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3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2024-07-08 15:05:51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05期(总第600期)

发布时间:2023-12-29 08:49:11 浏览次数: 【字体:

【特别关注】

《四川年鉴(2023)》简本出版

《四川年鉴》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为进一步体现《四川年鉴》“存史、育人、资政”功能,扩大志鉴文化成果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覆盖面,2023年12月,在编纂出版《四川年鉴(2023)》的同时,四川年鉴社特编纂《四川年鉴(2023)》简本,用最精炼、简洁、准确的文字展现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概貌和治蜀兴川成就。

《四川年鉴(2023)》简本选取翠云廊景区作为封面,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的足迹相呼应,在突出年度性的基础上,展现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地域特色。简本内容秉承“简练充实、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编纂思路,精选《四川年鉴(2023)》的重要内容、关键资料、核心数据结集汇总,设四川之“最”2022、四川概貌、年度记忆2022、经济发展、开放合作、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市州掠影9个类目。全书约5万字,图、表100余张,清晰直观地展现年度四川概貌。其中,四川之“最”2022为新增类目,集中反映四川省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疫情新发多发冲击,面对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的复杂局面时,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为给读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资料查阅途径和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四川年鉴(2023)》简本在开本、装帧方式和纸张选择上进行了优化。开本由异形32开改为正32开小册子,更加小巧精致,便于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装帧形式由无线胶装改为裸脊锁线装,使简本能够平摊开来,便于展示大幅图片,也使读者翻阅起来更方便;纸张由铜版纸改为书籍纸,改善了纸张反光的问题,提升了阅读体验。

《四川年鉴(2023)》简本与《四川年鉴(2023)》是记录和展现当代四川的新成果,是四川史志宝库的新成员,其同步出版,为各级领导机关和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四川提供权威资料,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阅读选择。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积极做好年鉴工作

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以下简称总队)高度重视年鉴编纂工作,每年都把年鉴编纂工作纳入总队重点工作。2023年总队成立《四川调查年鉴》编辑委员会,总队长任编辑委员会主任,总队班子成员任副主任,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编辑部设在综合处,负责年鉴编辑工作日常事务,综合处主要负责人任编辑部主任,相关处室人员为成员。同时,总队党组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年鉴编辑工作,为年鉴编辑提供强有力保障。

明细责任,严把质量打造精品年鉴。为提升年鉴可读性、适用性,更好地为各级党政决策提供参考,总队认真落实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精品年鉴品读季”系列活动要求,在全系统内发起“学精品、用精品、编精品”学习及讨论活动,大力激发全省调查系统编印精品年鉴的积极性。始终将年鉴编辑作为重点任务,采取以处(科)室为单位,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分别对责任人在稿件催收、改稿、审稿、文字录入、校对、统稿、彩页设计等方面实行统一规范,以确保年鉴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7月,《四川调查年鉴》出版发行,成为总队对外服务的一张名片,成为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必备的民生决策参考重要书籍。

立足长远,有序推进年鉴资料电子化。通过向中国统计出版社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对2014—2022年《四川调查年鉴》进行电子化转换,并于2023年8月全面完成。为满足未来统计电子化发展需求,总队还专门印发文件,明确地方年鉴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压实责任,贯彻落实。目前,所有市级调查队的地方调查年鉴均已制作成电子文档,市级年鉴和电子产品全部收录在总队统计资料馆内,为未来总队统计资料馆规范服务、开发利用,逐步向电子化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挖掘资源,拓展外延助力地方志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年鉴资源,采取公文内部交换、电话回复、微信公共平台等多种方式服务党政领导、省直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公众。截至11月底,开展对外数据资料服务500余次,向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校、科研单位赠送《四川调查年鉴》及其他资料118册。同时,不断挖掘年鉴资源,拓展服务对象,组织力量编纂《四川统计年鉴》,并向《四川年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四川农村年鉴》供稿。


【市州动态】

成都市地方志办扎实开展“史志七进”活动

2023年年初以来,成都市地方志办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扎实推进“史志七进”工作。

一是夯实“七进”阵地。着力壮大“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传播矩阵,完善机制,优化结构,丰富内容,扩大影响。矩阵总粉丝量达184万、年阅读量超1亿人次。“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实现跨越式发展,粉丝数量从2023年年初1.3万增长近20倍,突破21万。“成都方志”抖音号和头条号位居全市政务新媒体十强。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运营获评“2023年全市政务新媒体优秀案例”。着力完善线下方志馆宣传服务体系,围绕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强市、县、镇、村4级方志馆,全市各级各类方志馆137家,实现市域全覆盖。成都方志馆获评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学习强国”成都青少年社会实践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微方志馆——彭州市昌衡书院入选“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二是形成“七进”合力。借助团市委、市学生联合会、市少工委、市教科院系统组织力及行业发动力,开展方志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出“名校名师讲方志”直播课,发布“高考中考里的方志知识”系列文章,促进方志文化在课程、课题、课堂全面落地。借助出版机构市场渠道,出台《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项目实施意见(暂行)》,专项扶持成都历史文化作品出版发行,提升方志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书店到达率。借助主流媒体专业传播能力,扩大“七进”声量,与市广播电视台、成都日报、成都发布等主流媒体联合打造“成都记忆”“成都往事”“成都史话”“关于成都街巷的100条冷知识”等品牌栏目,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其中,原创视频《望江楼史话》被央视新闻《夜读》栏目采用,《天府风流·成都方志故事》微纪录片入选省委宣传部“神秘蜀韵·百部川扬”精品视频。联合国家开放大学主办“从诗人眼里感知成都”云直播课堂,通过跨过直播互动课堂的方式,带领3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云游”成都,感受富有成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活动是成都市地方志办继成都方志文化海外交流合作单位成都落地荷兰、新加坡、法国后,持续推动成都方志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是突出“七进”重点。在统筹做好史志成果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的基础上,聚焦方志走进青少年,举办首届“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活动,超16万少年儿童参加活动。该活动获评“2023年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创新创意精品奖”。组织“志成都·知未来——方志进高校”系列活动,60余所在蓉高校及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外地高校逾22万名大学生参加线上竞赛,征集短视频120余个。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施小琳为活动点赞,并指示“把方志历史故事讲生动广传播”。聚焦方志走进大运会,推动方志书籍进入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同时举办大运会志愿者成都历史文化知识专题讲座4场,培训志愿者2万余名。


自贡市召开史志专家座谈会

12月22日,自贡市举行史志专家座谈会,全市首批史志专家(20名)、市及区(县)地方志办代表30余人参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江声全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宣读《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公布自贡市史志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名单的通知》,并举行首批自贡市史志专家聘任仪式。

江声全强调,自贡史志专家库的成立对全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希望专家们充分发挥好专业和严谨的精神,立足本土、深扎沃土,挖掘好自贡文化、展现好自贡精神、讲述好自贡故事,紧扣市委市政府实施“四大战略”,建设“两市两城”战略部署,开展针对性选题研究,以古鉴今,服务好全市发展大局。市地方志办要管理好、运行好、使用好专家库,要运用好、展示好、宣传好专家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用专家的意见建议,汇聚众智,助力发展。


德阳市积极做好大事月记工作

2023年8月,德阳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德阳历史大事相关工作事项,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指示,要求按月开展全市大事收集、梳理与编印。党有所需、史有所为。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密切协同、整体作战推动德阳大事月记高水平、高标准、高效率开展。

定方向,锚定高水平服务市委决策定位。市地方志办公室会同市委办、市政府办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最终确定以服务市委快速了解掌握全市大事要事和决策为目标,按月办刊,及时呈送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研阅。先后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事记报送工作的通知》《关于补充说明加强大事记报送工作注意事项的通知》,经市委秘书长审定后印发全市执行。

研标准,构建高标准规范化编写标尺。梳理整理以往大事记报送工作中的问题,形成19条大事编写报送及收录规定,为各地各部门标准化开展大事记编写报送提供遵循。整理制作大事记编写规范,作出严格将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杜绝空话、套话,严禁将信息、新闻等稿件进行拼凑报送等编写要求,进一步提升大事记收录质量。

建机制,探索高效率收集编印范式。建立报送联系指导制度,通过微信群与各部门大事记具体负责工作人员保持随时沟通联系,大大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建立日常收集整理制度,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到随收随整,文字图片一并处理,史志部门做好日常收集。完善审稿印刷分送制度,与市委办、市政府办分工合作,史志部门负责汇总编辑,两办负责审核把关定稿,印刷完成后由专人将刊物送至领导手中,服务领导决策。


成都市温江区“四互动”做好地方志工作

为更好发挥地方志作用,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成都市温江区地方志办立足主业,紧扣主题,在资政辅治、文化惠民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四互动”工作办法,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与专家互动。为剖析全区群众对区委重大战略部署的关注度,通过对新老温江人开展历史文化问卷调查、史志知识网络调查、幸福满意度调查等,关注经济发展占56%、关注历史文化占36%、关注其他事项占8%。区地方志办开展座谈问计、调研走访、课题共答等活动23场次,组织省市区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进行调研座谈,积极探寻温江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先后组织开展“绿色生态”“医养健康”“红色文化”等专项课题研究。如:市委全会召开后,研讨形成《关于融入龙门山山地生态消费带,打造温江首选地》;围绕区委南沙物业命名,第一时间座谈,形成三套建议方案并报区委;围绕产业发展,形成《关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对史志文化需求的调研报告》《从科技园到成都医学城的变迁》资政文章;围绕红色资源开发,形成《关于打造温江区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议》等课题成果。其中,《川西剿匪史料整理与研究》被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室立项。

与群众互动。一是服务代表。编印《鉴证温江·特别不容易的2022》,图文并茂记录温江区2022年推进“三个之区”“两河一心”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为会议材料发放区两会代表。二是读史铭志。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召开后,策划开展“姓温有据·读史铭志”系列活动,先后开展活动6场,老年、中年、幼儿参与率大幅提高,惠及人群约800余人,使温江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三是老照片专展。为让群众直观的感受历史,围绕发展基础、发展逻辑、发展成效布展。精选100余张老照片,分9个专题集中展示,组织老照片专题巡展,观展人员达30万人次。

与网民互动。一是丰富平台内涵。积极利用新媒体,在“史志温江”微信公众号上,每周二、四定期刊发温江史志故事、民俗风情等方面文章,全年刊发106篇,阅读量达12万人次;抖音展现量共520万人次。二是适时线上互动。为引导群众了解温江、熟悉温江、爱上温江,采取史志文化大众化表达方式,及时回应网民提出的各类历史文化类问题,展现史志文化影响,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与网民互动180余次,回复问题5大类80余个。三是凝聚幸福人气。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宣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温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凝聚社会共识,让广大网友感受温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微馆互动。一是史馆升级。先后指导王光祈纪念馆、川藏公路“两路”精神博物馆改造升级,用大量的实物、珍贵的照片,展现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让史物说话、与历史对话。二是数字优化。推进数字方志建设,将区地方志办成立以来的史志编撰成果进行清理,建立目录查询索引,对库存藏书扫描,实现史实资料管理、查阅的数字化,进一步提升了史志资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微馆场景展示。先后指导洪江村家风馆、天香路社区村史馆、北街社区、龙凤社区微史馆建设,观展人员达8万人次。天乡路社区村史馆入选2023年成都微方志馆授牌单位,通过微方志馆打造,让历史文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在品味历史文化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德阳市罗江区积极推进地情开发利用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地方志办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地情文化,积极做好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一是强化履职质效。区地方志办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史志七进”活动,共计捐赠史志、地情书籍2000余册;在全区范围内打造设立7个史志阅览室,将史志阅览室建进机关、建进企业、建进社区、建进学校,为传承乡村文脉提供载体,最大程度便利群众学习借阅史志地情书籍;扎实开展史志宣讲活动,常态化到学校、社区、农村宣讲本土地情文化,区地方志办编纂人员到区内各中小学校举办罗江地情专题讲座,深受师生欢迎。

二是强化部门联合。区地方志办会同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局、区文联等持续加强对三国文化、调元文化等本土文化挖掘研究力度,切实抓好三国文化和调元文化文创产品、书籍、舞台剧创作;重点收集民俗风情、历史资料和全区各级党委(党组)挖掘地情文化的重点举措、推动地情文化开发利用的重点工作,将其收录进志书、年鉴及执政实录中,着力当好历史记录者。

三是强化内外支持。区地方志办动员熟悉当地情况、热爱史志工作的文学爱好者围绕方志文化、民俗风情等开展地情研究、挖掘历史文化、撰写地情文章。截至目前,已有88篇地情编研成果在《巴蜀史志》期刊、四川省情网、《德阳日报》《德阳史志》等报刊及网站发表。对本土地情史料进行整理汇编,将地方文化和地情特色文化汇总融合成“活态文化”,完成罗江历史上第一部志书《罗江县志》的点校,编纂完成《罗江通史》,编印出版《罗江民俗》。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105期(总第600期)

 


终审:江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