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史志编修】让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从编修《大刘庄志》谈起||刘勇

来源:新越绝书 发布时间:2024-12-08 18:33:3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2024年12月1日、12月7日,宁波大学“村史村志论坛”分别邀请《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以《从〈白沙村志〉到“方志文化村”》为题,中共齐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齐河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勇以《让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从编修<大刘庄志>谈起》为题,作村志编纂讲座。目前,四川各地正在开展乡镇(街道)志及特色村(社区)村志编纂。颜越虎、刘勇同志的讲授对村志编纂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12月4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已发布颜越虎的讲授文稿《从<白沙村志>到“方志文化村”》一文,今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转发“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刘勇同志的讲授文稿,供各地认真学习参考。

让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

——从编修《大刘庄志》谈起

刘 勇

中共齐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齐河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勇

尊敬的钱茂伟教授、到场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方志同仁,还有为此次视频会议作出贡献的宁波大学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欢迎大家拨冗来到这个会议室。我是山东省齐河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的刘勇,从事史志工作17年,为家乡大刘庄村编修过村志。

钱教授组织的“村史村志论坛”举办线上交流活动,安排我做个发言,诚惶诚恐,愧不敢当。既然安排了这个任务,就只能根据我编纂《大刘庄志》的过程,回望来时路,简单谈一些个人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谈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多多包涵。

《大刘庄志》

今天的发言题目,报给钱教授的就是《让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后来一想,改成《我的四载修志路》《普通村庄志如何出彩》《普通村志求出路》《普通村志如何写的更活一点》之类的好像更贴切一点。

今天讲的接地气,有3个意思:第一个接地气,是指村史村志论坛、宁波大学的钱教授组织举办的这个线上视频交流活动接地气,形式新、观众多。第二个,是指今天发言题目中所说的村志内容接地气,要写出细节,写到村民,写出特色。比如说,你写农业的品种、耕种、发展,但是没有写到具体村民,写的都是从县志上照搬来的,哪个村志也能用,不接地气。第三个,是说我今天用的语言风格要接地气,不讲理论,只讲怎么去做,尽我所能用接地气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让没有修过志的也能听明白,让各位专家都能点头认可。我能在接地气的交流活动中,用接地气的表达方法,讲述村志接地气的内容,这就是3个接地气,钱教授已做到了第一接地气,另外两个就看结束后大伙对我的评价了,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村志与县志、乡镇(街道)志有所不同,作为记录乡愁的一方凭证,形式要活泼、语言宜生动、体裁贵创新、内容接地气。在中国,不“名”、不“优”、不“特”的普通村庄实际上占了村庄的大多数,这些普通村庄的传统修志工作如何进行编修和创新,让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以获得更多老百姓喜爱,让村志走进千家万户的“农家炕头”和“田间地头”?笔者在主编自己家乡山东省齐河县《大刘庄志》过程中,对此做了一番实践和探索。

我学习上周“村史村志论坛”上颜越虎老师课件的做法,也准备了六条:《大刘庄志》简介,我为什么要编修《大刘庄志》,编修《大刘庄志》的指导思路,编修《大刘庄志》的一些粗浅做法,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的深度思索,对普通村志编修工作的几点总结。

《大刘庄志》首发式

一、《大刘庄志》简介

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大刘庄志》,自2020年初启动,至2024年1月出版印刷,3年疫情期间完成终稿,第四年启动了刘氏族谱工作,将村志沉淀了一年(非常有必要,升华了思想、理清了思路),共历时4年。在编修过程中,村中在外乡贤带头筹资14.7万元,围绕村志编修平台,先后进行了拍摄视频、重立古碑、编修族谱、编辑村民通讯录、建立在外村民微信群等工作,在村志的篇目结构、语言风格、照片作用、内容扩展、入志人物、出版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以纲目体设定框架结构,适当收录家谱内容,以诗歌形式贯穿全志,部分内容融入方言俗语,共收录视频二维码10个,收录图片438张、全家福照片234张(顺带说一下,这个课件所用照片,99%出自于《大刘庄志》,不管今晚发言如何,各位首先能看到我村志照片的丰富性),收录村民简介420人,前彩页设计借鉴了名村志与精品年鉴的做法,制作了可搜索、可导航的电子书,使村志从无声变成有声,从平面成为立体,从静态转变为动态,这也是德州市第一部全媒体形式的村志。

专门为村志拍摄的《大刘六百年》视频,参加了2023年10月27日“方志中国”微信平台发起的地方志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网络评选活动,在7天的评选投票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高居前三名,多次进入第一名序列。

《大刘庄志》出版后,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中共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网站、《大众日报》报纸及大众新闻和海报新闻2个客户端、《德州日报》德州24小时客户端、大义齐河公众号等十余个媒体相继报道。我们还在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的村史村志论坛里对村志的质量与标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探讨,后来钱教授将这个讨论整理后,以《由<大刘庄志>出版引发的村志质量与标准讨论》在“公众史学”公众号发布。

2024年7月,我根据村史村志论坛群友、河北省衡水市志友刘雅林先生的建议和启发,把自己的编修经验和想法,归纳整理形成了以村志编修实践为主的《村志编修100问》,在微信公众号“志谱天下”上发布,也得到全国方志界朋友一致好评。11月,凭借在《大刘庄志》编修中探索的经验,我成功入选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的乡镇村志专家人才库,在全市范围内继续为村志编修工作贡献力量。

欢乐大刘庄

二、我为什么要编修《大刘庄志》

我于2007年从事史志工作,参与编修第二轮《齐河县志》。《齐河县志》出版后,2011年4月,我所在的齐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启动了全县部门志、乡镇村志编修工作,我全流程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组织、安排、督导、解答、评审等工作。顺便提一下,到今天,在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中,齐河县在顺利完成《齐河县志》编修外,还独立编修完成了16部地情资料,编修了14卷《齐河年鉴》,组织、指导、评审部门志57部、乡镇志15部(乡镇志全面完成)、村志22部。

在村志编修工作指导中,一开始我们也没有村志经验,于是在框架上借鉴了县志的做法,并购买了几部外地优秀村志参考。后来发现,县志的篇目框架太大,而村庄太小,村志的篇目结构势必要小、要微观;另外就是借鉴外地的村志,一来“水土不服”,与本地村情不同,二来“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越画越小,人家优秀村志20万字,你比着画完了18万字,第三个比着你画吧,成了16万字。这样一来,无形中给自己带上了一个“紧箍咒”,创新没有,字数越来越少,越写,内容的圈子就越小;还有一个因素,我们宣传、发动别人修村志,自己不干,这叫怎么回事?自己都不修,光让别人修,这肯定说不过去,所以我就启动了我自己村——大刘庄村的村志编修工作;最关键的是,我们参与过二轮县志编辑、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还要负责村志编修的解答、评审工作,自己“没有金刚钻”,怎么能揽“瓷器活”?自己得先成为一个县的村志专家吧?光拿几本方志理论书,应该是糊弄不过去,村志主编一般是村中的文书、老师等,白天放下耙子,晚上拿起笔,你对照书本上的纯理论读,他们认为你只是照本宣科、比着念,没有真本事,他们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土办法”。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瞎把式,也说也练真把式。”于是我就想带个头,亲自试水,亲自体验一下村志编修中的难度和困难,尝试一下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亲自扩展一下内容,在框架、语言、表现形式方面做些创新,“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当一个真正能指导村志的名符其实的“土专家”。

纪录片《大刘庄百年》

三、编修《大刘庄志》的“12345”方法

最好的村志是什么标准?什么样的村庄适合什么样的村志?应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办法,包括全国的各位方志专家,都在实践和探索中。在编修《大刘庄志》过程中,结合方志理论和自己的思考,我逐渐形成了“12345”的编修方法,和一些初步的甚至是有点大胆的观点想法。这些观点、思路或想法,是在村志出版后梳理形成的,很不成熟,更可能与当下很多专家的想法不一样,只希望能抛砖引玉,给今天参加视频会议的各位专家一个启发、一个思路、一个火花,能引发大家对村志编修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也算是大功一件。

我的“12345”方法是:

一个中心:献给家乡最好的礼物就是修村志。

解读:村志是寄托村情或乡愁的最佳方式,村志能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全面、系统、有机融合,做到既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解读,又有精美的照片可供回忆,还有视频中乡亲们的音容笑貌永久流传。

村志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回家的路。村志在手,能留住中华民族的根脉,留住家乡优秀的历史文化。原来我们农村人笑话城里人“把麦子当成韭菜”,现在也轮到别人说我们的孩子了。再不编修村志,老人一走,村庄古老的历史没了;村庄一拆,村落的景像没了。村庄从哪里来?你从哪里来?谁也不知道了,你连做梦也梦不到老家了。

如果说,故乡是一本写不完的大书,那么村志就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家书。“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送千送万,都不如送精神食粮,送能永久传承的村庄历史文化。因此,献给家乡最好的礼物只有村志。

两个基本点:写出草根性、写出泥土香。

解读: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村志就是土里开出的文明之花,接地气、带“体温”。村志以乡土和草根视角记录了乡村的发展历程,这是正史难以全面涵盖的。村志记录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方言和民间艺术,像婚丧嫁娶仪式、传统节日庆典、民间戏曲、娱乐文化,这些细节如果不记录在村志中,很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而失传,今后就缺少研究乡村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村民来说,村志的乡土味和草根味能唤起他们对家乡的强烈归属感。当他们在村志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山川河流、田间小道,读到关于先辈们和邻里乡亲的故事时,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情感共鸣。

三个“必写”:写好内容,写正能量,写时代进步。

解读:村志虽然被称为村庄的百科全书,要有客观立场,但也要坚持底线,要做到“三写七不写”。因为村志是留给子孙后代看的,是要团结村民的,不要因为写村志,引发纠纷等负能量,让子孙后代看笑话。我自己总结的“三写七不写”,可能个别与方志观点不完全一样,请各位读者斟酌使用。

“三写”是:写好内容,写正能量,写时代进步。“七不写”是:不写孬(对一般的阶级划分,尽量不要带人名,可用**代替,违法犯罪和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罪大恶极的除外)、不写封建迷信(举例婚丧帖的格式、大拜24拜细节等)、不写打架斗殴、不写违反政策(如计生)、不写违反公德良俗、不写军事秘密、不写政治事件。

四个观点:文无定式,志无定法,基本像志就行;村志只是为了给自己村的人看的;村民说好,才是真的好;村志要接地气,多写村民,多收照片。

解读:编修村志的最终目的是给本村村民看的,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的。村志的主编大多数是拿锨拿镢的普通百姓,最多就是老教师、村文书,他们没有接触过村志,就像一个老农民,让他听党话、跟党走容易,但你要是让他写一份符合完整的、符合要求的入党申请书可能就很难。所以,我认为,不能对白天拿锨、晚上拿笔写村志的主编们苛求,一个老农民写的村志,只要不违反国家政策和社会良俗,内容基本齐全、能反映时代进步、村民喜欢,就是一部好村志。

浙江省象山县史志办邵鹏先生认为,“村志立足点是为本村而写,不是为别人所写。”河北省衡水市的志友刘雅林也认为:“村志是写给谁的?我以为,村志应该是村民写的,村志是写给本村村民的。”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两个观点,村志应该姓村、属民。

打个比喻各位就明白了,政府发动相当于媒人介绍,你看这个村志不错吧?该修吧?相中了吧?专家评审相当于众人帮忙服务、“落忙的”,不能给你介绍了两人直接就私奔(不经评审出版就相当于私奔),要让双方父母满意,要把采吉、纳聘、迎娶的各项程序走好,要把订婚和婚礼现场办好,还不要大操大办。那么,村志是谁的?

地方志专家评审要看政治、看质量、看框架,说某个村志写得好,政治观点正确、框架结构科学、体例齐全合理、语言通顺流畅、风俗亮点突出等等,专家只会记住这部村志的整体优点,专家不会记住也不用记住村志中的某一个人名、某一个具体事件。专家们收藏志书,会几部、甚至当地的几十部村志凑一块,总结提炼研究其中存在的某个现象。而村民看村志,是要记住里面涉及的每一个人名、每一个事件,村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片都与村民息息相关。村志是会融入到村民心中、灵魂中去的,村志中的内容是全体村民生已带来、死必带去的。所以说,专家认可,只是说村志已符合“志体”“志法”了;村民认可,才是真正写到了村民的心坎里去。编修村志最终的目标是把专家手中高高在上的村志,飞入寻常百姓家,村志要让村民喜欢才行。

换个角度说,村志是以写村民为主体的,你连村志的主体都对村志不承认,那是说村志不成功呢还是说主编不合格呢?连修村志的初心都丢了,还修什么村志呢?!

五个入志:视频入志、家谱入志、人人入志、感情入志、口述入志。

解读:村志与县志、乡镇(街道)志有所不同,村志写起来,一般做到宏观、全局容易,写细写实、写微观不容易,这样的村志,一般只在政府或专家手里打转,而老百姓不一定喜欢。所以,我们要在村志的体裁、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新办法,后面还要具体讲。

记录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四、编修《大刘庄志》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广泛发动,实现全村人人支持村志

村志工作要做好,就要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从募集公益爱心资金、拍摄视频、征集全家福照片和村民简介等入手,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村志启动之初,我就利用工作优势,对齐河县内已出版的部分行业部门志书深入学习,对存放于县档案馆的公社(乡、镇)档案资料和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驻村工作团为大刘庄编修的村史资料进行认真搜集整理,初步形成了《大刘庄志》框架10余万字。在此基础上,我积极征求在外工作老乡的意见,征得他们的支持,然后与村两委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进行座谈,大伙一致表示同意。于是,在经村支部召开党员会议作出决定后,于2020年1月11日召开了由部分村两委干部、在外乡贤参加的村志工作启动会议。确定编修形式为在外工作人员搜集资料主持编修,发出“在外的村民捐款,在家的村民免费看”的倡议。村志编修工作一经在老乡群发布,就得到在外工作的大刘村籍人员大力支持,3个月的时间,筹集到村志编修费用14.7万元,同时将此资金改名为“公益爱心资金”,以便在村志编修完成后,该项资金继续留存,并不定期进行捐款补充,在村民需要的时候拿出捐助,使村民的爱心世代传递下去。

2020年1月12日,我在村庄微信群中发布了村志启动公告和征集线索启事。在1月17日(腊月23)的年集上,正式启动村志工作,对年集场景进行航拍和录像,同步开始村志纪录片的摄制工作。“我们老百姓也能上电影啦!”视频一经拍摄,就激发起了全体村民的极大热情,纷纷配合、支持视频的拍摄。为了能把大刘庄的文娱活动录进视频,第一村民小组日夜排练绣球灯舞,第二村民小组专门制作了二组秧歌队的旗子。本来拟定在正月初五进行村庄文娱活动的录制工作,因疫情原因,文娱活动的录制工作一直在拖,着急录制节目的村民们每天都在微信群里问,问我哪天能拍视频,我们早都准备好了,你到底还拍不拍?直到5月10日,疫情封锁暂时开放了,我们才正式集中录制视频。到了当天,早早收到通知的村民们兴高采烈、花团锦簇,村里的绣球灯舞队、秧歌队、广场舞队、太极拳队各位队员早早地穿上了盛装,其他村民也纷纷前来观看助威。当天正值大刘庄集,加上前来赶集的群众,人山人海,各个队员斗志昂扬,在集市上献上了一场场动人的表演。整场活动就像是过节一样,节目录制效果出奇的好,既录进了中华盛世下各位村民洋溢在心底的笑脸,又在村民心中植下了一颗乡愁的种子,还让许多外村来赶集的村民也知道了“村志”的含义,“大刘庄要修村志啦”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遍了附近的村庄。

村志是村民之志,倘若按地方志“以事记人”的写法,肯定只有少部分的村民收录到村志中。为了使村志更加全面、更加翔实,我以“人人入志”的形式,收录各行各业的村民代表420人,增加了“村民户籍表”,增设234帧全家福照片,几乎使各家各户都收录进了村志中。每当周末我回村搜集资料,碰到的每位老人几乎都要拉住我问长问短:村志什么时候印?怎么还没印?我的照片在村志上好看不好看?他们想要在村志上看到自己名字、简介、照片和全家福照片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二)以村志为平台,多项工作凝聚“村心”

村志,不能仅仅是表现村情(乡愁),而且要通过村志真正凝聚“乡愁”、凝聚村民的力量。于是,我尝试以村志为平台,拍视频、修家谱、立石碑、做通讯录、建立在外老乡微信群,以点扩面,扩大了村志编修工作的外延,团结了村民,凝聚了“村心”。

拍视频。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巴兆祥认为,用影像代替文字或图片成为志书文本存在形式和内容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适应了当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冀祥德在2017年《创新志书书写方式,推动方志文化普及——在中国名镇影像志启动仪式上的讲话》说:“从根本上克服了文字版志书记述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记述事件不见其直观场景的缺憾,是志书文本形式的创新与革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村志专家莫艳梅在《新时代人人入志的构想——第三轮修志的探索》中说:“大量的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有声有影有趣的影像,能够弥补传统方志仅由文字和静态图片记载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地方志的功能价值和影响力、传播力。”视频入志的做法,其实江苏和浙江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以村志概述为蓝本,加以适当扩充,利用年集、春节、麦收、秋收和编辑搜集资料时进行广泛拍摄。因新冠疫情和村志编修进度的影响,拍摄工作从2020年1月17日年集开始,断断续续直到2023年4月才正式完工,历时3年,实际只到村庄和部分外地企业拍摄了10余次,最后将纪录片命名为《大刘六百年》。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前面说了,这个视频后来参加了“方志中国”微信平台发起的地方志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网络评选活动,并多次进入第一名序列,全国很多人包括今天晚上很多收看这次视频的专家朋友们,可能也都参与了投票。

《大刘庄志》除拍摄一部村志纪录片外,还收录了村民拍摄的秧歌、绣球灯、锣鼓队等9个视频,全部制作成二维码收到村志中,让传统地方志体例与新媒体共融,让读者在有限的版面获取更大的信息量,使之成为有声书、立体书、动态书、全媒体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大刘庄的乡土风情。

二维码印在村志里,读者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关视频,打个通俗的比喻就是高等物理学中的虫洞,你进入这个二维码虫洞,能通往仙侠小说里一个放满宝贝的秘境、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或平行宇宙,接触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修家谱。“国史、方志、家谱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基石,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的记载始终没有中断过。”在家谱入志方面,浙江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探索了,现在更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和思路。

我在村志编修过程中,遇到了流动人口的统计问题。其中,迁入人员相对简单,一是婚嫁,二是20世纪60年代有知青下乡和新社员进村,比较好统计。但迁出的原因则有逃荒、出嫁、务工、考学、参军、经商、外出定居等,统计有些困难。同时看到,家谱作为一个村庄姓氏家族层面的历史记录,能为村志提供丰富的细节,于是我决定把全村姓氏的家谱都编修一下。

大刘庄主要男丁姓氏有5个:刘、栾、姜、文、王,其中刘氏自明朝初年搬迁至此,家谱齐全,人员众多;其他栾、姜、文、王4个姓氏迁来时间短,没有家谱,所以我在《大刘庄志》中采取了志谱合编的方式,启动了全村姓氏家谱的编修工作,为村中的刘氏,也就是我自己姓氏的家族编修了《刘氏家谱》,同时为村中的栾、姜、文、王等4个姓氏制作了世系简图,收录到村志中,从而形成由小家谱汇编而成的全村姓氏联谱。

我编修的刘氏家谱,有几个特点:一是变繁为简,二是女性入谱,三是软件排版,四是节省纸张现代横排,五是宣纸印刷,六是香樟木盒存放,七是制作电子书并使用二维码,八是制作2.5米长世系图。我因此当选了山东省家谱学会的常务理事,并且任德州市家谱文化研究会会长。

我对刘氏家谱中记载的为官、职业(介宾、医生等)、学历(庠生、太学生等)、迁出、性格(热心公益、排忧解难)等进行详实解读,收录家谱种类、谱序、辈分用语;又将有据可查的出嫁姑娘、嫁入媳妇和因逃荒、工作、参军、经商等各种原因迁出大刘庄的村民调查清楚,充实到了部分章节中去,真正做到了家谱入志,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修志理念。

立石碑。我们村东曾有座明朝建立的娘娘庙,庙门前面有四五通石碑。1948年,村民们把娘娘庙前的神像拉倒、移走。1950年,村民响应党的号召,把娘娘庙拆除,石头运到黄河上防洪。1966年“破四旧”时期,又把所有小石碑都砸碎,其中有一通石碑最大,仅把底座的赑屃砸了,碑体一直歪倒在村东二组的农田里。2020年,在编修村志时,为寻找历史素材,这通石碑才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块石碑是村中唯一的文物,见证了大刘庄六百年的沧桑巨变,必须要重新立起来!”经村中老人和我的多方奔走倡议,并逐户动员,最终有近200余户响应倡议,并在倡议书上签字摁手印,将倡议书递交到村两委,申请由村委出资重立石碑。村两委及时召开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由村委出资。2021年12月15日,在村东举行了隆重的石碑重立仪式。2022年5月和9月,我又两次聘请专人对碑文进行拓片,并将拓片进行了识别和装裱。2023年1月11日,再立副碑一通,记录了重立石碑的过程,并将倡议人名单制作成“功德名录”附于副碑后面。

编通讯录。大刘庄全村1600余人,村民手机号码多,存储和记忆不方便,2020年冬,我决定在编修村志之余,为全村群众编制一本通讯录。首先在微信群以电话统计接龙的方式统计各人手机号码,一共统计了280余人,不仅人数少,而且杂乱无章,无法按家庭成员或近支排列。于是在2021年春节期间,我利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入户调查村志资料的机会,统一到各户录入电话号码,以辈分为排序方式,然后再尽量把兄弟、近支等就近排列,方便村民查找,同时在前面设置了乘车、超市、农资等部分便民信息。然后在村民微信群中征求意见,再次修改补充后,于2021年4月1日印刷通讯录500余本,发放到村民手中,得到村民一致称赞。

建立在外老乡微信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多年轻村民离开了村庄,到外地发展,但限于种种原因,很多老乡身处同一个城市而不自知。随着村志编修工作的进展,我逐渐掌握了很多在外村民的基本情况。于是我们牵头编修村志的几人先后前往济南、德州、禹城等地,帮助组建起大刘人在济南、在德州、在禹城等地的微信群,加强了在外村民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村民团结。

(三)深挖资料,实现村志的全、细、深

村志,记载的是一个村庄的历史和现状。志书有特定的篇目要求,如何写全、写细、写深,时刻在考验着主编的水平。我的《大刘庄志》从篇目布局上力求写全,从以事系人和社会调查上力求写细,从重大社会问题上力求深刻思考。

从篇目布局上力求写全。我利用多年从事史志工作的优势,选择了几十余部省内外优秀村志进行观摩学习,对《大刘庄志》进行了认真的谋篇布局。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篇目没有采用严谨的篇章节体,而是采用了体例相对灵活的纲目体。同时,为避免村志篇目起名带“大帽子”的问题,又精心设置了篇目名称。在志首附彩色图片专辑,正文首设概述和大事记,总揽全书;后设“村情村境、村景村貌、村姓村谱、村耕村种、村商村副、村事村务、村教村医、村文村戏、村风村俗、村人村民”等10个专志,并创造性的增设了老地名、酒桌文化、吉祥文化、封建陋俗等内容条目;在志末收录部分文献资料和全家福照片,并将我撰写并公开发表在《山东史志》《广东史志》《德州》等地方志刊物上的两篇反映《大刘庄志》编修过程和经验的论文收录其中,既与村志相得益彰,又增强了村志的文献学术性。

从人物记述上力求细致。编修一部村志,从宏观和大处着眼,仅能看出事件的过程和变化。只有从小处写起,多记录人物的性格和细节,才能有更强有力地打动人心的力量。我从多处着手,尝试细节记述。比如,在写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尚未普及时,六组兆臣购进了录像放映机,这可是全村的一件新鲜事。我写道:“兆臣的父亲嘉栋大手一挥说:‘先让大刘庄的兄弟爷们看个够再说。’”又如,在写到20世纪70年代,县里召开农业学大寨工作交流大会,分配给大吴公社3万斤小麦的任务,结果大吴公社完不成。县委书记焦念赵问大刘大队的二组嘉梓,你大队交了多少公粮?嘉梓回答:3.7万斤。焦念赵又问,你们还能再完成一些吗?嘉梓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坚决支援国家建设!”结果最后又完成了1.3万斤的任务。从细节见性格,从性格见人品,从人品见村风,村志中这些细节的记述,不仅不显得突兀,反而对人物的记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以志体为主的村志来说也是鲜活之举、点睛之笔。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浙江省象山县邵鹏先生在一部志书中写到的村民看露天电影的场景,非常具体、非常具象,也很有价值。

从重大问题上力求深刻。村志从历史写到现今,“详今略古”,重点反映大刘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小见大,以期表现中国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重大社会变化。村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的改善、村民农机的使用、轿车和楼房的购置、过度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现象、高学历的日渐增多等等,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都通过一个小小的村庄折射了出来。我组织发动村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假春节时间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制作了各户基本信息统计表,每户必进,做到“调查入志”,共整理收录表格71帧,包括村民家用电器、通讯工具、主要农业机械、楼房、购置车辆、高学历统计等。而通过详细调查这些数据,深刻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为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一份全面翔实的资料,正是村志编修的意义所在。

(四)创新体裁,以全媒体、多形式展现乡土风情

大刘庄只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没有感人的红色事迹,在农业、工商副业和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没有出彩出圈的地方。如何才能写出大刘庄的乡土风情?我对村志的体裁、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拍摄纪录片做到视频入志;编修村庄各姓家谱做到家谱入志;对党员、干部、军人、教师、医生、优秀农民代表、在外人员撰写简介,录入全村户籍表,征集全家福照片,做到人人入志;在部分章节增加诗歌和散文记录乡愁,做到感情入志。视频、家谱、人人、感情“四入志”的做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村志的体裁,丰富了村志的表现形式,受到村民热烈欢迎。视频、家谱入志的做法,刚才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人人入志。为了多多记述村民,扩大人物入志标准和层面,做到“人人入志”,我在《大刘庄志》中主要采用了3种方式。

一是“以事系人”。全书除收录在籍村民的简介外,兼录“非”村籍人员简介。“非”村籍人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出嫁、考学、参军、工作等从该村迁出的人,一类为嫁到大刘庄的媳妇等。全书共收录村民代表420人,占全村人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合作社代表2人、兽医4人、党员84人、干部14人、参军105人、老师62人、医生26人、在外123人,全部以简介配照片的形式出现,有父子、有兄弟、有母女、有爷孙,有的一户收录四五人。以事系人,穿插于全志之中,写到农业合作社,就放上合作社代表简介;写到党员,就收录全村党员简介,写到教师,就收录全村的教师简介,如果把人物全部归放到最后的人物卷中,我觉得反而割裂了与记述内容的关系,人以事系,事以类分,丝毫没有违和感。

同时,对入志人物排序,我没有按职级排序的“官方志书”的做法,而是从村民的眼中寻找入志人物的标准与答案,以小组和出生年月排序,先写小组,再写本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姓名,后录个人简况(村干部则由本人写对村庄贡献),后加个人家庭成员姓名;去世人士,先以小组排序,再以去世时间排序;嫁入本村的媳妇、出嫁的女儿,曾经或现在也是本村的一员,也收录于村志中,同时注明夫婿及子女姓名。我认为人物排序,标准也有很多,以职级是一种,以小组和出生年月也是一种,特别是在村志中,如果把官大的排在前面,估计村民内心会反感。

二是“以户录人”。在“附录”中,增加“村民户籍表”,把每户人员基本情况以表格形式收录于村志中,按村民小组排列,详载组别、户号、与户主关系、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信息。

三是“以图载人”。在附录增设“全家福照片”,全村在派出所的户籍500余户,除个别家庭因某种不可提及的原因未提供外,比如孩子早逝、夫妻离婚等原因,一共收录全家福照片234幅,占到了全村实际户数的80%左右。

通过这三种“人人入志”的做法,极大激发了村民们参与村志、支持村志的热情,有的村民因疫情期间全家分散各地无法拍摄全家福,自己PS合成全家福发给我;有的因为孩子马上结婚有新的全家福照片而强烈要求我一等再等;有的对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不满意而多次更换。

刚才说了家谱入志和人人入志,现在全国有很多观点,有的赞成,有的犹豫。现在都是蹚着石头过河,在逐渐摸索。我个人的观点是:志为主、谱为辅,家谱要为志服务。家谱对于村志来说,是很重要的原始档案和素材,要根据村志章节内容的需要取舍改写。如,修谱是文化,序可视为文章,书写视为书法,配偶为女丁姓氏,修谱为文化,庠生为教育,播迁为人口流动等。家谱与村志的关系不是平等的“1+1”,从修志角度讲,家谱要融入、互嵌到村志当中。家谱、村庄人物作为重要的素材,怎么服务于村志,怎么才能做到以类聚事、以事聚人?怎么能在融入村志时而不失特色?请大家深思。

感情入志。自古以来,乡愁就是文人笔下一个永久的、沉重的、美丽的话题。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打动了不知多少中华游子的心。一个“愁”字,则形象地说明了村志的情感属性。为抒发对家乡的眷恋,我尝试以多种笔触,充分运用乡情、乡愁激起村民知史爱党、知史爱乡、知史爱家的热情。

一是采用散文的形式。在村志的扉页,我写道:“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老家,这里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多少次进入你甜美的梦乡。尽力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儿吧,那是你少年游戏的天堂,中年依靠的港湾,老年翘首的眺望。谨以此献给我可爱的家乡——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大刘庄村”。附带说明一下,这个不能称为诗的诗,是我夜有所思、在梦中梦到的,当时一个机灵就醒了,赶紧在手机上记了下来,基本是一个字没有改。一会还要再说,后面的诗歌贯穿全志,也是梦中所得,大伙不要笑哈,是真的,“村志修到动情处,日思夜想均是情”。

在记述池塘时,我写道:“1970年,大队在东大湾西岸冲大街处修建了水簸箕,因为水簸箕长且光滑,成为村中妇女们洗衣服的好地方。每到傍晚,妇女们三三两两,端着盆衣服到此,‘棒槌与笑声齐飞,水花与皂花相连’,夕阳西下,波光潋滟;湾边的空地上,几个孩子们或摔洋片、或拾石子、或踢毽子,充满着无限的活力;村庄上方炊烟袅袅,田间小路上,男人们爽朗的笑声和耕牛急切回家的‘哞哞’声远远传来,绘就了一幅温馨的田园图画。到了夏天的晚上,东大湾就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不大的湾里,就像下饺子一样,村中的半大小子们几乎全部泡在了水里,或狗刨,或打水仗,他们的笑声能把大湾掀翻过来。冬天,放学回家的孩子们都喜欢从厚厚的冰上走过,抽尜尜、溜冰,都是他们拿手的绝活。”这个大湾就在我们小学的前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到冬天放学,我们就从冰上滑过。

二是在志书正文中穿插诗歌。《大刘庄志》中收录诗歌27首,其中我自撰20首、村民撰写7首。刚才说了,这些诗也是我在梦中所得,当时记得是梦中写了七八首,也是按编章顺序写的,半夜记下来后,后期又根据村民的篇章补全了,形成了从概述到编后记,贯穿全志的形式。举个例子,我在概述最后写道:

大刘建村六百年,而今村志记渊源。

全村努力铸伟业,中华文明薪火传!

在写到村中的非遗文化绣球灯舞时,能写会画的老村主任兆圣写道:

锣鼓喧天震长空,英姿飒爽别样红。

精神抖擞歌盛世,载歌载舞乐无穷!

在写到村头大柳树的枝干形似龙头,被村民们当作全村的吉祥标志加以保护的时候,有村民笔名“君子如兰”写道:

苍树孤柳吐碧翠,枝干虬曲似劲松。

峥嵘岁月悠回声,沧身龙首笑秋冬。

在编后记的最后,我总结修志的过程,写道:

启动村志呼百应,群策群力奋争先。

老将出马写篇章,年轻出车把家还。

半月筹款十四万,两年编修卌万言。

图文并茂带影像,多处创新人人赞。

志书印刷出版后,我回忆村志编修的过程,对多次过家门而不入和梦中作诗入志之事,发出感慨,说明虽然村志修完,但我回报家乡的热情不消、劲头不减:

村志编修有四年,个中滋味酸有甜。

周末回家搜资料,整理筹划到夜半。

大禹家门三不入,圣人见我哪敢谈。

梦中写诗录志中,更有一首做前言。

拍完视频修家谱,立个古碑通讯联。

勤思细究多学习,多处创新虑前沿。

家谱全省属首创,视频参加全国展。

提炼归纳四入法,多家刊物做宣传。

感谢全村父老亲,全力支持问寒暖。

乡贤捐资十四万,完全信我任我编。

编修完成千五天,凝眸回望多感叹。

回报家乡不停步,生命不止报不完。

(五)在丰富村志内容上,注重泥土香

下面按志书编辑的页码顺序举例说明如下:

在村情村境栏目中,增加老地名,唤起村民的回忆和亲切感;

在村姓村谱栏目中,增加女丁姓氏、起名(通过起名反映时代变化)和家谱世系表,对族谱进行详细梳理归纳,对过继、兼祧、养子等社会现象进行记述,在人口流动中增加族谱中播迁记载,对村民外出务工、空巢现象加以剖析;

在村耕村种栏目中,记载上河工的历史现象和退出原因;

将农副业放在村耕村种栏目中,将工副业放在村商村副栏目中,增加部分消失的老行当记述,增加村中部分第一辈致富先进代表,增加反映时代进步的电商内容,对在集市上摆摊的村民逐一拍照,全部放在村志的集市内容中;

在村耕村种和村商村副栏目中,对村庄特色详加描写,如自农业学大寨时代开始的大刘庄村农业的统一耕种,和年轻人在外创业形成的全县胡名的展台专业村等;

在村教村医栏目中,增加家谱中记载的历史上的学历功名、济世救人的内容;

在村文村戏栏目中,对村中的民间武术、杂技团、绣球灯舞、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等详细记述,对村民存放的部分老物件进行记录,对酒桌文化进行记录;

在村风村俗栏目中,对吉祥文化和封建陋习进行记录。对村中的方言俚语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比如发音、儿化、用语、俗语、谜语、儿歌等,创造性地增设了常用句式。在很多内容中,将方言俗语和农业谚语融入志书中,做到了“方言入志”;

在附录中,将村志启动公告书收录,将我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四入村志”工作法文章收录于附录中,与整部村志相得益彰,互相参照,增加了本部志书的学术性;

在编后记中,放上联系邮箱,方便日后收集意见并修改;在编后记后,增加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村志捐款功德榜名单。

(六)在印刷形式上,创新设计

在彩页照片,我采用了村庄的航拍照片,能看全貌,有气势;彩页借鉴名村志和精品年鉴跨页彩图的做法,增强视觉冲击力。全书收录图片438张,特别是收录全家幅照片234张,(借鉴“中国名村志”的做法)增加村庄全域图和小组分布图。

最终出版时,我将《大刘庄志》制作成电子书,将电子书二维码印制在封底,方便读者收藏、阅读。

充满烟火气的大刘庄村民娱乐活动

五、村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的深度思索

村志姓村、写民,要让村志写乡村、写村民,记录乡土味、写出泥土香,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得到国家、社会、专家、村民的4个层面的认可,特别是得到村民们的喜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村志编修原则

深入挖掘村史资料。深入挖掘村史资料是编修村志的基础工作,这要求编修团队通过查阅古籍、访谈老人、搜集民间故事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村庄的历史资料。不仅要关注村庄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还要留意那些反映村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民间习俗、传统工艺,确保村志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突出村庄特色与优势。突出村庄特色与优势是提升村志价值和吸引力的关键。三里不同俗,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村庄风俗,关键是看主编怎么挖掘。编修时应该多与村中老人座谈,充分挖掘村庄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独特资源,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生动的事例,展现村庄的独特魅力。

结合现代村民生活。结合现代村民生活意味着村志编修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记录历史,还要反映当代村民的生活现状。这包括村民的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文化娱乐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展现村庄的发展变化和村民的生活进步。

保持语言的地域特色。保持语言的地域特色是村志编修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编修时应尽量使用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保留方言、俗语、谚语等地域文化元素,既能增加村志的可读性,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体现村民智慧与贡献。在记录村庄历史和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关注那些为村庄发展作出贡献的村民,包括他们的创新实践、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以彰显村民的智慧和力量。

注重村民参与和反馈。在编修过程中,要鼓励村民提供资料、分享故事、提出建议,并在编修完成后征求村民的反馈,以便及时修正和完善村志内容。要建立村民参与机制,让村民成为村志编修的积极参与者。可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了解村民对村志编修的看法和需求。通过意见征集,可及时调整编修方向,使村志更加符合村民的期待。

(二)内容宜细宜土

村志内容,不仅要全面,写出村庄的自然历史、人口姓氏、经济、政治、社会事业、文化、风俗和人物,还要写出发展,写出时代进步。同时,村志内容要向“细”里写,向“土”里寻,真正写出乡土味、泥土香。

细节决定成败,对一部村志而言同样适用。只写全局、写大面,哪个村志都能抄都能用,就好比只写了表层,你要拳拳到肉、针针见血,要写到肉里去、写到血里去,写到神医扁鹊所说的腠理,要有血有肉有末梢,见人见事见细节。只有细节才是真正属于你这个村的。

1.乡村景物。

记录村庄的基本面貌,包括田园风光、自然环境、街巷胡同、房屋建筑等。

(1)田园风光。细致描绘村庄的田园景色,按。照四季的变化来写。春天,描述田野里麦苗返青的景象,村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孩子在田野里奔跑嬉戏,放风筝的画面。夏天,写荷塘里荷花盛开,村民在树荫下乘凉,谈论着农事和家常,描绘村民在池塘种藕养鱼、夏天儿童洗澡、水边用棒槌洗衣服的动人场景。

(2)建筑特色。记录村庄建筑的特点和历史变迁。详细描写村里老宅子的建筑风格,描述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和新材料房子的对比,如老式的土坯房,可记录它的建筑结构(墙体是如何用土坯砌成的,屋顶的大梁是用什么木材)、内部布局(堂屋的功能,卧室和厨房的位置关系)。对于新建的砖瓦房或者楼房,记录建筑材料的进步、设计理念的变化。

2.村庄习俗。

村庄习俗反映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要关注村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这些内容最能体现村庄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关怀。同时,也要记录村民的老地名、节日庆典、传统习俗、古建筑、文物、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展现村庄的文化多样性,折射村庄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1)衣食住行。

服饰.详细记录村民不同时期的穿着打扮。例如,过去村民自己织布做衣,描述土布的制作过程,从棉花采摘、弹棉花、纺线、织布,到裁剪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服装款式,像传统的对襟、大裆裤等。讲述不同场合(如劳作时、节日期间、婚丧嫁娶)、不同时代的穿着差异和风格变化,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男人穿中山装,20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海魂衫,以及现在的牛仔裤、T恤等,通过这些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记录村民日常的饮食习惯。比如,过去村民一日三餐的主食构成,是以粗粮为主还是有一定比例的细粮,每餐的配菜是自家种植的蔬菜,还是会有一些简单的腌制食品,可有选择性地记录一种腌菜的制作过程,比如北方人常做的一种“饲闹咸菜”,是用黄豆、萝卜等物品像做臭豆腐一样腐制而成,吃起来黏黏的、糯糯的、香香的、咸咸的。记录村民在在红白喜事、节日庆典上的酒菜安排,如何从“豆腐皮,长果仁,伺候一般人儿”,到前几年酒席上的八仙桌“四四到地”,再到现在的十人圆桌十四菜两汤碗。也可提及村里的饮食禁忌和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比如不能把筷子竖着插在馒头上。

居住。对于老宅子,比如北方的四合院,讲述堂屋、卧室、厨房等各个房间的布局和功能陈设。现代房屋部分,重点记述房屋装修风格的追求,如喜欢明亮的色彩、现代化的设施等。

出行。回忆过去村民的出行方式,如步行、坐牛车、骑自行车,迎亲交通工具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夏天暴雨时,我们村的迎亲队伍进不了村,借了一只小船划船进的村。描述村里的道路状况变化,从泥泞的小路到宽阔的水泥路或柏油路,赶上修路的时候拍摄对比照片。还可以记录村民出行的目的,比如过去主要是赶集、走亲戚,现在可能增加了到城里打工、旅游等出行需求。

(2)节庆习俗。

传统节日习俗。对于村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五月十三、七月十五、中秋节、十月一、腊八等,详细记录庆祝的完整过程。以春节为例,从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再到集上“请”灶王爷开始,描述村民们如何打扫房屋、准备年货,到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的场景。着重刻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像年三十请“家堂”、年初二送“家堂”、二月二龙抬头撒灰打囤、饺子里包硬币、近几年兴起的发压岁钱等。

婚丧嫁娶习俗。详细记载村里婚丧嫁娶的仪式流程和其中的细节。婚事方面,从20世纪的小见面、大见面、换庚帖、结婚查男方家具“腿”数、“三金一木(踏)一栋楼”(开始时兴济南产的木兰摩托车、后来改成踏板摩托车)、万里挑一万里挑七或论斤称的彩礼钱等。丧事方面,记录丧葬习俗的流程、邻居的角色安排。比如齐河县一个村有一种四服之外的穿红孝,寓意老人多子多孙,四服、四世同堂,是为喜丧。

(3)传统娱乐活动。

记录村里各种戏曲、娱乐庆典活动,如地方戏、秧歌队、广场舞、锣鼓队等。描述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戏的场景,包括戏台的搭建、演员的服饰和妆容、演出的剧目内容,比如谁演的黄世仁形像好,谁演的杨白劳唱腔好。对于民间歌舞,如秧歌、花鼓等,记录其舞蹈动作特点、表演场合(通常是在春节等节日期间),以及各个时代村民参与表演的人员和盛况。

如游戏与竞技,详细介绍村里的传统游戏,像捉迷藏、跳房子、打尜尜等。记录这些游戏的规则、玩法和参与人群,例如孩子们在放学后或者农闲时在打谷场上玩游戏的欢乐场景。有些村庄有独特的棋类游戏(如四子棋、赶牛角、憋死棋等),村志可记录游戏规则、棋盘的制作方法(用什么木材,由谁制作)和游戏在村民社交中的作用(是农闲时村民在大树下聚会的主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等)。对于竞技活动,如掰手腕、拔河、抗拐等,讲述比赛的组织形式,以及这些活动背后蕴藏的小故事。

(4)生活细节。

详细记录村民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前几年村民每年养一头猪,过年杀掉分肉,村志可记录杀猪的过程以及分肉时的热闹场景。又如村里打第一口机井时,人山人海的场景和分田到户时的喜悦景象等。

(5)非遗景物。

古建筑、文物、特色农产品、手工技艺、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中涉及的人物、故事、产品细节,都要详细记述,这些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和精神。

3.展现时代变化。

村庄的经济结构、主要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可衡量村庄的发展水平,展现村庄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如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记录从传统的牛耕、人种到使用机械化农具的过程。讲述村民第一次看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时的惊讶和好奇,以及这些农机具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比如,第一台收割机进了我村的时候,想选一块种植质量差的地块做示范,免费收割,但这块地的村民还怕收割掉粒,浪费粮食,最终没有让用。又如种植养殖技术更新,详细介绍新的种植技术,如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记录村民学习这些技术的过程,包括参加培训等。对于养殖方面,记录从在院子里散养家禽家畜、遍地粪便,到现在规模化养殖的转变。

文化活动下乡。记录村庄立集赶会时的活动,和文化部门组织的送电影下乡、文艺演出下乡等活动。对于戏曲节目的期盼,对于演员表演的评价,以及这些活动为乡村文化生活带来的新气息。

融入现代基因。记录电影进村时的热闹场景,对不同题材电影(如农村题材、战争题材)的喜爱程度,前几天浙江象山县史志办的邵鹏主任还在村史村志论坛里展出了他搜集的上世纪播放的电影名称一览表。电视在村里普及后村民们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如武打剧、抗日剧、港台言情剧、动画片、综艺节目、新闻等。讲述村民们聚在一起看电视讨论剧情的场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记录村里年轻人使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短视频、进行网络社交的情况。

4.丰富人物故事。

(1)名人传记与传说。人物故事部分,首先要收集和整理村庄历史上的名人传记,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贡献和影响。此外,村庄的传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各村都有一些大力士、聪明人等故事传说,这些传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朴素的道德观念,对村民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2)先进典型与榜样力量。先进典型与榜样人物,可能是勤劳致富的模范,也可能是科技创新的先锋、社会公益的积极参与者等,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励村民,传递正能量。

(3)村庄变迁见证者。村庄老人大部分都是村庄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回忆他们祖父时代开始,能够反映一个村上百年的变迁,为村庄的发展历程提供珍贵的见证。这些见证者的口述历史和回忆录是编修村志的重要素材。

(4)普通村民生活点滴。在人物故事中,普通村民的生活点滴同样值得关注。通过深入挖掘记录村民的日常生活小故事,可展现村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让村庄的历史更加生动和贴近实际。这些故事可以来源于村民口述、日记、照片等多种形式。我在《大刘庄志》中常常是以事系人,比如写村中游戏象棋,就写某某人下的好,还放上他们下棋的照片;写村庄的树木,我就到处拍摄稀有的、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树木,并且把主家老人一块拍上照片。写到年轻人从赤手空拳打工,到成立企业,不仅写他现在企业的繁荣规模,还写他创业的艰辛,让后代看到后明白勤劳吃苦才是创业成功的基础。

(5)特殊贡献人员。记录那些在村庄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例如,有村民带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并获得成功,村志可详细记录他引进品种的过程(从哪里得知这个品种,如何克服困难引进种子)、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如何解决病虫害问题)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使村里的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多少,村民收入增加了多少)。

(6)家庭家族故事。在征得同意后,可适当记录某个有代表性的家庭或家族的时代故事,收录反映时代变化的照片,讲述他们如何在村里扎根,通过辛勤劳作、互帮互助,展示人文情怀,使村志更有人情味。

(三)创新表现形式

1.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村志的编写风格要贴近口语化,适当记录方言和土语。

方言俗语记录。大量收集村庄里的方言词汇、俗语和口头禅。在记录方言词汇时,要标注读音、解释含义,并且用例句展示用法。例如,某个方言词汇可能是形容一个人很精明,例句可以是“他这人‘门儿精’,做买卖从来不吃亏”。对于俗语,可详细解释其来源和使用场景,像“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样的气象俗语,记录村民们是如何根据这些俗语来安排农事或者出行的。

方言俗语融入。在适当的地方融入当地的方言词汇和俗语。在描述村民劳动场景或者人物性格特点时使用这些方言俗语,能让村志更具地方特色,也让村民读起来更有亲切感。对于方言词汇,还可进行简单的注释。例如,当地如果把“玉米”称为“棒子”,村志在第一次出现这个词汇时可注释“‘棒子’是本地对玉米的俗称”,这样既保留方言的原汁原味,又能让外地人或者后代子孙更好地理解。

也可以用散文或诗歌来编修部分篇章,增加村志的语言特色。比如,以散文化的笔触细致地描写村庄的老槐树、池塘;也可以以诗歌化的语言总结某些事物,比如山东菏泽曹恒顺老师主编的《曹口村志》中有一节专门的诗歌《曹口吟》,有1800多字;我们齐河县胡官屯镇的郑官村,有位村民宋曰生做打油诗出口成章,我就告诉他《曹口吟》的例子,让他村庄的情况都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大受鼓舞,写出来了《郑官颂》有70句、980字,现在还在继续补充当中。

2.照片多多益善。

多收录村庄影像照片,比如麦收、秋收、雪后村庄以及村庄航拍等,以唤起村民们美好的回忆;注重记述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在拍摄村庄景物或事件时,多让村民进入镜头,如村头洗菜、放羊归来、村民娱乐、下棋打球等日常场景;在附录中收录全村的全家福照片,以及老人、儿童的笑脸等。

3.增加口述历史。

对民间艺术、好人访谈、非遗传承、事件纪实等,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形成“口述入志”,制作相关视频或音频,展现社会变迁,记录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丰富志书的体裁和表现形式。

4.融入数字媒体。

数字化记录,将娱乐项目、重大事件、村庄概况等制作成视频或音频,在村志中收录二维码,留存记忆,丰富志书内容。印刷出版时制作电子书,方便村志保存到手机。

方言的发言与普通话不太一样,只是文字记录到村志中,别人也不了解,最好找当地的村民录个音频或视频,收录到村志中。

还可创作村歌,上周“村史村志论坛”授课时,颜越虎老师也说过白沙村就创作了两首歌曲,一首是村歌,一首是村歌故事;河北衡水刘雅林先生也发过一个河头村的村歌。我建议,村歌不光要把谱曲收录到志书中,最好还要村民有随时随地歌唱的视频,随意地浅吟低唱的形式效果应该更好,录个老人、小孩等多个村民唱村歌的场景。

5.融入时代元素。

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编修时应充分考虑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地方的发展规划,比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将这些内容融入村志中,展现村庄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的新发展。

创新编修形式与内容。适当突破传统编修模式,尝试图文并茂、多媒体融合等新的表现形式,同时注重内容的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发布村志内容,扩大村志的传播范围,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出版阶段将村志制作PDF(这是印刷之前编辑的顺手之举),最好是制作电子书,方便读者在手机微信中收藏、收看。

情感浓郁的题记

六、对普通村志编修工作的几点总结

(一)记录村情、乡愁是编修村志的直接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的村庄在大量消失;随着时间推移,老人在不断地离开,最后一代传统农民将彻底消失。在“村落终结时代”,“真实记录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为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村庄留下永久的文化记忆,是时代赋予方志人的历史使命。”2022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修订)》明确提出:“编修村志是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2022年8月,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编修村志,留住乡音、乡风、乡思,保留乡土文化记忆、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历史智慧、厚植文化根基,让百姓记得住乡愁,成为当前摆在我们这一代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服务乡村振兴是编修村志的最终目的

村志“乡土气息浓厚,文化意蕴悠长,内容全面翔实,可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有益的历史借鉴。”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村志要全面详实记录民间传说、乡规民约、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手工技艺等内容,深入挖掘、全面构建起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三)村“两委”支持是编修村志的最大保证。

村两委作为我国最基层村庄的代表,更是全体村民的主心骨。村志是一个村的“官书”,村志编修工作只有得到村两委班子大力支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干部带头,村民加油。”在《大刘庄志》编修工作中,村两委成员大力支持并全力配合,不仅帮助宣传村志的意义,而且主动完成本家族的供稿任务;在村志编修每个关键环节,村两委领导都靠上服务,安排各小组长去执行,或主持召开由党员、干部或村民代表参加的专题座谈会。

(四)村民的热情是编修村志的最大动力

一般来说,志书编修工作是清苦工作,志书编修人员要坐得住“冷板凳”。但这种情况,在《大刘庄志》编修工作中却根本不存在。经过我种种形式的宣传发动,编修村志、留住乡愁成为全村人的共识,在村的老人纷纷提供资料和线索,在外的工作人员踊跃捐款,有车的人员主动提供车辆,各位村民纷纷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线索,大大丰富了村志内容,加快了村志编修进度。我每次回村收集资料,都会受到很多村民热情邀请,“进百家门、吃百家饭”成了我的真实写照,硬是把“冷板凳”坐成了“暖椅子”“热炕头”。

(五)众手成志是编修村志的必经渠道

村志是综合性的地情书,时间跨度大,涉及很多行业,需全村甚至全乡镇、县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众多人员直接参加或间接参与,或直接写稿,或参加审核,或协助提供相关资料,或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通力协作和辛勤劳动,才能最后完成一部志书。在《大刘庄志》编修过程中,成立了22人的编纂委员会,固定了8人的编辑队伍,有8位在外工作人员帮助提供车辆搜集资料,有8位编辑、7位村民小组组长和12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搜集资料,有近300户村民联系在外亲属提供全家福照片或个人资料,9位现任或曾任村两委成员以及8位关心支持村志事业的乡贤、教师、在外工作人员多次审核稿件,全体村民在手机上多次参与修改审核村志PDF稿。在开始我也说了,我先后邀请了10余位方志专家进行评审,真正做到了众人修志、众人成志、众人审志。

(六)热爱家乡是村志写“活”的关键因素

媳妇说我为村志着魔了,确实“不疯魔,不成活”。为编修好自己家乡的村志,我放弃了近四年多陪妻伴女的时光,每到周末就在妻女不舍的眼神中驱车回家搜集资料。每次都是把车往自己家的大门口一放就走,我年迈的父母甚至不知自己的儿子已经回家了,直到在大门口看到我的车才知道我又回来编村志了,我有时甚至连家都不回直接去找人采访。前面说了村志前言或贯穿全书的诗歌,都是我在梦中有感形成的,“心有村志千千结,千辛万苦志始成。”一部村志,小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要想写活、写好,只有心中有爱,心中有乡愁,时刻把村志放在心中,才会愈改愈活、愈改愈精。唯有真正热爱你的家乡,才能为村志奉献你全部的编修热情,才会有那么多的村民理解你,才会有蕴含着大爱的、有温度的村志来回报你。

(七)“土洋结合”是编修成功的必经之路

记得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莫艳梅老师总结过,好像其他的修志专家也说过,村志一般有三种编修方式。一是本村人自己修编,优点是对村志情况比较熟悉,但修志专业水平较低。二是聘请专业公司或当地文化人负责编写,村内设资料提供组。优点是公司化运作推进快,史志专业较规范,缺点是有些资料深挖不够,过于追求速度、讲经济效益;请作家或文人主编,又对体例掌握及语言表述上有些生疏,清代方志大家章学诚曾说过:“文人不可与修志焉”。三是聘请专家领衔并全程参与编修,村内安排资料收集,由主笔负责统编。我在史志系统耕耘多年,熟悉村志体例和文笔风格,有了我这位“土专家”主笔,再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有利于《大刘庄志》在体例、篇目、史实、语言、政治性等都达到或符合志书的规范标准。上周颜越虎老师在授课时也说了,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听了该村村志编修方法介绍后,形象地说:“农民搜集资料,专家当主编,‘土洋’一结合,村志成书了。看来,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路走得很好嘛!”

(八)创新形式是普通村志的编修方向

普通村庄,没有厚重的历史,没有感人的事迹,如何才能修好村志?《大刘庄志》从视频、家谱、人人、感情“四入志”等着手,拍视频、修家谱、为普通村民写简介“树碑立传”,征集全家福照片,通过诗歌与散文描绘,将浓浓的乡愁巧妙地融入其中,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的热情,唤醒了远方游子心底的那一抹柔情与思念;村志出版时制作电子书,将二维码置于封底,有助于村志的传播。以上种种形式,创新了体裁,丰富了语言,扩展了内容,加深了内涵,改变了形式,使村志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农家炕头”和“田间地头”,而且也为其他的传统、普通村庄编修村志工作探索了经验、提供了思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全国方志界都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和推动。

上周主讲的浙江颜越虎老师在其《白沙村志》序言中提到,全国著名方志大家魏桥先生曾说过:“修志要合格又要不拘一格”。他还指出:“首轮修志经历20余年,至今尚无法确定那一种体例、那一种方案为最佳模式。这种无法定于一尊的做法,是好事并不是坏事。因为修志尚在进行,还可以继续进行探索,以便不断比较形成各种可行的合理的方案。”“要鼓励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善于变革方志体例。”

2023年2月,时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在《回望“典籍里的中国”,走进“方志里的中国”》中说:“为国存史,为民修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和人民赋予地方志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志工作者无上的自豪与荣耀。”

在这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方志人拿起手中的笔,以“村志”这个独特的平台和体裁,通过视频、家谱、人人、感情、口述、调查、方言、数字、媒体等“多入村志”,达到承载更多的乡思、乡愁,再现更多的乡音、乡风,重温亲切的家乡气、浓浓的家乡情,让融汇着记忆中最真最美的乡愁画卷跃然纸上,让普通村庄也能修出一部精彩的、村民喜欢的家乡书,让村志走入更多村民的“农家炕头”和“田间地头”,为赓续乡村文脉、留住乡音乡愁提供来自我们方志人独特的“志”力支持。

寒来暑往四载间,村志家谱铸华篇。

今凭网络传佳讯,愿化繁星照远川。

尊敬的钱茂伟教授和今天到场的各位专家老师、各位同仁,以上就是我为家乡修志4年的一点小感受,初步的想法就是摆脱志书常见固化思维定式,但有些做法和想法可能还略显稚嫩和青涩,但我终归是在实践的摸索和创新上走出了一步。

《大刘庄志》二维码(电子书)

钱教授今天给了我两小时的时间,但我还觉得时间不够。方志实践永无止境,方志理论交流与探讨永远不会停步,有益的观点交流与火花碰撞,会更能促进我们包括村志编纂在内的地方志工作。欢迎各位记下我手机号(18266188176),随时对我批评指正,向我传经送宝。

欢迎各位到好客山东、美丽齐河做客!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

来源:新越绝书

来源: 新越绝书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