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创新案例>详细内容
2024-05-11 22:48:53

【创新案例】资政辅治创新案例│成都:建强成都方志馆体系 助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10 14:28:31 浏览次数:341 【字体:

资政辅治创新案例

建强成都方志馆体系

助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一、实施背景

按《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地方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及宣传展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微方志馆’”等相关要求,更好发挥方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都市地方志系统在方志馆体系建设中创新作为、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成都市方志馆体系首次被纳入《成都市2024年民生实事工作目标》。

成都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海军向微方志馆授牌

成都市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欣向微方志馆授牌

成都市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志强向微方志馆授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完善顶层设计与优化工作机制相结合,布设完成四级方志馆体系

《成都市地方志事业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成都方志馆分馆、社区微方志馆建设”要求,制定以《成都方志馆管理制度》《成都方志馆分馆及社区微方志馆暂行管理办法》《成都方志文献馆管理制度》为主体,区(市)县相关规定为补充的制度体系,优化工作机制,构建成都市方志馆—方志分馆—微方志馆—村史馆(史志阅览室)四级方志馆体系。已建成方志分馆11个,微方志馆130个,村史馆(史志阅览室)108个,覆盖23个区(市)县,打通方志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历史的车轮——“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活动暨成都方志馆藏品捐赠仪式

(二)借力建馆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着力打造“百馆百品”的特色方志馆体系

一是借力建馆。主动联合部门、高校、社区、乡村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组织专家评审严格筛选,借力打造主题特色鲜明、贴近人民群众、乡土气息浓郁的方志文化新空间。分别与川师大、西南民大、成都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电视台等联合建馆,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互利共赢。

二是示范引领。在元通镇、平乐镇及战旗村等名镇名村,建设面积充足、功能完整的村史馆,做好示范引领,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社区),先期建设史志阅览室。

三是主题鲜明,“百馆百品”。已建成的方志馆体系涉及水文化、木文化、姓氏文化、孝道文化、饮食文化、红色印记、非遗保护、乡贤名人、民俗风情等主题,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反响良好,如昌衡村微方志馆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形成“一馆一品”“百馆百品”的方志馆体系。

“队话”方志——“蓉城红领巾小史官”走进成都方志馆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

(三)文化搭台与方志唱戏相结合,社会知晓度和美誉度大幅度提升

一是开门办馆,社会知晓度大幅提升。2023年,成都方志馆参观总人数超7000人次,工作人员主动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为参观者提供免费讲解近300场次,实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全覆盖。成都方志馆先后获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都市红领巾方志学院”“‘学习强国’成都学习平台青少年社会实践点”。其他分馆及微方志馆参观人数最高数万人次,社会知晓度大幅度提升。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美誉度大幅提升。成都方志馆体系接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关参观活动400多场次,举办“行走方志·掌道少年”“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历史的车轮——“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活动暨成都方志馆藏品捐赠仪式”“我在方志馆过生日——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74周年暨红领巾方志学院揭牌活动”等专题参观活动50余场次。

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史志文化“七进”活动,大力拓展方志馆阵地服务体系内涵和外延。如崇州市史志办大力开展“方志文化进学校”,反响热烈;成都市金牛区新桥社区微方志馆将“金牛宾馆”“全兴酒文化”等独具本土特色的火花布展,观展人数达数千人次。

“识读方志 智启少年”青少年参观成都方志馆主题活动

三、经验启示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工作机制,确保方志馆体系建、管、用的高质量与高成效。二是借力发力,确保方志馆体系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互利共赢。三是“点—面—体”一体推进,既要面上铺开,又要示范引领,既要保证覆盖率,又要保证美誉度。四是持续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确保方志馆体系的蓬勃生命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谐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