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详细内容

【志鉴编修】新时代地方志功能探论‖詹跃华

作者:詹跃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28 14:21:0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5期

新时代地方志功能探论

詹跃华

功能,是指事物的功用和效能。地方志的功能,是指地方志对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等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认识新时代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必须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全面认识地方志功能,进一步明确修志编鉴目的,打造新时代的“志库、智库、知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志功能,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地方志功能的历史演进

在许多地方志论著以及一些地方志部门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能看到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地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已成公论,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最初的地方志是顺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用来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它的功能主要在于辅治。西汉以后盛兴的地方志即地记,内容增加了古迹、人物、风土之类,作用随之扩大。晋代常璩在所撰《华阳国志·序》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将志书资治、教化、彰贤旌能、防狡杜奸等功能揭示得十分清晰。隋唐时期的官修志书,其内容对政治和军事决策参考的作用日渐重要。到了宋代,地方志内容又有扩展,所起的作用更大,人们对地方志功能有了新的认识,郑兴裔在《广陵志·序》中提出地方志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有重要的存史镜鉴作用;第二,起到政治参考作用;第三,教育作用。这种阐说实际上开创了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说的先河。明清以后,地方志及其理论发展逐渐成熟,方志界对地方志功能认识趋于统一。民国时期,于乃仁在《方志学略述》中提出地方志之性质及其效用:一曰备行政官吏之省览,俾发政施令得其宜也;二曰资学者治史以最丰富之史料也;三曰启发后进敬恭桑梓之心也。此话语言有些陈旧,但新编地方志功能研究提出的若干条,均未超出它的范畴。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其第一条指出:“新方志应当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状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决策。新方志可以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有助于各行各业全体干部职工提高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新方志可用以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其中,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状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进行有效地决策,就是“资治”功能;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提供便于查考的、实用的系统资料,就是“存史”功能;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就是“教化”功能。1986年9月18日至21日,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年会在天津召开,其会议纪要中记载:“‘资治’‘教化’‘存史’六个字,基本上概括了志书的功用。”

地方志的功能因时代和内容的差异而有所演变。古代地方志主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它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资治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是宣扬三纲五常,表彰忠孝节义,宣传封建礼教。随着时代的演进,地方志内容的更新,新编地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存史”,就是将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地记录下来,供今人、后人参考、使用,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资治”(也称“资政”),就是利用地方志的资料,为地方领导和机关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化”(也称“育人”),就是利用地方志资料,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正确对待地方志三大功能的关系

地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是我国方志学者对地方志作用所作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地方志这一客观事物所作的正确概括。但是,方志界对三大功能关系及排序的说法存在一些分歧,认为三大功能之间有主从关系。

关于何者是地方志的主要功能,方志界存在不同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把“存史”说成地方志的唯一功能,认为地方志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的资料汇集,它的功能只能是存史,而“资治、教化”是从“存史”这一功能中派生出来的作用,如强调“资治、教化”作用,就不可避免地使志书带上政治色彩,“存史”应列三大功能之首,即以“存史、资治、教化”为序。二是把“资治”说成地方志的根本功能,认为“资治”既是修志目的,也是志书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教化、存史”都是为了“资治”,应突出“资治”作用,以“资治、教化、存史”为序。三是把“资治”说成地方志的主要功能,认为“存史、教化”是为“资治”服务,在“存史、教化”作用中,“存史”又比“教化”重要,应该以“资治、存史、教化”为序。这三种说法均带有片面性,不宜苟同。

地方志本身所具备的“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是同时并存,并无轻重、主次、先后之别,我们无需分清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何者为主、何者为次,何者为先、何者为后。曾三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作为严谨、朴实的资料性科学文献,新编地方志既不是进行议论和评述的论文或著作,也不是现有条件的简单摘录和纂辑,它要对所掌握的资料加以科学的处理和组织,使之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合乎规律地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只有提供全面系统和准确可靠的资料,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帮助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深入了解地情,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新编地方志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因此“资治”和“教化”是志书本身所具备的不可分割的功能,而资料本身正是为志书发挥上述两大功能所提供的条件和手段,同时,它也自然而然地具备“存史”功能。由此可见,“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一个整体,不必分出主从关系。

充分发挥新时代地方志的功能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如何面向不同群体,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地方志部门要顺应时代发展,采取多种方式,打造新时代的“三大库”(志库、智库、知库),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新时代的“志库”,发挥地方志的存史传承功能

地方志作为地情的重要载体,记载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帮助各界人士全面了解地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作用。地方志编纂工作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编纂人员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地方志部门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修志编鉴。改革开放至今,先后完成两轮修志工作,编纂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1万余部,地方综合年鉴3万余部,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乡镇村志3万余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全覆盖。地方志部门要通过修志编鉴,积累全面系统的地情资料,成为“志库”,发挥地方志的存史传承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服务。

1.延伸三级志鉴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找准地方志工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立足点、融入点、发力点,制定好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延伸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一是拓宽地方志书和综合年鉴编纂范围,聚焦本地特色文化、景点、产品、技艺等,编纂一批名山志、名水志、名茶志、名酒志等特色志鉴和地情读物。二是把编纂乡镇志、村志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乡镇志、村志编纂工程,系统梳理和总结乡镇、村庄发展改革历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方面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组织编纂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等重大专题志书,全面记录本地发展改革奋进历程。通过编纂志鉴新产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资料。

2.汇集各种地情信息,为科研工作提供资料。地方志具有区域性、广泛性、连续性、资料性、真实性、独特性的特征,编纂地方志要汇集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地情资料,反映区域内各种事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轨迹,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如地方志收录的有关水涝、干旱、冰雹、风沙、地震、泥石流、滑坡、蝗虫等地情灾害信息,就其时间之久、地域之广、内容之丰来说,是任何图书资料所无法比拟的,对于认识各地灾情,探索其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相应措施和防灾、减灾都十分必要。

(二)打造新时代的“智库”,发挥地方志的资治问道功能

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汇集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情资料,显示一地历史发展轨迹和事业盛衰起伏的全过程,为地方各级领导认识地情、把握地情,进行科学决策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地方志所提供的资料,与原始资料不同,它是经过筛选、整理、加工,具有系统化、条理化特点,体现一定规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对于一个地方的领导来说,必须对其历史与现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地方志可以为地方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而且,地方志实事求是地记载一地的历史与现状,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可供地方各级领导鉴戒。地方志部门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地方发展大局,深入研究地情资料,成为“智库”,发挥地方志的资治问道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推出地情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把地方志工作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定位、去思考,紧扣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推出高水平的信息咨询、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进入党委、政府决策程序。如四川省重点围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一干多支”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等重大课题,确定一批重点课题开展资政专题研究,为党委和政府领导决策贡献智慧。

2.建立地方志数据库,为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地方志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建立地方志数据库,全面系统地保存和检索相关文献信息资源,促进地方志资源共享,为各部门决策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如地方志数据库收录的资料数量众多、涵盖全面、体系完整,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开发地下资源、恢复传统产品、发展特色产业、规划城乡建设、开展外贸业务、引进科学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等方面,可以为部门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三)打造新时代的“知库”,发挥地方志的教化启思功能

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代的地方志是地情资料和信息的总汇,它全面、准确地记述一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山川胜迹、富饶资源、名优特产、淳厚风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先烈英模事迹,记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人们通过地方志就可了解先辈创业之艰难,了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五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深刻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全面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全面振兴中华的深刻道理,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加深爱党、爱国之情。地方志资料与一般的宣传材料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真实、具体、全面、系统,地方性突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听起来觉得熟悉,读起来感到亲切,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地方志部门要挖掘、开发、利用地情资料,成为“知库”,发挥地方志的教化启思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动的教材。

1.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料,激发人们爱国爱乡情怀。各地要以地方志资料为基础,深入挖掘志鉴资料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红色文化,编写成多种乡土教材、通俗读物,或制作电视片,使它们转换为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乡土历史教育的资料,开展地情宣传教育活动,再现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业绩和精神风貌,讴歌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事迹,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创新优化传播方式,让地方志走向社会大众。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地方志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打破惯性思维,实现文本和互联网的深度转换,传统和现代的紧密结合,推动形成地方志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本地历史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建强自有媒体,用好地情网、方志网和新媒体平台,通过手机和智能终端等载体,提供终端应用阅读、查询。举办历史文化和地情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开展方志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让地方志走向社会大众,以文化人、以志育人。

3.积极推进方志馆建设,打造方志文化教育阵地。方志馆是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彰显地方志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历史自信的重要平台,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宣传展示窗口。深化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各级方志馆建设,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方志馆体系,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升展览水平,使之成为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总之,探究新时代地方志功能,了解“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的演进历程及其之间的关系,适应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的“志库、智库、知库”,充分发挥地方志的“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方志力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詹跃华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