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60期(总第792期)
编者按:2025年7月1日,一位长期在史志战线工作的退休干部撰文,表达对近年来省地方志办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文章是激励与鞭策,更是压力与责任。行胜于言,全省地方志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三个服务”和开放合作理念,聚焦编纂和宣传两个重点,以推进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深耕方志润巴蜀 匠心融墨写春秋
——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点赞
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内涵极其丰富。我原来在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2019年6月机构改革时,广元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合并〔合并后机构名称为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这之后,我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方志上,每天必看省地方志办官微“方志四川”发布的文章,其主管、主办的史志期刊《巴蜀史志》每期出版后,也是第一时间学习研读。看多了就知道得多些,感情也由此渐深。
在与“方志四川”的朝夕相处中,三个最深刻的感受逐渐生发于脑海,也有一些小小“困惑”始终盘旋在心头:
第一,“方志四川”和《巴蜀史志》刊发的文章量大质优,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从中不仅能看到四川地情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及时了解国家时政要闻、前沿史志理论。这项工作,有着何等巨大的工作量啊!
第二,近年来,许多作家、理论研究者、评论员和一大批史志爱好者纷纷选择在“方志四川”平台首发文章,所发文章的层级高、质量高、影响大。我在思考:“方志四川”和《巴蜀史志》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吸引力?
第三,近年来,“方志四川”和《巴蜀史志》在全国史志界、四川新闻文化界影响力巨大,而且好评如潮,这肯定不是妙手偶得,其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成功密码”?
我深知,佳作非易得,须练十年功。所有成功背后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努力。对此,我有四点感悟:
一是省地方志办从领导到所有工作者,守牢史志阵地,深耕史志文化,对事业无比热爱、忠诚和负责。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这是四川方志取得巨大成绩的“核心密码”。
二是省地方志办始终紧扣中心大局,在服务重大战略、记录时代征程中彰显担当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时间联合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编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安排部署全省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出版《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大型史志画册;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保护四川三线建设遗址的资政建议,指导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会同川陕革命根据地史志部门编纂《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图志》;编纂《四川年鉴》简本、《四川印记》《四川历史文化览读》等,服务全省两会;围绕重大主题,编辑出版《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三苏文化”专刊、“聚焦三星堆”专刊等专(特)刊……这些紧扣中心大局的工作举措,让史志从“故纸堆”走向“主战场”,让“冷部门”谱写出“新华章”,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注入磅礴史志力量。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主旋律唱和呼应,这是四川方志捷报频传的“成功秘诀”。
三是省地方志办所有领导和编辑人员,对每篇文章都用心用情用力,满怀对文字的虔诚敬畏之心,始终坚持“细节为王”,严把政治关、质量关、文字关、体例关,对每一字都精雕细琢、反复打磨,优化语句表达,注重细节规范,力求推出的每篇文章都体现出最高水平。用功深、改得多,自然就到了“字随意动,文入化境”的地步。同时,把握好重大节庆、重要活动等时间节点,提前策划,做好相关主题文章发布,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提升“方志四川”和《巴蜀史志》传播力、影响力。这是四川方志巨大影响力的“制胜法宝”。
四是省地方志办牢固树立开放合作理念,积极主动与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日报社、四川文投、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川渝两地高校实行强强联手,以他山之石“攻玉”,借文化平台“出川”,借势、借力、借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走出四川、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和《巴蜀史志》打造成了响亮的文化品牌!这是四川方志“借船出海”大智慧的体现。
这是新时代文史爱好者展示才华的平台!
这是巴蜀大地上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为伊憔悴终不悔,只愿精品源源来——这就是新时代四川方志人的风采与情怀!
2025年7月1日
(作者:伍锋,广元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
请点击查看原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