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市县动态>详细内容

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全省地方志宣传、信息暨期刊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材料

来源: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6-20 18:52:00 浏览次数: 【字体:

立足地方文化打造精品期刊

——在全省地方志宣传、信息暨期刊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材料

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8年5月30日)

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志办)和彭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文研会)联合主办的内部刊物《天彭古今》,于2010年底创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印发1000册,至2017年底,已经出版了15期。现将《天彭古今》期刊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资金到位

彭州市党政领导对《天彭古今》期刊高度重视,把该期刊工作纳入对市志办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该期刊顾问,市志办主任担任该期刊主编,市志办副主任、地方文化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参加该期刊编辑工作,并由文研会常务副会长任该期刊执行编辑,明确职责。同时,从资金、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

二、牢记宗旨,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首先是牢记宗旨。《天彭古今》编撰的宗旨是:开展彭州市地方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名物掌故等方面的发掘、保存、研究、交流咨询等学术活动,为地方志、地方年鉴、地情资料编纂工作积累资料,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是明确目标和要求。《天彭古今》总体上属于史志类刊物,所发挥的作用与志书“存史、资政、教化”功能是一致的。《天彭古今》作为地方文化研究的刊物,不但是发挥其“存史、资政、教化”功能的载体,同时也是展示市志办工作成果的平台。市志办把办好该期刊作为年度重要目标考核任务之一,文研会则自觉地把该期刊作为自己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来做,力求最大化地发挥其“存史、资政、教化”功能。这就是创刊的工作目标。

第三是落实任务。一个刊物办得好与不好,取决于稿源多寡、稿件内容优劣、质量高低。对任何人的稿件,我们都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为了提高稿件质量,我们把发挥群体优势与个人特长相结合,定课题,给任务。发挥文研会会员的热情,把分散的人员用社团组织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一些重大的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的优势,对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作细致深入的研究,争取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对过去未曾触及的问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把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把重大课题集中起来研讨,互相交流,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有利于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人才。同时鼓励一些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基础知识、有较好的研究能力的人员独立进行研究,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利用,使研究充满内在的活力,把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三、广泛研究,突出重点,成果显著

在过去的两年里,《天彭古今》主办方按照制定的宗旨、目标、任务,在对彭州市地方文化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彭州市的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古蜀文化、水文化、陶瓷文化以及乡贤文化、民风民俗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彭州牡丹文化天彭牡丹有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彭州又名天彭,素有“花州”之称,为中国牡丹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天彭牡丹因其发源地丹景山麓湔江口天彭门而名,大诗人陆游《天彭牡丹谱》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彭州当时就享有“牡丹乡”之美名。牡丹既有观赏价值,更有药用价值,彭州种植牡丹的历史非常悠久,还有陆游写的《天彭牡丹谱》也很有名。这些年来,彭州市对牡丹文化作过研究和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包括种植方法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把我们的牡丹文化搞得更加有声有色,进一步利用好我们自身的优良资源。2017年在《天彭古今》(总第15期)“天府文化”专栏中刊载了牡丹文化研究文章。

彭州宗教文化彭州是“五教俱全”的地方,宗教文化很发达。2016、2017年连续在《天彭古今》期刊上选登彭州著名的佛教寺庙龙兴寺楹联及文章。我们重点研究这些宗教在彭州发展传播的历史,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自的特色,发挥其在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古彭蜀文化彭州是古蜀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和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真研究蚕丛、柏灌、鱼凫、开明等人的有关记载及传说,使零碎的史料逐步系统起来,使朦胧的史实逐渐清晰起来,逐步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关于古彭蜀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联系问题,注意地下文物的发掘,不断拓展视野。2017年在《天彭古今》期刊上刊载了《湔江古蜀源流简述》、《从彭州地名“九陇”浅谈古蜀与陇南的关联性》等文章。

镇域特色文化彭州市有不少特色小镇,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深度挖掘的价值。加强对镇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提升这些镇的文化品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2017年《天彭古今》期刊“特色小镇”专栏刊载了6篇文章,专门介绍彭州市丹景山镇的特色——不仅有驰名中外的丹景牡丹,素称国色天香,而且地处彭州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控扼湔江之口。千万年来,滚滚滔滔的湔江之水从岷山汇流而下,在这里奔腾出山,分为九派,呈扇形状流向广袤的彭州平原,滋润着富饶的土地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一代代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湔江的水文化,是彭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含蕴丰富而又多姿多彩,亟待研究、挖掘和利用。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做好水文化,使之成为新时代彭州建设的一个光辉的亮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州历史人物彭州历史悠久,人物也群星灿烂,值得研究的人物很多。包括彭州本土成长的著名历史人物,比如清代的教育家吕调阳、近代的著名医学家唐宗海、四川总督尹昌衡、革命家何秉彝等等。还有历史上到过彭州的著名人物如王勃、高适、汪元量、李调元等等。2017年我们在《天彭古今》(总第14期)“乡贤”专栏中刊载了4篇文章、4首歌颂李一氓的诗歌。人们都知道李一氓是具有很高水平的政治家、外交家,其实他也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大学问家、诗人、书法家,古迹整理家,还是享誉中外的收藏家,是中共党内少有的大知识分子。李一氓是从彭州走出去的历史名人,更是彭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彭州陶瓷文化桂花陶瓷、磁峰土陶历史悠久,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宣传。2016年《天彭古今》(总13期)刊载了《传世悠久的磁峰土陶》文章和图片。

三线建设三线企业锦江厂的全称是“锦江油泵油嘴厂”,在彭县地区曾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20世纪60年代建厂,其主要产品用于坦克、装甲车、拖拉机、农用汽车内燃机等方面。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锦江厂生产经营上的辉煌时期,90年代中后期开始衰落。2003年3月25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锦江厂进入破产程序。《天彭古今》(总第15期)开辟了“三线建设”,刊载了三线建设有关的文章、图片、诗歌,翔实记述了锦江厂从兴建到鼎盛再到衰亡的全过程。

彭州地名文化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的反映,我们过去已经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随着部分行政区划的改变,以及灾后重建新出现的地名,我们还需要面对新的问题,把地名研究引向深入。2016年在《天彭古今》(总第12期)刊载《棋盘石的传说》《也说莲花湖》,2017年在《天彭古今》(总第15期)刊载关于“九陇”地名的考证文章,《天彭古今》(总第14、15)刊载《西大街的故事》等。

彭州饮食文化彭州的饮食文化可谓历史悠久,五彩纷呈,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比如九尺板鸭、九尺鹅肠、小鱼洞冷水鱼等等。还有许多名小吃,也需要研究和传承,融合新时代的元素,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更加体现自身的特色,吸引更多人们的青睐。2016年、2017年各期《天彭古今》都刊载有记述彭州饮食文化的文章,如《彭州饮食文化随笔》连载(二)(三)。

彭州方言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应用以及人们社会交往地域的不断扩展,地域性的方言、俗语便在人们的言语中逐渐式微,更因岁月的推移,甚至有渐次消失之虞。这些宝贵的方言、俗语,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化之中,蕴含着以往社会的许多语言、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诸多古老的社会元素,是彭州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人们认识以往社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在方言、俗语中,那些只有发音而无文字的部分,因地方文献和各种书籍、资料中均无记载,更容易逐渐消失。把这部分行将泯灭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收集、整理出来,实为一种急切的抢救行为。《天彭古今》(总第13、14、15期)连载的《只有发音而无文字的彭州方言》文章。该文收集、整理了部分只有发音而无文字的彭州方言,并为其注音,为其诂意。这是在做文化抢救工作。

此外,《天彭古今》上登载了许多民风民俗文化、彭州茶文化、彭州地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再赘述。

《天彭古今》期刊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有严谨的学术性,也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既有对过往历史的回顾与研究,也能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彭州市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誉,每期一出,不胫而走。这对于挖掘、整理、保存、宣传彭州地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我们自身水平有限,《天彭古今》期刊还存在许多缺点甚至错误之处,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改进,使《天彭古今》越办越好。

来源: 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