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南部傩戏: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作者:曹福章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3-03-29 15: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920b5154a86d4076a36075c0c5260f4f.jpg

南部傩戏,起源于耍傩傩,是南充市南部县双峰乡特有的地方戏。2009年,傩戏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b72a4594fc714573a1472bb045dc36da.Jpeg

傩戏(图片来源:云上南部)

耍傩傩,就是戴着不同面具唱歌跳舞的一种民间艺术。耍傩傩的人头戴面具,手拿乐器,背着红布裹成的包袱,抑扬顿挫地敲打着乐器,念念有词,即兴见啥说啥。唱词朗朗上口,有诗词的韵律美。唱词的内容多是赞美人们:人丁兴旺、年年丰收、幸福安康、心想事成、应有尽有。耍傩傩,一般都是从年关耍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借送“财神”、送“吉祥”之际,放松一下,欣赏一下耍傩傩人的舞姿,听听耍傩傩人如数珍宝的唱词,热闹非凡。

傩戏的扮演人数,根据傩戏的内容而定,少则三五个,多则三五十个,场面宏大的可达到三五百人。傩戏面具有青春美少女的,有美男子的,有歪嘴巴塌鼻子的,狰狞的狰狞,漂亮的漂亮。还有的面具丑陋无比,似牛鬼蛇神,五花八门。

以前人们都习惯称傩戏面具为“脸壳”,起初是用篾条挽成各个人物脸庞大小的篾圈,根据不同脸庞用报纸黏糊成形,再根据纸糊成形的脸壳,用画笔圈圈点点的描绘上五颜六色。这样做出来的脸壳面具,栩栩如生,表演者戴上轻便,入戏快。傩戏艺人,也常常进入某段戏里,痴迷其中,走不出来。

双峰乡傩戏艺人,破旧立新,自创泥塑造型:将和好的泥捏塑成不同形象的傩戏面具,一字排开,摆放到院坝晒。等到面具干透心一半,手拿时不掉泥、不断折的程度,就用画笔,描绘上色。一张脸壳面具,从和泥、捏塑、翻晒、搬动、上色描绘,到成为一张真正的艺术品,常常会花费三五日,或许更久。面具代表着艺人的独具匠心与艺术灵魂,艺人把每一张傩戏面具,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来精心呵护。

37a2582338d748a692f9135a3bcd0700.Jpeg

傩戏面具(图片来源:云上南部)

傩戏表演时,表演者可站立在道具上表演,四五个人并排跟随道具转动。他们伸开臂膀,像神仙一样飞翔。场面最壮观的,还是数道具下的表演:有的穿着蓑衣,赤脚挥动刀叉棍棒;有露左臂的,有露右膀的;有的手持盾牌戈斧,上身着黄布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蹬草鞋或麻鞋,或弓背或仰面,脚迈丁字步,动作各异,节奏感强;手持擀面杖的不停地敲打地面,发出阵阵强而有力的响声;手拿洗锅刷的模仿洗锅刷碗,或是模仿其他滑稽动作。表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傩戏配上独特的面具、独特的唱腔、独特的音乐曲牌和不同性格的角色,深受人们喜爱。傩戏,被双峰艺人不断推陈出新:所制作的傩戏面具以及傩戏、傩舞传遍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剧的活化石”。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