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钟承林同志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5-25 16:31: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钟承林

(2018年5月10日)

尊敬的邱新立副主任,同志们:

在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出版座谈会,回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恢宏历程,总结这部志书的编修经验,以此推动四川地方志事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受王宁常务副省长委托,我谨代表省政府对《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出版表示祝贺!向参与志书编纂的各位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办公室表示衷心感谢!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击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四川是地震的主灾区,是抗震救灾的主战场,是灾后重建的主阵地。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灾区人民穿越灾难、坚强奋起,重建了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阔篇章。将这段悲壮而宏大的历史事件真实记录、传之后世,激励同胞团结奋进,缅怀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人民寄予我们的重托。

刚才,建春同志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的基本情况,讲得很全面。这部志书是我省第一部针对特大自然灾害的专题性志书,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鉴。志书8卷1000万字,规模浩大、专业性强,历经近10年艰辛终于完成。参编单位多达上百个,参编人员上千人。广大参编人员本着对历史、对时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编纂工作,用实际行动和优秀成果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重要指示精神。让我们再次对参编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这部志书全方位、全景式地记录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胜利的历史过程,全面系统保存了汶川特大地震的珍贵历史资料,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灾区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和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我相信,志书的面世,必将带来广泛的社会反响,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必将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的10年,是我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10年,也是我省地方志事业快速发展的10年。《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公开出版发行,标志着我省地方志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刚才,邱新立副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对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志鉴编修质量。《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高质量编纂完成,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工作体制优势的集中体现。当前,我省第二轮修志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认真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增强“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使命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在确保工作进度的同时,强化质量意识,“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二要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资政辅治能力。成功编纂《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有助于系统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高我省防灾减灾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进行省情教育、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生动教材。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发挥好“智库”“辅治”作用,让地方志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地情资料、汲取历史智慧、掌握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要对照中指组实施的“十大工程”,在助力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城镇化建设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要开拓进取,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创新。《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全景式展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过程,为后人留存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全省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让地方志成为响亮的地域文化品牌,成为靓丽的地方文化名片。要在推动四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担当作为,充分挖掘四川特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做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同志们,当前,全省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希望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全体地方志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丰富内涵,立足新起点,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工作,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