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监狱·学史用志 | 烽火坪上育桃李
《四川监狱志》
《四川监狱志》正式发布后,在全省监狱系统引起热烈反响,广大民警职工对书中记述的四川监狱70年峥嵘岁月和沧桑巨变深有感触。为进一步做好全省监狱学史用志工作,充分展现四川监狱人艰苦奋斗的历史担当,我们特开设“四川监狱·学史用志”专栏,每周讲述一段《四川监狱志》中的感人故事,回顾那一段筚路蓝缕、风雨无阻、曲折求索、破浪前行的历史。
今天,请随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回廊,了解“烽火坪上育桃李”。
60年代的四川监狱刚刚拓荒建业,条件极其艰苦。为响应“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6届毕业生朱祖荣放弃了留在首都工作的机会,同数以千计的青年一样,告别故乡和家人,前往石棉县大山腹地,以一腔热忱投入监狱事业。
豪情满怀赴新程
入警之初,朱祖荣在新康石棉矿(绵阳监狱前身)担任管教干事,这个儒雅的文化人难以得到罪犯的信服,他细心观察发现,多数罪犯深受封建文化影响,便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讲解发展观,引导他们认识到只要积极改造,人生就可以得到救赎,他们还有机会做个好人,给予自卑和绝望的罪犯希望,让他们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71年,新康石棉矿子弟校开办初中,这时,子弟校原有的教室已经容纳不下所有学生,中学部便办在了十八里外一片较为开阔的地方——烽火坪,因学校缺少师资,朱祖荣受邀到烽火坪兼职教授中学英语,从此站上三尺讲台……
不忘凌云少年志
烽火坪虽然地势相对开阔,但海拔较高,四面群山环绕,遍地荆棘、荒草丛生,冬天冰雪覆盖半尺多深,数月不变的食物就是白菜,深夜还会不时传来野猪的嚎叫声,夏季时有雷暴、强降雨引发的自然灾害。 “不是没有过思想斗争的,可是从小接受的思想教育不允许我离开。看着老一辈将一生都献给了那片土地,我就觉得我得接他们的班,走他们没走完的路,所以我更不能离开。”朱祖荣说。
在烽火坪,子弟校师生传承了前辈劳改干警垦荒的革命精神,他们自带工具开荒种地、开展“建校劳动”,因陋就简开齐了各门学科的课程,为这块荒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再后来,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委党校等高校抛来橄榄枝,诚请朱祖荣前去任职,可看着三尺讲台下的孩子们,他舍不得,他说:“我走了,谁来教这些孩子?”一留便是三十年,先后担任了兼职英语教师、中学政治老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及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直到退休。
润物无声洒春晖
课堂上,朱祖荣擅长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授课过程生动有趣,生活中,他以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阅历为学生开阔眼界,引导他们志存高远,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开展社会调查、举行第二课堂的文化体育活动,于学生而言,这位朱老师亦师亦友。
1976年元月起,子弟校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任副校长的朱祖荣负责办公室工作,在努力做好各科教学工作的同时,组织开展学工、学农、学军、学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让他们学到了实用知识,顺利完成了学校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和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
自烽火坪出发,风雨历程数十载,朱祖荣与子弟校全体教职工一道勤俭办学、奋力拼搏,共培养了四千余名毕业生,其中半数学生都由他教过,因教学成绩卓著,朱祖荣曾受聘为石棉县教育学会理事、省监狱管理局中小学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于1991年9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称号,成为全省监狱系统唯一一名特级教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烽火坪走出的学生,大多在政法系统工作,还有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功劳,有的成为了中小学教师,有的成为了医务工作者,为当地社会和监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