生,为该校一年级一班保住了唯一一根幸存独苗的感人事迹,“这些条目在教育、引导、感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编辑组专家说,尽管志书文字朴素,但一些后期校检人员经常在审读时动容流泪。

“编纂和设计志书,也要体现美学价值。”专家告诉记者,《英模》卷记录了近千人的故事,在前置图片中专门选配了4张女性英模图片,她们中有迎着余震深入灾区现场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有不畏强震冲击向听众播出灾情信息的播音员,也有用乳汁喂养灾区婴儿的军队护士、女民警,“哺乳的画面和故事,寓意着灾区群众在祖国母亲的呵护下,必定能战胜困难、走向新生”。

此外,由于材料多来源于新闻报道和工作总结,来源于口碑和民间记忆,将文字转化为规范的志书文体也是件难事。省地震局办公室副主任杨志敏说,为保持文风统一规范,骨干成员接受省地方志办培训回单位后,又对参与这项工作的其他50多位同志进行了再培训。

在全省上千名直接参与撰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部内容真实客观,文风平实流畅的志书终于面世。

存史资政——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志力志慧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十年之际,包括省委办公厅在内,多家省直部门纷纷联系省地方志办,借阅样书、查询史料,用于起草文稿或制作纪念活动宣传资料等。

“其实,在这套志书历时近10年的编纂过程中,‘存史资政’的功能早已显现,并发挥作用。”编辑组负责人说。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两省相关部门派出工作人员赶赴四川,联系省地方志办,从正在编纂的志书基础材料中,发掘可供决策参考的经验做法。

空中救援能力缺乏;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不足;部分应急预案存在操作性不强……记者翻阅这套志书发现,各卷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同时,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进行了客观阐述。

“对问题不回避,才能够帮助后人查找工作短板、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好地发挥志书资鉴作用。”编辑组负责人说。

“这些年,我们在参与编写中,也一直‘边学边用’。”省政府应急办综合处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总结,四川省已针对山区狭窄地带,形成了交通灵活管控、队伍多路开进、装备梯次部署、力量交替使用的科学救援模式。

苟兴元回忆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尽管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已有完备预案和丰富应对经验,但为了更好地开展救灾赈灾,省民政厅依然查阅编纂中的《赈灾》分卷,反复研究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要求汶川特大地震受灾严重的6个市(州)和39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市、区)地方政府,也要组织编纂本地的抗震救灾志。截至目前,已有4个市(州)和33个县(市、区)完成了编纂和出版任务。这些市县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在完善救灾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资政作用。

通过这套志书的编纂,也推动了四川地方志工作的创新发展。

编纂中,四川省突破了很多传统惯例,比如内容记录既以四川为主体,又涉及国家决策部署和八方支援,这打破了传统志书记述对象、区域特定的习惯。勇于开拓创新的做法,多次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肯定。

在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建春看来,这部志书编纂坚持众手成志,时间长、范围广、要求高,在各级各地各行业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爱史志、善记述的干部,为今后更好地记录好治蜀兴川伟大历史进程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志书一定要‘活’起来,发挥好育人的作用,这也是志书的生命力所在。”谭继和说,以前,出版的方志,多保存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或图书馆,社会公众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四川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编纂出版的抗震救灾志,一定要走进社会大众,发挥“育人”作用。

据了解,从今年4月开始,省地方志办已在官方微信、网站开设栏目,把志书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文章,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时,四川省正在加快推进面向社会开放的“四川数字方志馆”第二期建设,把包括这部抗震救灾志在内的方志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让志书成为省情教育、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生动教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志力志慧。

(原载四川在线2018年5月6日

来源: 四川在线2018年5月6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