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春同志在2025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上展现更大作为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史志力量
——在2025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陈建春
(2025年1月21日)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讲话
同志们: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安排2025年任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史志力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总结成绩,在深化规律性认识中提振迈步新台阶的信心决心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志办”)有力指导下,全省地方志部门鲜明“三个服务”(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和开放合作理念,突出“修志编鉴、宣传弘扬、资政辅治”三个重点,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深化机关党的建设,引领保障事业发展
全省地方志部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持续深化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为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保证。
一是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全省地方志部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不断提升“存史、育人、资政”的政治性,努力将志书年鉴打造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反映党的功绩、讴歌时代发展的精品佳志。
二是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全省地方志部门树立史志部门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部门,史志领域是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战场的理念,切实履行史志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旗帜鲜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是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全省地方志部门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推进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深化纠治“边缘化部门”错误认识和精神不振、思想消极、不思进取等不良现象,坚决整治“庸、懒、散、浮、拖”问题,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全省地方志干部思想观念持续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能力作风不断改进,担当作为、履职尽责,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较好成绩,有力有效推进了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会场
(二)强化修志编鉴存史,记录四川发展进程
秉承“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理念,自觉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在修志编鉴中客观记述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壮阔历程、辉煌成就。
一是记录年度发展成就。展示省委、省政府及各市(州)、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成绩,编纂出版《四川年鉴(2024)》,推进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不断提升年鉴时效性,更好反映当年大事要情,省地方志办每月发布《四川要闻》并汇编成册。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宜宾、广安、达州、甘孜编纂即时性志鉴产品,实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集中展示当年大事要事、特色亮点,提供更高水平地方志服务。省公共服务中心、省民族宗教委、省国资委、省地质局、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省侨联积极为《四川年鉴(2024)》供稿。
留存省直部门(单位)奋斗足迹,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四川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2023)》。21个市(州)均建立大事记报送制度,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雅安、眉山、资阳、阿坝、甘孜、凉山19个市(州)编纂市(州)直部门大事记。遂宁开展部门大事记资料收集,巴中编纂《巴中发展光影记忆(2024)》。省委台办编纂《2023年四川对台工作大事记》。公安厅修订完善机关大事记编纂工作规范,编纂2023年度机关大事记。财政厅完善厅机关及下属单位大事记报送工作机制。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编纂2023年度大事记。
二是深度反映时代巨变。记载当代历史,讲好四川故事,聚焦重要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编纂出版专题志书。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省地方志办高质量编纂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3)》,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4)》。科技厅编纂出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发展年鉴(2023)》。记录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反映全面小康宏伟历程,省地方志办持续推进《四川省扶贫志》《四川省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指导21个市(州)、国家确定的88个贫困县(市、区)做好扶贫志编纂工作,成都、南充做好全面小康志编纂。《四川省全面小康志》《成都市全面小康志》《南充市全面小康志》入选“中国全面小康志丛书”,我省入选该丛书数量居全国第二。《凉山州扶贫志》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多形式、多角度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宜宾编纂出版《宜宾人民战胜贫困大事记》,广安编印《广安扶贫志编纂资料汇编》。巴中实施扶贫志编纂悬榜攻坚,组建编纂攻坚小组。甘孜为州本级和相关县(市)落实扶贫志编纂出版经费420余万元。
三是反映部门(行业)发展历程。记录行业历史脉络和改革发展历程,推进部门(行业)志鉴编纂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编纂部门(行业、特色)志鉴250部。省地方志办、教育厅在全省推进教育志鉴编纂,推动各地编纂教育志鉴161部。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广安、巴中、雅安、眉山、阿坝14个市(州)联合教育部门制发文件,绵阳、内江、乐山、南充、眉山、资阳6市召开工作推进会(培训会),推进教育志鉴编纂。成都、巴中教育志鉴工作部署到位、推进有力、成效突出。攀枝花启动编纂教育年鉴2部。甘孜与教育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就教育志鉴编纂提出要求。乐山制发《乐山市专业(部门、行业)年鉴编纂出版规范(试行)》。
教育厅编纂《四川教育年鉴》。财政厅谋划编纂《四川财政年鉴》。住建厅编纂《四川建设年鉴2024》。交通运输厅编纂《四川交通年鉴·2024》,开展四川港口史编纂工作。应急管理厅编纂出版《四川应急管理年鉴》。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编纂《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年鉴(2023年)》。省体育局编纂《四川体育年鉴(2024)》。省地震局编纂《四川地震年鉴(2023)》。省社科联编纂《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2024)》。
四是留存乡村历史记忆。反映乡村变化、保留乡愁记忆,指导推进全省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编纂乡镇(街道)志620部、出版120部,编纂村(社区)志339部、出版57部,目前,全省共出版乡镇(街道)志571部、村(社区)志222部。成都、宜宾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推进情况走在全省前列,成都全市23个区(市)县全部启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实现县级区域全覆盖;宜宾91%的乡镇(街道)完成编纂。德阳印发《德阳市乡镇(街道)、村志稿评审办法(试行)》。达州出台《达州市乡镇志篇目设置指导意见》。资阳印发《乡镇(街道)志书审查审批方案》。编纂质量不断提升,省地方志办、阿坝州、宜宾市珙县在全国村志编修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国村志编纂业务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德阳在全国方志文化村建设现场会上交流发言。
五是赓续巴蜀历史文脉。省地方志办出版《四川简史》,梳理总结四川四千余年历史脉络。该书作为四川省2024年度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20件文化发展大事之一,入选省委宣传部“2024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网络票选。总结当代四川发展成就和经验教训,完成《四川当代史》第二、六卷内部出版。留存抗战历史,《四川抗日战争志》通过审查验收,《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四川方志中的红军长征记忆》等持续有序推进。自贡、广元、乐山、宜宾、雅安组织开展地方史编纂。资阳编纂《资阳抗战实录》等4本口述史成果。
深入推进旧志整理。省地方志办牵头策划,广元、汉中两地蜀道专家携手,编纂出版“中国蜀道方志丛书”首批成果122册。各市(州)、县(市、区)整理点校旧志38部。成都出版《成都旧志丛书提要汇编》,推动400余册珍贵书籍入藏国家版本馆,《成都古旧地图集》获2024年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广元出版《广元历代方志集成》。自贡、德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雅安、眉山旧志整理成果丰富。
六是试点开展三轮修志。部分市(州)、县(市、区)开展三轮修志试点,为三轮修志全面铺开积累经验。成都批准新津区开展第三轮修志先行先试,推进成都市、金牛区申报全国第三轮修志试点。乐山指导峨边县在全市率先启动第三轮县志编修,《峨边彝族自治县志(2004—2023)》于2024年9月公开出版发行,成为全省三轮修志中出版的首部县志。
(三)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凝聚团结奋斗力量
坚持以文化明道、铸魂、润心、启智、聚力、兴业,着力用发展成就鼓舞人、用红色精神激励人、用中华文化凝聚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推动力、文化支撑力。
一是宣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省地方志办出版《百年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作品选》,主编《国家战略腹地与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卷》,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征文,编辑《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三线建设”专刊。《巴蜀史志》“三苏文化”专刊入选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4中国精品期刊展”、7期专(特)刊入选“2024天府书展四川精品期刊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获2024年度四川期刊“优秀策划”,入选北京融闻传媒科技研究院“礼赞新中国 奋进强国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期刊纪念专题、专号辑录”专题;《巴蜀史志》和《德阳史志》《青白江史志》《新邛崃》4本史志期刊在中志办举办的“全国地方志系统史志期刊质量评估系列活动”中获全国通报表扬;省地方志办在四川期刊高质量发展暨《四川典型期刊办刊经验与实践》写作交流会上作办刊经验交流发言。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省地方志办会同广安市地方志办、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画说小平》,在《巴蜀史志》2024年第3期、第6期设“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专栏,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推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特辑。攀枝花编纂《攀枝花三线建设图志》。德阳开展“三线建设与城市发展”征文,编印出版《三线建设与城市发展论文集》。内江征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理论文章26篇,编纂《三线建设在四川(内江卷)》。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彩巴蜀文化。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历史上首部羌族通志《四川羌族通志》,全面记述先秦至2011年间四川羌族的历史与现状;综合反映四川客家人在巴蜀大地落叶生根历程,出版西部地区首部客家文化志书《四川客家志》;以“传承巴蜀文化,诵读中华经典”为主题,联合团省委举办首届四川“史志杯”巴蜀文化朗诵大赛、“史志杯”春节文化朗诵作品征集活动;展现巴蜀文化魅力,编辑出版《蜀韵纪事》第五辑。成都推出第二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3部。乐山在全市开展四川“史志杯”巴蜀文化朗诵大赛。
强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省地方志办编纂的《大熊猫图志》(英文版)在英国出版,面向全球40个英语国家发行,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注入新活力。成都在方志馆设立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文化实践基地,吸引多国留学生参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三是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全力推进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建设,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宣传平台。省地方志办不断壮大“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新开设顶端号、小红书等新媒体账号10个,形成覆盖四川省情网、四川方志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视频号等20多个平台的宣传矩阵。创新宣传形式,运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发布历史文化、时政新闻等文章6601篇。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四川省情网累计访问量4.65亿次,累计独立访客7816万名;“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累计访问量16.5亿次,关注用户50.5万名,多次入选“澎湃新闻·文旅传播榜”“顶端政务号排行榜”“全省政务微信公众号省直榜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宣传平台。“方志四川”编辑部受邀为2024年四川作家网通讯员培训班学员授课。“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获批开通“线上增发”功能,粉丝量突破100万,“成都方志”抖音号粉丝145万名,关注量稳居全国地方志系统首位,“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运营管理”获“成都市2024年政务新媒体年度优秀案例”。“自贡方志”关注用户2.78万名,累计访问量超500万次。阿坝“志中阿坝”关注量2.1万名、阅读量200余万次。
四是不断提升宣传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省地方志办在“方志四川”电台发布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50集)、苏门家风家教揭秘音频(11集),影响广泛;《舌尖上的四川》《川剧的前世今生》2部音频获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和省广电局主办的2024年“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网络视听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三等奖;泸州、德阳、内江、乐山、马尔康拍摄的5部视频作品入选中志办举办的2024年地方志网络精品(视频类)征集展播活动(已网上公示)。充分运用权威媒体加强宣传,“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全年发布省地方志办编辑推送文章213篇。泸州划拨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打造精品短视频。内江5部短视频被学习强国采用。资阳拍摄“方志青年说”系列短视频。
五是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省地方志办创设“四川方志大讲堂”,在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方志文化高校行”宣讲活动10场次,3000余名大学生现场观看,20000余名观众线上观看直播。各地开展宣传宣讲活动708场次。成都举办第二届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活动,吸引超100万中小学生和家长参加,第二届“志成都·知未来”方志进高校活动吸引超10万大学生参与,成都历史文化课程走进成都开放大学直属学院“春季培训班”。自贡创办“‘志’贡半月谈”方志讲堂;泸州“酒城初心”史志文化宣讲队不断壮大。德阳创办“史志文化巡回大讲堂”。广元编纂干部廉政教育读本。遂宁打造“四川方志大讲堂·遂宁篇”方志文化宣讲子品牌,申报实施“遂宁方志大讲堂”社科项目;内江历史文化课程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开展史志文化进中小学思政课试点工作。宜宾打造党校主体班史志第一课。雅安打造“雅安史志大讲堂”品牌。阿坝打造方志文化宣传进学校“六个一”品牌。深化史志“七进”,省地方志办向相关单位赠送书籍4973册;各市(州)、县(市、区)赠阅12万余册。广元推进史志“七进”示范点建设。
六是推进方志文化数字化传播。省地方志办与四川文投数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谋划在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开发、数字文化产品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开展合作;参与建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四川省情语料库“若水”,为其AI训练模型提供省志数字化文字图片资料;在四川省数字方志馆发布志鉴数字化成果3650部。各市(州)、县(市、区)现有数字方志馆20个。成都推动“智慧方志”建设。泸州、内江、甘孜推进数字史志馆建设。
七是强化方志活动阵地建设。围绕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位,省地方志办筹建“四川省史志馆联盟”,将分散在各单位、各区域和各领域的史志馆资源联合起来,作为公共文化资源向社会推介,使各级各类史志馆“用起来”“活起来”。积极推进方志馆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方志馆58个,微方志馆151个,设立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18个,四川方志文化宣传基地1个,建成史志阅览室1396个,与文旅厅联合推动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开设史志专柜(架)205个,推动全省建成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586个。成都方志馆工作首次写入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和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方志馆建设成果丰硕。德阳、广元、宜宾、巴中、雅安方志馆建设成效良好。内江实现方志馆高校分馆全覆盖。
加强方志馆开发利用。成都依托方志馆开展“从成都方志馆出发 知成都爱成都”系列社教活动获广泛好评。眉山史志馆新增挂牌眉山市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等6个基地,开展红领巾讲解员上岗活动。遂宁方志馆开展以“志中古今·乡愁遂宁”为主题的“小记者”研学活动。南充方志馆开展“志载南充 志在家国”——方志大讲坛,做到月月有活动。
(四)深化方志开发利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深化修志为用理念,梳理历史经验、阐释历史智慧,挖掘地情资源、服务生产生活,助力全省改革发展。
一是深化资政辅治研究。发挥地方志资政辅治“智库”作用,省地方志办围绕汲取三线建设历史经验、推进四川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撰写资政报告22篇,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8次。各市(州)、县(市、区)撰写资政文章312篇,获领导批示101篇,其中,获主要领导批示54篇,转化实施82篇。成都、广安、巴中资政报告获领导批示数量位居前列。攀枝花围绕“三线建设”开展系列研究,提供资政建议。聚焦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泸州编辑《“四川战略腹地·泸州篇”历史文献选编》,德阳形成《汲取三线建设经验 推进四川核心腹地建设》等报告。广元撰写《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建议》等报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遂宁《深度挖掘遂宁“八景”文化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被列为市政协八届九次会议重点提案。乐山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专题研究“七个一”项目工作方案,受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罗强充分肯定。雅安编印资政文章选编。资阳建立“1+N”资政研究体系,制定《服务中心工作大资政工作方案》,编印资政文章选编。
二是服务重大政治活动。省地方志办编纂《四川印记2024》,综合反映四川大事要事和重要成就,服务2025年全省两会。成都、自贡、德阳、内江、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阿坝10个市(州)地方志部门,成都市金牛区、武侯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津区、都江堰市、简阳市,乐山市五通桥区,达州市宣汉县、渠县11个县(市、区)地方志部门编纂的年鉴简本(微记录、印记)等书籍服务当地两会。乐山《乐山简史》《乐山书院》、巴中《巴中发展光影记忆(2024)》服务当地两会。泸州编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党的纪律建设资料选编》,服务全市党纪学习教育,获市委主要领导等多位领导肯定。
三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聚焦本地特色文化、产品、技艺等,编纂特色志鉴和地情读物,服务产业发展。省地方志办编纂《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中国川菜图志》。攀枝花编纂《攀枝花苏铁志》。泸州编纂《天府粮仓·泸州“土特产”》《酒城工匠型人才口述采访实录》。德阳编纂《德阳味道·特色农产品篇》。广元编纂《剑门豆腐图志》《王家贡米图志》《朝天核桃图志》。乐山为本地特色产品“龙池白酒”“乐山佛手”等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提供史志资料。雅安编纂《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资阳编纂《雁江柑橘图志》等3部图志。甘孜编纂《甘孜州图鉴(2023)—清洁能源篇》。
四是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省地方志办积极推进《蜀道图志》《四川传统村落图志》编纂;继续组织“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征集发布视频370个,评选出优秀视频90个。攀枝花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组织编纂《攀枝花康养图志》。泸州编纂《泸州龙文化图志》。绵阳参与《绵阳市大蜀道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审定。广元编纂《徒步古蜀道 对话翠云廊》(画册)。内江聚焦重点文旅项目,联合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编纂历史文化书籍。雅安编纂《雅安名胜概览》。眉山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阿坝编纂《黄龙图志》。
五是推进名志文化工程。省地方志办积极组织、指导各地申报中国系列名志文化工程。成都实施名镇名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全面部署名镇名村志编纂、申报工作,编印名镇名村志丛书编纂指导手册、封面和内文版式设计相关规范、申报和评审验收实施细则。成都《平乐镇志》《五凤镇志》、眉山《江口镇志》、遂宁《沱牌舍得志》等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宜宾《五粮液酒志》进入出版程序。
六是加强地情开发利用。各市(州)、县(市、区)编纂出版地情书籍151部。成都出版风土人文丛书6部。自贡编纂市情要览。攀枝花编纂《攀枝花市水电大事记》等书籍。德阳编纂地情概览。绵阳编纂市情读本,《绵阳地情》系列丛书以口袋书形式出版分册10本,广受欢迎。遂宁编纂《盐业文化史稿》。宜宾历史文化丛书成果丰硕。巴中编著《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化丛书》。阿坝编纂《阿坝自然灾害志》,积极推进“石榴花开·美丽阿坝”地情丛书编纂工作。
七是助力外界了解四川。展示四川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助力外界更好地了解四川情况、支持四川发展,省地方志办向省委宣传部推荐我办编纂的13本重点图书,其中《四川年鉴》《大熊猫图志》《九寨沟图志》《四川省志·川剧志》《四川历史文化览读》5本被选送北京,《四川年鉴》《四川省志·川剧志》《四川历史文化览读》3本被选送省委领导阅读并用于省委接待。
(五)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筑牢发展底部基础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省地方志办制发《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的意见》,聚焦精品志鉴、史志期刊、地情文献、网络媒体、文化宣传、活动场馆、资政辅治7方面主题打造地方志事业品牌,进一步提升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志办主办的《方志中国》在2024年第4期推出“四川推进地方志高质量发展”专辑,采取“文件原文+做法综述”形式,以58页5万余字篇幅向全国地方志系统全面宣传推介四川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自贡、遂宁、内江、雅安、眉山制发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广元做优做实“一中心两走廊”史志文化品牌。
二是严格质量审查。严格落实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与复核制度,省地方志办完成市(州)地方综合年鉴2024卷编纂篇目审查,对各市(州)综合年鉴2023年卷篇目开展复核、质量抽查和打分排序,指导市(州)地方志部门完成对所辖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质量抽查,并对该项工作进行抽查复核。编纂《四川省地方志发展报告》,综合反映各地质量提升进程。自贡派员现场审改县(区)年鉴。泸州采取“区县交叉审查+市级复审”方式开展审查。德阳出台《〈德阳年鉴〉审校办法》。内江印发优秀年鉴评选方案、年鉴编审制度等规定。乐山召开年鉴质量评议会。凉山严格执行年鉴编纂月报制度。
三是推进年鉴精品工程。省地方志办积极组织各地申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成都年鉴(2023)》入选第八批“中国精品年鉴”,成为四川省首部市级中国精品年鉴,成都在2024年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系列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深化推进“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雅安年鉴(2024)》《金牛年鉴(2024)》《遂宁年鉴(2024)》《青神年鉴(2024)》《新津年鉴(2024)》《德阳年鉴(2024)》《内江年鉴(2024)》《自贡年鉴(2024)》8部地方综合年鉴入选第二批“四川省精品年鉴”。开展全省综合年鉴2022年卷省级评奖工作,评选优秀年鉴64部。在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2024年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检查推优活动中,成都5部年鉴获评特优年鉴,10部年鉴获评优秀年鉴;绵阳2部年鉴获评特优年鉴,5部年鉴获评优秀年鉴,南充1部年鉴获评良好年鉴。雅安组织县(区)梯次申报四川省精品年鉴。阿坝“试点先行、片区协同、全域发展”打造精品年鉴。
年鉴质量深受肯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3)》《南部年鉴(2024)》《简阳年鉴(2024)》3部年鉴入选新华出版社“2024年度好书”。
四是强化理论研究。加强学术团体建设,完成省地方志学会换届。深化理论研究,省地方志办完成5个地方志理论课题结题;向中志办申报“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论坛3期;向省社科联报送志鉴、期刊成果11项,参加“巴蜀文明绽放时代光彩”展览。成都在第13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等6次全国性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德阳、内江、眉山研究成果获评当地社科奖,《内江市志(1935—2006)》获评一等奖。绵阳2项成果入选中国出版协会《年鉴论坛》期刊。广元学术论文入选省级学术研讨会。南充完成2023年四川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方志理论研究”专项课题。巴中通过市社科联发布“党史地方志”专项课题。
五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省地方志办围绕四川省第三轮志书暨精品年鉴与镇村志编纂、省直部门(单位)大事记编纂、四川年鉴供稿等举办培训会,组织业务人员参加中志办举办的系列培训。成都组建地方志专家库,成立“蓉城方志好课”讲师团,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德阳组织全市史志系统前往广西等地考察学习,通过“抓基础、抓培训、抓评比”,不断提升年鉴人才队伍专业能力。遂宁组建地方志专家库。内江制定师徒结对制度,实行以老带新。乐山印发《乐山市史志员管理办法》,构建“大史志”工作队伍。凉山建设史志专家库。
六是推动“一纳入、八到位”落地落实。各市(州)、县(市、区)领导调研地方志工作213次,其中,主要领导110次;批示指示368次,主要领导141次。成都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地方志工作4次,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15次,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对成都地方志工作给予肯定表扬,对创建“中国精品年鉴”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1人记个人三等功,14人给予嘉奖;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地方志工作33次,会见年鉴工作先进代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对争创“四川省精品年鉴”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39个成绩突出集体、5名记三等功个人、33名嘉奖个人、46名成绩突出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广安市政府办印发奖励决定,奖励年鉴编纂工作成绩突出个人11名,其中记三等功2名、嘉奖9名。德阳、内江、巴中、雅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德阳广汉市设立史志机构,告别无史志机构、无专职史志工作人员的尴尬局面。资阳市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全市史志工作。
七是强化方志事业区域联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推进地方志工作同城化发展,构建四市融合发展的“大史志”格局。自贡与川南各地方志机构携手,共谋共建区域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协同体。泸州立足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探索史志工作跨区联建机制。广元持续构建川陕甘毗邻市“大史志”工作格局,深化市、县(区)“1+7”史志一体化联动。
2025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会场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史志力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全省地方志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职能,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记录者、宣传者、推动者,以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
(一)修志问道、直笔著史,高质量推进修志编鉴
一是启动第三轮修志工作。《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第三轮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巴蜀新篇章的题中之义,是留存四川历史、鉴证治蜀兴川、赓续巴蜀文脉的重要载体,是地方志部门“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和地方志机构的法定职责。全省地方志部门要认真组织制订编纂方案,明确三轮修志的编纂任务,做好修志方案起草、论证和规划报批。要谋划好志书内容、体例、篇目、结构、版式、印刷设计,确保三轮修志质量。要谋划好三轮修志组织管理、运作模式、编修方式、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强化组织保障。
二是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划。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省地方志部门要认真对照《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和本地“十四五”地方志事业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梳理工作推进情况,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要总结好“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提前开展调查研究,谋划制订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要提前对接有关部门、领导,努力推进地方志工作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
三是加强重大专题志鉴编纂。要加快推进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进度,确保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中国全面小康志丛书”分卷2025年12月底前报中志办终审,其余志书2025年12月底前按时保质完成编纂出版任务。指导相关部门(单位)编纂多种形式的书籍,展示四川扶贫事业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等,策划编纂专题志书。忠实记录本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奋斗历程和重要成就,编纂各种专题志书。
四是推进部门(行业、专业)志鉴编纂。积极推动修志工作向部门、单位延伸。指导行业系统、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编纂部门(行业、专业)志鉴,全面客观地反映部门(单位)、行业系统成立、发展、改革情况,发挥志鉴在部门、行业发展中的“存史、育人、资政”作用。要落实好省地方志办、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与本地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衔接,有序有力推进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省直部门要按《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省直部门(单位)志鉴编纂工作的函》有关要求,切实抓好本部门、本系统志鉴编纂工作。
五是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从各地报送数据看,全省规划编纂乡镇(街道)志2926部,出版571部,仅占规划总数的19.51%;规划编纂村(社区)志1464部,出版222部,仅占规划总数的15.16%,出版进度整体较为缓慢。各地要优化工作推进方式,分类施策、加快推进,确保如期完成编纂任务。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完成时限:国家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的特色名镇、名村,2025年底前完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2026年底前完成;其余乡镇(街道)2028年底前完成。在总体按这个要求积极推进时,今年底还要实现时间过半完成编纂出版任务过半的任务。各市(州)按这两个要求细化分解,倒排工期。在抓进度的同时,一定要把民风民俗、地域文化等地方特色挖掘和志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确保进步与质量同步推进并做到进度服从质量。
六是推进年鉴编纂扩面提质。巩固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卷当年出版”成果。精益求精编纂好《四川年鉴》,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以评带训,提高全省年鉴编纂整体水平。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年鉴在线阅读,提高用鉴水平。大力推进即时性年鉴产品编纂,提供时效性更强的年鉴服务。
七是积极推进地方史编研。地方史编研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2024年12月,省地方志办编纂出版的《四川简史》引起广泛影响,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开展的“2024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评选活动网络投票中获得18万票,可见群众对地方史的强烈需求。群众的需求,就是地方志部门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推进《四川当代史》《四川抗战历史文献》等编纂出版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运用通史、专题史、简史、口述史等形式,编研地方史书籍,提高地方史编研水平。
八是深化旧志整理点校。积极开展本地旧志分类整理以及旧志点校、提要、考录、辑佚等工作。加强对自然破损的历代旧志资源的抢救性保护、整理和翻印。推进现存历代志书整理出版、开发利用。持续开展家谱族谱征集、研究。
(二)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系统性开展宣传弘扬
一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及本土文化,做好古蜀文明、三国文化、三苏文化、农耕文化、蜀道文化、民族文化和本地名人文化、风俗民情、乡贤文化、家风家训、慈孝文化等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助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积极参与巴蜀文化研究、论坛、活动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开展有关当事人口述历史采集及影像拍摄。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5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开展宣传。
二是推进文化传播体系建设。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开设各类新媒体账号、设立方志文化专栏,加强与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络媒体平台合作,打造有质量有流量有声量的方志新媒体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音频、微电影、有声书等载体,打造更多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文化产品。加强本地史志期刊建设,打造史志期刊品牌。探索推出地方志口袋书、简易读本、干部读本;编纂乡土教材和辅助读物,服务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强化方志馆建设和利用。强化方志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功能定位,各地要加强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将县以上方志馆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推进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设立史志馆,在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机场、高铁站和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因地制宜设立方志图书角,让更多地方志成果惠及于民。加快整合全省方志文化阵地,建立“四川省史志馆联盟”。强化方志馆利用,通过举办地情讲座、专题展览、民俗活动等方式,传播主流文化,普及地情教育,讲好四川故事。
四是积极推进方志数字化。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依托四川省数字方志馆,加快推进志鉴成果和地情书籍数字化工作,建设全省数字方志资源库。整合资源、深度参与四川省情语料库“若水”建设,运用AI等新技术,增强方志文化数字供给能力。深化与四川文投数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加快推出方志数字化产品,强化方志数字化传播。
五是深入开展史志宣讲活动。要发挥好地方志以文化人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地方志教化育人新形式。深入推进“方志文化高校行”活动,擦亮“四川方志大讲堂”史志宣讲品牌,推进方志文化走进人民群众。各市(州)地方志部门要统一标识,打造“四川方志大讲堂·※※※※※”方志文化宣讲子品牌。强化史志成果赠阅,拓宽发行、交换、赠阅等渠道,方便社会各界读志用志。开展方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地方志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元化实施开发利用
一是不断提升资政辅治水平。立足地方志“一方之全史”丰富历史资源,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定的战略任务,深入挖掘历代先贤治蜀之智、兴川之方、富民之策,推出高水平资政建议。各市(州)地方志部门要全覆盖编纂年鉴简本、年度印记(微记录)等志鉴产品,服务当地两会;同步指导推动所属县(市、区)地方志部门开展好此项工作。拓展资政服务渠道,深化与政策研究、宣传文化、权威媒体、科研院所等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沟通协作,提升研究质量。
二是深化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重视地情文献资料的普查摸底和专门研究,加强对旧志、一二轮志书、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及其他文化典籍的整理利用,打造地方志资源大数据库。围绕本地重点任务,抓住热点节点,认真谋划选题,研究编写各类有价值的地情资料。丰富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形式,通过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识教育类、普及类志鉴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专题片、微视频、影像志等形式,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做好地情文献检索查阅服务,方便群众查阅使用。
三是服务本土品牌塑造。结合地方志记载,挖掘当地特色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持续提升川菜、川茶、川酒等“川字号”品牌综合效益。强化地理标志产品塑造,为原产地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名优土特产品牌塑造等提供佐证服务,编纂地理标志产品图志等书籍。聚焦本地特色景点、文化、产品、技艺等编纂相关书籍,推进本地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发展。
四是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地方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有文化,推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大力开发具有本地历史文化辨识度的文化产品。积极参与本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宣传推介,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好“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全省地情短视频拍摄宣传推广活动。
五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与文旅、住建、农业等部门紧密合作,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留存乡村历史文化信息。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研究,做好农耕文化、文明公约、村规民约、新乡贤文化、家训家规的挖掘提炼,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提供翔实资料。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和村史文化、民俗场馆的规划建设、布展策划和工作指导。
(四)立足长远、固本正源,持续性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志。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各项规定,履行好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职责,确保“一纳入、八到位”落到实处。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完善本地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持续推进地方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联合地方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和政府督查部门,定期开展执法调研、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做好与当地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史志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
二是全面加强质量建设。严把质量标准,落实好省志、市县志、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严格落实主编责任制、“三审三校”制、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篇目审查、复核及质量抽查制度,健全完善对市(州)开展县(市、区)级年鉴篇目审查及内容质量抽查情况复核工作制度,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交叉检查、随机抽查制度。继续推进全省地方志发展报告编纂工作。要将精品意识贯穿志鉴编纂全过程,实施好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学习精品、追求精品的良好态势。
三是严格落实资料年报制度。健全和完善地情资料搜(征)集及管理制度,大力拓展资料搜(征)集范围和渠道,及时保存地方志编修所需的大事记资料、行业发展资料、人物资料、重要文献资料、图片音像资料及其他具有存史价值的资料。在省市县三级推行部门大事记年报制度,全覆盖编纂市(州)直部门大事记,推进部门大事记编纂工作向县(市、区)延伸。去年这项工作已全面铺开,今年要继续加强、拓展提升。
四是建强方志人才队伍。规范管理四川省地方志专家库。按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原则,建设和管理好各级地方志人才队伍。培养地方志业务骨干,重视人才选拔、交流、培养和使用,大力培育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组建地方志工作和史志馆志愿者队伍。强化业务培训,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视频培训等方式,实现修志编鉴人员培训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四川方志讲堂”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五是加强方志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史志学会等学术团体作用,活跃学术研讨,推进理论研究。开展四川省第二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方志类)初评暨四川省第二十一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开好四川省地方志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四川省地方志论文选编(2019—2024)》。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提高方志期刊质量,加强方志理论文章发表及著述出版工作。
三、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五个坚持”中开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政治首位理念。地方志部门是党领导下的修志机构,地方志是“官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史志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到地方志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地方志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要把好政治关口、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记录历史。
(二)坚持服务大局理念。“盛世修志,贵在致用”。开发利用、服务社会是与修志存史同等重要的大事。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李铁映指出:“唯有用志,当代人用志,后代人用志,才能体现出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才能利民,才能检验志书的优劣、真伪和正误。有志不用,就失去了它的实践性,也就失去了实践标准,那它就只是纂修人员自我欣赏的东西,而不能成为社会的公利之物。”要坚持修志为用,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中扛起方志担当、发挥方志作用、彰显方志价值。
(三)坚持质量精品理念。地方志质量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活力所在、价值所在。事实上,只有生产出质量过硬的地方志成果,我们才会有底气、才会有信心,我们的事业发展才会有坚不可摧的雄厚基础。要树立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持质量优先、进度服从质量,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的意见,总结提炼地方志工作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创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品牌,推进地方志工作质量整体提升。
(四)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项事业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止步不前,不仅不能发展,连生存都难以维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全省地方志部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赋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内容创新、编纂体例创新、开发利用创新、学科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发展需求的史志产品,永葆方志事业生机活力。
(五)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开放合作、众手成志是地方志事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当前,社会内容越来越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仅靠地方志工作机构单打独斗是难以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要坚持开门修志,不断充实地方志工作队伍,扩大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社会根基和社会影响力。加强与其他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社科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合作,鼓励动员离退休干部、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关注家乡发展、关心地方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地方志工作,提高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参与度。
同志们,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前途光明、大有可为。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扛起“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四川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