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11期(总第716期)
【市州动态】
德阳市强化品牌建设传播方志声音
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着力打造德阳方志特色品牌,持续扩大方志影响力。
强化特色书籍编纂品牌。传承红色基因,编纂出版《奋进四十年:德阳1983-2023》等地方党史读本,滋养初心使命。传承地方文脉,编纂出版《德阳掌故》《德阳先贤名人》《德阳古诗遗文》等系列书籍,增强文化认同。聚焦时代发展,《德阳史志》期刊聚焦天府粮仓、科创服务和党的重要会议,服务中心大局。编纂出版《德阳味道》系列书籍,记载和宣传德阳人民餐桌上的美食和劳动成果,为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史志力量。
强化史志文化宣传品牌。深耕史志资源,精心打造《从三线建设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等特色课程10余堂,加强史志文化的宣传普及。开设德阳史志文化“巡回大讲堂”,调动史志专家库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地方历史文化,如在绵竹市宣讲十二桥烈士王干青和王勃的绵竹足迹。建强史志文化宣传队伍,用好史志宣讲小分队,配合史志“七进”,开展宣讲40余场次,受众超3000人次。
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品牌。分专题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制作《征途》等口述史影像片。以德阳地方历史为切入口,制作一批优质短视频,向上推送短视频90余部,入选四川地情短视频展播10余部。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什邡李冰陵、中江“铜山三苏”和罗江范家大院等地方特色文化登录《巴蜀史志》封面,在更高平台推介德阳。拓宽转化场景,《德阳味道·餐饮篇》图文资料列入凹街宴美食展陈。让藏在书本中的史志资源搭载新媒介,飞入寻常百姓家。
(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广安市以方志成果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职责使命,组织开展方志理论研究,深化方志成果转化,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记录川渝合作大事要事。《广安年鉴(2024)》设置“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类目,全面记录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合广长协同示范区建设等渝广合作事项。高质量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广安部分组稿工作,累计供稿8万余字。
深化川渝史志合作交流。与重庆市地方志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交换地方志书、年鉴等资料。2023年7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十市区县史志工作交流会在重庆市合川区举行,广安区、武胜县参加会议。2024年7月,《民国新修合川县志校注》稿评审会议在重庆市合川区举行,武胜县负责艺文、金石、官宦、乡贤等篇目。
加强川渝合作资政研究。围绕“同城融圈”首位战略,广安区撰写《发扬三线建设精神 争创成渝双城经济圈示范市的广安路径》《广安区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调研文章,岳池县撰写《如何让“三大产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再创经济效益》资政文章,为加快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提供资政服务。
(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广安市夯实修志编鉴主业记录广安发展变迁
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聚焦修志编鉴主责主业,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力抓好志鉴编纂各项工作,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抓好志鉴编纂。对标广安市地方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第三轮修志准备工作,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广安年鉴》《广安扶贫志》《广安大事记》《广安记忆》《广安年鉴(简本)》编纂工作,为第三轮修志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配合完成《四川地理标志产品图志》广安部分图文资料补充完善工作,高质量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4)》广安部分组稿工作。
加强业务指导。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落实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任务,每年开展全市地方综合年鉴篇目审查、篇目复核与质量抽查工作,细化出台评分标准,建立篇目审查、总纂稿审核等制度,实行内容交叉检查和评议,并出具指导意见。持续推进全市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推动部门(行业)志编纂,《广安市民盟志》《广安经开区志》《广安市人民医院志》《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志》已顺利出版。支持教育志鉴编纂,将市、县两级教育志纳入部门志编纂规划,有序推进各县(市、区)启动校志编纂工作。
推进质量建设。严格对照《四川省市县志书质量体系建设纲要(试行)》《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试行)》相关标准,印发《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提升县级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通知》,从年鉴篇目结构、记述主要特点、易错问题等方面对市县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予以规范。充分发挥省级精品年鉴带动示范效应,指导岳池县史志办开展省精品年鉴创建工作。坚持志书编纂“三审三校”原则,认真对照地方志编纂规范和要求,对志书篇目、初稿、终稿进行全环节细致审核,确保志书编纂出版规范。
(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雅安市打造“六大品牌”推动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的意见》,11月5日,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印发《关于加强全市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牵头单位、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着力打造“六大品牌”,积极推动地方志事业品牌建设。
打造特色志书品牌。系统梳理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和支柱产业等,在编纂出版《“4·20”芦山强烈地震志》《名山茶业志》《石棉黄果柑志》《汉源花椒志》等特色志书的基础上,继续谋划编纂《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四川石棉矿志》《芦山根雕艺术志》《宝兴汉白玉志》,形成具有雅安特色的专题志集群。
打造精品志鉴品牌。以“堪存堪鉴”为标准,结合第三轮修志以及扶贫志、乡镇村志、年鉴编纂,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篇目审查、质量抽查、县(区)评比等制度,编纂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点的地方志书和年鉴。依托“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四川省精品志鉴工程”等平台,组织县(区)分梯次申报“四川省年鉴精品工程”。
打造地情开发品牌。深入挖掘雅安特色地情资源,积极编纂部门大事记、年鉴简本、地情文章合辑等地情读物,重点打造《雅安名胜概览》《雅安市情》《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康分校资料整理工程》等为代表的服务发展品牌。继续与《雅安日报》合办《新雅州》历史文化周刊,发现和培养一大批有一定写作功底、爱好地方历史文化的“土专家”,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和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网络媒体品牌。优化平台网络媒体架构,重点打造雅安党史方志网、“雅州史志”微信公众号,指导县(区)建好、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市县(区)一体化新媒体宣传矩阵。积极融入省地方志部门网络宣教平台,协同雅安新闻网(北纬网),探索建立内容协同创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打造有品质、有流量、有声音的雅安史志网络宣教平台。
打造文化宣传品牌。重点打造“雅安史志大讲堂”,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传授研究经验。用好“雅安史志专家人才库”“雅安市史志文化进校园宣讲队”,大力开展史志“七进”活动,打响“知史明志·红耀雅州”史志宣教品牌。持续打造和管好用好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纪念场馆、乡镇村(社区)史馆、史志阅览室等宣教阵地,进一步扩大史志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打造资政辅治品牌。深入挖掘、整理党史和地方志中的丰富地情资源、治国理政智慧,为党委政府提供资政辅治参考。积极承接上级部门专项课题、申报各级社科研究项目,形成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研究成果和资政建议,重点打造《雅安市党史方志部门理论和资政文章选编》《资政专刊》等资政辅治品牌。
(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青川县坚持“三位一体”构建“大史志”工作格局
近年来,青川县委党史研究室(青川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开门办史”工作理念,整合县内力量、发挥区位优势、借力帮扶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大史志”工作格局,聚力推动川陕甘结合部史志文化中心建设。
整合三级力量建队伍。健全完善史志联络员制度,落实县直部门、乡镇、村(社区)史志分管领导和史志联络员370余名;广泛吸纳熟悉县情、爱好史志、有文字功底的本土人才,组建30余人的史志人才专家库,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立体联动的“大史志”工作队伍,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转变。建立史志工作QQ群、微信群,常态化开展史志资料收集、挖掘、研究、编纂、宣教等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全县史志编纂、征研、宣教能力和水平。
发挥区位优势强交流。依托已组建的川陕甘结合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联盟,主动融入川陕甘结合部史志文化中心建设,与绵阳市平武县、汉中市宁强县和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互相走访、考察学习,持续拓宽毗邻县区史志工作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从“闭门编史”到“协同联动”转变。携手挖掘红色资源、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已联合开展红色遗址普查和仇池国历史、金牛道文化挖掘,互赠史志书籍100余册,有效提升了史料征集、志鉴编纂的全面性、精准性。
借力帮扶资源结对子。抢抓东西部协作和省内结对帮扶机遇,与杭州市西湖区、湖州市安吉县、绵阳市安州区史志部门结对子,常态化开展交流互动。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积极学习借鉴东部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区史料征集、志鉴编纂、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先后邀请三地史志部门专家到青川指导交流4次,与安吉县共同挖掘“白叶一号”茶叶背后的感恩文化,学习借鉴《安吉白茶志》编纂经验,编纂出版《青川县茶叶志》。
(青川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请点击查看原文: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11期(总第716期).pdf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