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省地方志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在《四川省志·粮食志(1986—2005)》读志用志工作会上的汇报

作者:邓肖亭 发布时间:2015-12-01 10:18:00 浏览次数: 【字体:

尊敬的省地方志办马主任,尊敬的《粮食志》编委会全体委员及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

今天,在《四川省志•粮食志(1986—2005)》付梓出版之际,请允许我代表《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就《粮食志》编修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要汇报。

一、严格按照《四川省志》志书编修要求圆满完成《粮食志》编修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志(1986—2005)〉编纂方案》要求,省粮食局负责承编《四川省志·粮食志(1986—2005)》专卷编纂。《粮食志》是《四川省志》93卷中的第36卷。局党组高度重视《粮食志》编修工作。2006年11月,《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及编委会办公室成立,确定分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办公室配主任1名、副主任2名。2007年4月,《粮食志》编委会召开会议,按拟定的篇目,将承编任务分解到省粮食局16个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并纳入政务目标考核。各承编单位相继抽调或聘用专职或兼职编修人员17名负责资料搜集、整理和初纂工作。2010年8月,成立专家评审组。2011年5月,《粮食志》编委会开展志稿初审。2012年9月,开展《粮食志》复审。11月,《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对《粮食志》开展终审。2013年4月,《粮食志》编委会办公室对终审意见进行修改后,经省地方志办上报国家方志出版社进行三审三校。此后,根据方志出版社、省地方志办审改意见和编志新要求,《粮食志》编委会办公室对志书再次进行了修改,于今年6月付印封稿,历时9年,整体工作大致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这项工作贯穿于修志全过程。编修人员按照“先主后次、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一是搜集省粮食局档案室资料、省粮食学会资料,各处室、直属单位保存的资料及口碑资料;二是收集省粮油收购储运公司、省粮油食品供应公司等省属公司和省粮油科研所等科研单位资料;三是收集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1986—2005年间的工作总结、志书资料和典型材料及上轮《四川省志·粮食志》资料。四是按照“系统外、行业内”要求,广泛收集有关厅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成都分公司、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资料;五是上网查资料等。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分类、筛选、鉴别,制作资料卡片,编写资料长编。各承编单位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了内审。

第二阶段,编纂初稿。各承编单位在编写资料长编的基础上进行初稿编纂。在编纂中,编委会办公室对参编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多次召集编修人员学习志书编纂方法,开展志稿评议,不断提高编纂人员的业务能力。各承编单位组织开展志书初稿内审工作:一是对照承编篇目要求,审查内容有无重大遗漏或错误,反映事物的主线脉络是否清晰准确;二是对照资料长编,审查资料来源是否真实可靠;三是审查志稿文体是否符合要求,结构是否严谨,是否符合保密规定,有无断限不当或表达欠准;四是对照志书编写规范,审查书写和编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等。各承编单位初稿内审通过后,送分管局领导签署意见。

第三阶段,志书统稿。在各承编单位初稿的基础上,编委会办公室于2009年7月起开始志稿总纂工作。

第四阶段,征求意见。2011年1—4月,《粮食志》编委会委员、顾问委员、聘请的专家组、局16个承编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各市(州)粮食局开展了内审工作。省局组织自贡、广元、乐山、南充、广安、达州等市粮食局进行了集中审稿。广泛征求了省统计局、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物价局等省级相关部门意见。

第五阶段,志稿送审。2011年5月,《粮食志》编委会召开送审稿初评会议,省志编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志》常务副总编、省志工作处处长以及《粮食志》编委会委员、顾问、专家组成员到会。会后,根据初稿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粮食志》复审稿。2012年9月,《粮食志》复审稿编修工作会议在绵阳召开。省粮食局副局长、《粮食志》编委会副主任、主编,省地方志办副主任,省志工作处处长等出席会议。省志编委责任总编对志稿出具了复审意见。根据复审稿评审会议修改意见,编委会办公室再次对《粮食志》进行认真推敲修改,于2012年10月上报《粮食志》终审稿。11月30日,省政府《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召开第八次审查验收会议。终审验收意见为:《粮食志》系统翔实记录了1986—2005年20年间四川粮油在流通、仓储、产业发展、调控、体制改革以及粮政管理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该志是上轮《四川省志·粮食志》的续修。全志以粮油供需和粮油调控为重点,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主线,以粮油产业和仓储建设为基础,突出粮食行业购销主业,全面记述了断限期内四川粮食产业兴旺盛衰的变迁过程,集中体现了断限期内四川粮油工作改革发展的整体进程,该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抓住粮食系统改革的主线,突出从计划体制到市场机制的总体发展变革趋势;二是在编纂方面体裁运用得当,科学地运用了志书图表的体裁表现形式,使志书在有限篇幅内达到信息集存的最大化。该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审核委员会认为:《粮食志》送审稿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时代特色,志稿质量达到编制、出版要求,一致同意通过终审。”

方志出版社于2014年6月至8月间,对我局送审的《粮食志》进行了三审三校评审工作,初审总体意见为:“指导思想正确,体例结构合理,围绕改革开放主线,突出主体内容的记述,图表运用恰当,概述写得精彩,文表数据及记述内容准确”。复审总体意见为:“全书特色鲜明,篇章设置合理,向读者系统展示了二十多年间四川省粮食事业的发展状况和辉煌成果。该志资料翔实、内容全面、体例较完备、文表结合、图文并茂、文字流畅,尤其突出的是,该卷在记述过程中,无论是全卷概述还是各篇、各章无题小序,均高度凝练,提纲挈领,避免了多数二轮志书的流水账式写法。本卷采取‘概况+图表;概况+典型个案;逐年记述连续相同年份合写’的三种方式,值得作为经验,供全国修志工作者参考。另外,有关纪检专项检查的内容,体现出编者既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的客观态度,值得肯定。”终审总体意见为:“全书较全面地记述了1986—2005年间四川省粮油行业在流通、仓储、产业发展、调控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大的历史、资政、教化价值,有较大的出版意义。”局志编办根据方志出版社审校意见,再次进行了三轮修改后付印。

《四川省志·粮食志(1986—2005)》志书,共建资料卡1.5万多份,分类整理装订了使用资料和未使用资料。使用资料按节分类,装订261余册,入盒81卷宗;未使用资料按章归类,入盒57卷宗。编写整理资料及长编400多万字,出版稿共设6篇22章75节,另设概述、附录和编后记,总字数63万字,入志图片136幅(其中彩图103幅、插图33幅),制作报表129张。

二、《粮食志》的成功编修得益于省地方志办的悉心指导、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参编人员的辛勤努力

在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的关心指导下,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粮食系统参编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 9年来,《粮食志》编委会办公室认真把握地方志工作的“三个定位、两个转变”要求,即将地方志工作定位为“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地方志基础性工作、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实现“地方志工作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编纂一部书到做一项事业的转变”,以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到正确记载和反映历史的严肃事业中去。《粮食志》编修进度走在了全省前列,作为了省地方志办第一批送印的5部承编分卷之一。作为一部贴近群众、民生关注度较高的粮食专志,《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力出精品良志为奋斗目标,始终将“三个”坚持贯穿始终。应省地方志办邀请,《粮食志》编纂工作多次在全省编志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加强团队合作

省委省政府编志任务下达后,我局认真贯彻“一纳入、五到位”工作要求,将修志工作纳入了全局目标任务考核中,按照“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加强培训、追赶进度”的要求,做到了:一抓责任落实。局党组、局领导高度重视志书编修工作,每年按进度召开了《粮食志》编委会全体委员会,推动《粮食志》编修真正成为了“众手成志”的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作。二抓机构落实。《粮食志》编纂委员会各委员切实做到履职到位,局志编办及各参编单位日常工作顺利开展。三抓人员落实。资料收集整理、统稿、初审、复审、终审等工作,每一个环节全局上下都做到了通力合作,上下联手。四抓经费落实。《粮食志》编修每年都申请到了财政下拨的修志专项经费,特别是在编志初始阶段,为解决《粮食志》编修财政专项经费不足的实际困难,局党组还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垫支和追加经费,切实保证了编修需要。

二是始终坚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编写质量

我局这次参加第二轮《粮食志》的编修人员均没有编修经验,深感“牛吃南瓜开不了口”的困难。在零起步面前,全局参编同志们认真领会省地方志办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传达精神,一轮又一轮的培训讲解要求,一遍又一遍的改稿要领。本着“写好一部志书、培养一批干部”的精神,省地方志办的领导多次莅临我局指导工作。按照《四川省志编写细则》要求,从篇目设置到资料收集,从编写体裁到章节目录,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加强针对性,视质量为志书生命。 

三是始终坚持分篇负责,严格逐级审验

为反映《粮食志》断线期内粮食工作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演变的转轨历程,突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变化,反映粮油“购、销、调、存、加”主要业务特点,达到专志贵专的目的,在统筹志书编写过程中,将每年编纂的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下达到16个承编单位,每位局领导作为各篇章的责任领导实行全覆盖。按照全书抽检含标点符号、书写规范不超过10处的极其严格要求,认真开展统稿和审校工作。实行“内三审、外三审”把关制度。“内三审”经历了《粮食志》编委会对资料会审、初稿评审和统稿评审三关,“外三审”经历了省地方志办复审、《四川省志》终审和国家方志出版审查三关。

百密一疏,囿于编者能力水平,在志书编修中难免存在疏漏或错误,不妥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请允许我再次代表《粮食志》志编办,向关心、支持《粮食志》编纂工作的各界人士深致谢忱!

谢谢大家!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