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陈建春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9年11月22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1-28 15:01:25 浏览次数: 【字体:

651ae2c9d5e64ac5a62ad471ceeafbde.JPG

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长 陈建春

同志们: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深刻总结70年来四川方志界取得的可喜成就与宝贵经验,切实推动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助力四川立体全面对外开放和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我们在这里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省方志理论研讨会。这是四川省地方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履职以来,第一次举办全省性方志理论研讨活动,也是全省方志人为共和国70华诞献上的一份生日贺礼。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既有21个市(州)地方志工作机构分管领导,也有省直部门、市(州)、县(市、区)论文第一作者。大家带着各自的研究成果,以文赴会,难能可贵,充分体现了对方志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满腔热情。会前,我认真阅读了大家提交的论文。这些论文内容,涵盖志鉴编纂资料收集、篇目设计、体例创新、编纂质量提升、口述史挖掘整理与拍摄传播、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总体质量较高。从论文看,一些市(州)及县(市、区)地方志部门已突破闭门修志的局限,积极挖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正在走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昨天上午,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挤出时间专程赴会,从时变系统、时空隧道、时代应答的视野;从地方志是百科全书、区域历史、客观记录、科研文献、当代教材,是地方的第一本书、第一本史册、第一篇文章,地方志工作是名垂青史的事业、地方志工作者是名声后起的作家,地方志是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载体的高度;从地方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宝库,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史志文化是保证中华文明不断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宽度和厚度,纵横古今中外,为我们作了《加强史志研究 探索巴蜀奥秘》的精彩讲座。下午,我们到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高家院子、飞龙镇梅托村村史馆、三溪镇朝门院子以及宝箴塞现场参观学习了武胜县史志办公室主动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当地乡风民俗、提升乡村文化内涵的情况(这次会议在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召开,一是明确地方志必须走出书斋,改变闭门修志的状态,敞开大门,打开宝库,主动汇入改革大潮,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需要的工作方向;二是参观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亲身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深刻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刚才,广安、自贡、雅安、兴文、大竹、理县6个地方志部门作了交流发言。总体感受是,此次理论研讨会,充分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总结近年来我省地方志创新发展经验、研讨方志理论及实践问题、探索地方志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a639e01c24ad4be387db54e25553af6b.JPG

会 议 现 场

下面,结合本次研讨会主题,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方志理论研究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开展方志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方志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思想引领,理论先行。”方志理论研究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在地方志事业发展中起着决策参谋、指导实践、推动创新的重要作用。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方志理论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一)开展方志理论研究是新时代践行“新思想”的迫切需要。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涵盖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学懂弄通做实。这是当前乃至今后都要抓牢的管总的紧迫的政治任务。新时代,要求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地方志事业的重大指导意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开展方志理论研究是新时代落实“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完善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升到制度层面。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求方志理论工作者牢固树立强烈的“答卷意识”,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每一项要求、每一项指示都作为一道深刻的理论命题,努力以丰硕的方志理论成果交上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三)开展方志理论研究是新时代顺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弘扬传承方面的不足。在之前相当长一个时期乃至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一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重要论述,强调文化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构筑方面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需要地方志部门切实履行作为党委政府重要文化部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的职能职责,树牢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需要方志理论工作者通过理论研究阐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等传承、传播和弘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四)开展方志理论研究是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迫切需要。当前,地方志事业迎来了最好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将地方志工作提升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今年以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宁同志先后5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对“两全目标”推进、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等提出希望和要求。9月27日,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应邀接受省地方志办访谈,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评价。谢世杰说:地方志办,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是忠实记录历史、忠诚运用历史、科学管理历史的部门。地方志工作者是无名英雄,是幕后工作者,对近年省地方志办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省史志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新时代,要求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肩负起党委政府赋予地方志部门的重大使命,坚决破除一本书主义的思想,着眼于让地方志立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守正创新,展现新的更大作为。

二、深刻领会方志理论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把握新形势下方志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要把握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变化,在宏观视野上要树牢中心意识、全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共享意识,调整方志理论研究方向和重点,才能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才能发挥理论研究对地方志工作具体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要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理论研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地方志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判断方志理论研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全省方志理论研究要自觉服从服务于党中央、省委工作大局,把理论研究工作置于党中央、省委工作大局中去谋划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党和国家的长远未来作出了系统谋划。省委十一届三次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了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培育“5+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业“10+3”产业体系和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中心工作。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学选题,精心策划,努力推出一批高质量、有份量的地方志研究成果,有力指导方志工作实践,更好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大局。

(二)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理论研究。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汇集了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客观的宝贵资料,显示了一定区域内历史发展轨迹和事业盛衰起伏的全过程,可谓是“凡郡之所有,事无巨细,莫不皆然”。独具特色的方志文化是一个地方提升“颜值”、提高“辨别度”、展现综合实力、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金字招牌。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强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新任务新要求,省地方志办先后印发《贯彻<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措施》《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省战略、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文旅结合、招商引资、旅游资源开发等,作出了方志谋划、彰显了方志担当,为全省地方志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同时,也为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道道理论命题。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要围绕这些安排部署,联系本地本部门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参谋”作用,更好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要围绕服务人民群众开展理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要把扎根基层、依靠人民群众、回应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地方志事业才有根基,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很长一个时期,在工作中,我们只注重埋头编书,一味存史,忽略了人民群众对地方文化、地情资源的需求,编出来的志书成果不接地气,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资治、育人”与“存史”一样,都是我们的职责,都是我们的主业。这一点,我们大家一定要清楚和明白,思想一定要转变。方志理论工作者要在志书体例、形式上创新求变,积极挖掘并努力传承弘扬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慈孝文化、红色文化、乡风文明等优秀文化,开发出适合大众“口味”的地情书籍,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共文化产品内容,丰富地方志产品的展现形式,使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要围绕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开展理论研究。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前进和坚持继承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取得的。地方志由一本书向十业并举转型发展,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当前面临的许多难题需要从理论研究中去寻找答案。当前,全省地方志工作面临诸如:志鉴馆网库用会刊研史“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新一轮机构改革对地方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带来新挑战;《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不完全适应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需要,法治化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对地方志机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的认知度、认同度不高;完成“两全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志鉴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方志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要迎难而上,按照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总结地方志工作发展经验,研究方志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方志事业的特点和方志工作的规律,增强思想性、系统性、前瞻性,用理论破冰,为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切实破解地方志理论研究工作的短板瓶颈,努力开创新时代地方志理论研究新局面

多年来,经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我省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方志理论研究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2003年我省率先施行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规范地方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在全国修志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开创了全国地方志工作立法的先河。《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的编纂,成为打破传统修志模式、突破理论桎梏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重大事件志编修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还有抓住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的契机,省地方志办在已编纂出版的《大熊猫志》基础上,在省政府新闻办指导下,会同省林业和草原局编著了精美的《大熊猫图志》。该书出版后受到各方好评,目前法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已收藏,同时被许多部门作为宣传四川赠送外宾、外商的首选图书。这些都是四川方志人敢为人先、敢想敢试、不懈探索的结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在理论人才、理论视野、理论水平、理论成果上与先进省(区、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还需全省更多的方志人和史志爱好者、史志专家加入理论研究行列,推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持续不断努力,逐步建成与方志成果大省(2009年,省志编委在全省范围开展四川历代旧志普查,查清四川旧志存世近800种;清代四川修志477种,占全国地方志书的十二分之一)相匹配的理论强省。

(一)要树牢质量意识,提升理论研究成果的“含金量”。质量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抓日常工作要高质量,抓志书年鉴编纂要高质量,做学问搞研究更是要高质量。为切实提高编纂质量,去年省地方志办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对质量提升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不贪虚功,不图虚名,坚持对地方志事业负责的高度责任心,用心、用力,主动、自觉提升理论研究质量,用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树牢创新意识,提升理论研究成果影响力。今年,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评出荣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299项。省地方志学会推荐参评的5部志书获奖,其中,《四川省志·川剧志》《中国参事》获二等奖,《北川羌族自治县志(1988—2007)》《李庄镇志》《广元市志》获三等奖,仅占总奖项的1.25%。百分之一点二五的占比,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志书质量不高、含金量不够,另一方面充分说明地方志在社科界的影响力不够、话语权不够。这需要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团结一心、上下联动、开拓创新,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探索建立重大理论课题集中公关制度,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以最利于理论课题研究的最佳配置搭建研究团队,攻关一批事关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如,针对“地方志机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这一科学命题,省地方志学会成立了由学会副会长任组长、抽调省市县三级地方志机构精英骨干为成员的课题小组,集中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还要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借台借力拓展研究视野,提升学术水平。近期,省地方志办与省社科院达成合作共识,将利用双方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在史志研究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要探索重大理论课题激励奖励机制,采取政策倾斜、经费支持、荣誉奖励等措施,推出一批重大理论课题。

(三)要树牢人才意识,选育一支高素质的方志理论队伍。搞好理论研究,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政治强、理论水平高、善于学习、甘于奉献的高素质研究队伍。目前,从事理论研究的绝大多数是地方志系统干部,这些同志做业务工作是强项,而把工作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则是弱项。对此,各级地方志机构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由实践到理论升华的功力,从方志事业实干家中培养锻炼一批理论研究骨干。省地方志学会要继续推进方志人才库建设,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努力挖掘本区域的史志人才资源,及时向学会推荐对方志文化有研究、方志理论有功底、史志工作有热情的优秀人才;要加强在高校、科研单位、学术机构中吸收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力度,根据方志文化特点,广泛吸纳民间大批民俗文化学者入会,使学会集聚一大批理论研究型人才、业务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在会员中发掘一批专家人才,吸纳成为《巴蜀史志》、“方志四川”微信平台的专家作者群,采取约稿、开设专栏等形式,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并积极向全国核心刊物及省内主流媒体推荐,实现“双赢”;要采取定期开展地方志优秀成果奖评选、适时汇编地方史志研究论文集、支持会员出版研究著作、组织会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等形式,为会员成长搭建更广阔平台。

(四)要树牢本领意识,汇聚理论研究的新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保证自己与时俱进、保持活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全省理论工作者要开阔眼界思维,创新研究方法。四川省地方志学会要加强与中国地方志学会及其分会的汇报交流,学习新理念,推介好做法,扩大学会在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要主动与省内外党史研究会、历史学会等相近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合作共赢;要采取召开地方史志学术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论坛办讲座等形式,扩大学术影响,提升会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走进新时代的地方志踏上了新征程。做好方志理论研究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推进新的实践,是新时代赋予全省方志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希望大家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扎实工作,以更加丰硕的理论成果服务于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