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中国】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 谱写年鉴事业新篇章‖陈建春

作者:陈建春 来源:方志中国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4-26 14:45:55 浏览次数: 【字体: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

谱写年鉴事业新篇章

陈建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年鉴是记载和反映国情、省情、市情、业情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当代文化、进行文化积淀的重要手段,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组成部分。当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年鉴事业的定位、作用、职责、任务和工作思路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服务新时代,记录新征程。

、巩固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编纂当年出版”成果,确保年鉴时效性

年鉴是以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记述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除存史借鉴的功能外,还具有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帮助决策、服务现实的功能。年鉴一般记录的是上一年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削弱其利用价值。出版时间越晚,年鉴利用价值越低。因此保证年鉴时效性是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要求:“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当年编纂当年出版。[2]2020年底,“两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应编纂出版3212部,全部完成编纂,全部移交出版,完成率均为100%,公开出版2843部,完成率约为88.51%。[3]全国第一次真正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编纂当年出版”全覆盖,在确保时效性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年鉴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年鉴编纂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不到位的问题仍相当普遍,持续巩固“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编纂当年出版”的根基还比较薄弱,还需持续用力。省(区、市)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联系指导、动态管理、督查通报、责任追究机制,加力推进区域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县(市、区)要细化工作流程,实现资料搜集、整理、编纂、审核和印刷、出版全过程精准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探索推进年鉴编纂网络化,缩短年鉴出版周期。

二、推动专业年鉴、专题年鉴编纂,构建年鉴发展新格局

年鉴按刊载内容来分,可分为综合性年鉴、专业性年鉴、专题性年鉴三大类。综合性年鉴特点是“大而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专业性年鉴特点是“专而深”,它反映的对象是特定的专业领域或部门、行业、单位,不涉及其他领域;专题性年鉴则聚焦某一特定主题,可跨部门、跨行业、跨单位收集资料。专业年鉴、专题年鉴能为社会公众提供针对性更强、更专业、更详实、更密集的信息。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出版省级综合年鉴84种、地市级综合年鉴980种,县区级综合年鉴7289种,行业年鉴669种,部门年鉴368种,专业年鉴428种。[4]相对综合年鉴而言,专业性年鉴、专题性年鉴数量相对较少。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构建以地方综合年鉴为纲,专业性年鉴、专题性年鉴为目的年鉴事业新格局,以综合年鉴拓展信息“广度”,以专业年鉴、专题年鉴延伸信息“深度”,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

三、严格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

质量是年鉴编纂的生命线,也是检验年鉴编纂工作成败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年鉴是否具有权威性、实用性、服务性和可读性,关键在于提高编纂出版质量。《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对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作出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落实上仍需下功夫。框架结构是年鉴的总体蓝图,要做到结构科学、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记述内容真实准确是年鉴质量的核心,要实事求是、据事直书,做到不伪、不偏、不漏、不错,可信、可用、可读。文字表述是年鉴质量的重要体现,要做到质朴、简洁,做到“立言得体”“文约事丰”。审查校对是确保年鉴质量的最后一关,要严格质量把关机制,为年鉴质量提升全方位保驾护航。2018年以来,四川省坚持不懈推进质量提升行动,构筑起以《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为总纲,以《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指导省直部门志鉴编修工作规范(试行)》《〈四川年鉴〉编纂质量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为支撑的质量标准体系,逐年开展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大纲)审查、复审和成品书质量抽查,志鉴质量显著提升。

四、实施好年鉴精品工程

坚持质量第一、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年鉴质量、打造精品年鉴,是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命题。[5]2017年5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截至2022年6月,共打造中国精品年鉴6批65部,充分发挥对全国年鉴质量的引领示范作用,也为各省(区、市)提升年鉴质量探索有效路径。要把实施好年鉴精品工程作为提升年鉴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年鉴事业各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在提升时代性上精益求精,紧跟时代步伐,把准发展脉搏,及时调整年鉴内容,做到有退有进、常编常新;在彰显区域性上精益求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实年鉴内容,彰显区域特色;在强化权威性上精益求精,注重资料的系统性、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可比性,以严谨的体例、丰富的资讯,构成权威、系统的地情信息库;在突出实用性上精益求精,加大公共信息的反映力度,增大有效信息含量,挖掘深层次信息,提高年鉴资料的利用价值和借鉴作用;在过程控制上精益求精,明确收集、采写、编辑、审核、校对全流程质量标准,使年鉴精品工程推进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在理论研究上精益求精,围绕精品意识、精品标准、精品路径、精品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为精品年鉴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要实施好本省(区、市)年鉴精品工程和评审活动,创建自己的精品品牌,助推全国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四川省每两年开展一次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方志类)初评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将年鉴独立分组评选,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追求精品、打造精品的良好态势。

五、持续推进年鉴开发利用

年鉴时效强,内容新鲜活跃,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熟悉一地地情、了解各行各业新建设新成就新经验、借鉴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6]要加大对年鉴的宣传力度,采用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年鉴;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党的二十大各项部署中去,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努力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要采取向有关领导干部和社会人士、向“两会”代表(委员)赠送年鉴及相关衍生成果的形式,为重大政治活动、重要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借鉴;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的年鉴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年鉴资源数据库,把服务项目逐步向自助服务终端、政府网站、市民云APP移植,开放数据、共享信息、提供查阅,让广大群众跨越“数字鸿沟”,分享“数据红利”;要探索微鉴、简本、掌上年鉴、地情手册、全媒体年鉴等编纂形式,提升年鉴使用率;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合作,推动年鉴记载信息转化为研究成果;要持续推进方志“六进”活动,让年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年鉴资源开发利用。2021年起,逐年编纂《四川年鉴》简本送省“两会”代表、委员参阅;会同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及有关单位,逐年编纂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服务中心大局;推动年鉴信息为教育科研服务,与川渝高校联合打造省方志馆高校分馆8个;加快年鉴信息化,将历年《四川年鉴》及时上传四川省情网供社会公众查阅;推动全省建立市县级方志馆(室)34个、乡(镇、街道)情馆27个、村(社区)史馆223个、史志阅览室641个,充分发挥地方综合年鉴为现实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六、坚持不懈推进依法治鉴

依法治志是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7]“依法治志”的“志”,在外延上涵盖了年鉴,对于年鉴工作来讲,就是“依法治鉴”。[8]要增强依法治鉴意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思考谋划工作,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情况,积极向党委、政府主管领导以及主要领导汇报,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依法履行对年鉴工作的主体责任。要推动“两条例、一办法”的贯彻落实,联合地方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和政府督查部门,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要推动年鉴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编纂、出版、培训经费保障到位。四川省历来坚持依法修志,2003年7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在全国开创地方志工作立法先河;2013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进行修订。地方志法规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从而保障四川地方志工作的稳步开展。

七、壮大年鉴人才队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年鉴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年鉴人的接续奋斗。当前年鉴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专职人员少,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相当普遍。很多编纂人员系“半路出家”,未经过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培训,对年鉴的基本理论、编纂理论和应用理论掌握不深,难以满足工作需要。随着老一辈年鉴编纂人员退休,新进人员数量不足、业务不熟等,编纂人才的断层化更加突出。从“有没有”的数量覆盖向“好不好”的质量攻坚,更加需要一支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队伍。要探索适合年鉴事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和引进机制,引进一批热爱年鉴工作,愿意投身年鉴事业的年轻干部;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年鉴工作,聘用一批史志工作人员,组建由高校专家、本地熟悉地情人员、史志爱好者组成的年鉴人才库;要畅通职务提拔、职级晋升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年鉴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建立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3版。

[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2017年12月21日。

[3]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全国地方志系统“两全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2021年1月28日。

[4]《全国省市县综合年鉴、行业年鉴、部门年鉴、专业年鉴出版情况统计表》(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中国方志网,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008/t20200805_5166169.shtml,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106/t20210601_5337498.shtml,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208/t20220825_5481660.shtml[2021年11月10日]。

[5]刘永强:《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年鉴研究》2021年第3期。

[6]刘永强:《当前地方综合年鉴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方向》,《中国年鉴研究》2020年第2期。

[7]高翔:《总结百年地方志发展成就开创服务新时代历史篇章——在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会议暨2022年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22年第1期。

[8]李培林:《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年鉴事业发展新跨越——在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9期。

(作者简介:陈建春,男,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研究、方志学。)

来源: 方志中国公众号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