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蜀工蜀艺】谁才是“糖画”祖师爷?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5:52 浏览次数: 【字体: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小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成都的人民公园、青羊宫、武侯祠、锦里这些游人如织的地方,总会有“糖画”师傅摆上摊子,打上遮阳伞,然后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手上拿着一只糖“麻雀”,有的拿着一个糖“桃子”,如果有人手里拿着一只巨大的糖“龙”,那他一定是全场最受关注、最被羡慕的“靓仔”。

这就是糖画。在成都,我们一般不叫糖画为糖画,而是叫它“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等。

糖画摊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边是一个带有指针的转盘,周围画上了龙、凤、麻雀、桃子、蜻蜓、蝴蝶等动植物;一边是一块光润如玉的砧板,师傅以勺为笔,以板为纸,即兴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糖画,然后拿根棍棍一插,拿个铲铲一铲,做好的糖画就分给等候的众人;第三部分一般在中间,这里是一个始终在火上慢熬的小锅,锅里是液态的黄糖,曾经也是喜欢甜食的孩子们最憧憬的地方。

糖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浸润进了深厚的文化。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中国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成都糖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91710edcde914012a6c217febb74cf17.Jpeg

糖画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今成都的大街小巷里,糖画虽不如以前那样常见,但在各个景点里,依然飘扬着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甜蜜味道。

说起糖画的由来,传说唐代四川大文人陈子昂,正是它的“祖师爷”。相传陈子昂在四川老家生活的时候,非常喜欢吃黄糖(蔗糖)。

年轻的陈子昂非常富有创造性,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了蔗糖后就直接“莽”进嘴里,享受那甜蜜的味道,而是将糖先融化,在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花卉图案,等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这种新奇的吃法立刻引来了同乡人的注意,并逐渐在小范围内流行开来。

后来陈子昂来到了长安求学,在闲暇之余,就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当做日常的消遣。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次无心的以糖作画,吸引了正微服出宫游玩的小太子的注意。小孩子立刻对这种新奇又甜蜜的玩意儿所吸引,哭闹着索要。随行的太监无奈,只得找陈子昂要了几个,给太子拿着欢欢喜喜地回到了宫中。结果回宫后的太子吃完以后,还继续吵着要,这番吵闹惊动了皇帝,在皇帝的问询下,太监道出了实情,皇帝也非常好奇,于是召陈子昂进宫,让他当场表演。

be7fff2008d440bd8f814afb4d217f00.Jpeg

来到皇宫后,陈子昂将四川的黄糖融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涕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

后来,陈子昂辞官回乡,回忆起往事,也颇为感慨,于是在家乡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向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街串巷做起糖饼儿生意来。这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人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c406db3dc7c1401e90e5848558544530.Jpeg

独具特色的三星堆糖画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传说中虽然有太多不可靠和不切实际之处,而且陈子昂未必就真的是糖画的“祖师爷”,但这位四川先贤却在历史中留下了属于他的深刻烙印。他在唐代诗坛上得到了极高的声誉,杜甫评价他“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

无论是子昂摔琴,还是糖画“祖师爷”,再或者是陈子昂在诗词文学上的成就,从他身上展现出的,是四川人的聪颖、创新、坚守与风骨!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