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探秘境】云上布瓦 羌碉王国——汶川县布瓦村碉楼群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3-08-14 10:36:51 浏览次数: 【字体:

60aecf67af5947d29f7fb2a8476eeb2a.jpg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闻名于世,其中以碉楼最具特色。碉楼是古代羌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和战事中逐步完善的建筑艺术,是羌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羌族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老的羌民族在岷江上游一带顽强生存的象征。

9a8d5ee269bf4f6f839032564108a5fc.Png

碉楼,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盛行于川西北高原,中国古代文献对这种建筑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之‘邛笼’。”这里的“邛笼”即碉楼。汶川境内现存古羌碉有十几座,主要分布在羌族聚居的威州、绵虒、灞州镇等地。

羌碉的建筑工艺让世人惊叹,羌族匠人不绘图、不吊线,亦不用柱架支撑,全凭日积月累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来垒建。汶川碉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威州镇布瓦村布瓦山上的黄泥碉群。布瓦碉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国内仅有的两处泥碉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黄泥土碉群”。1989年1月成为阿坝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瓦村素有“云上布瓦,羌碉王国”之称,而布瓦在羌语里的意思是“住在云彩上的人们”。据汶川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统计,早期的布瓦碉群有碉楼48座,建成时差有两千多年,分布在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2000米的范围内。历经岁月变迁,布瓦碉楼现仅存3座,分布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的布瓦寨四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布瓦黄泥碉群受到一定程度的毁坏,但主体结构尚在。

5a0004c6938b461cb3fabd1f70a9f542.Png

布瓦羌碉为四角形的黄泥土碉,碉体平面呈长方形,均以石块或石片为材料,先挖深4-5米正方形基脚,再将片石层层堆砌,用小石块楔缝,黄色粘土掺杂干草为粘合剂,相互错落搭建成截顶锥体,自下而上逐渐减薄。碉门开于东墙底部或靠东北角或墙中部,内设木质楼架并以独木梯上下,各层四面墙开“T”形口作为瞭望孔或射击孔,顶有木质斗拱建筑以蔽风雨,碉高18-20米不等。此种碉楼的墙体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则稍向内倾斜,内置横梁隔成数层,横梁同时亦起到支撑拉扯墙筋的作用。

6c0d6274ff574c58b11b97fa59b54aa6.Png

地震后修复的布瓦泥碉

布瓦黄泥土碉群立体反映了羌民族追求深沉而热烈、质朴而雄浑、极富力度感的审美倾向,展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与山共舞的民族个性。不仅填补了我国羌民族战争史、建筑史的空白,也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族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建筑明珠,是羌族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见证,是川西北羌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