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新时期地方志工作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作者:马小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3-20 17:32:00 浏览次数: 【字体: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志工作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其管理体制、方式、内容,方志学理论与实践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尝试从创新意识、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地方志  创新发展 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志工作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其管理体制、方式、内容,方志学理论与实践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值得地方志工作者认真研究。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工作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首先,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国际间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加快,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国际间的竞争同时也是文化的竞争。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备受国际组织及各国重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有系统的全面性方面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1)

保护好民族历史记忆就是保护世界历史,它对传承民族文化特性,塑造本民族未来作用重大。可以说,对历史记忆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话题与步调一致的行动。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起“世界遗产项目”,重点关注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1992年又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的必要性认识。

世界记忆工程特别注重文献遗产保护(即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目前,有43个国家的4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入选的是音乐研究院收藏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朝内阁秘本档。虽然中国方志尚未入选,但世界各国对中国方志资源的收藏和利用工作却从没有停止过。由于历史的原因,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失海外的中国旧方志资源数量庞大,价值珍贵。如美国从19世纪中开始收购中国古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方志6000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国书馆收3500种,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收录了67种稀见中国古籍,共37册。其中宋代珍本3种,元代2种,明代62种。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莱先后盗走大批精品,其中含数十种唐到五代图经志书写本,现藏英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据《欧洲各国图书馆所藏中国地方志目录》英、法、意、德、比、荷、瑞典七国藏25个藏书单位,藏有中国地方志1434种。1694-1807年流传日本的中国志书800部,涉及18个省。(2)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流失海外的中国旧志收集,意义重大。

其次,国家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社会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发挥地方志文化资源作用亟待加强。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要求用信息技术加快古籍文化的抢救保护。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文化强省(市)”战略。地方志作为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如何发挥方志文化资源作用,服务“文化强省(市)”战略;如何发挥地方志文化属性与方志馆文化教育功能;如何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中使地方文献资源与政府及社会各界需要作无缝衔接,这些都迫切需要各级地方志部门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把地方志工作放入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中去思考,明确任务,整合资源,为发展繁荣我国文化作贡献。

第三、国家信息化建设对地方志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电子政务的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方志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和科技支撑。政务信息公开进程加快,社会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增高,为开发方志资源提供了宽广的服务平台和广阔市场需求。各级部门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不同、载体各异的地情资源,特别是大量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地方文献(电子文本、数据库、录音录像、多媒体、网页),如何收集与科学管理,确保安全与共享资源,意义重大而迫切;在网络平台下,方志资源的采集与发布,超越时空的利用已由可能转为现实。地方志部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方志馆(室)内数量众多的文献作数字化处理,建设地方志目录数据库、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既是国家信息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标,也是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方志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方志资源安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及途径,也是提高地方志工作及方志馆管理水平的机遇。

第四、依法修志, 强化地方志机构工作职能,拓展了工作内容与领域,切实行使依法行政职能和职责成为必然。

地方志管理体制面临改革发展的挑战。当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依法行政力度加大,政府绩效管理以及目标管理的实施,政府机构更加注重行政效能的提高和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行使,我国地方志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管理范围、管理方式以及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都存在着不适应不适合。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地方志工作机构九项职能;依法修志的执法依据更加明确,行政管理职能得到强化;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事业进行指导监督,加强对各级志书、年鉴、地方文献资料的编纂和开发利用有了法规保障。地方志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如何创新机制,值得地方志部门认真思考,亟待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在指导方式上,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下加强指导和管理;如何由过去单一的编纂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转变到依法行政、指导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志工作;如何运用好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服务的手段、在地方志事业的组织协调、规划指导、标准规范建设上加强依法修志工作;如何体现在保护与传承国家民族历史记忆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不同所有制单位所藏方志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等关系;这些需要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及时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从理论与实践上勇于实践,大胆探索。

第五,方志、年鉴编纂体例、记录内容的范围等业务上需要拓展。作为传承历史记忆的载体,志书、年鉴等地情文献资料,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上,需要记录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各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各界关注环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工作等事关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关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社区管理、婚姻家庭等民生问题;更加关注城市住房、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等涉及公民财产所有权、归属权等经济问题,必然使志书年鉴所记录的内容发生极大变化,需要地方志部门以及承编部门在编纂方案拟订、篇目设置、编纂体例、内容充实、版式及封面设计上创新拓展,以适应发展需要。

第六、方志学理论与实践亟待完善与丰富。新形势下,加强方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地方志事业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地位与关系、方志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方志学科体系建设、方志馆建设、方志馆网的布局与建设如何实施,数字方志馆建设的目标任务、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任务;志书、年鉴编纂理论创新发展等系列问题,都给地方志工作者、方志学理论研究人员提出亟待作理论的思考,并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的问题。

方志的编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其记忆成果受到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被认同。作为方志文化的传承人和守护者的各级地方志机构及工作人员如何保护好、传承好这项历史文化的传统,如何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从地方志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对地方志知识产权属性予以认定,增强地方志部门以及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任重道远。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开发与保密等问题都亟待从理论与实践中加以深化予以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认定。

第七、图书馆、情报部门、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和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给地方志部门压力和动力。目前,图书馆、博物馆建筑设计水平高、投资大、建设规模大、速度快,其设施作为地标式建筑已成为当地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象征;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电子出版物的应用、海量数据库以及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资源并网共享、快捷的书目检索系统、与公众的密切程度,较高的开放度、浓郁的文化氛围、教育功能的发挥等值得地方志系统认真学习与借鉴。

第八、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当前,地方志人才队伍管理与培养任务更显迫切。新世纪开启了知识经济的大门,事业要发展,科技与教育是关健,人才是根本。随着地方志工作管理任务加重、范围扩大、地方志文献类型的多样化,都对地方志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知识及专业结构和工作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不断更新补充地方志工作人员相关的法律、经济、公共管理知识,掌握地方志保护与保管的技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地方志人员队伍建设、方志专业教育、在职教育提出挑战,敲响了警钟。

第九、地方志工作机构及人员的不适应带来的制约工作的思想障碍亟待克服。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地方志工作的社会关注度不高,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顺畅,机构领导班子思想不解放,体制机制不顺;队伍建设不力;基础设施弱;志书内容质量和装帧质量等方面亟待提高;地方志工作无论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上,多沿用固定的思维定势,与新形势发展、社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改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志部门思想不解放,习惯于就志论志,就业务抓业务的工作思路,这种局面不打破,地方志工作就很难与国家快速发展的各项事业合拍共振,就会游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

二、对策与措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地方志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强化地方志工作服务社会、创新有为的形象,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自觉增强服务大局的敏锐性,拓展地方志服务领域,把地方志工作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工作促发展,积极探索地方志服务大局和社会的新路子。主要对策是:

首先,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好的战略机遇期,党和国家为发展地方志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方志资源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国家重视;地方志工作传统渊源流长,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历史厚重的方志资源,作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地方志工作者应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其次,勇于创新,转变职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工作职能和工作重心真正转到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当前,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围绕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重点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经济增长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等,规划地方志事业发展蓝图;依法修志要由过去主要抓志书、年鉴编纂业务转到主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事业指导上来;要加强地方志资源建设和资源开发建设,要调整方志资源收集范围和方志馆馆藏结构,加大对具有社会价值的个人、团体地方志资源的收集整理;随着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地方志机构不仅要行使宏观规划,微观业务指导编纂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的工作职能,还要加强地方志文献资料征集整理和安全保管、提供利用、举办展览等方志馆保管利用中心、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的发挥,通过工作重点、管理方式与机制转变,加强方志馆建设、加强方志信息化建设等开拓型的工作来推动地方志事业的管理及服务创新,工作跃上新台阶。

第三,依法行政,完善法规。依法修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必然要求,要把地方志事业发展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心与大局中去规划,应加强对事关地方志工作发展重大事项,如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管理体制与机制、方志馆库建设、方志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加强地方志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有关地方志编纂体例创新等亟待解决的重大业务工作规范的制定;要把那些经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应上升为法规、规范及标准,以指导工作;要加大采用国际文献标准的力度,提高国家地方志标准化水平。

第四,加大对地方志事业科技工作改革创新力度,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促进地方志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地方志工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范围、深度仍显不够,力度不大。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应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实到地方志事业的科技规划、科技项目立项及研发、评审和推广应用中去;要针对地方志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热点难点、重大业务问题,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如,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的地方志机构工作职能及任务,研究地方志事业所涵盖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志学体系的构成。要建立地方志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事业心、进取精神,使地方志科技工作真正成为地方志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杠杆。

第五,加强地方志人员队伍建设。针对地方志系统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高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专业教育内容单一,学术带头人匮乏的局面,各级地方志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中央、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关干部培训计划纲要要求、制定本地区在职地方志人员继续教育以及学历教育计划,鼓励专兼职地方志人员学习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志行政管理和专业教育部门应认真研究分析地方志人才队伍现状,结合实际需求编制高、中、低地方志人员在职培训教材,完善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在普及地方志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增加信息技术应用、网络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公共行政管理等知识;地方志干部培训工作应针对当前地方志人才队伍急需补充的知识组织专门培训,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要坚持上岗培训制度,加强地方志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不断创造条件为年轻有为、事业心、责任心强的地方志工作者提供成才机会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压担子,使之尽快脱颖而出,成为地方志事业的栋梁之材。 

注:(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科技出版社,1976年,第44~45页。

(2) 参见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在日本的流传》,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四期。

(本文成稿于2011年)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