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同志在2018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第二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为实现地方志“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奋斗
——在2018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第二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17年12月26日)
李培林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大家欢聚一堂,相聚在美丽的泉城,召开2018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第二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同时还要参加中国名山志文化工程启动仪式。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和王伟光组长,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为承办会议付出艰辛劳动的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总结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立以来全国地方志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地方志工作转型升级,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方志人的力量。
一、四年来全国地方志的主要工作回顾
第五届中指组于2013年12月成立,至今整整四年时间。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利益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诉求为中心,深化地方志改革,创新地方志发展,一面抓规划、抓落实,一面抓指导、抓督查,把2015年确定为调研培训年,把2016年确定为顶层设计年,把2017年确定为督查年、落实年,凝心聚力,稳扎稳打,持续发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动地方志工作转型升级。四年来,全国地方志形势和地方志工作者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立梁架柱健全体系,突出五大亮点
四年来,王伟光组长和我走遍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弄清形势、摸对问题、找准原因的基础上,制定规划,采取措施,精准发力,效果显著。
第一,顶层设计绘蓝图。四年来,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规划新制度。一是提出“一纳入、八到位”。即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中,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二是协助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规定到2020年,必须实现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的双覆盖,一个都不能少。三是把地方志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道路。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工作任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加强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修,加强地方史编写和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将地方志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之中。四是制定一系列全国性规范文件,规划地方志发展。例如制定《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等全国性规范文件。五是召开若干第一次全国性专业性会议。例如召开第一次全国年鉴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基层基础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方志馆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地方史志期刊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以及首届全国名镇论坛、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首届全国年鉴论坛等。六是成立若干学术专业委员会,强化理论研究。四年来,先后成立中国地方志学会方志学研究分会、年鉴分会、方志馆分会、信息化分会、史志期刊分会、编辑出版分会等,聚合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强化方志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第二,依法治志固根本。四年来,按照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地方志工作全面落实依法治志。一是地方志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参照,除天津、辽宁、重庆外,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省级地方志法规规章。以《规划纲要》为参照,截至目前,除重庆以外的所有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均已出台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规划性文件,实现了有法可依。二是依法履职严格规范。北京、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市)政府正式公布本省(区、市)地方志工作机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北京市规范行政许可工作程序,加强执法检查调研工作。四川省依法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加强地方志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海南、四川、贵州等省依法对第二轮市县志编修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三是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上海、福建、宁夏坚持每年开展地方志法规宣传活动;辽宁、广西、海南、陕西、新疆等省(区)组织开展纪念《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1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法规宣传。各地把法治教育纳入方志系统培训内容,通过组织法治培训班、法治宣讲团、知识竞赛、法治内容考试等方式,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和地方志部门对《规划纲要》贯彻的自觉性,增强地方志工作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地方志工作的能力。
第三,开拓创新见成效。四年来,全国地方志机构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围绕三大方向开拓创新,陆续推出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三大方向:一是以地方志国家利益为导向开拓创新。利用地方志连绵不断记载地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优势,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利益。如举行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启动《中国南海志》《三沙市志》编纂,通过整理、挖掘历朝历代和当代关于南海的史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启动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及地方抗日战争志编纂工作,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记述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情况,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地方志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开拓创新。四年来,我们相继启动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中国名酒志等,今天还要启动中国名山志;启动中国影像方志、中国名镇影像志拍摄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华夏文化;围绕政治生态建设,开展中华家训文化建设、中国官箴文化建设,编纂出版《中华家训精编100则》《中国古代为官箴言》等。三是地方志以人民为中心开拓创新。如开通中国国情网、中国地情网,推出《中国地情报告》《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谋划编纂社区志、居民小区志,建立村史馆、村情网等,利用“三网一馆两平台”建设,让地方志走进寻常百姓家。十大工程,即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中国精品志书工程、中国精品年鉴工程、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方志馆研究建设及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建设工程、中国地方志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工程。
第四,直笔著史树精神。四年来,广大方志人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2014年以来李克强总理三次对地方志作出重要批示,其中,“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是对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新定位;“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是对新时代方志人的新定位。《规划纲要》把“修志问道,直笔著史”明确为方志人精神,既是对千百年来无数代方志人精神风骨和价值追求的总结凝练,又明确了方志人的时代自觉和当代使命。二是冷部门的奉献精神。地方志是一个冷部门,但方志人有使命感和热心肠,甘于淡泊、甘于冷板凳。四年来,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不断把地方志功能向社会各界和千家万户拓展,使地方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三是方志担当精神。四年来,方志人自我加压、主动担当,拷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什么是我们方志人的贡献?”全国地方志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加强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勇挑重担,在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积极作为,在小部门干出了大事业,展现出方志人强烈的担当精神。
第五,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四年来,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团结率领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一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首部中英文版名镇志《中国名镇志?乌镇志》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二是召开国际性会议,扩大方志文化影响力。如举行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50多人与会,各国学术精英相聚一堂讨论中国方志文化,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三是加强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欧洲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中指办、山东、上海、浙江、内蒙古等地方志机构与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德、英、法等国开展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中国方志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方志文化走向世界。
(二)统筹引领强化支撑,推动十业并举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四年来,中指组牢牢把握统筹战略思想,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力突出“志鉴馆网库用刊会研史”十业并举,带来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效应。
第一,三级志书编修总量翻番。四年来,第二轮志书编修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出版规划内三级地方志书1200余部,累计出版2610部,较2013年年底总量翻番。广东省已提前数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西藏、宁夏等省(区)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编修任务完成过半,安徽、湖北等省的市、县两级志书规划任务已完成,河北、吉林等省的市、县两级志书规划任务完成90%以上,西藏的市级志书规划任务已完成。少数民族文字志书编译出版工作稳步推进。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编修成果丰富,累计出版约24100部。乡镇志、村志编修方兴未艾,累计出版5200多部。
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加强业务指导,多次组织召开志书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贯彻落实。各地狠抓志书质量,健全和落实质量责任体系,严格志稿编写、审查验收、质量评估等制度,采取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评审专家库、开展质量建设年、举办优秀志书评比活动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志书编纂质量。
第二,地方综合年鉴提高覆盖率。进一步理顺地方综合年鉴管理体制,多措并举推动年鉴编纂提速保质,扩大中国年鉴对外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共启动综合年鉴2760种,较2013年年底增加62.4%。其中,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有28种省级综合年鉴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级综合年鉴实现公开出版;353个市级行政区划全部启动综合年鉴编纂,实现一年一鉴的有307种,实现公开出版的有296种;2844个县级行政区划中,2379个县编纂县级综合年鉴,其中1938种实现一年一鉴,1705种年鉴实现公开出版。
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加大指导和规范年鉴编纂力度,定期召开全国年鉴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各项工作;启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修订《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提升年鉴质量;举办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年度会议,创刊《中国年鉴研究》,提高年鉴理论研究水平。各地积极制定年鉴编纂规范,印制编纂教材和编辑手册,开展队伍培训,建立会议点评、互评互审、集中审读制度,对提高年鉴编纂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旧志成果不断攀升。四年来,各地通过成立旧志整理工作机构、建立完善旧志整理办法制度、开展旧志普查工作、联系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等方式加大旧志整理力度。截至目前,四年来共整理旧志1100余种,累计整理3100多种。目前,广东在完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旧志整理工作;上海点校出版《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江苏、四川分别影印《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北京制订旧志整理规划;黑龙江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签订《黑龙江旧志》战略合作协议。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陕西、宁夏等省(区)继续推进《闽台历代方志集成》《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民国广东年鉴资料汇编》《贵州历代方志集成》《陕西历代旧志文库》《宁夏旧方志丛书》编辑、出版工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市)出版部分旧志点校本、影印本。
第四,方志馆建设成果丰硕。中指组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创刊出版《中国方志馆研究》年刊,举办首届全国方志馆馆长论坛,指导全国方志馆建设;举行首届全国方志馆讲解员大赛,提升方志馆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国家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方志馆布展完成,黄河分馆展陈深入进行,长江分馆选址完成。运行中的北京、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湖南、广西、陕西等省级方志馆不断丰富馆藏,举办各种专题展,提升服务力,增强影响力。湖北等省级方志馆完成改扩建,福建、广东、海南等省级方志馆开始布展,辽宁省内方志馆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重庆、四川、西藏、新疆等省级方志馆建设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市、县级方志馆逐渐增多。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方志馆586个,其中,国家方志馆1个,省级方志馆17个,地市级方志馆140个,县区级方志馆428个。
第五,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全国地方志系统按照“互联网+地方志”的新理念,加快推进网站、数据库、微信平台等建设。中指组印发《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各地信息化工作。全国地方志网站群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河北省情网、内蒙古区情网蒙文版、内蒙古区情网手机版、宁夏方志网、重庆地情网正式上线;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完成网站改版升级;“辽宁省地方志”网站获批“辽宁省地方志?政务”中文域名。数字方志馆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数字方志馆正式揭牌;国家数字方志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北京、江苏、陕西、湖南等省数字方志馆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一些市县的数字方志馆陆续建成上线。方志新媒体初具规模,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北、湖南、福建、宁夏、四川、安徽、重庆、广西、陕西、江苏等省(区、市)新开设微信公众号;内蒙古、贵州开通手机报,湖北、河北、江苏、广西、四川开通今日头条号或一点资讯号。办公平台和编纂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浙江通志》在线编纂信息系统用户达2400余名,收录的资料超过6亿字,数据规模超过1T;吉林省方志委办公自动化(OA)系统正式应用于实际办公,实现了无纸化网上办公;安徽开始使用“中国通”年鉴在线编纂云平台编纂《安徽年鉴》。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山东史志地理信息系统——俯瞰齐鲁上线运行,实现了“地理信息+地方史志”的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上海以“地方志知多少”网络和微信知识竞赛活动为依托,开展地方志社会认知度调查。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建成总数为844个,较2013年年底增加21.3%,其中省级地情网站30个、市级地情网站220个、县级地情网站594个。数字方志馆(数据库)建成总数为222个,其中省级数字方志馆(数据库)21个、市级数字方志馆(数据库)51个、县级数字方志馆(数据库)150个。新媒体建成总数为373个,其中省级新媒体29个、市级新媒体130个、县级新媒体214个。
第六,地方志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四年来,中指组及其办公室依托中国地方志学会及分会,定期召开年会或学术会议,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会议,多次举办中华一统志编修可行性相关会议,积极制定《地方史工作规定》《地方史编写基本规范》等基础性文件。提出地方志学科建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举办公共管理硕士(MPA)(地方志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班;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在方志出版社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第一批方志学博士后。推进《中国地方志》名刊建设,组织全国期刊工作会议和主编培训会,充分发挥方志期刊的理论阵地和引导作用。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地方志学会积极举办学术年会和理论研讨会,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编辑出版论文集,努力推动地方志基础理论研究、编纂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工作管理研究。其中,河北、安徽两省联合举办三届“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吉林推进“方志理论研究三百工程”;北京健全科研工作体制,发布年度地方志课题;广东推行课题研究制度化,公开向社会征集研究成果;上海主办地方志与地方史理论研讨会,深化地方志理论认识。四年来,全国地方志系统共出版著作、教材180余部,可谓成果丰硕。
第七,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四年来,按照中指组把方志出版社建设成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的要求,方志出版社全体职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确定“团结立社,制度治社,质量强社,效益兴社”的方针,提出“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的目标,制定《方志出版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建章立制,依法治社,陆续在成都、长沙、太原、哈尔滨、潍坊、绍兴成立6个分支机构,今天又将揭牌成立济南工作站,为地方志机构志鉴编辑出版提供优质服务。四年来,出版总量、销售码洋、利润年年创历史新高,2017年出版总量达579种图书,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初具规模。
四年来各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离不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动,离不开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和积极参与,更是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团结一致、勇于担当、开拓创新、辛勤奉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代表王伟光组长,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有关方面、有关部门、有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特别是,我要代表中指组,向在座的全国各省市区的地方志机构主任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四年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规划纲要》任务的完成还任重道远,地方志事业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问题。如一些地区机构、编制、经费落实还不到位,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别明显,第二轮志书编修进度形势逼人、质量参差不齐,理论研究亟需加强,服务大局能力还需提升,方志人才青黄不接,等等。面对这些制约事业发展的难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实干的作风认真加以解决。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全国地方志系统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指导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挖掘新内涵,深刻理解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全国地方志系统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跟上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挖掘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科学内涵,以回应时代的要求。
第一,明确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新方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指组引导全国地方志事业逐步发展壮大,使地方志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新要求,地方志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局面,将继续推进“十业并举”,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大局化、全面化、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国际化。通过这“六化”,使地方志成为记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中国国情、地情的重要窗口,成为“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智慧宝库。
第二,确立实现地方志“两全”奋斗新目标。根据《规划纲要》,到2020年地方志系统将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即“两全目标”,是一个近在咫尺即将实现的短期目标。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我们将着手开展中华一统志编修工作,争取到2030年左右,全面建成国志、省志、市志、县志、乡镇志、村(社区)志、居民小区志和综合年鉴从中央到基层社会的完整志书体系和数据库。这是一个长期目标。
第三,强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新能力。修志为用,地方志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就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入新时代,全国方志人要不懈奋斗、开拓创新,让地方志的影响“强起来”,不断开拓地方志的功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地方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展现勠力同心、奋发向上新风貌。“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全国方志人携手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以更高的方志效率、更快的方志速度、更崇高的方志情怀、更昂扬的方志精神、更坚定的方志自信、更勇敢的方志担当,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五,肩负弘扬中华文化、贡献中国智慧新使命。审视世界不同文明的源流演变,只有中国建立了专门机构,以官修志书的方式把民族文化真实客观地记载下来并代代相传。方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包容性、功能性、资料性、权威性等特点,这些特殊属性彼此交融、相互作用,形成方志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方志文化自信的生成原因与牢固基础。未来,我们要以国际视野谋划地方志发展,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
(二)明确新要求,牢牢把握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五个坚持”
地方志事业全面转型升级,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明确新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地抓落实。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为民修志,积极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牢记使命,用地方志忠实记录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光辉历程。二是紧紧围绕服务大局,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修志为用,全面提升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与水平,推动地方志更加服务经济社会,更接地气。三是发挥地方志优势,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第二,坚持依法治志。依法治志是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地方志事业中的必然体现,也是开拓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要抓住历史机遇,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地方志事业。要加快《地方志工作条例》的修改和完善,加快推进全社会依法治志良好环境的形成。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近几年地方志在服务大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尴尬,必须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利用创新驱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永葆活力;要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加快方志馆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地方志”平台,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第四,坚持协调推进。各级地方志机构要根据《规划纲要》要求,认真贯彻“一纳入、八到位”,健全地方志事业发展体制机制,为各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要切实推动十业并举,必须多种业务均衡发展,除了修志编鉴主业,方志馆建设、信息化建设、方志学学科建设等齐头并进,以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为核心,打造科学、完善、成熟的“五位一体”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要做好援藏援疆工作,保证在完成“两全目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时,全国一个县都不能少。
第五,坚持开放治志。方志文化作为绵延2000余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应当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方志文化影响力。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机构与图书馆等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要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方志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
三、明年及未来五年地方志工作设想
未来五年,全国地方志系统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通、弄懂、做实上下功夫,并以此指导五年地方志工作实践。全国地方志工作总的趋势是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定位更加清晰,位置更加重要,要求更加明确,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任务更加具体。未来五年,要继续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以决胜“两全目标”为中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要在总结地方志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下一阶段主要工作,编制《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21—2025年)》),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志》、省市县第三轮修志、乡镇志、村(社区)志、居民小区志启动准备工作,着手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综合年鉴、行业年鉴全覆盖,把地方史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继续夯实方志馆、信息化、方志学理论、人才队伍等地方志基础建设,为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稳中求进,按时保质完成“两全目标”
按时保质完成“两全目标”,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党委、政府下达的法定任务,是依法治志的硬指标,法定职责必须为。当前,距离2020年只剩下3年时间,倒计时的钟声已然敲响,完成“两全目标”时间紧、任务重,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信心和决心、科学有效的工作规划和手段措施推动“两全目标”任务完成。一是要狠抓“时间表、路线图”。各地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时间表、路线图”,分级管理、上下联动、认真执行。中指办要统筹指导,建立相应的统计分析系统,实时掌握全国地方志系统“两全目标”推进情况;各省(区、市)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统筹协调、靠前指导,精确掌握每一部志书、每一部年鉴的进度安排,加强管理,全力推进。二是要狠抓行政督查。要将“两全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督查工作内容,强化督查手段,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明确责任追究,提升工作效能。三是要狠抓援藏援疆工作。完成“两全目标”,全国一个县都不能少。目前西藏、新疆志鉴完成率整体低于其他省(区、市),是完成“两全目标”的短板,必须补齐这块短板。中央确定的各对口支援地区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结合两地实际做好援助工作;其他没有被中央列入对口支援的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伸出援手;西藏、新疆地方志工作者要明确“两全目标”责任主体意识,主动作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围绕维护西藏、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认真做好援助工作。
(二)科学部署,制定《规划纲要(2021—2025年)》
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关乎地方志全局的发展计划方案,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纲要(2015—2020年)》总结了发展基础与机遇,阐明了发展的目的与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解决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全国性的规划纲要出台之后,各地纷纷出台本地规划纲要,以上带下,层层推进,有效指导了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主要任务完成以后,我们的工作要如何开展,这是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因此及时起草新一轮规划纲要势在必行。要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新矛盾的变化明确2020年以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制定新一轮规划纲要,科学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局阶段的地方志工作。编制草案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吸收以往经验,突出新形势、新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各方意见,问计求策,使《规划纲要(2021—2025年)》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指导全局的作用,推进地方志依法治志进入新时代。
(三)依法治志,适时启动国志、第三轮修志
根据《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将于2020年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目前我们正处于两轮修志的交汇期,一方面要全力完成二轮修志任务,另一方面要制定第三轮修志规划。在第三轮修志正式启动之前,要强本固基,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建立系统的资料年报制度。加大依法收(征)集地方志资料力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志资料收(征)集、保存、管理制度,推行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并形成常态机制,为第三轮修志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二是要切实强化质量建设。在第一、二轮修志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第三轮修志正式开始之前,认真总结提炼这些经验教训,并融入第三轮修志。要围绕《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规范志书编纂各环节,严格把好质量关,真抓实干、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全面提高志书、年鉴质量。
(四)修志为用,进一步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划纲要》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示文化自信的名片,更是修志编鉴的“出口”。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地方志事业永远的课题,未来五年,要加强地方志开发利用平台建设。一是要加强方志馆建设。各级方志馆要立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展示国情地情、培育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全力打造中国方志文化传播平台。要着力强化办馆特色,突出全方位地情展览展示和地情信息服务特点;着力提升方志馆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和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快方志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着力构建从国家到省、市、县的方志馆服务网络,集中塑造方志馆服务品牌,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全国各级方志馆的能量和作用。二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新部署,以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的推进力度不够,信息化标准建设亟待新突破,信息报送制度亟待建立,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未来五年,信息化工作要立足地方志实际,坚持互联网思维,准确把握新形势,从单一纸媒体志向广泛运用数字媒体志转变。明确工作思路,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主线,以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推进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三网一馆两平台”建设,在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突出工作重点,有序推进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加快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大力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探索信息化研究会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扎实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让人们共享地方志成果。
(五)夯实基础,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是推动地方志修志编鉴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地方志实践的升华。目前,方志学科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仍是地方志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远远落后于地方志实践。未来五年,我们要抓住推动地方志理论建设的“牛鼻子”,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方志期刊和各级地方志学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年会或学术会议,活跃学术研讨,推动理论建设,为方志实践提供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不竭的动力。二是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目前,方志理论研究及学科体系建设有机制优势、人员优势和平台优势,数以万计的地方志工作者参与方志理论研究,各级地方志学会、各级地方史志期刊也为方志学研究提供了舞台,但是学科定位、地位不够清晰,虽然有个别院校曾在其历史学学科招生中设置了方志学本科专业,但没有一个能够坚持连续招生。接下来,我们考虑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平台,推动方志学学科建设。三是继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志》可行性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是国家兴盛在文化领域中的充分体现,是涉及多部门、多系统的浩大工程,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周密的计划部署、详细的规划论证、完备的实施方案才能正式启动。目前该项目已经开过两次可行性论证会议,但是方案还很不成熟,还需要加大调研论证力度。四是稳妥开展地方史工作。《规划纲要》指出:“具备条件的,可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范管理。”目前,中指办已经陆续开展了一些工作,起草了《地方史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地方史编写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接下来要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尽早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地方史活动,开拓国家史志工作新领域。
(六)提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素质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兼备的地方志队伍,为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培训制度,尤其是注重对地方志高端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基层地方志工作者的培训。要拓宽、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培养的方式、力度,鼓励和支持地方志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要探索适合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和机制,重视人才的选拔、引进和任用。要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鼓励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活动,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七)服务大局,建设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
未来五年,方志出版社要牢记,为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提供高端出版服务是方志出版社的中心工作,编辑出版高质量的志鉴图书是方志出版社的独具优势,创建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是方志出版社的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出版社向强社、大社发展,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建成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
新春新气象,新年新作为。2017年马上过去了,2018年即将到来。新的目标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的征程需要我们开拓进取、拼搏奋进。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更强烈的担当,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共同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地方志新篇章!
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