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特色彰显地方特色鲜明 ———品读《阆中市志(1986—2005)》随笔
《阆中市志(1986—2005)》是《阆中县志》续修。其志“站在历史的高度,显时代风貌,彰地方特色,存真求实,秉笔直书,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出阆中二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集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内涵丰富,脉络清晰,是一部具有阆中地方特色的百科全书。”其志体例继承创新,资料文献价值呈现多元,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其不足应引起学界关注,旨在提升志书质量。
体例继承创新
体裁《阆中市志》继承《前志》述、记、志、传、图、表、录7体并用,以志为主。其志在继承《前志》体裁运用上有所创新。
述体由卷首总述和类目、分目之无题小序构成。总述先简记区位、区划、人口、面貌、历史人文,凸现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的经济建设成就。重点记述1986—2005年阆中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类目、分目之无题小序则以百字扼要点明所记事类、事项提要。由此构成全志的述体系统,勾画市情,总揽全志和所记事项概要,起导读作用。述体系统为5.6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6.5%,其中总述0.6万字为述体系统的10.7%,类目、分目无题小序5万字为述体系统的89.3%。
记体为卷首大事记和卷末后记。大事记按年、月、日为序,采用编年体记1986年至2005年在阆中(县)市区域内所发生的大事、要事245条,年均12条,从纵线上反映全(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之发展脉络。后记记其历时9年的编修过程、编纂始末,阐明编纂特点。记体为2.1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2.5%。其中大事记为1.6万字,为记体的74.5%,后记0.5万字为记体的25.5%。
传体为人物中的人物传。以人物卒年为序,记杜光华(1915—1947)、赵蕴玉(1916—2003)等传主16名,0.8万字,人均500字记其简历与业绩,显现阆中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
图体以卷首图照集为主,辅以随文地图。卷首图照集30页。由8开版的阆中市政区图、阆中市城区卫星图和古城全景、阆中古城、新区建设、工业经济、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商贸服务、名特产品、社会事业为专题的107帧照片构成。卷首图照集是阆中市情的形象再现,凸现阆中自然与社会之美,令人神往。政区专志建置沿革中设有10幅阆中历史地图、随文地图,展示自秦至1952年的阆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范围的平面图,佐证阆中悠久历史。
表体为随文设置的表(录)40张,5.2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6%。表题、表栏、注齐备,且与志文内容密切配合,以文为主,以表为辅,共同反映相关事类发展变化与现状。
录体为卷末附录。有文存———重要文件,新编《阆中市志》文件,文选著述目录、新编地方志目录,新编《阆中市志》各类人员名单组成,3.2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3.6%。其中文存、文选为原文辑录,2.2万字为附录全文的69%,具有文献价值。
志体。为按事类分设的政区……人物等51个专志(即类目),其下再横分为分目、条目层次,即先横分门类,再纵写史实。志体70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81.4%,是全志的主体。
《地方志志书质量规定》第十一条“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志书体裁有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8体构成。以此标准考察,《阆中市志》是7体并用,以志为主,尚缺全志“索引”。《阆中市志·凡例》曰:为了便于检索,全志条目统一以黑体字加【】表示,可谓是对未设“索引”的补救。
框架结构《阆中市志》以版权页开篇。卷首依次为地图照片集,阆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阆中市志》总编室,阆中市委书记、市长之序,凡例10条(分别为指导思想、体例、章法、上下时限、人物入传标准、行文、纪年、资料来源等,为全志之规范)、目录、总述、大事记。中设专志51个,为全志之主体。卷末附录、后记,后记由《阆中市志》总编室撰写:“笔耕九载艰辛路,成就阆中方志事业!志者记志,回顾总结九年的修志工作,对今后工作和下届修志,都是很有必要。”后记对于总结编纂实践具有学术价值,对于读者具有导读作用。
《阆中市志》的框架结构基本承传《前志》。后记优于《前志》编后记,对于第二轮志书编纂,乃至第三轮志书编纂具有借鉴价值。
篇目设置篇目是志书设计的蓝图,是提高志书质量的前提。“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
《阆中市志》按事类分设:政区、自然环境、人口、中共阆中地方组织、阆中市人民代表大会、阆中市人民政府、政协阆中市委员会、纪检监察、民主党派、军事、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人民团体、发展和改革、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税务、审计、统计、物价、国土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业、农业、林业、水利、蚕桑、畜牧、城乡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交通、邮电通信、旅游、阆中古城、商贸、名特产品、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卫生、计划生育、宗教、民俗、人物等51个专志。蕴含地理3个专志,6.2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5.9%、8%;政治14个专志,31.8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27.4%、41%;经济24个专志,25.4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47%、32%;文化7个专志,8.6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13.7%、10%;社会2个专志,2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3.9%、2.3%;人物3.5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1.9%、4%。由此可见,篇目的第一层次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顺序排列,各部类所占专志、全志版面文字基本平衡,为记载阆中市域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提供科学合理的载体。
其篇目创新之处有:(1)设“发展和改革”专志,全文1.6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2%,记载阆中(县)市1986—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管理与监督、体制改革,从宏观层面上展示阆中之发展和发展脉络。(2)改变经济综合管理篇目模式,依事类单独设志。设有审计、统计、物价、国土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6个专志,6.2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11.8%、7.2%。旨在充分再现政府综合职能部门工作成果,加强监督与管理职能。(3)为反映城市管理水平,单设“城市管理”专志,下设机构队伍、市容管理、车辆管理事类,1万余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2%,记载阆中1986—2015年之城市管理情况。实现由县志篇目向城市篇目的成功转型。(4)设置旅游、阆中古城、名特产品3个专志,6万字,分别为专志、全志版面文字的5.9%、7%,记载阆中市情特色,旨在凸现“旅游兴市”战略和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的风采。
从其篇目考察,立足市情,真实客观地反映阆中市情,立意新颖,体现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篇目创新意识,是展示阆中市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平台。
章法改《前志》章节体为条目体。《阆中县志·凡例》指出:“专志按事类分设三十篇,依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顺序排列。篇下一般分章、节、目,根据需要设子目。”《阆中市志·凡例》指出:“按事类分设51个专志,依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顺序排列。……本志采用条目体,设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条目下根据需要设子目。”《阆中市志》继承《前志》按事类分设专志,和按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顺序排列。其独创之处是将《前志》章节体改为条目体,由篇—章—节改为类目—分目—条目,由节为记载实体改为目为记载实体。全志设类目50(人物为单列专志)、分目153、条目1204,其中地理13分目、63条目,为总条目的5.4%,政治109分目、485条目为总条目的40%,经济84分目、437条目为总条目的36%,文化36分目、181条目为总条目的15.3%,社会11分目、38条目为总条目的3.3%。
章节体和条目体式是新方志的两种不同结构体式。首轮、第二轮修志主要为章节体,亦有采用条目体的。章节体的长处:一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结构严谨,领属严密,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强;二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广泛综合,概况力强。短处:一是人为割裂多,虚设层次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二是讲究要素齐备,彼此均衡,不利于点的深入,不利于反映典型。条目体则相反,长处是编排灵活,层次和条目间无需文字过渡与铺垫,信息含量高,方便组织材料和编写,利于检索。短处是结构松散,事物间有机联系不够紧密,整体性不强等。为克服条目体的短处,《阆中市志》设置全志总述、类目、分目无题序,形成完备的3级述体系统,由此增强志书的整体性。基于章节体与条目体存在长短互补关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中就志书的体例篇目,提出要“注意融合章节体、条目体长处”。
《阆中市志》改《前志》章节体为条目体,然而二志均为中、小篇体,前者51个专志,后者30个专志,纵写单元分别是条目(子目)和节(目)。笔者认为《阆中市志》既有条目体之长,又融章节体之长,克服条目体之短,是两种不同体式的融合。由此呈现其志体式创新。
《阆中市志》体例以继承《前志》为主,创新之处在体裁上构成完备的述体系统,篇目设置创意凸显为提升质量提供科学平台。
资料性文献价值呈现多元化
《阆中市志》以其翔实、全面、系统的资料为其综合性科学文献打下基础。笔者认为,其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宣传、认知、审美等多元价值。
存史是基本价值功能《阆中市志》集历代志书精华,以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进行编纂,是一部资料翔实、全面、系统的资料性文献,其存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彰显。
资政的价值功能《阆中市志》“是一部具有阆中地方特色的百科全书,为我们研究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政价值十分明显。其志“案件案例”【典型案例】记载的“1988年8月,查处全城乡集体参贿案。1997年11月27日,查处‘三长斗殴案’。2001年,查处市电力总公司受贿腐案。2003年,查处狮子贿选案。2004年,查处市电力公司受贿腐案。”上述案件理应引起执政者的高度关注,起警示作用,尽力避免或减少,树立清政廉洁的优良作风,虽为负面资料亦具有资政警示价值。
教化的价值功能人物传所记杜光华等16名传主,有的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贡献,成为革命功臣,有的为阆中的文化、教育事业作贡献。人物简介的方明等26名人物是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的高级干部和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陈善国、荀云森等3人是原国民党少将以上将领,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读其人物传、人物简介,笔者为其英勇事迹所感动,从而产生敬畏之情,其教化价值映入读者心灵,爱国主义理念由此升起,是其教化价值功能的具体再现。
宣传的价值功能其志大事记所记:“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2004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命名阆中等23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11月2日,安排部署阆中古城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区工作。2013年,阆中古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由此使笔者知悉阆中自1980年以来为创建国家级AAAAA风景区作出的奉献,优美之风景区潜入读者心灵,犹如阆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其宣传价值不应低估。
认识的价值功能阆中古城是显示阆中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诗史,全文3.4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4%。设古城沿革、古城风水、古城名胜、古城街院、古城保护5分目、23条目、206子目,全面系统地记录阆中古城的历史与现状。笔者读后认识到阆中古城人杰地灵、文化鼎盛、文物荟萃,城市格局和自然景观保留了古城当年风貌,对其国家AAAAA级风景区有深刻的认识。
审美的价值功能《阆中市志》版式朴实、装帧精美。全志行文为语体文,第三人称记述,寓观点于叙述之中,文字准确、简练、流畅,体裁述、记、志、传、图照、表、录7体俱备,篇目设置科学,具有形式之美。内容全面、系统,突出阆中地方特色,基本达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所再现的是阆中自然山水和社会之美。例卷首图照集,阆中古城为7版页,24帧照片。照片中呈现的是寺、院、堂、关、阁、楼、庙、街头活动、牌坊、城楼等人物、建筑画面,帧帧精美,具有赏心悦目的快感。照片是阆中古城专志的感性显示,实现了文照互证,共同显示阆中古城人文历史的崇高之美。
《阆中市志》资料翔实,全面系统,史料丰富,博采兼收,门类齐全,主题突出,彰显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时代精神,是一部真实反映阆中市情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存史、资治、教化、宣传、认识、审美等多元价值取向。
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
《阆中市志》在编纂实践中所彰显的特点,对于第二轮志书编纂和今后续修志书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
续纪体为主,辅以通纪体的编纂法则《阆中市志》共设51个专志。其中43个专志的记载时限为1986—2005年,专志数的84%为续记体;7个专志记述时限为适当上溯事物之初,下限为2005年,专志数的16%为通纪体。其志以续纪体为主,辅以通纪体,全面系统地记载阆中市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弘扬方志传统体例政区专志附随文地图———阆中历史地图10幅,再现阆中秦、西汉、三国、南朝梁、唐、元、明、清、民国二十九年、1952年的区域范围县界、县治、河流、山川等情况。阆中历史地图为黑白地图,没有图例,图面标示清晰规范。
彰显由县改市后《阆中市志》之特色改《前志》建设篇为城乡规划与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3个专志,为专志的5.8%。增设旅游、阆中古城、名特产品、宗教4个专志,为专志的7.8%,显示阆中县改市后的市情特色。
把握市情,突出阆中特色根据地方志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三特色”原则,《阆中市志》编纂过程中,除了注重志书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外,还采用单独设立志,提级升格,排列优先,浓墨重彩等办法,着重突出阆中地方特色。
研讨问题和缺失
行政区图之规范卷首8开版《阆中市政区图》,右下方附有10.5mm×9.2mm城区示意图,图面清晰,标示精准。其不足是缺少图例、比例尺和绘图单位。考《前志》卷首4开版《阆中县地图》,左下方附有7mm×10mm阆中县县城平面图,图面清晰,右下方附有图例17种和比例尺。就行政区图而言,《阆中市政区图》逊于《阆中县地图》。笔者认为志书卷首行政区图使用应规范,应有图例、比例尺和测绘制图单位,让读者阅其图明其记述范围、地貌、山水、区划等地理要素和绘制单位的权威性。
著述目录、新编地方志目录之归类一方著述目录、新编地方志目录当属一地文献。《阆中市志》将其归入卷末附录有待研讨。笔者认为著述目录应置于文化专志中的艺文,作为文化志中的一节或一目均可。新编地方志目录置于地方志分目,以实现“事以类归”的志规。
大事记、人物传可为通纪体其编后记“四是规范记述体例。……将‘大事记’、‘人物’由原来的溯古述今,改为本志的时间断限范围。”“阆中,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至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勤劳、聪慧的阆中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休养生息,改造山河,建设家园,创造人类文明,推动历史前进。”笔者认为《阆中市志·大事记》应溯古述今,由此再现其2300年之文脉与发展轨迹。人为地方志记述之主体,人物传主为一方之精英,作为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阆中,理应复载《前志》传主,而《阆中市志·人物》仅在千字无题序中概括、简介远古、西汉、宋、元、明、清之名人。人物传仅有杜光华(1915—1947)、吴泽敷(1897—1951)为断限前传主,余则14名传主均为续志断限内人物。其志以“规范记述体例”为理由,将“大事记”“人物”“由原来的溯古述今,改为本志的时间断限范围”实令笔者叹息!
笔者认为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地区编修续志,其大事记、人物应采用通纪体,溯古述今,再现千年历史文脉。
个别资料前后矛盾《阆中市志·序》曰:“在全市上下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体编纂人员6年的辛勤笔耕,新编《阆中市志(1986—2005)》终于杀青付梓。”《阆中市志·后记》为“《阆中市志》编纂工作始于2005年,……2014年,南充市政府批复同意《阆中市志》出版发行。笔耕9载艰辛路,成就阆中方志事业!”序为6年辛勤笔耕,后记为9载艰辛路,同一部志书编纂竟有3年的时差,信序还是信后记!上文所言资料前后矛盾,可能是总纂或编辑校对不慎所致,应引起修志者的高度关注。
总之,《阆中市志(1986—2005)》在《阆中县志》基础上,在体裁运用、框架结构、篇目设置、章法等方面,对传统方志体例进行继承创新;资料翔实、全面、系统,具有存史、资政、教化、宣传、认识、审美等价值取向;编纂实践中形成的编写特点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学界应加强对首轮和已版第二轮志书中出现问题的研究,消灭硬伤,以提升志书质量。
(作者:沈永清,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原载:《巴蜀史志》2017年第3期,总第211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