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刘蜀永:参与《香港志》首册编修感怀

作者:刘蜀永 来源: 亞洲週刊 发布时间:2021-01-21 23:55:18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简介:刘蜀永,香港史专家,现任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务顾问,着有《简明香港史》、《香港史——从远古到九七》等。

c8157de6ba8c4e349eb46625d1486d6e.png

首部以香港冠名的地方志《香港志》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领导的香港地方志中心主持编纂。《香港志》首册《香港志.总述.大事记》已于二零二零年十二月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该首册志书邀请学者出任主编。推动香港修志二十余载,能有机会作为主编之一,承担《香港志》首本志书的编修,参与总述的起草、修改和大事记的审稿,我甚感欣慰。其他几位主编刘智鹏、丁新豹、陈佳荣、地方志中心业务总监孙文彬博士和我,以及中心一些年轻同事为此书付出的辛劳,真是一言难尽。

述是方志体裁之一。民国时期,黄炎培纂《川沙县志》,在各分志前设概述,是方志创设概述之始。在志书之首设总述或概述,是国家改革开放后新编地方志的特点。总述或概述是对一地全面情况的概括叙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资料性文献,强调「述而不论」,因而总述或概述是以记述为主。但总述或概述的作用,是弥补志书横排门类后缺乏宏观记述和缺乏具体事物的联系,是可以适当议论的。

《香港志》总述的写法

总述或概述有多种写法。有史体综述式、横列特点式等等。本书总述采用横列特点的写法,介绍香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共分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人口流动与移民城市的形成、英国的殖民统治、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独特地位、从「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到「一国两制」、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等七个部分。

本书编者透过总述与读者分享和探索香港是怎么来的、香港人是怎么来的、香港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讲人口流动与移民城市的形成是探索香港人的由来。讲经济体系、英国殖民统治、「一国两制」和多元文化是探索香港的由来。而讲香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一国两制」则是在探索香港与国家的关系。

e137ad6ba1aa442fadfe9b284659a563.png

《香港志.总述.大事记》:香港地方志中心提供

这本首册志书第一次系统地记述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政治部分,既充分肯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记述了遇到的曲折。书中还对遇到曲折的原因提出初步看法:「回归以来,香港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错综复杂。香港未能有效推动经济转型,加上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途径比较曲折。英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土地及房屋问题又未得到妥善解决。思想和教育方面,历史教育和国民教育成效不彰,年轻一代国家认同感薄弱,未能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外部环境方面,反精英、反权威、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盛行,国际关系亦发生重大变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

过去写香港史,我们多强调华人对香港社会的贡献,这也符合事实。但此次修志我们认为也应该注意非华裔人士对香港的贡献。因此,我们在总述中增加了「非华裔人士与香港社会发展」一节,使得记述更加全面。

平实记述敏感问题

这本首册志书并未回避历史敏感问题,并尽可能平实地加以记述,例如一九六七年的暴动。书中采用了香港社会通用的说法,称其为「六七暴动」,同时也说明左派称其为「反英抗暴」。书中指出,暴动的起因既有内因香港社会固有的矛盾,又有外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书中既肯定当年不少左派群众是抱着反抗殖民压迫的心态投入斗争,又指出左派有些做法引起许多市民不满,导致香港左派其后相当长的时间被贴上负面标签。

这本首册志书总述由我们几位主编起草和修改,大事记由我们审稿,却是广泛征求学界、政府有关部门和编审委员会意见,反复修改,五易其稿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虽然有几十年香港史研究的知识积累,然而志书涉及的范围更广,编修过程出现差错在所难免。本书出版以后,听到学界和传媒的肯定,我们不应沾沾自喜;对各界的批评,衷心欢迎。首册志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好的开端,香港修志之路仍很漫长。

(本文原刊于亚洲周刊2021051/25-1/31新思维栏目)

来源: 亞洲週刊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