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地方志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办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朱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2-29 19:05: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2018年,四川省地方志办坚持直笔著史与宣传传播齐头并抓,在做好“存史”工作的同时,切实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功能,挖掘地方志文化资源宝藏,充分利用《巴蜀史志》期刊及四川地方志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媒体,同时与人民网四川频道、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在线、《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及川报观察、封面传媒、今日头条、凤凰网四川、喜马拉雅FM等新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地方志,用历史的智慧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2018年,上述有关媒体宣传报道地方志工作及刊发(转发、录播)地情文章80余篇(次)。2018年9月以来,《华西都市报》全文刊发“四川地方志”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24篇,这些文章同步在封面传媒APP发布,扩大了方志文化影响力,获得社会公众广泛好评。

同时,“四川地方志”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今年发布的多篇文章,被新浪网、搜狐网、网易、新眼观川(中新社四川分社新媒体)、川报观察、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新媒体)、红星新闻(成都商报新媒体)、《四川政协报》、“四川旅游”头条号、“今日彝族”等媒体转载。

为更好传播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四川省地方志办在注重文字传播的同时,还打造新的传播渠道,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与有关媒体合作,制作了《舌尖上的四川》《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大江奔流听涛声》等音视频节目,用百姓易于接受、乐于聆听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地方志“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2018年9月13日,《华西都市报》第8版“宽窄巷”栏目刊发《青莲古牌 一座清代廉吏的丰碑》(此文刊发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江油青莲镇古牌坊:一座为清朝著名廉吏牛树梅修建的德政丰碑》,作者:谢小东,作者单位:江油市地方志办公室,2018年7月4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

2018年9月27日,《华西都市报》第12版整版刊发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的2篇文章(《巴蜀史志》2018年第1期《抗战时期的威远瓷业》(作者:樊碧贞,作者单位:威远县史志办公室)及2018.7.31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井研抬工号子》(作者:王英,作者单位:井研县地方志办公室 )。

2018年10月11日,《华西都市报》第12版“地方志”栏目刊发“四川地方志”网文章《潜龙之邸 战火悲歌里的顺庆府》(作者单位:南充市顺庆区地方志办公室,载2018年第3期《巴蜀史志》,作者:卿远明)

2018年10月25日,《华西都市报》第12版“地方志”栏目,刊发2018年9月29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两宋之交的悲情间谍》(作者:葛丽平,作者单位: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及《巴蜀史志》2017年第6期文章《历代皇帝赦封的“遂宁王”》(作者:张帆,四川地方志网2018年4月9日发布)

2018年11月4日,华西都市报第7版刊发“方志四川”2018.9.30日发布的文章《北宋“灰姑娘”章献皇后刘娥》(作者:葛丽平,作者单位: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和2018.10.31日发布的《四川巴中张思训:世界第一台自动天象仪创制者》(撰稿:巴中市恩阳区委史志档案局)

2018年11月22日,《华西都市报》第10版刊发2017.1.19日四川地方志网发布的《米易土司史话》(作者:文章,作者单位:米易县地方志办公室)。

2018年12月2日,华西都市报第5版刊发“四川地方志”网2018.3.6日发布的文章《汉晋绵竹城的前世今生》(作者:任运成 胡凤斌 ,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2018年12月2日,华西都市报第7版刊发“四川地方志”网2015.2.27日发布的文章《“吊儿郎当”第一人》(作者:陈学林,作者单位:蒲江县史志办公室)

2018年12月20日,《华西都市报》第12版刊发“四川地方志”网2018.9.28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挂印知县喻秉渊》,撰稿: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局)

2018年12月20日,《四川政协报》第4版“蜀苑”栏目全文刊发2018年10月26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大坝高装: 惊险的空中戏剧》(撰稿: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

舌尖上的四川 音频节目截图


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 音频节目截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朱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