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关于区级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作者:李静 王源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4-14 16:0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2015年至2016年,国家和北京市相继印发了至2020年的规划纲要,这是推动全国和首都地方志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纲领,也为区级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区级地方志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全力推动区级地方志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关键词: 区级  地方志事业  地方志工作者

中国自古“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历朝历代对编修地方志书非常重视,可以说,编史修志续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各级领导也很关注地方志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规划了宏伟的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6年,为开创首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印发了《北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全市各区地方志机构作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基层单位,是推动全市地方志事业整体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部门,各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进度直接影响全市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速度,推动区级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区级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夯实基础,提升地方志文献自身的价值。地方志是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地记述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资料性文献,是全方位记载区域内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资料。发展区级地方志事业,首先要提高地方志文献自身的资料性、有用性、权威性。目前,区级地方志文献主要包括地方志书和年鉴,资料多数由各供稿单位提供,供稿单位主笔人的稿件来源一般是工作总结、简报、信息等,由于地方志资料要求全面、客观地记述事物发展的重要要素,而工作总结等日常公文记述较多的是开展工作的目的、思路、意义,记录领导具体的工作痕迹,对工作结果的记述不一定准确、客观、全面,地方志资料需要记载的重要信息不一定存在,这就造成了地方志资料记载工作内容多、记载事业发展少,或是记载事业发展脉络的要素不全,关键信息缺失。记载领导参与的事情多,记载领导参与的结果少。例如:某年鉴条目,记述某市文学艺术奖表彰大会,原文如下:“11月29日,某某、某某某等市领导同志出席,会前,某某等领导同志接见部分获奖代表,某某希望文艺工作者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更好的力作、精品。大会对17部作品进行表彰。”这个条目没有重点突出会议的主体信息,用大量篇幅向读者提供的主要信息是市里领导出席和讲话内容,这部分内容占全文总字数的93%。其实该条目的主体内容是17部作品获奖,却被放在了全文最后,只一句话“对17部作品进行表彰”。至于17部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则只字未提。这样的写法,没有记载事情的主要信息,类似这样的条目是比较不好的,信息量是很不够的。地方志文献的字数是有限的,如果资料中读者关心的信息量不足,或是有些读者想获取的信息资料中没有,这样会大大降低地方志文献的价值,自然读者的关注度和利用率会比较低,从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宏伟目标也很难达到。

二是提前谋划,适时开展志鉴体系建设。各区下辖地区(乡)、街道,区域内有多种行业部门、企业等,为全面记载区域内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情况,全方位提供区域的地情资料,丰富地方志文献的种类和数量,形成百花齐放的地情资料集群,需要适时开展志鉴体系建设。例如:朝阳区飞速发展,城乡变化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记录历史,记载变化,留存珍贵的地情资料,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于2011年4月制发了《朝阳区地方志工作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把“建设朝阳区志鉴体系”作为全区地方志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区、地区(乡)、街道、部门(专业)地方志工作机制,所有地区(乡)、街道和有条件的部门(行业)编纂完成志书,形成朝阳区志、朝阳年鉴、地区(乡)志、街道志、部门志(专业志)等志类齐全、规格统一、特色鲜明的朝阳区志鉴体系。为实现规划提出的志鉴体系建设目标,按照“调研摸底、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思路,2013年3月启动了第一批15家试点单位编纂志书,此后又有3家单位纳入修志试点,使第一批试点增至18家(含机关单位9家、街乡8家、区属国企1家)。2015年5月,结合朝阳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编修志书留存乡村记忆刻不容缓的情况,又启动第二批14家修志试点(13个乡、1个街道)。至此,全区修志单位达32家,其中农村地区19个乡全部启动修志工作。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区编纂本单位志书的二级单位32家,有4家完成了出版发行,约10家完成了样书或形成初稿。

三是顺应时代,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当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化无处不在的时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地方志资料和广大读者间建立方便快捷地联系通道,从而推动地方志事业向新时代迈进。结合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地方志信息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设地情网站。传统地情资料传播的媒介和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书籍和光盘的形式出版发放给各个供稿单位、图书馆、社区等,受众比较有限。如今,使用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建设地情网站,将各类地情资料上传网络,方便更广大的读者下载使用,实现地情资料在互联网上共享,提高地情资料的利用率。二是建立地情资料全文数据库。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地情资料种类多、数量大、信息丰富,为了广大读者搜索使用这些信息更加便利,可以建立全文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开放、共享、互动,既方便读者使用资料,也可以及时收到读者用后的反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地情资料相关工作的发展。探索数据库的按类别检索功能,通过输入关键词,可以查找到历年关于此关键词的全部信息,实现资料的纵向搜索和比较,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三是探索安装使用地情资料移动数据终端。为了向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更为便捷灵活的服务,可以尝试在社区、村、主要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处、区域内各单位等处安装移动数据终端,通过终端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下载地情资料。四是可以建立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沟通联系的主要方式,为了推广和宣传地方志工作,与读者之间建立更简便的交流渠道,可以建立地方志微信公众号,推送地方志相关内容,让地方志走入普通人群中。

四是积极争取,规划和建设区级方志馆。区地方志机构存有大量珍贵的地情资料,建立区级方志馆十分必要。一是可以存储资料。把地方志机构的各类地情书、实物、照片、音像等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整理保存在方志馆,更利于资料的保存和开发。二是可以展示资料。方志馆可以进行地情展览,这类展览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的展览,这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区域地情风貌、区域突出特点、发展成就等内容的专业多主题展览,可以说方志馆的展览是权威推介和展现某区域方方面面情况,集中呈现区域精华的最好窗口。例如:位于北京市方志馆二层的北京地情展,内容十分丰富,采用展板、实物展品、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从自然、城市、建置、人口、经济、文化七个栏目展示北京,每个栏目都集中展示了北京特色。三是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地情展,方志馆可以成为社会各界、各类人群,了解区情、学习区情的基地,成为区域对外交流和展示的窗口。教育基地建设是方志馆工作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例如,北京市方志馆与工大附中英才分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开展教育基地建设,针对青少年群体普及地情知识,开展爱国教育。四是条件允许,可以探索建设数字方志馆。数字方志馆建设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潮流,提升服务能力的必要之选。通过数字方志馆开设网上三维展厅,提供信息咨询,可以使参观者足不出户,欣赏到方志馆的展览,为社会各界了解地情资料提供便利服务。把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地情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建成各类数据库,使参观者可以方便地搜索、使用地情资料,进一步提升传统方志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是积极谋划,加强地方志资料建设。区级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包括主动及时收集、筛选、整理、保存各类区情相关资料,留存历史,服务大众,造福后人。因资料的收集受到空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区地方志机构开展资料收集的并不太多。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从2012年起,开展了《朝阳大事记汇编(季刊)》编写工作。按季度搜集、编写区四套班子和全区各单位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为修志和年鉴编修积累资料。但这样收集资料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有限。在未来条件比较成熟时,可以采取全区各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区域内非区属单位提供,社会各界参与,地方志工作者主动收集、购买等多种形式。全区各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区域内非区属单位提供的资料可以以年为单位上报,上报的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单位日常形成的比较重要的具有存史价值的资料,例如重要文件和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等。另一类是需要梳理撰写的资料,例如大事记、根据单位“三定”方案中的工作职责撰写的专题资料等。年报资料内容丰富,需要科学分类,整理保存。从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收集的时间不固定,这类资料收集难度较大,数量可能并不多,但更加生动、鲜活,需要地方志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收集地情资料,不仅可以为修志积累基础资料,也可以为大众、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现实服务。

六是创新思维,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地方志资源涵盖了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地区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的汇总,内容丰富翔实。各区的志书为“一方之全史”,大而全,但因篇幅有限,志书对各个方面的记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比较概况,不可能详细记述。面对这样一部篇幅较厚、内容庞杂的书,一般读者购买的欲望较小,加上可读性不强等因素,地方志书很难成为大众的普通读物。那么为了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地方志机构需要考虑对资料进行再次加工,盘活资源,丰富地方志产品的种类,将内容转化为贴近大众、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实现地方志资源的普及与共享,真正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七是循序渐进,推动区级地方志理论研究。区地方志机构在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提升为地方志理论。再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继续推动理论的发展,这样,逐渐会形成区级地方志理论体系,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推动理论研究方面,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一是在2012、2013、2014年,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连续开展了“关于推进朝阳志鉴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专题调研。通过向全区174个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和地情资料编修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走访、约谈相关单位,与外省市交流等方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一手资料。2013年完成了《关于朝阳志鉴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和《豆各庄乡志编纂实证研究》两个研究课题。二是在组织开展二级单位修志过程中,朝阳区地方志办公室大胆尝试并总结出了三种修志模式:自建队伍编纂型,专家全程指导型,文化公司参与型。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地方志事业高度重视,并寄予了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李克强总理就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召开专门作出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重要批示。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要求方志编撰工作者胸怀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地方志、北京年鉴和各种志书的编写工作,收集、整理、保存北京的地方志资料,留给后人,同时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区级地方志事业在《规划纲要》的引领下,也将进入崭新的重要阶段。如今,区级地方志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地方志部门的传统工作,更要促使方志部门转变思维观念及工作方式,适应时代的变化,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主动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激发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活力,为推动区级地方志事业迈向新纪元,助推区域文化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来新夏.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1):5-8.

[2]常建华. 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1):61-73.

[3]邹逸麟. 指导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年)》[J].《中国地方志》,2016,(4):4-5.

作者简介:李静  (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朝阳区  100020  )   电话:13681583281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街33号区地方志办公室 2678293323@qq.com

王源 (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朝阳区  100020  )

来源: 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