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编修】村志的编写||王复兴
村志的编写
王复兴
提 要:村志是最基层的志书。编修村志,记载地域文化和乡村历史,留住乡情,抢救乡村历史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编修村志的文字资料较少,因而要重视通过考察和调查收集实物资料,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约请写回忆录收集口头资料。村志主要内容包含村庄状况、村民生活、家谱世系等。将家谱内容记入村志,志谱合一,是新修村志的创新。村志篇目应根据村庄的具事物来设计,类目划分不可过细,标题涵义不可过大。村志的结构体式主要有章节体(又分为大编体和小编体)和条目体,鉴于村庄事物较简,故采用大编体较适宜。编修村志要注重微观记述,记事、记人、记物要尽量具体、详细、深入。编修村志要与全国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相合。
关键词:地方志 村志 家谱 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和现状的志书。古代已有村志,但数量少;与府、州、县志官修不同,村志为私修。据《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记载,现存最早的手抄本村志是清顺治初年间编写的《庉村志》,庉村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县二十都。现存最早的刻印本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郎遂编写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首轮新方志编修中,村志编修未列入政府规划,但全国各地许多村庄自发修志,数量大大超过旧村志,仅山东省就有数百种。与旧时全是个人修纂不同,绝大多数是由村委会主持,少部分为个人编修。布置二轮修志时,村志和乡镇志、部门志、行业志、专志等仍未列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持制定的国家规划,但地方上编修村志的积极性很高,一个编修村志的热潮正自下而上发展起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在2007年完成区志和“镇镇修志”之后,史志工作重心转向全面实施“村村修志”工程。一些县的方志部门也在本县范围内主动组织编修村志或村庄简志。山东、山西、湖南、陕西等省发文组织和引导编修乡村志或村庄简志。在此形势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也将村志编修列入议事日程。2014年4月19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国社科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报告中指出:“乡镇志、村志编修方兴未艾,累计出版4000多部。”(1)到2015年10月底,累计出版4500多部。(2)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25日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明确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3)编修村志正式列入国家规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明确要求:“要结合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地方志包括部门志、行业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行政督察等手段,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批准出版等制度,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系列精品佳志。”(4)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方志机构和方志工作者要重视对村志编修的研究和指导,切实提高村志的质量。
一、编修村志的意义
(一)记载地域文化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种要素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县志在一定程度上记载和反映了地域文化。但从总体上说,县志记事基本上是从宏观角度或中观角度,对地域文化的记载和反映欠缺具体和详细。而村志仅记一村范围的事物,它能具体而微地记载和反映本乡本土的地域文化,如地理环境、风景名胜、传统产业、生产工具、生产技艺、传统工艺、土特产品、民族风情、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异闻传说、歌谣谚语、村规民约、传统艺术等,为地域文化研究,进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积累起丰富资料。民国时期致力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5)村志是记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都编修出高质量的村志,将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其意义和价值将是非常巨大的。
(二)记载村庄历史
村庄是组成祖国大家庭的细胞,是由居民、住所及其周围的土地构成的,是随着农耕的兴起和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每个村庄都有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关于村庄建立、历朝历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家族的兴旺或衰败、村庄名人和他的故事、轶闻趣事等,历来都是口头流传的。今天编修村志,就要把村庄的历史用文字记载下来,传之后世。写新中国建立前,要记下村庄的形成和演变、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那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写新中国建立后,要记下村庄环境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所走过的道路,村民吃、穿、住、行、用以及教育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特别要注重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与国史注重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不同,村庄历史注重一村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故事,记载更具体、详细、深刻。毛泽东曾说:“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历史——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基础。”村志记载村庄历史,为国史研究积累起丰富的鲜活资料。
(三)留住乡情
乡情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思念之情。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村庄,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久而久之,对故乡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依恋。故乡的山山水水、道路街巷、庭院老屋、一草一木,甚至连村庄的空气气息,都深深地印在脑核里。特别是当离开故乡到外地工作的时候,那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魂牵梦绕,挥之不去,且愈久愈烈。村志将村庄的一切记录下来,手捧村志,看到村志记载的那些熟悉的事物,就像回到故乡一样,对思乡情绪是莫大的慰藉。特别是今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村落消失了,村庄的人们永远不可能再回去,永远不可能再看到村内那你熟悉的一切,编写村志,全方位记下村庄面貌,是留住乡情的最佳方式。
(四)抢救乡村历史文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也迅速推进,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村庄的消失,而且其速度是迅猛的。“从1985年到2001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村落的个数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940617个锐减到709257个。仅2001年一年,中国那些延续了数千年的村落,就比2000年减少了25458个,平均每天减少约70。”(6)许多村落连名称也没有留下来。经过数百年至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甚至会随着村落的消失而消亡。有形文化方面,那些古老的具有地方特色或者是曾产生过世代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的街巷,具有明清风格或当地特点的院落建筑,承载着宗族历史的宗祠和家庙,寄托着村民信仰或迷信的庙宇,陪伴了一代代村民的古碾老井,以及街边村傍的老槐古柏,都随着村庄拆迁的烟尘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形文化方面,随着村庄变成楼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农业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谋生手段等的改变,农耕时代长期延续下来的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生活习惯、乡土文化逐渐消亡。在这大变革的时代,许多村落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留住乡村历史文化的方法只能是用文字和图照等将其记载下来,编写村志就是最好的形式。方志工作者有了用武之地。抢救乡村历史文化刻不容缓,趁其未消失之前将其记入村志,是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将证明,这批村志在“存史、资治、教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五)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的战略措施,要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编修村志正是综合性的文化建设工程。村志是一村的百科全书,全面记载了本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青年人能从中了解前辈创业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广大村民从村志记载的本村新旧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更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由于村志记载的是自己经历的或前辈经历的事,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印象特别深刻,更能激发起村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所以说,村志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好教材。村志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本村的巨大变化,能增强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全体村民更加紧密地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
二、村志资料收集
编修村志所用的资料,同编修省、市、县志一样,可分为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三类;不同的是,关于村庄的文字资料很少,所以编修村志应更重视实物资料特别是口头资料。
(一)文字资料
收集文字资料可从查阅档案入手,先查阅村委会和乡镇档案室的档案,再到有关部门去查阅档案。如:到乡镇财政所收集财务收支和税赋方面的资料;到土管所收集有关土地数量和征用等方面的资料;到武装部收集征兵参军方面的资料;到教育局和有关学校收集在校生和升学方面的资料;到派出所收集户口、人口方面的资料。还要查阅书籍报刊,比如收集地理、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等方面资料可查阅市、县志书和年鉴等;收集姓氏人口、家族历史、历史人物的资料可查阅家谱族谱;收集领导任到本村视察等资料可查阅报刊。收集文字资料主要在本地,必要时也需到外地。山东省菏泽市《曹口村志》的编写者,“对曹口历史上17次大的自然灾害,逐一与市县有关志书对照,并到北京‘青铜甬道’核查,仔细阅读1415-1949年535年间的资料。……条条有出处,件件有着落……。”(7)文字资料还有本村各时期的工作总结、村规民约、古碑文、旧时日记、信件、与村庄有关的诗词楹联、个人著述及手稿、“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底稿、油印传单和小报、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总结等。
(二)实物资料
有关村庄的文献资料有限,编修村志要下大气力收集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编志伊始,村委会要印发给村民的公开信,通报修志事宜,号召村民提供修志资料。实物资料包括传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旧时商铺的账簿、家庭收支账簿、旧时的田契、房契、分书(分家时分割土地、家产的证明文字)、20世纪50-70年代的土地证、房产证、户口本、结婚证、各种荣誉证书、有关村民、事件、村貌的老照片,计划经济年代的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煤票及各种生活日用品票,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代社员劳动记分册、生产队的各种账簿、年终分配方案、财务报表、集体土地和财务登记表、土地承包责任书、缴公粮的单据、出售农产品的发票等。凡是和村庄历史、人物事件有关的实物资料都在征集之列。所有实物资料都要登记、整理,由专人管理,妥善保存。
(三)口头资料
关于村庄的起源和发展,诸姓的迁入和繁衍,本村的名人事迹和重要事件,村风民俗、生活习惯,奇闻异事、传说故事、童谣民歌以及建国以来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大炼钢铁、“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业学大寨、评工记分、包产到户等,大多没有文字记载,而是保存在村民的记忆中。这些资料是编修村志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重要的,那就需要从村民记忆中挖掘。采取的方式有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约请撰写回忆录等。
座谈会可分次召开,每次座谈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内容确定约请人员,人员不可太多,每次座谈大约10人左右。要预先告知约请人员会期和座谈内容。组织者可根据编志需要设计座谈内容,一般说座谈内容可包含以下诸项:村庄起源、姓氏由来、人口变迁、村情风貌、环境变化、社会状况、战争影响、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政治运动、人物活动、重要事件、奇闻异事等。座谈会的优长之处是,对村人村事特别是重要日期的回忆,大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会使资料更全面、更准确。年老体弱不便参加座谈会和某重大事件在外地的知情者等,可预约访谈。座谈会和个人访谈要作好记录,最好能录音或录像,整理成文字后要经本人审阅签字。本村的老干部、老村民,亲身参加或经历了本村的重要事件或活动,可请他们撰写有关事件或活动的回忆录。收集与各家各户有关的资料,可印发《家庭情况调查表》,让各家各户填写。使用口头资料要注重鉴别核实,能有文字资料核实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相关文字记载,也要有两个以上的人提供的资料互相印证,确保准确无误才可使用。道听途说或未经鉴别核实的资料绝不能收入志书。了解过去村情的老人越来越少了,随着这一辈老人的去世,关于村庄的历史资料将更难收集。认识到保存在老人记忆中的资料的宝贵和重要,就要尽早去收集。
还要注重实地考察。一村范围小,本村人对本村事物又很熟悉,只要还存在的,进行考察并不困难,而且能得到准确的资料。如村周环境、建筑和其他实物,街巷、宅基等都可进行考察。可借助测量、绘图、照相等手段。
三、村志主要内容
村志要记载村庄的方方面面,内容很丰富,最主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村庄状况
村志完整、全面、清楚地记载村庄的基本面貌,使人看后能知晓该村庄是个什么样子。大致应记载以下诸项:村周环境,从远处说是相邻的村庄,或者山丘、河流、水湾、树林、道路等,从近处说是紧靠村庄的小桥、流水、沟渠、围墙、树木、园林、窑场、土坡等。街巷胡同,叫什么名,住户分布,可绘制示意图,如不同时期差别较大,也可按时期绘制多张图。房屋建筑,各种样式,所用材料,外部形状,内部结构,可绘图标示,或选用照片。农村房屋形式仅建国后就多次变化,可分时期记载。各家各户院落布局。若街傍有水井,要写明位置、井深、水深、水质及提水工具。若街上有古树,要写明名称、树龄及生长情况。村头庙宇,记载初建朝代,建筑规模、样式、内部设计,所祠何神,碑刻及松柏等。若村内有小庙,要记位置和所祀何神等。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旧村之外盖新居,形成新村。村志对旧村、新村都要记载。土地,记各地块名称、面积,全村土地总面积,人均土地数,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宅基地占有量变化情况,可列表。建国后村自治和生产组织沿革。各主要时期姓氏和户数、人口数分年龄段统计,可列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种类、种植方法、产量及效益等的变化。家畜、家禽养殖。集体生产的结束。若村庄已消失,记消失时间及动迁情况。能工巧匠及各类典型人物。重要事件。设置各重要时期的村庄平面图。
(二)村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贫困村民糠菜半年粮,不得温饱,遇到灾荒,乞讨要饭,甚至卖儿卖女,这是笼统记载。村志要通过具体事实(包括典型个例),写出当时村民的贫穷程度和状况。新中国建立到现在,要通过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变化,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从解放前到建国初,村民都是单干,即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从1954年农村开始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进行集体生产,后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一个行政村是一个生产大队,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队(大的自然村划分为几个生产队)。生产队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一个生产队的村民一起劳动,生产的粮食除去公粮、销售粮、饲料、种子外,按人和工分分配,收入按工分分配,多劳多得。据了解,正当年的男整劳力,劳动一天挣10分工,称一个工;正当年的女整劳力,劳动一天挣8分工;男女劳力根据年龄、体力等情况分为几个等级,每日所挣工分不同。一年四季都不闲,冬天不侍弄庄稼了,就深翻整地、修水利工程、积肥、搞副业等。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只在春节前后歇几天,“大跃进”时,大年初一就去干活。生产队生产的指挥者称队长,负责安排各个社员的活路。每天清晨,队长(或安排他人)敲钟(有的队是吹哨子),社员集中到固定地点,队长分配活络后大家到各自地点去干活。社员辛勤劳动一年,就盼望年终分红这一天(大多数队一年只分红一次)。村志要详细记载分红的整个过程,包括分配政策、分配方案、分配结果(可列表)等。据了解,有的地方一个工(即10分工)分红只有两三毛钱,能达到五六毛钱就不错了。一个劳力多的家庭能分到几百元就很满足了,一年的所有开支全靠它。还有一部分孩子多劳力少的家庭,辛辛苦苦劳动一年,连口粮钱都挣不够,还要欠生产队的,称透支户。农业体制改革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实现耕种收割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收入增加。种地不缴公粮,国家还给补贴。农村施行合作医疗制度,住院最高可报销85%。村志按此顺序记载下来,村民在各时期的生活状况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新旧社会两重天”和“村民生活逐步提高”的结论也就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了。
(三)家谱世系
编修方志、谱谍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都有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独特甚至独有的文化现象。谱谍的社会功能与方志类似。早在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就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8)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掀起修志热潮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台湾、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历史上,方志、家谱都是分别编写,近年来在村志编修中,出现了二者融合的趋势,家谱世系成为村志的重要内容。1987年编浙江省永康县《官川村志》,除设置主姓胡氏族谱外,还设有其他姓氏支流世系,记载了本村其他姓氏的谱系,并设有官川村各姓氏列传。1994年编永康县《河头村志》设村民世系表,从主姓吕氏到只有一户的贾氏,不分男女,人人入谱。山东省荣成市《阴亮村志》设置村志篇、族谱篇、传记篇三大部分。(9)这是村志内容在现实形势下的创新,对开拓村志记述范围、拉近村志与全体村民的关系、提高村志的利用价值,都有积极意义。村志记载家族世系有以下三种模式。
1.设置家族世系章
下分两节。第一节姓氏族派:姓氏概况目,记述各姓的由来和历史变化,以下每姓为一目记其族派源流及何时迁入本村。一世祖姓名及以后世系,用牵丝画图形式理清每位村民属何代何辈以及同代同辈有何人。第二节户籍与户主身世:每户列一表,记村志下限年份家庭成员情况,横向栏目有住宅门牌、家庭成员姓名、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出生年月日、工作及其他等;竖向设渊源身世栏目,对每户户主的世系身世进行追溯,弄清每个家庭的来龙去脉,主要记述户主的祖父、父亲姓名、职业、主要业绩、祖宗历代有何名人、有何功绩等,并记述户主本人的主要经历、专长、与本村的特殊关系及影响、人望等。这部分就像广义的人物志,是对村志人物传和人物录的延伸和补充。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采用这一模式。
2.诸姓村民章设姓氏谱系节
此章还设有人口结构节和计划生育节。先概述建村以来姓氏变化情况,列表记村志下限年份各姓户数和人数。接着分姓记载由来和发展历史。各姓氏支派按辈记姓名,从左向右排列,同辈自上而下排列,男性名下记妻名,括号内注娘家村名,女儿已出嫁的括号内注婆家村名。村志设人物章,下分人物传、人物简介、人名录。姓氏谱系节不介绍人物。山东省青岛市《金家岭村志》(10)采用这一模式。
3.设家族史章
每一姓氏宗派设一××家族史纪略,记载家族由来、家族迁徙过程、家族人物、家庭子女、女性出嫁情况等。家族人物是家族纪略中最主要部分,不论男女,凡对本村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如农业生产、副业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组织领导者,
能工巧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社会新风代表人物,在外工作有成绩者等,凡有可记之处的,都记载其事迹。其他成员也记载姓名、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和子女情况。人物事迹都记在家族史章,村志不另设人物传部分。后列××家族繁衍脉络示意图,用牵线法绘制,按辈分列出自建村至志书下限所有家族成员姓名,标明各成员间的辈分关系、血缘远近。每个家族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家族人员合影照片。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临河村志》(11)采用这一模式。
四、村志篇目设计
(一)设计村志篇目的原则
村志既然是志,无疑应遵循方志设计篇目的共性原则,如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目),先横后纵,横排纵述。但由于村庄辖域小、人口少、事务杂,在记述内容和篇幅方面,村志和县、区志差别很大,所以村志不能机械地模仿县、区志篇目。村与村在辖域、人口、事务、特点等方面差别也很大,所以也不宜照抄别村的篇目。内容决定形式,村志的篇目应根据本村的具体事物来设计,从实际出发,以方便对村情的记载。要做到有什么写什么,不要一味求全,本村未有的事物不列类目,虽有但没有多少内容可写的,可适当合并。要注重综合,门类划分不可过细,除应记载的内容较多的大村外,一般宜设两三个层次。本村独有或具有本村特点的事物,可用提级升格法单设章节。标题概念要与本村事物正好相合,不可因盲目模仿县志标题而造成概念函义过大。如:本村只有纺纱、织布等传统手工业,用“工业”作标题显然欠妥,可写作“手工业”;军事方面,如果本村只有征兵和民兵训练两项,用“军事”作标题显然“帽子”过大,可改为“兵事”或直接写作“征兵、民兵”;农家多养鸡、养猪,有的还养羊、养牛等,标题可写作“饲养业”,若用“畜牧业”作标题就过大了。
(二)村志篇目的结构体式
1.章节体
省、市、县志多用章节体,村志也宜用章节体。可设置编、章、节或章、节、目等层次,各层次间是严密的统辖关系,反映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层次。章节体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体现出志书结构的形式美和系统性、整体性。村志的章节体又可分为大编体和小编体。
(1)大编体
大编、小编是按第一个层次上类目划分的多少区分的。一般说村志记述的地域范围小、内容少,设计篇目宜于适当综合设大编。大编体虽增加了一个层次,但第二个层次章安排起来较容易。需要注意的是各编的分量不要过于悬殊。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12)采用大编体,不过它不称编而称环,那是因为当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受奥运会五环旗的启发,而将村志篇目设计为五环。五环实际上就是五编。第一环天人,下设位置沿革、山岭溪渠、农田、土壤、气侯、居住环境、人口、计划生育、人物传、人物录等节。第二环产业,下设农业生态、木村加工、园地工业与村外厂场、农副产品与石材加工、饲养种植、林业绿化、道路运输、经商信贷、从务农到务工务商、村居建设、在外地购房建房、公共经济等节。第三环政俗,下设村行政组识、村务公开、中共村支部、村群众组织、民间节日、村民习俗、婚庆丧葬、拥军敬老、家庭新俗、世代民风等节。第四环世系,下设白沙自然村姓氏族派、水碓淤自然村姓氏族派、白沙自然村户籍及户主身世、水碓淤自然村户籍及户主身世等节。第五环文韵,下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出新、广播影视谱志编写、方言土语、胜迹、卫生医药、体育、文艺创作、作品选辑等节。另外,前有序、凡例,后有文献、大事年表、跋。
(2)小编体
有人认为,大编体多了一个层次编,而且是虚设,没有实际意义,不如去掉编这一层次,直接设章。这样以来,大致上说,大编体的第二个层次便成为了第一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类目多了,每个类目包含的事物少了,所以便称为小编体。小编体减少了一个层次,设置了多少分志看得很清楚,弱点是各分志从属的大类标示不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高山村志》(13)采用小编体,设21章:建置隶属、自然环境、人口、村庄建设、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财政收支、税务、金融、保险、邮电、人民生活、党政群团、军事、教育、文化艺术、名胜古迹、卫生、体育、旅游业、人物。前有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编后语。
2.条目体
条目体一般设类目和条目两个层次,根据需要也可在条目下设细目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设序号称编、卷、章等,第二、三个层次不设序号。条目是独立的编写单元,设置和删除都较方便,也便于编写和检索。条目体的弱点是难以反映事物间的联系,志书结构显得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山东省青岛市《金家岭村志》采用条目体,全志设十卷,卷下平列条目:卷一自然环境,下设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山脉丘陵、海岸滩涂、河流堤坝、土壤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相邻村庄、周边道路、岫山奇石等条目。卷二古村风貌,下设村庄渊源、氏族宗祠、镇水庵庙、大坝小坝、两河石桥、水库塘坝、石碾石磨、甜漤井水、古树名木、贞节石碑、改河治水等条目。卷三诸姓村民,下设人口结构、计划生育、姓氏谱系等条目。卷四党政兵事,下设隶属沿革、军寨兵营、中共组织、村级组织、兵事概略、民兵组织、参军入伍、妇女组织、青年组织、工会组织等条目。卷五经济综览,下设经济概述、农业耕地、农业设施、农业机具、庄稼种植、蔬菜种植、林果种植、草莓种植、科学种田、禽畜饲养、捕捞养殖、工商企业、房地产等条目。卷六社会民生,下设社区新貌、村民生计、居民生活、社会保障、赈灾扶贫、村民福利、物业管理、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商业配置、通信通讯、环保绿化等条目。卷七文教卫体,下设社区文化、民间娱乐、文化遗产、节庆彩车、教育概况、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成人教育、尊师重教、体育运动、金家岭国术馆、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尚德堂、档案信息等条目。卷八民俗民风,下设婚丧嫁娶、喜庆岁宴、时令节日、春节习俗、方言土语、儿歌童谣、游戏娱乐、禁忌避讳、迷信陋习、宗教信仰、社会新风等条目。卷九人物选介,下设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名录等条目。卷十志余,下设孟家湾的变迁、石屋门的传说、八仙布阵小岫区、鸣凤崮的传说、戏说《张郎休妻》、青岛老村庄、金家岭周边等条目。另外,前有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后有附录、编后记。(14)
上面收录了三种类型的村志篇目,不是要各村编写村志时简单模仿,而是为开拓修志者的思路,设计出适合本村实际的村志篇目;而且使村志编写者在选取内容时从上列类目受到启发,将本村所有应记事物都设类目置于篇目适当位置,避免遗漏。
五、村志写法的特点
村庄地域范围小,人口少,村志编写者或资料提供者是本村人,对村内人和事很熟悉,将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细节了解清楚,较易做到。与省、市、县志以宏观记述为主相比,村志要以微观记述为主,记事、记人、记物要尽量具体、详细、深入,只要有意义、有特点,不要放弃细微末节。这样才能留下他类志书所缺的个性资料。村志属于小志,这也决定了它要重视对细微之处的记载,将农村多姿多彩的面貌呈现出来。有些村志之所以不吸引人,就是因为编纂者没有抓住村志属小志这一特点,采取适合村志的写法,而是把村志当成县、市志来写,那样就使村志的资料价值大打折扣。所以编写村志时要重视资料的价值问题。第一,要注重记载他种志书不记、村志特有,特别是本村特有的事物,不能因其细微而舍弃。如建国前有些村除建有大的寺庙外还建有小庙:有的在大街边贴墙而建,有的建在街头门洞上方。较多的是关帝庙,样式、形制与大庙一样。这种小庙也能反映村民的信仰、迷信思想和祈盼生活安泰的愿望,所以记入村志也是有意义的。第二,村志所记,特别是上述内容,要写清楚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及结果,尽量写丰满。例如:1958年“大跃进”,要记载本村的具体做法,比如:男女社员不分白天黑夜战斗在田间,组织男营、女营(有的地方称罗成连、穆桂英连等);实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做法;街巷墙壁上的标语和宣传画(如有当年拍摄的照片更好);诗歌比赛中村民写的诗歌;大炼钢铁中本村本队建冶炼炉、造坩锅、运矿石、冶铁炼钢;生产队建食堂,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直到生活困难时粮食紧缺做饭用增量法,并添加代食品等;各家各户的饭锅都砸碎炼了钢铁(当时饭锅多用生铁铸成),以至解散食堂后要买新饭锅。以上各项要写清楚本村的做法,尽量写具体。如果像有些首轮县、市志那样,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论述笼统记载,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本村来的知青是什么地方的,来了多少,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是如何回城的。如有留下来的记其生活、工作、子女等情况。本村的许多个第一,如第一次用拖拉机耕地、耩地,第一次用电动脱粒机,第一眼机井,第一条柏油路,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汽车(货车、轿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大学生,以及何时通电、安广播喇叭、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有线网络等等。农村少年传统游戏,如打尜、弹蛋(方言读candan,蛋指琉璃球)、打窰、抗江山、跳房、拾子、下棋(五福、四顶、老牛赶山等)、滚铁环、踢毽子、放风箏等。传统技艺及祖传绝技,如锔破(锔碗、盆、缸等)、打锡壶、铸锅、打铁、钉马掌、摘猪骟狗(割掉猪狗的睾丸或卵巢)、锤牛(夹碎牛的睾丸)、做糖瓜、捏面人等。以上只是举例,各村志可根据本村实际确定应详记、有特色的内容。面临改造、即将消失的村庄,没有时间按常规编写村志,可采取资料汇集、图文汇编等方式,记录村容村貌、社会变革、历史遗迹、重要人物、风俗习惯、方言俚语等。
六、有关问题
(一)村庄简志
由于资料或人力、财力不足等原因,有些村庄一时难以编写村志,可先编写简志。简志与完整系统的村志相比,内容和字数较少,编写起来比较容易,甚至个人也可编写。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位老先生,以一己之力,编写出本村的简志,保存下有关本村的许多宝贵资料。该简志采用平列分目体,根据本村事物设置类目。主要类目有:位置,沿革,街道,姓氏,沟与湾,土地,粮棉种植(下分粮食作物、小杂粮、稀有品种、油料作物、棉花),瓜菜种植(下分瓜类、蔬菜),树木栽培(下分木材树、果树),赋税改革,畜禽饲养(下分牲畜、家禽),副业,工业,教育,文艺,庙宇,历史名人,环境治理等。该简志内容丰富,语言简炼,用约两万多字就把本村各方面事物的基本情况比较全面清楚地记载下来。(15)
县志办公室可组织编写全县的村庄简志集中在一起出版。简志可视为县志的姊妹篇。县志是将全县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县的面上、宏观记述上反映县情;简志是通过记载全县的一个个村庄,也就是县的一个个点,从微观记述上反映县情。简志和县志点面结合,对一县县情的反映就更全面了。山东省有些县已出版或正在编写简志,名称有农村简志、村庄简志、村庄大典、村庄概览、村镇大观、村镇志略等。就一村来说,简志实际上是村志的缩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大多都有。基本篇目有大事记、村庄概况、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杂记等。大事记记建村以来的大事、要事。村庄概况记村庄由来、位置、面积、环境、村庄建设、民族、姓氏、人口等。组织建设记村组织机构沿革、历届村主要负责人更迭。经济发展记农业和其他各业各时期的发展变化。社会发展记农民生活、社会风尚、教育卫生和文化民俗方面的变化。人物记本村对社会有贡献、有影响的人物。杂记记文物古迹、名木古树、逸闻传说、传统技艺等。根据村庄大小和资料多少,每村写三到五千字,特大村字数还可多些。出版印刷分三种情况:一是书名为《××县村庄简志》,装订为一册或上下册,出版经费由县财政解决。二是书名为《××县××镇(乡)村庄简志》,每个乡镇为一卷,印刷经费由乡镇筹措。三是县地方志办公室主持编辑出版××县镇村简志丛书,统一书号,统一设计,统一开本,统一版式,每个乡镇一册,书名为《××镇(乡)简志》,书号费由县里出,印刷费由乡镇自筹。有条件的市、县,在完成市、县志后,可组织编写村庄简志。这样,既增加了方志种类,又拓展了方志工作的领域。全国各市、县或大部分市、县都编写村庄简志,会像市、县志一样保存下数量庞大、极为丰富的资料,对国情的反映就更加全面、详细了。
(二)与全国开展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相结合
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写村志,要注重与政府主持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相结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各地都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等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如广西自治区开展了“村史室”建设,对村落中典型的生产器物、生活器物、文化器物、历史文献以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收集,然后进行整理、分类,陈列在村史室。村史室成为存藏、展示、传承乡村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是小型的乡村博物馆。(16)山东省组织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此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重点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17)编修村志和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在功能和收集资料方面,有些相同之处,可以结合进行。各级地方志办公室可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探讨编修村志与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相结合或进行协作的方式方法。如果乡村博物馆、村史室等已建立起来,编修村志可从中收集可利用的资料;如果正在建设中,收集资料可相互配合;村志完成后,可将所有资料包括资料长编和村志初稿交乡村博物馆或村史室等,既丰富了收藏,又有利于资料保存。若干年后编修下一轮村志,乡村博物馆、村史室等将成为资料的重要来源。如果能争取当地政府将编修村志列入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解决村志出版经费或部分经费,就更好了。
中国城镇化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的大动作,对编修乡村志很有利。建议地方志办公室,特别是有关领导者,抓住这有利时机,借好东风,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村志编修及方志事业的发展。
(三)选好主编
村志的质量与主编的水平密切相关,所以选好主编是编好村志的关键。主编必须是修志的热心人、明白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写作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主编最好从本村人中选聘,比如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村干部、退休教师,或本村走出去已退休的干部、知识分子等,他们熟悉本村的事物,对家乡有浓烈的热爱之情,对修村志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能将村志修好。如果本村确实无人能胜任主编,只好从村外选聘,外聘主编最好是对修志较熟悉的,比如邻村村志的主编、退休县镇修志人员等,或者是热爱修志、综合素质较高的文化人。不管是从村内还是村外选聘,都要确定熟悉本村事物又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两三位编辑人员,负责收集资料和编写志稿。
(四)出版
村志作为传世之作最好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筹措出版经费有以下途径:村集体有收入的可从中列支;企业赞助;县镇有文化建设经费的可争取让其资助一部分。
注释:
(1)王伟光:《发扬成绩 谋划长远 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5期。
(2)王伟光:《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2期。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64号,《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9期。
(4)刘延东:《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5期。
(5)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1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李培林:《村落进入和研究方法》,《村落终结——羊城村的故事》,第1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曹恒顺、杨海峰:《老骥伏枥,志在修志——曹恒顺访谈录》,《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5期。
(8) 国档字[1984]第7号。
(9)钱茂伟:《浅谈公众社区史的编写》,《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9期。
(10)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村志编纂办公室编:《金家岭村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
(11)王曰华主编:《临河村志(1900-2010)》,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1年。
(12)浙江省江山市风林镇白沙村志编纂领导小组:《白沙村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13)玉林市高山村村志编纂委员会:《高山村志》,玉林晚报社印刷厂2004年印。
(14)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村志编纂办公室编:《金家岭村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8月第1期。
(15)王焕经:《王洞村简志》,《王焕经文集》,内部印刷,2023年,第1-54页。
(16)张文:《广西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与史志编修》,《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5期。
(17)《我省“乡村记忆工程”全面启动》,《山东史志》201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广饶县临河村志编委会编:《临河村志》(1900-2010),山东地图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2.浙江省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志编纂领导小组:《白沙村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3.玉林市高山村村志编纂委员会:《高山村志》,玉林晚报社印刷厂2004年印。
4.青岛市嶗山区金家岭村编纂办公室编:《金家岭村志》,方志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5.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民委员会编:《九星村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来源:新越绝书(原载《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5期)
作者:王复兴【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编审,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出版方志学著作《方志学基础》《方志编纂学》《省志编纂学》《市志编纂学》《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山东分册)》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