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地方志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国庆特辑】志载盛世守初心 鉴往知来续华章——地方志忠实记载四川75年的发展历程与光辉成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01 14:17:58 浏览次数: 【字体:

盛世华诞 举国同庆(成都 蓝天果书,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志载盛世守初心 鉴往知来续华章

——地方志忠实记载四川75年的发展历程与光辉成就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绘就了从百业凋敝到百废俱兴的恢宏画卷,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朝着中国式现代化迈进的人间奇迹。这一切,都在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的地方志中得到充分反映和完整再现。四川是中国地方志的重要发源地,75年来,四川地方志事业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职能,直接参与、见证、记载、讴歌了全省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创造的辉煌成就。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省地方志办特梳理回顾四川地方志文献中四川人民75年矢志前行的拼搏与骄傲,察往知来、以史鉴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新的方志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新中国建设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四川,正是这一宏伟历程的生动缩影和鲜活范例。75年来,巴蜀大地岁月峥嵘、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一路,擘画蓝图、薪火连绵;这一路,筚路蓝缕、初心如磐;这一路,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这一路,百折不回、勇为人先……所有的砥砺奋进、春华秋实,都在厚重的方志成果中一一得到清晰呈现,四川地方志为伟大征程、伟大时代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宝贵记忆和精神财富。

忠实记录经济社会的历史跨越

据四川志鉴载:1949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43.5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产值70多元;其中农业产值占83.2%,工业产值只占16.8%。1952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4.6亿元,1973年达103.9亿元,1991年达1016.3亿元,2007年达10562.1亿元,跨上百亿、千亿、万亿台阶分别历时21年、18年、16年。此后,2011年全省GDP突破2万亿,2015年突破3万亿,2018年突破4万亿,2021年突破5万亿。2023年,突破6万亿,达60132.9亿元,人均GDP增加到71835元;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1∶35.4∶54.5。1953—2023年,四川GDP年均增长8.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为6.6万亿元,2021年突破7万亿元,2023年达8198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4%。

执笔著信史,志里写春秋。盛世修志,志载盛世,为完整记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巴蜀大地的恢宏实践,四川科学构建以地方志书、综合年鉴为主,地情书刊为辅的方志成果体系,全过程、全覆盖书写75年四川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至2020年,四川先后完成两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修。第一轮完成省志63卷79册、市(州)志9种77册、县(市、区)志168种,数量居全国之首,结束了自清嘉庆以来184年间四川无完整编纂出版省志的历史,更填补部分民族地区建置以来志书编纂之空白。第二轮续修省级志书1部92卷、市(州)志书21部、县(市、区)志书179部。两轮志书前后相继,全景全域忠实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5年,四川人民如火如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壮阔历程。以《四川年鉴》为代表的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成为地方志书的有机衔接和有益补充,逐年记载全省各领域的重大举措、重大事件、重大成就、重大经验,清晰勾勒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主题和前进脉络;同时,省地方志办适时根据新形势新需求开发新平台,率先创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创新编辑《四川年鉴简本》《四川印记》等书籍,引领带动全省地方志系统用创新成果诠释“修志为用”的时代内涵。此外,主动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编纂地情书刊,如《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忆沧桑 记奋斗 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策划编辑《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等,全面、生动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巴蜀大地发生的历史性跨越,彰显地方志著录历史过往、镜鉴发展未来的独特价值。

忠实展现城乡面貌的深刻变化

据四川志鉴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制根深蒂固,且农户分散居住,房屋简陋。1950—1980年间,农村人均建房面积3.36平方米。据1984年调查统计,全省农村场镇呈现“一少、二小、三不均、四简陋”①的共同特点。2005年,农房人均建筑面积28.36平方米、居住面积16.99平方米;建房多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铝合金或塑钢门窗建造平房或楼房……室内布局近似城市民居。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953年为8.04%,1964年突破10%,2003年突破30%,2023年达59.49%。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牵引城乡基层发展治理格局深刻重塑,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

记旧貌新颜变换,著天翻地覆文章。为系统性记录四川城乡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四川地方志坚持以建设小切口映射时代大文章,第一轮省志专设《城乡建设环保志》《农业志》《建筑志》《水利志》等分卷,第二轮省志专设《建设志》《发展改革志》《扶贫开发志》等,连同《四川年鉴》《四川建设年鉴》等各级各类年鉴,以及《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绵阳传统村落图志》等丰富多彩的地情书籍、专题志书,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全面展现75年来四川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反映出城乡之间从差距巨大甚至二元对立,到今天城乡融合、和谐共进、全面发展的深刻变化。此外,立足省情实际,以农村为重点,在四川历史上首次启动乡镇(街道)、村志编纂,把广阔农村的历史变迁作为最有巴蜀韵味的文化剖面,用历史和现实激发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为建设美丽和谐四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史志思路、凝聚不竭动能。

忠实记载基础设施的跨越发展

据四川志鉴载:1949年,全省没有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公路通车里程8581公里,其中晴雨能通的仅4846公里,60%的县不通公路。在农业合作化、“大跃进”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3次出现筑路高潮。1983年,四川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得荣县通汽车;到1985年末,公路达91099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10倍多,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由1.5公里升至15.93公里;1995年,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通车。此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四川积极加快立体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建设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2023年,四川建成进出川大通道48条、机场17座,高速公路建成里程9803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6588公里,其中高铁运营总里程2171公里。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保持全国第1位。全年在建水利工程投资规模1500亿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1亿千瓦、占比86.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759万千瓦、天然气(页岩气)产量552亿立方米,均居全国第1位。2024年,四川高速公路突破10000公里,成为全国第三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破万”的省份。

开启沧桑巨变,成就锦绣新篇。四川是基建大省,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一代代四川人接续奋斗,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就。四川地方志鉴长期紧密跟踪这一主题,在第一、二轮省志设《交通志》《邮政电信志》《煤炭工业志》《石油天然气工业志》《铁路志》《民航志》《通信志》《工业经济志》《电力工业志》《信息产业志》等分卷,指导相关部门(单位)或市县地方志机构编纂《四川交通年鉴》《四川旅游年鉴》《四川油气田年鉴》《锦城之舟——成都公共交通车辆影像志》等部门(行业/专题)志鉴及地情书籍,用图文和事实,构筑起四川基建的闪亮丰碑。以1950年为例,农田水利方面的都江堰工程岁修,交通运输方面的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跨越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建设,能源建设方面的四川第一批水电站——长寿上洞电站和雅安陇西河电站建成……这些光辉的瞬间均在志书中得以定格和永恒。以时间为轴,以行业为纬,地方志汇集形成75年来四川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历史的完整链条和记忆宝库,彰显了全川人民在火热的建设进程中迸发出来的战天斗地、锐意开拓的昂扬面貌和磅礴力量。

忠实见证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据四川志鉴载:新中国成立前,恶性通胀摧毁了社会承受力,许多工厂停工停产,商店停店歇业,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物价飞涨,经济濒于崩溃。在成都,1947年春季因物价上涨,法币贬值,很多人无法生活下去。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1949年,重庆农村遭遇各种自然灾害,人们流离失所;乐山县饥民以观音土、菜根为食;万县大旱,饥民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哀鸿遍野,满目萧条。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49.45亿公斤,全川农村有饥民2000万人;全省每万人口在校学生为26人,每3万人只有1张病床,文化艺术几乎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952年,全省在校学生人数增至554万余人,卫生机构增至2953个……202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2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78元;粮食总产量达718.8亿斤,创历史新高。各项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平均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6.3岁提高到78.08岁。文旅融合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校学生达1544.8万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分别是1952年的52.3倍、272倍、27.8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23%,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分布超过全省面积70%。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浩浩史志,情系万家。新中国7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的奋斗史、一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变迁史。四川地方志见证并忠实记录了这一奋斗和变迁历程。四川第一、二轮省志聚焦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除设《医药卫生志》《劳动和社会保障志》《教育志》《体育志》《文化艺术志》《环境保护志》等分卷外,还从凸显四川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出发,设置《川菜志》《川酒志》《川茶志》《川剧志》《民俗志》《方言志》等分卷,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多维度、多层面记述全省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和变化轨迹。同时,巧妙利用年鉴的时效、体量优势,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年度变化。2016年起,四川先行在省级综合年鉴中单设“脱贫攻坚”类目,及时跟踪记载全省上下为彻底解决困扰农村千年的贫困问题,实现人民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75年的发展史、成就史,更是一部攻坚克难史、艰苦奋斗史。面对先后出现的一系列极端困难和重大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川人民迎难而上、众志成城,探索出一条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四川路径,留下大量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和可存可鉴的宝贵经验。为此,四川地方志在历史上首次就重大事件编纂专题志书《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等,并相继推出《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蜀地战贫——聆听扶贫之声》《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等重大专题文献,部署编纂省市县三级扶贫志、省市两级全面小康志,以官方文献的视角和笔触,着力书写四川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瑰丽篇章,交出了一份见证75年来全省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方志答卷。

忠实呈现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据四川志鉴载:从1949年底至1950年,在接管旧政权的同时,四川陆续筹组和建立各级党政机构,吸收各界代表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1950—1952年,甘孜、凉山、阿坝相继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四川落地。1954年8月,四川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在成都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在四川实施。至2023年,四川民主法治建设与全国同步,不断发展完善,呈现新的重大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不断丰富,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全面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成效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得到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民族团结进步呈现崭新局面。

肝胆相照共风雨,大笔如椽记今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也是地方志书必须客观记录和系统呈现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5年来,四川地方志始终坚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内容纳入各级志鉴规划方案,第一、二轮省志设《党派团体志》《公安司法志》《检察审判志》《中共志》《人大志》《政府志》《政协志》《工会志》等。以省志为引领,全省各级志鉴在具体编纂实施中,纷纷聚焦本地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与成效进行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这些志鉴成果彼此呼应补充,空间上覆盖全省、时间上延伸至今,忠实记录和总结了四川民主政治建设从起步到进步,从尝试性探索到大踏步发展的征程,卓有成效地反映了75年来全省持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和平安四川建设的创新性实践和阶段性重大成就。

忠实反映党的建设的全面加强

据四川志鉴载:1950年初川康地区解放后,依行政区划建立省一级的党组织重庆市委和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西康区党委,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此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先后开展整风整党、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底,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区发展党员近4万人。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建立四川省委;省委有领导有计划地对全省党员队伍进行“党员八项标准”教育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下发《关于党员教育的通知》,制定《关于坚持共产党员标准的问题》,切实加强党员管理教育。1954年重庆改为省辖市和1955年西康省撤销后,中央对四川省委分别作相应调整。1955年,全川有党员67万多名;1956年达83万名。新时代以来,四川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决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展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风范。至2023年底,全省有基层党组织25.93万个,党员人数523.02万名。

举旗导向绘蓝图,开天辟地写华章。“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实现天翻地覆飞跃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最大优势。75年来,四川地方志部门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发挥主动作为担当意识,通过编纂志鉴及地情文献,全面记载和反映四川党的建设的科学实践和光辉成就。第一、二轮省志分设《党派团体志》《中共志》等分卷,详细记录四川党组织在加强自身建设和领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艰辛探索和前进轨迹。同时,将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载入各类年鉴及《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等地情书籍中,地方志鉴成为展现四川党建成果的重要官方平台。2018年以来,立足更好反映和讴歌党的建设伟业需要,四川地方志全面推动宣传弘扬与志鉴编修同向发力。一方面,规划编纂《四川简史》《四川当代史》《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推出《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和“四渡赤水”专刊,从不同侧面记录党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史;另一方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开展“百年辉煌 百年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记录百年党史 感恩伟大时代”等作品征集和论坛征文活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党的建设伟大成就,深刻体现四川方志人爱党颂党的赤诚忠贞和四川方志忠实反映党的建设宏伟征程的历史担当。

七十五载弹指之间,成就辉煌永载史册。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四川各级地方志部门肩负“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时代重托,将始终初心不渝、奋楫争先,充分发挥“直笔著史、育人资政,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职能与担当,不断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崭新华章。

注释:

①即赶场集镇少(全省赶场集镇5000多个,平均100多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6万人才有一个赶场集镇),集镇小(平均一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足800人,而800人以下的集镇占全省集镇总数的60%以上),集镇分布不均(全省35.3%的乡镇无赶场集镇,而成都地区每100平方公里就有3.4个场镇),集镇房屋和公共设施简陋(普遍存在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的现象)。

祖国万岁(南充 陈新 书,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执笔:李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