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网】记录治蜀兴川壮阔历程 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磅礴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综述
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包罗万象,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和“一地之百科全书”,是客观真实记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宏伟历程、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磅礴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地方志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突出抓好“存史、育人、资政”三项主业,发挥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作用,全力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5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地方志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4月19日、2015年12月29日,李克强总理分别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模范座谈会召开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强调要“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国家层面也陆续下发文件,对地方志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四川省历来重视地方志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部署。2016年5月12日,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出席《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并讲话。2019年1月14日,尹力在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地方志等事业发展,建设新型智库”。2020年5月9日,尹力在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列为省政府2020年完成的重点工作。2022年2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彭清华赴省地方志办调研慰问,对史志编修、开发利用、宣传弘扬、队伍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王宁、罗文、李云泽等省领导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或提出明确要求。
2003年7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在全国开创地方志工作立法先河;2005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四川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的通知》,四川全面启动二轮修志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进行修订;2015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2016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11月,省委宣传部印发《贯彻落实〈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准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四川篇章,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地方志工作被纳入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9年5月,我省印发《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对发挥方志优势、助力文化强省建设提出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志办切实履行全省地方志工作主管部门责任,全力推进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给各级政府下达了“两全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省市县三级规划的地方志书编纂出版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任务。省地方志办及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念兹在兹,全力攻坚“两全目标”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志办进一步加快了“两全目标”任务推进步伐。2016年8月,省地方志办制发《贯彻落实〈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加速推进二轮修志工作;2016年12月,制定出台《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范》,规范年鉴质量;2018年以来,制发《关于加快推进〈四川省地方志事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如期完成“两全目标”任务的通知》,建立“两全目标”工作进度季度统计通报制度,推动“两全目标”纳入省政府督查工作内容;2020年下半年,进一步建立“两全目标”月通报、周通报、特殊问题日通报、联络制度,有力保障了“两全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在着力攻坚“两全目标”任务的同时,省地方志办胸怀全局、着眼大局,推动全省地方志部门逐步打破“闭门修志”局面和“一本书主义”,不断加强地方志开发利用、宣传弘扬。特别是2018年以来,省地方志办鲜明提出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三个服务”理念,陆续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地方志系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四川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等,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四川省地方志事业逐渐形成了“修志编鉴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留存历史与关注现实、服务当代共进”的生动局面。
2022年3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地方志办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部署,四川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两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两全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党委、政府的法定职责和硬性任务。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以“堪存堪鉴”为标准,全力攻坚“两全目标”。2020年12月,四川省规划编纂的第二轮四川省志92个分卷、21部市(州)志全部进入出版程序,179部县(市、区)志、205部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2020年卷全部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历时15年、逾7000人参与、总字数4.7亿的二轮修志重大文化工程全部结束,为四川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二)专题志鉴编纂成果丰硕。围绕重大事件编纂专题志鉴,保存历史资料,发挥资治借鉴作用。结合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及灾后重建,组织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省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文献辑存,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文献辑存等书籍,为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提供借鉴。编纂出版《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巴蜀史志》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刊,展现改革开放40年四川巨变;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作品选》《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四川历程。
(三)珍贵旧志整理卓有成效。加强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点校,旧志“古为今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完成《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四辑、128册)、《迪山日记》《西康通志稿》《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册)出版,《四川历代旧志目录》《四川地方志目录(二)》出版,完成《中国省别全志(第五卷四川省)》中文译本出版。
(四)志书年鉴质量极大提升。将志鉴质量高低作为衡量地方志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018年9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2021年1月,印发《关于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意见》。在全省开展省志、市县志、综合年鉴、乡镇村志质量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制度,《四川年鉴》编纂篇目征求省直部门意见、专家审查、省地方志办审定的工作制度,努力提升志鉴质量。2018年以来,全省60部志鉴成果获全国奖项。2021年,《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等4部志书获四川省第十九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记录当代作用切实增强。坚持关注当代、记录当代,发挥存史镜鉴作用。2021年起,逐年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编纂出版《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反映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风貌和经验做法。编纂出版《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巴蜀史志》“四川脱贫攻坚”增刊,讲好四川故事,宣传四川脱贫攻坚巨大成就。2018年起,逐年编纂《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记录省直各部门(单位)改革创新奋斗足迹。
(六)助力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川字号”品牌塑造,编纂出版《川剧志》《川菜志》《川酒志》《川盐志》《川茶志》《盐业志》及《都江堰志》《乐山大佛志》《九寨沟志》《黄龙志》《大熊猫志》,编著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指导编纂《川金丝猴志》,启动编纂《九寨沟图志》。组织实施全省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规划乡镇(街道)志2600余部、村志1000余部,保留乡愁记忆,服务美丽四川建设。2019年编著的《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英文版)》、央视熊猫频道及澳大利亚《澳洲新报》、柬埔寨《柬华日报》等多家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被法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收藏,成为四川对外交流的礼品书和对外宣传名片。2022年该书入选经典中国图书,拟在海外宣传推广。每年编纂出版《四川年鉴》英文版,服务四川对外开放。
(七)资政辅治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创办《资政参阅》《四川要闻》,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资政参阅》刊发的多篇资政报告获省领导批示肯定。2021年起,创新编纂《四川年鉴》简本,送2021、2022年省“两会”代表、委员参阅,得到广泛好评。
(八)传承文明作用充分发挥。与重庆市地方志办、内江师范学院联合建立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平台。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聚焦三星堆”专刊,组织编辑《巴蜀史志》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编辑出版《蜀韵纪事》(一、二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推进《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抗日战争志》《四川当代史》编纂,组织编纂《百年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作品选》,传承红色基因。
(九)方志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坚定方志文化自信,拓展宣传推介渠道,构筑“方志四川”“两微十一号一网一刊一台一店一馆”新媒体矩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截至10月12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关注用户数达38.26万,累计阅读量5.89亿次。四川省情网自2019年6月1日开通以来,浏览量2.83亿人次,独立访客2190万名,为服务四川全域开放、助力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志”力。
(十)方志馆建设创新推进。在全国首创方志馆高校分馆建设模式,在川渝两地建成四川省方志馆四川大学分馆等高校分馆7个。四川省方志馆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推动全省建立市县级方志馆(室)34个,乡(镇、街道)情馆27个,村(社区)史馆223个,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方志阅览室或专柜(架);会同市县地方志部门在全省每个县(市、区)选择2—3个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截至2022年10月12日,全省183个县(市、区)建成省市县共建的史志阅览室641个。
(十一)方志理论研究取得实效。扎实推进地方志理论研究,形成《史笔耕耘志者情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1978—2018)》《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汇编》《地方志工作文献选》《地方志工作学习资料》《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等系列理论成果。
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显著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地方志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果,呈现出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紧扣中心大局。《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志办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引领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走出书斋,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2018年省地方志办提出“三个服务”理念为标志,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期。省地方志办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战略,推出《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画册、《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等书籍,助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赢得社会公众充分认可与高度赞誉。
(二)坚持质量首位。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地方志信今传后,质量低劣的志书、年鉴等地方志成果流传于世,不仅遗臭万年,更会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巨大危害。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志办始终严把质量关,指导推动全省地方志机构增强质量意识。2018年,省地方志办在全国率先出台提升地方志工作质量的文件并配套落实系列制度,提出把志鉴质量高低作为衡量地方志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做到质量与进度并重、进度服从质量,推动全省地方志工作质量加速提升。在2018年以来获得全国奖项的60部志鉴成果中,《四川年鉴(2020)》在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比中获评特等年鉴。这是我省自1986年开启省级年鉴工作以来首次获得特等奖殊荣。
(三)注重宣传弘扬。“酒香也怕巷子深。”省地方志办鲜明“志鉴编纂是立业之基,开发利用、宣传弘扬是兴业之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拓展传播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新媒体建设方面,“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每天推出8篇文章,社会影响广泛,具有全国知名度;在传统媒体建设方面,2018年起,将长期以来面向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期刊《巴蜀史志》,调整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巴蜀文化、地情文化期刊,推出系列专刊特刊。其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刊入选“2020中国精品期刊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四川历史名人专刊等入选“2021中国精品期刊”,分别在第27届、2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展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四)鲜明需求导向。树牢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坚持“党有所需、志有所为”,推进地方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关注现实、解决问题中发挥方志作用,彰显方志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志办针对党委、政府和社会需要,先后组织编纂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省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文献辑存,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大事辑要、文献辑存等书籍,2019年编著的《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成为四川对外宣传名片,组织实施全省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服务乡村振兴,带动全省各级地方志机构关注现实、服务现实,实现地方志价值的最大化。
(五)坚定根植人民。“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是地方志工作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地方志办始终坚持把“为民修志”记在心头,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方志阅览室或专柜(架),会同市县地方志部门在全省每个县(市、区)选择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广泛开展“史志七进”活动,统筹推进方志馆、方志信息化建设,打造全方位方志文化教育阵地,让地方志从书斋走向社会大众,方便群众读志用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爱乡情怀。
四、四川省推动地方志事业繁荣发展的几点经验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根本前提。地方志是官书,政治性是根本属性。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始终与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地方志事业发展才有正确的思想方向、政治引领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源。与时偕行者永进,顺势弄潮者常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生动证明,地方志事业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紧跟时代、永葆活力。
(三)坚持修志为用是必由之路。盛世修志,贵在致用。近年来,省地方志办坚持“三个服务”理念,主动融入大局,坚持留存史实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并重,深挖历史智慧,促进资政辅治,深化教化育人,地方志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
(四)坚持质量第一是生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书要注意质量,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只有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将质量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始终,才能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系列精品佳志。
(五)坚持人才队伍建设是成事之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地方志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方志人的接续奋斗。只有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地方志人才队伍,才能让地方志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六)坚持依法治志是重要保障。四川历来坚持依法修志,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人大政协重视支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众手成志”工作格局,地方志法规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保障了地方志工作稳步开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