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22期(总第727期)
【特别关注】
赏巴蜀无限风光 阅四川锦绣山河
《蜀韵纪事》(第五辑)出版发行
传承蜀地文化,讲述四川往事,12月18日,省地方志办精心策划编纂的《蜀韵纪事》(第五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其电子版也在四川省情网“数字方志”、四川方志云(四川省数字方志馆)等多个平台同步上线,与全球读者共享四川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背景下,《蜀韵纪事》作为记录四川文化变迁、展现巴蜀大地独特魅力的权威出版物,再次携带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视觉素材,向世界展示一个立体、多元、开放的四川形象,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
巴蜀神韵:四川文化深度呈现。四川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蜀韵纪事》(第五辑)深入挖掘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三星堆的神秘莫测到都江堰的智慧结晶,从熊猫基地的生态和谐到九寨沟的自然奇观,从川剧的变脸艺术到火锅的饮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四川作为文化大省的风采。同时,本辑还特别关注了四川在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展现了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蜀地精神:深度讲好四川故事。《蜀韵纪事》(第五辑)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灵感,以细腻笔触和生动图片,讲述四川的故事,弘扬蜀地的精神。从历史遗迹的深邃探寻,到城乡社会的变迁记录;从知名历史人物的生动述评,到民族风情文化的斑斓描绘;从红色革命的深情追忆,到自然人文风景的诗意勾画;从非遗文化的坚守传承,到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四川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无尽的文化瑰宝与岁月故事,《蜀韵纪事》正是这些故事的忠实记录者与传播者。
架构宏大:深度展现四川全貌。《蜀韵纪事》(第五辑)承前启后,汲取前四辑的编纂经验,从“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2022年发布的近3000篇文章中精挑细选,最终萃取出150余篇佳作,以上下两册形式呈现,版面字数近90万字,辅以900余张精美图片,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全书分8个章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四川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特设新章:再现茶马古道辉煌。本辑在延续前四辑文史底色的基础上,增设“古道沧桑 茶香千年”章节,生动再现四川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不仅展示了四川作为茶马古道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更从侧面反映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四川交通体系的日新月异,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飞跃,是蜀地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时代华章:四川文化欢迎共襄。《蜀韵纪事》(第五辑)是省地方志办致力于史志活化、记录四川发展成就、宣传弘扬巴蜀历史文化的又一力作,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权威、全面的四川文化读本,更为传承弘扬巴蜀文化、推动四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古蜀文明的辉煌到现代四川的繁荣发展,巴蜀儿女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不屈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奋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蜀韵纪事》(第五辑)的出版发行,不仅是对四川文化的一次全面梳理与展示,更是对未来四川文化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与展望。下一步,省地方志办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史志力量。
(省地方志办)
历时12年
《四川当代史(1949—2012)》出版印刷
12月19日,《四川当代史(1949—2012)》(以下简称《四川当代史》)第二卷、第六卷完成编纂出版,并作为珍贵资料内部保存。
《四川当代史》是省委、省政府“十二五”期间启动的重大文化工程,编写体例为断代分卷,全书450万字,共计6卷,总结当代四川发展成就、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当代四川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该书根据国史目前通用的分期和当代四川历史发展的特点,以1977年为界,这之前28年三卷,后36年三卷,具体为第一卷(1949—1956)、第二卷(1957—1965)、第三卷(1966—1976)、第四卷(1977—1991)、第五卷(1992—1999)、第六卷(2000—2012),展现每一时期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做到卷卷有特点、册册有重点。另有《大事辑要》一卷,全面反映1949—2012年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着力突出四川大事要事与特色亮点。
该书经省政府批准由省地方志办牵头组织编纂。按省政府安排部署,2013年省地方志办启动编纂工作,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越良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委托出席编纂会议并讲话。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省地方志办等为分卷牵头单位具体承编,各分卷课题负责人为对四川当代历史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省老领导何郝炬、章玉钧、李洪仁、解洪,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等给予关心指导。书籍编纂过程中,5家省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历史学学科带头人作为课题负责人全程组织参与编纂工作。各承编单位主动广泛收集资料,大力推进编纂。省地方志办先后向省档案馆、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去函协调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与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水利厅、省国防科工办联系,协助查阅相关资料。由于四川当代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段、重大历史事件是记述四川当代历史不能绕过的历史时段、事件,而有关档案尚未完全对外开放或尚未开放的现实,给资料收集带来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编纂进度。
2018年后,省地方志办强化人才队伍,精密安排部署,定期座谈研究,统一审定把关,多维度提高书籍编纂质量。根据编纂进度,2018年7月,省地方志办成立由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何一民,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高中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姚乐野,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江红英,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李健,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张彦组成的审查验收小组,经多次审查验收,到2020年有五卷完成终审,进入出版程序。经各方不懈努力,编纂工作历经11年收集资料、反复补充资料、修改完善、不断打磨,第二卷、第六卷率先成书。该书资料非常珍贵,经与出版部门沟通,作为内部资料予以保存。
下一步,省地方志办将继续加强对承编单位、承编团队的督促指导,加大剩余分卷修改完善进度,力争早日完成出版印刷,将方志文化资源最大限度转化为社会共享的文化成果,不断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方志力量。
(省地方志办)
【市州动态】
成都方志再获评成都市政务新媒体年度优秀案例
12月16日,四川省委网信办指导、成都市委网信办主办、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承办的2024成都市政务新媒体分享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现场发布“2024年优秀政务新媒体”“2024年政务新媒体优秀案例”“2024年网络正能量账号”等榜单。其中,成都市地方志办“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运营管理”与成都市纪委监委、成都市文旅局、成都发布、成都日报等15个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获评“成都市2024年政务新媒体年度优秀案例”,再度荣膺该荣誉榜。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平昌县积极推进志书编纂整理
近年来,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积极推进志书编纂整理,取得明显成效。
抢救整理旧志,实现数字转化。多本铅字或油印旧志老化破损、霉变虫蛀现象日益严重,面临失传危险,旧志整理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完成《望京乡志》《笔山乡志》《千秋乡志》《大寨乡志》《福申乡志》《喜神乡志》6本数字化转化工作,为新一轮镇(街道)志编纂打下基础。
编纂镇(村)志,实现整体推进。全面部署、整体推进31部镇(街道)志、29部村(社区)志编纂工作,其中《澌岸镇志》《驷马镇志》《云台镇小宁村志》3部镇、村志公开出版。土兴镇12部镇村志编纂全域启动的做法《聚合力编纂 铸志书精品——平昌县土兴镇镇村志编纂实践》被纳入全省志鉴编纂创新案例。
编纂部门(学校)志,实现行业志全覆盖。启动全县50部部门志编纂,完成《平昌县纪委监委志》公开出版,指导完成《平昌县关工委志》编纂并审读;全面启动85所学校志编纂,完成校志20部草稿、10部初稿、5部送审稿,3部校志具备出版条件。
(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
壤塘县积极开展史志“七进”活动
近日,壤塘县史志中心组织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两新组织、进军营、进网络”的史志“七进”活动。此次活动共赠送《壤塘县志》《壤塘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壤塘县年鉴》《壤塘县执政实录》等史志专著528册,口述历史光碟100余张。
(壤塘县史志中心)
会东县开展史志文化进校园活动
12月18日,会东县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中心到会东县和文中学开展史志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师生200余人参加。活动详细介绍了会东县的建置沿革、风土人情、名优特产、地情文化,并向会东县和文中学图书阅览室赠送了《中国共产党四川省会东县历史》《红军长征过会东》《会东县志》《会东年鉴》《老家》《会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选录》等书籍50余册,引导广大师生读史明鉴,用好用活史志资料,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会东县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中心)
请点击查看原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22期(总第727期).pdf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