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志鉴编修】齐家璐:志书的总纂——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培训班上的讲稿

作者:齐家璐(河北省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来源:“ 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1-12-02 17:24:31 浏览次数: 【字体:

志书的总纂——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培训班上的讲稿

齐家璐

编者按2021年11月28日, 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河北省地方志专家库成员、河北省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齐家璐先生去世。 齐家璐先生于1990年开始从事地方志工作,30多年来参加各级各类志书编纂、修志指导、培训授课、理论研讨、志稿评议、志书评奖等活动,主编、指导编纂各类志书和地情书多部,他主编的《秦皇岛市志》获河北省首届地方志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他撰写和发表志书编纂文章100多篇,2014年11月,《白话志书编纂—齐家璐方志文选》由方志出版社出版(2015年,该书被列为方志出版社成立20周年方志理论、研究类著作优秀图书)。2019年10月10日,齐家璐应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邀请,在川南片区地方志工作培训会议上讲授《关于志书编纂的质量问题》。今天,“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特发布齐家璐先生《志书的总纂——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培训班上的讲稿》一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也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与尊敬!

一、总纂含义与职责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定:“各分卷设主编、总纂各一名,副主编、副总纂若干名”,“总纂、副总纂具体负责分卷的篇目起草、拟订分卷的编纂方案、资料征集方案,指导各承编单位编纂人员进行资料长编的编辑、初稿编纂等工作,并对分卷稿进行分纂、总纂,完成文字统稿等工作”。

1.总纂的含义。

总纂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编纂志书的事。编纂一部志书需要组织发动、拟定篇目、收集资料,编写长编、志稿撰写、进行总纂等若干程序。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程序,也是志书编纂工作的终端工程,称之为“总纂”。二是指编纂志书的人。一部志书的编纂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由于所有的初稿都出于众人之手,因此需要对所有志稿进行通纂整合,规范统一和修改加工。在志书编纂工作中,具体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操作的人,也称之为“总纂”。

2.总纂的职责。

方志学家瞿宣颖曾说:“众手修书,自古难之,古人官修之志所以能佳者,全在一学识超卓、精力弥满之人一手鉴裁。”他所说的一人就是总纂,是一部志书编纂的核心人物。总纂主持各分卷所承担的编纂业务,包括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起草和修订编纂篇目和编写提纲,做好志书的总体设计,拟定志书的《凡例》和编纂章程,组织人力去收集资料,选择人员分解各个卷、篇、章的编写任务,指导各分卷的编写并解决各卷在协作工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核实资料并协调记述的口径,笔削文辞统一全志风格,总纂全志稿。

同时,总纂还要编写分卷的大事记和概述、无题序。志稿总纂之后,定稿之前,总纂还要通审全部稿件,并组织所有编纂人员,对资料尤其是数字资料进行校对,全面把好政治、资料、体例、语言和保密等关口。总纂对送审志稿的各篇章,有权增删、签发和否定。

副总纂是总纂的助手,是志书编纂的主要骨干力量。按照志书的编纂章程,副总纂在总纂指导下,依照拟定的志书篇目和总体设计,负责完成自己所承担部分志稿的编纂任务,包括承担与自己分工对口的部门撰写人员的业务指导和编审志稿等工作。副总纂在志书编纂工作中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总纂报告沟通,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副总纂分工的任务一般应一包到底,直至定稿。

二、总纂工作的程序

1.制定编纂方案。

由于志书的编纂涉及各个方面,称得上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因此在志稿编纂之前,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编纂方案。编纂方案应包括:编纂的指导思想、编纂的准备工作、编纂的具体措施、工作运行规则、编纂完成的期限等。《绍兴市志》的总纂方案,将总纂的指导思想突出为“贯通古今”“特色鲜明、“著述得体”3个方面;将编纂任务突出为“把好政治关”“把好资料关”“把好体例关”“把好文字关”4个方面;将总纂准备突出为“准备工作”“复审和送审稿”“分类和初纂”“约请审稿”“总纂成书”“审查定稿”6个方面;将总纂措施突出为“总纂分工”“岗位责任、“学术民主、“岗位责任奖”4个方面。总纂方案做得粗,编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多;总纂方案做得越细,考虑到以后的编纂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起来就越好进行。

2.完善分卷篇目。

胡乔木曾说,不可能一开始就把门类、篇目都想得很完善,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应该怎样分出各种题目以及它们的先后等等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对任何人来说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篇目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一部志书虽说有了一个总体篇目,但那仅仅是一个基础。篇目从草拟到定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阶段,总纂需要掌握地方志的基本知识,熟悉志书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熟悉志书的类型和体例,以及篇目设置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熟悉地情资料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志书编纂的体式和使用的格式,制定志书的编写提纲。

第二阶段,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各个部门或行业的专业人员,熟悉本行业的情况,所以随着依照编写提纲收集资料工作的进行,总纂要和编纂人员共同研究,调整和完善志书的编写提纲,使篇目更具科学性和符合社会分工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拉出编写提纲的细目——志书的基本记述(构造)单元。

第三阶段,在志稿编纂工作完成后,总纂要对基本记述单元进行进一步的编辑加工,确定每一个基本记述单元在志书中所在位置及其归属,确定志书最后的篇目。待志书定稿后,最后的篇目就成为了志书的目录。

3.制定编纂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志书的编纂要有一定的遵循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凡例》;志书的行文也要有一定的遵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志书的《行文规则》。一个规矩,一个原则,都需要总纂亲自制定,并严格要求编纂人员执行。

方志学家傅振伦说:“修志之道,先严体例,义不先立,例无由起,故志书必以凡例冠之。”《凡例》包括原则性条款、技术性条款和说明性条款。原则性条款包括编纂宗旨、指导思想、详略原则、入志人物标准等内容;技术性条款包括篇目结构、章法文体、区限时限、纪年方法、计量单位、数字用法、特定概念含义、人名地名称谓、标点符号使用等技术方面的处理规定等内容;说明性条款可因书而定,如资料来源说明和特色事物升格处理说明等内容。

《凡例》一定要因书而定,不能套搬。由于志书是由众手编纂而成,每个编纂人员的行文手法各有不同,因此总纂一定要制定《行文规则》。一是书写要求,包括语言文字、标点符号,以及志稿标题及层次、序码的使用规则;二是名称使用规则,包括地名、政区名、记述单位名称、人的称谓、外国人名、简称、政治缩略语等使用规则;三是时间使用规则,包括年代的起止、纪年方法、时间表述;四是数字书写使用规则等。

4.明确编纂分工。

志书的编纂是一项文化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就必然包括各个子系统,分卷篇、章的编纂就是一个个的子系统。总纂要按篇目设计的要求,将子系统按篇目进行任务分解,并明确分工,落实到人。总纂要明确副总纂的分工,副总纂要明确编纂人员的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具体明确总纂、副总纂、编纂人员的责任。同时要求编纂人员按各自分工,负责到底。分工不明确,责任就不能落实到人;负责不到底,就会影响志书整体编纂进度。

5.组织编纂培训。

志书的编纂,不是写总结,写报告,也不是写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虽然抽调上来的编纂人员都是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笔杆子,但对地方志的编纂业务不一定熟悉,因此总纂要在篇目设计完成后,组织一些地方志业务培训活动,对编纂人员进行地方志基本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方志的性质和种类、中国方志简史、方志的体例和篇目的拟订、方志资料的征集与整理、横排竖写与交叉的处理、无题序(导语)的编写、专记的编写、人物的撰写、图表的编制和索引的编制、行文的规范等等。在编纂过程中,总纂还要经常不断地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交流活动,让编纂人员学习和掌握一些方志的编纂思想,及时交流编纂业务上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编纂的要求和统一志书编纂的思想。

6.组织收集资料。

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是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标准,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志书的功用。总纂在资料方面要做的工作,包括组织资料的收集、资料的管理、整理和考订。总纂要根据所编志书的篇目内容,组织拟订其资料的收集计划,将志书篇目中的“节”或“目”作为收集资料的基本单元,将主题资料、背景资料和考证资料的已知来源、线索、负责收集人、收集进度等一一写明。

对资料收集人的确定,最好按“采编合一”原则,这样有利于志书资料的收集和志稿的编写。

一部志书所收集的资料,量大而且凌乱,因此总纂还要组织有关人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并按志书编写要求进行整理。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料管理制度;编制内容齐全、格式统一的资料卡和资料目录卡以供目录检索。当某一类目的主题、背景、考证三种资料收集齐全时,总纂还要组织有关人员按篇目中相关类目进行整理和汇编。由于我们这部志书,记述事情发生时间比较近,因此总纂一定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文字资料进一步考订,主要包括对时间、人物评价、地名人名、经济资料、科技资料和数据资料等的考订;同时对一些口碑资料,要进一步去核实、甄别、校正,去伪存真,保证资料的质量。

2019年10月10日,齐家璐应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邀请,在川南片区地方志工作培训会议上讲授《关于志书编纂的质量问题》

7.组织编写长编。

对“长篇”的解释是:“详细汇集编排历史资料,以备删定成书之用的底稿。” 总纂在组织编纂人员将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后,要组织指导编写资料长编的工作。编写资料长编传统由来已久,长编法也多为历代志书的编纂所借鉴。

资料长篇的前提,是在资料收集齐备、志书篇目拟定之后。志书的资料长编,就是在志稿正式编写之前,把已收集齐备的分散资料,按志书确定的篇目要求,进行分类、编号、整理、排比、鉴别、筛选而成的系统资料。资料长编虽然是由一条条的资料组成,但它们已是经过编纂者思考加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实质上是具有了内在联系的、完整的、系统化的资料汇集稿。由于它是按照志书的篇目纂辑而成,因此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资料长编在志书的编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总纂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因为它是试写志稿的前提和修好志书的基础。

《实施方案》指出:为了给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打好坚实的资料基础,便于初审、终审时参考,各分卷在编纂初稿之前,必须编辑资料长编。资料长编一事一条,按篇目归类,各条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每条资料长编主要为节录的资料内容;每条的“说明”包括资料事件发生时间、资料来源,如报纸“说明”有名称、第几版、文章标题、作者姓名等,档案交代馆藏、文档号,文件交代发文单位、文号。每一资料长编的摘录者,须署名以示责任。

8.组织志稿编纂。

资料长编不是志稿。资料长编工作完成后,总纂要组织编纂人员进行初纂工作,初纂也有人称之为试写、编写。由于各个承编单位参加修志的人员有多有少,每个人的分工也不尽一样,从实际效果来看,凡有编写任务的人员都要先参加试写工作。这样做有利于参编者练笔。试写的内容,不宜以整篇或整章来进行,因为一部志书篇下有章,章下有节,节下有目,有的目下还要有子目。以整篇或整章试写费时太多,一般试写1—2个基本的记述单元(目或子目)为宜。由于初次编纂地方志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试写稿难免文体驳杂,文风多样。这就需要总纂将试写稿集中,组织所有编纂人员逐一阅读试写稿,对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志书质量标准》,研究讨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共同商量解决办法。试写这一关过去了,接下来的编写工作就顺畅了。关于编写和总纂需要把握的问题,下面专门去讲。

9.进行总纂工作。

分卷各部分志稿撰写完成后,即可转入志书的总纂阶段。这一阶段要贯彻“总纂一枝笔”的原则,志稿的总纂不是各篇章记述文字的简单拼凑和组合,而是一种复杂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志书的编纂人员众多,写作风格多有不同,因此必然会出现内容重复、文风不一的弊病,于是也会存在观点的分歧和史实的失真问题。总纂一定要做到“四通“工作,即通读、通审、通纂、通校。只有经过志书编纂的最后一道程序总纂,进行统一的审、改、削,才能使志书成为一部较为理想的著述。

总纂之后定稿之前,总纂还要进行通审全部稿件,并组织所有编纂人员,对资料尤其是数字资料进行校对,全面把好政治、资料、体例、语言和保密等关口。

把好政治关,就是审查志稿内容是否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符合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法规等;把好资料观,就是审查重点资料是否有遗漏,入志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资料的使用是否合理等。

把好体例关,就是审查篇目设计、体裁运用、行文笔法是否符合志体规范。

把好语言关,就是审查文风是否端正,是否存在虚文浮语,是否有文白相杂,是否滥用简称,是否合乎语法规范等。

把好保密关,主要是根据国家关于保密的各项规定做好志稿审定工作,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

最后再强调一点,就是把好数字关。抗震救灾工作,一定会涉及很多数字,这些数字对今后的其他抗震救灾工作有资政的作用。统计数字的来源有多种,一是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统计局的数字,一是各部委和地方各部门统计数字。如果有统计部门的数字,就一定要使用法定的统计数字;如果没有统计局的数字,才能使用部门的统计数字。但不论统计数字出自哪里,志书中涉及一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一定要互相吻合。

关于总纂的学术要求,成都的方志学者张伯龄曾把其概括为10点:即“实现志书设计的总体性;确保志书体例的完整性;务求资料取舍的全局性;复核史实记述的概括性;强化反映地情的客观性;提高记事手法的概括性;增强方志著述的深刻性;锤炼志稿表达的精当性;促进行文规则的一致性;力求全志文风的和谐性。

除了上述总纂工作外,作为志书的总纂,还要亲自动手撰写概述和编后记,组织编写大事记和索引等。

关于概述问题,后面专讲。

10.组织评审志稿。

志书是传世之作,当以质量第一。志稿完成并总纂后,总纂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志稿进行反复、认真评审,确保志书质量。志稿的评审,包括自审、会审、部门审和特约审。志书在定稿之前,一般都要召开一次有各类人员(包括专家学者、修志同行、各级领导)参加的志稿评议会。实践证明,志稿评议会对于志稿的修改作用极大。因为任何一部志稿总纂合成后还都是半成品,都还会存在篇目不尽合理、内容详略不够精当、体例不合要求、行文表述不符合等诸多问题。作为志稿的再次深加工,志稿的评议会是一个重要环节。

志稿的评议会不是庆功会,不需要唱赞歌,意见提得越多,对志稿的修改越有帮助。作为总纂,在评审中要把握五点:一是自己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不要人云亦云;二是创新的做法一定要慎重,对一些没有把握的创新,建议不能采用;三是发现的硬伤、差错一定要消灭,特别是对提出的属于错误的政治观点、失实的史料、错误的数据、病句、错别字等硬伤,一定要解决掉;四是所缺的重要史料一定要补充,对没有现成的文字资料而又非补不可的重要资料,应采取社会调查的办法来解决;五是文字文风不足之处一定要完善。

作为志书的总纂,要有大心胸和大气度,广开言路,博采众长,听取和吸收评议会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力争把缺点和问题纠正于志书的出版前。

三、总纂业务的把握

1.把握资料,勾勒大事记要。

志书的篇目设计和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志书内容的编写,而后还要进行总纂。总纂从哪里入手?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好分卷的大事记。

志书体例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以类系事,类为一志,先横后纵,以横为主。这种体例可使志书尽可能地往横向扩展,扩大志书的容量,使记事更有条理,有利于展示事物的系统状况。但这种体例又有一个明显缺陷,那就是有纬无经,有目无纲,诸事难以连贯,事理不能相通,以致结构松散而使志书的整体性受到很大影响。大事记就是要解决志书体例上的一些缺陷而设置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前人突破志书“以类系事”的独特体例,加之“以时系事”的编年纪事体的“记”进行补救。大事记以时系事,是志书中惟一的一条纵线,以经织纬,提要钩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事记是全志之纲。这一基本的认识,很多总纂并没有解决好,突出的问题是志书中的大事记,与主体内容的记述相互隔离。

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总纂者对大事记的设置,缺乏必要的认识,特别是大事记是“纲”的认识不足,因此在编纂过程中没有以纲带目,让纲举目张。二是对大事记的编写,缺乏必要的安排,要么大事记的编写与主体内容的编写各不搭界,你写你的大事记,我写我的主体内容;要么先写主体内容,最后再写大事记。所以,导致有些志书的大事记所记述的大事,在主体志中找不到;而主体内容里记述的大事情,在大事记中又没有显现出来。这样,既体现不出大事记的功用,又破坏了志书的整体性。

大事记对读者来说,具有提要作用、导向作用和索引作用,可使读者较快地找到本地的某一件大事,同时也可较快地查明某一年度本地区曾发生过哪些大事。因为大事记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纵向记述一个地区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事件,其作用其他体裁无可替代。方志最主要的目的,是“修志为用”。

大事记对修志者来说,还有一项特殊作用,这就是能为主体内容的编写和总纂提供一条主线。我们在搜集资料上和选用资料上,有许多盲目性,有许多资料并没有多少资政存史的价值;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由于盲目的原因并没有搜集上来。进入内容编写之时,随着大事记的编写,一些重要资料也就随之而来;同时尽管有的资料没有到手,但大事记为我们提供了查找资料的来源。因此,编写好分卷的大事记,对志书主体内容的编写和总纂,具有重要作用。大事记应由总纂来写,如果总纂没有精力,就要由总纂确定专人,做好这一事情。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实施方案》,全志设《大事记》卷,各分卷不再设《大事记》,但这并不是说各分卷在编写志稿时不需要考虑各自分卷的《大事记》,其作用除了如上述所说的外,也可供编写全志《大事记》卷参考、采录。

2.把握容量,确定记述单元。

历代的志书基本上都是分目体,分目体志书最基本的构造单元是条目,这种体式应该说编写时很好把握。我们要编写的抗震救灾志,是章节体的志书,也应该有最基本的构造单元,或设置到节,或设置到目。很多修志人员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没有确定志书最基本的记述单元,推着往下写。有的有章无节,有的有章有节但节下随意设目、分目或子目。

我曾看到一些志书,有的篇章设了“章”与“节”两个层次,有的篇章竟设了9个层次,在节的下面设置汉字数码一、(一),在汉字数码下再设置阿拉伯数码1、(1)、①。不确定基本的构造单元,编写到哪里就设置到哪里,反映出志书编写和总纂的混乱无序状态,其结果是层次设置的随意和内容记述的比例失调。如一部县志,按照要求应是60多万字,最多不能超过100万字,但没有一部志书能达到这一要求,一般都在100万字以上。我最近看到的一部县志,连主编都没有想到,原来计划是100万字,但完稿时竟达250万字。

从目前的三级省、市、县志看,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导致内容记述的无度,总纂把握的失调,造成文字无限膨胀。作为一部志书的总纂,虽然篇目设置没有给我们确定具体的基本构造单元,但编写和总纂时应在篇目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分卷最基本的记述单元究竟在哪一层,是到节到目,还是到子目,心中一定要有个“谱”。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把握资料,掌控记述文字的容量,而且为下一步确定志书的记述要素奠定基础。

一部志书分卷本,其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料都完全运用到志书中来。需要合理安排各个章节的比例及容量,把握最基本的记述单元,对资料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把最具资政、存史和教化的资料,用到志书留给我们有限的记述内容空间里来。

这部志书计划1100万字,如果总纂不注意这个问题,每部都超几十万字的可能是有的,各卷都超过了计划,就多出几百万字,那时再压缩难度就大了。

3.把握要素,精炼记述内容。

在志稿正式编写前,还要从大量的资料里,提炼归纳出记述事物的基本要素。抗震救灾的资料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要编纂出一部具有使用价值的综合抗震救灾概览,需编纂人员首先了解和熟悉自己那一卷里所要记述关于抗震救灾的基本情况,掌握人们今后利用这部志书以了解当年抗震救灾情况时,需哪些主要资料以资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篇目制定之后,在志稿编纂之前,把握内容,准确地提炼某一记述事物的要素。

要素,是反映事物内在构成的基本因素。记述事物的基本因素应齐全,基本能反映这一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果的全过程。志书的一个特点是“横排竖写”,分类是解决“横排”的问题,而“要素”则是解决“竖写”的问题。以“自然环境”为例:自然环境包括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动物,俗称为“自然环境七大类”。地质又包括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滩涂等,气象包括降水、蒸发、气温、积温、湿度、日照、辐射、风力、风向、风速等,水文又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等……

以“救灾与捐赠”为例,其要素应包括捐赠的主体、捐赠的客体、捐赠的时间、捐赠的地点、捐赠的内容(钱款与物资)、捐赠的数量、捐赠的形式、捐赠中典型的人或事例,捐赠的结果及影响等。

以地震的“微观前兆”为例,其要素应包括地形变化、重力异常、地电阻率与土地电变化、地下水氡含量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磁幅差变化等。

可以想象,诸多记述要素如果不全,势必造成内容记述的不完整,影响志书的使用价值。因此,在志书编写的提纲细目确定后,撰写人员要认真考虑每一细目所要记述的内容,找出应记述的要素。总纂时也要检查记述的要素全不全。只要是要素齐全,将这些要素串联,即便记述的不丰满,但主要内容齐全,并不会影响志书的使用价值。正如学生考试,答题篇幅不多,答对了要点,也会得到高分数的道理一样。反过来,记述的内容再多,主要内容没有记述或是要素不全,读者读志时找不到所需要的内容,反倒会影响志书的使用价值。

4.把握时空,避免越界而书。

越界的“界”,应包括事物记述的时间界限、地域界限和专业范围。

首先是记述的时间范围。《实施方案》虽然要求“全志原则上记述时限为2008年5月12日至2010年12月31日,即地震爆发到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各分卷视有关工作的完成情况而定”。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有些事物从上限记起可能交代不清,那就适当上延,如《地震灾害志》卷记述汶川大地震,就不能仅从5月12日地震发生的时刻记起,应该追溯地震发生前,已经观察到的种种迹象;有些事物在下限时没有完成,或正在进行,也可适当下延,如震后的恢复建设,不是在志书的下限就完成了,很多建设仍在继续。但无论是上延或是下延,不能随意,延要有度,避免内容记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现象。

其次是记述的地域范围。志书要求不能越境而书,但我们这部志书是个特例,很难准确地划定地震影响的范围。我查了一下有关资料,这次大地震,最重的灾区是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共10个县(市);重灾区共41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29个、甘肃省8个、陕西省4个;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100个、甘肃省32个、陕西省36个、重庆市10个、云南省3个、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因此,只能够把握凡是地震内的事物,无论其归属哪一个行政区,都应在志书中记述反映。当然,记述某一内容时,不可能将上述区域都面面俱到,要把握重点,这将在下面专门来讲。

三是记述的专业范围。应注意区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范畴,志书就是志书,不是专业技术读物,因此绝不能把专业技术读物的专业内容写到志书中。我们这部志书记述的是汶川大地震,记述环境状况以及地震的发生,不可能不涉及一些地质方面的专业内容,但记述要适可而止。总纂时要考虑编写志书的受众面,专业技术的内容是给专业技术人员看的,而我们这部抗震救灾志的阅读对象,则是广大的读者。

5.把握变化,强调事物成因。

志书的一个特点是“横排竖写”,竖写不是写大事记,也不是记“流水”帐,要把握记述事物的发展与变化,特别要记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志书不能记述事物的发展规律,但地方志是可以通过记述事物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就抗震救灾工作而言,有组织工作的原因,有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原因,有科技水平的原因等等。原因多种,不论好坏,都应如实记述。因为原因就是经验,有经验才能“以史为鉴”。只有记述好事物变化的原因,才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具有“资政”的价值。

从公安部门提供的秦皇岛市人口总量变化资料中,我曾发现一个问题:秦皇岛市20多年来,有几个年份是人口的高峰期: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和2000年。这其中,1986年人口出现高峰的原因,是由于1984年秦皇岛市被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后,为适应新形势社会发展需要,秦皇岛市1985—1986年引进了大量的人才,特别是几所大学或整体或部分搬迁到秦皇岛,外来人口的增加导致1986年秦皇岛市人口总量增大;1994年人口出现高峰的原因,是由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后,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秦皇岛市又迎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带来外来人口增加,特别是好几个内地的军工企业整体搬迁到秦皇岛,导致人口总量又一次增大。应该说这两个年份人口的突然增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但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人口出现了比通常较高增长是什么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曾询问了很多人,都没有得出答案。几天以后,我突然想到,这几个年份不正是人口普查的年份吗?继而又想到,每年都有漏记的人口,在人口普查中对漏记的人口网开一面,因此许多没有户口登记的人数一定加大,导致人口统计增高。虽然几个不同年份都是人口发展较快的年份,但原因不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普查,也同样造成人口的增多,但它不是主要原因。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在记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时,特别要注意记述引起发展变化的原因。 总纂时一定要把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作为衡量志稿编写的重要标准。

在首轮修志中,绝大多数事物的记述内容还存在一种通病,只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成绩或成就,兴盛点成绩处浓墨重彩详加记述;而对一些事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或简略记述或一笔带过或忽略不记。造成志书记述事物只记成绩不记问题的原因,一是个别承编单位只愿报喜不愿报忧,只记“过五关、斩六将”,不提“走麦城”;二是志书编写人员缺乏实事求是的原则,缺乏对历史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没有传承历代编修志书“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的变化。只注重记述事物的兴盛繁荣,不可能在志书中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此外,这样的记述也违背了编纂志书所要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开展的抗震救灾工作,应该说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也不应该否认,工作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新闻报道曾披露过一些,如在抢险救人的那些天里,存在一些组织上的问题;在救灾款的使用上,也出现过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等等。志书要记抗震救灾工作的成绩,也不应该回避出现的问题和失误,特别是在记述问题和失误上,不夸大也不回避,要实事求是,要秉笔直书。

6.把握写人,加强人文记述。

历代修志,都注重“人文”记述。有些志书的编写过程中,存在轻视“人文”记述的现象,表现在注重记事,少记或不记人的活动,导致许多“人文”资料失去入志的机会,即内容记述见物不见人。“人文”的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事物的记述中,要注意将从各个方面收集的各种“人文”资料入志;二是在对事物的记述中,要注意加强对人的活动的记述。

志书的编写, 首先要注意运用人文资料的入志。人文的内容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志书要完整地反映一地的历史和现状,“人文”资料也必须完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包含有“人文”资料。不仅政治、文化方面包含有“人文”资料,就是经济方面,也同样包含有“人文”资料。志书记述引入“人文”资料,作用较大。以经济方面的“人文”资料为例,因为与经济活动相联系的“人文”资料,不仅能揭示经济活动的某些问题,同时也能反映人在某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广西的《合浦县志》的“合浦珍珠”记述较好。志书记述了合浦珍珠的渊源、产地、利用,以及古代育贝和种植技术、解放后人工育苗和管理及养殖技术的发展等有关生产方面的技术性问题,还专设“合浦采珠史略”“珠民抗暴录”的内容,记述合浦采珠业从汉代以前至清代由兴到衰的过程及原因。其中生动地记述了古代统治者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对珍珠资源的破坏,珠民对育贝、植珠的发明和对珍珠资源的保护,以及珠民采珠的辛酸、凄惨和反抗;并引用“珠逃交趾”和“合浦珠还”的故事揭示发展生产必须保护资源,否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道理。记述中还引用许多古代关于合浦珍珠的诗文来说明合浦珍珠的渊源、产地、利用及生产,资料丰富,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注意记述人的社会活动。有的志书,除了一些政治事件和人物篇外,其他篇章重在记事,很少记述人的行为和活动。社会的人在某种环境下的活动,构成了某种社会面貌。志书记述自然与社会,不仅要记述各种事物,还要记述各种社会的风貌。对于那些在本地流传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的活动和一些重要事件,有必要记下它的活动场面。如果不记某种环境下人的活动,那么志书所反映的社会面貌是不完整的。因此,反映人的活动应是志书的编纂目的之一。正如现在我们也想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一样,由于这方面的资料太少 ,一些描写和记载古代人某种生活场面的文章和绘画即显得如“清明上河图”那样珍贵。

记述人的社会活动,与文学上的描写有区别,它不是一段描写,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是一份重要的资料。1976年发生过震惊国内外的唐山大地震,河北的《唐山市志》单独设置了“唐山大地震”编。在记述“抗震救灾”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原则上是先救活人,后扒死者。但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大批死亡者的尸体被清理出来,因此抢救生命和扒抢死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震后的几天,在马路边、空场地、废墟旁,几乎到处是尸体,幸存的群众已无力掩埋自己的亲人。这次最为险恶最为繁重的工作,由救灾解放军承担了。广大指战员不顾腐烂、尸臭,手抱肩扛将尸体一个个装入塑料包尸袋,分段扎紧,昼夜突击将尸体一车车运到郊外集中掩埋。在埋尸中很多战士只是带着口罩防护,战士们熏得连连呕吐,吃不下饭,有的中毒晕倒……”在“抗震救灾”这一篇里,从组织领导、抢救伤员、伤员治疗、抢修公用设施、安排群众生活、修建简易住房、安置孤老截瘫、维护社会秩序、防疫清尸、恢复生产流通、恢复文卫体事业等十一个方面记述抢险救灾,还记述了自救互救和慰问支援。这些记述,不仅记述事件,还都注意记述参与者的活动情况。因此志书能够生动地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在人民解放军帮助下,唐山人民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用双手托起新唐山的壮丽凯歌。如果没有大量人的活动内容记述,志书难以反映这一段震动人心的事件。

在加强对人的记述时,还应注意采用“以事系人”的记述方法。“以事系人”,就是在记述社会各个事物时,自然地把与之密切相关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写出来,主要是记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如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的状况。所系之人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健在的人,也可以是去世的人;既可以是一个人,又可以是几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都不受职位、等级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只要人物及其事迹和所记的事物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即可。

“以事系人”的方法是 “随文系人”。可以详记,也可以简记。如《阜平县志》的“商业”编,在“粮油征购”一章中写到: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3年,“阜平县粮食缺乏,为了保证部队和机关团体用粮,曾多次到外县背粮……数千名农民从行唐向阜平背粮38万斤”“粮食合作干部李惠民、刁口村粮秣主任阎荣堂及许多干部群众为了征收、坚壁、保护公粮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再如《衡水市志》的几段记述,“民国10 年7月,枣强县杨白塔村杨继泉伙同他人经营德南长途汽车公司,开始汽车运输”“民国10 年7月,杨继泉所建德南长途汽车公司正式营运,开辟境内第一条汽车营运线路”“西满正村宋老廷在香管村创办第一家铜罗工厂,开始金属丝网加工”“清代,曲艺已流行于衡水一带。时有梨花大鼓的主要支流‘老北口’的代表人物何老风与西河大鼓的创始人马三峰齐名”“孟祥转、张云霞家庭戏校共排戏37 出,为各专业、业余剧团输送演员140 多人”。

在内容编写和总纂时要想到人,每一部分内容的记述都要想到,我们是围绕着人去写的,这样就可以使得志书的内容层次更深一些,更丰满一些了。

7. 把握典型,注意点面结合。

凡是从事文字工作“爬格子”、精通“笔耕”之道的文字匠们都清楚,各类的工作总结、报告,或新闻报道,或文学作品,均离不开典型事例的选用。因为典型资料的运用,不仅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加深读者的印象,对我们志书的编写者来说,还可以减少文字的篇幅,把有限的文字记述空间,留给真正资政、存史的文字资料记述之中。志书内容的编写,不能面面俱到。无论记述哪一方面的内容,编纂志书都要深入挖掘典型资料,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去记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阜平县志》在记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活动中,特别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由对典型人物的活动记述,引出对这一活动的记述。如记述根据地的新闻活动,是以我党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办《抗敌报》入手;记述根据地的戏剧演出活动,是以著名的演员胡朋、田华在抗敌剧社、冲锋剧社的演出活动入手。《秦皇岛市志》记述“养鸡”,在记述养鸡专业户时,以抚宁县聂庆平养鸡场和山海关区小 刘庄刘庆祥四兄弟蛋鸡场两个典型为记述的切入点。

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变化,宏观上反映的是“面”,微观上反映的是“点”。有“面”上的内容记述,事物反映得就全面;有“点”上的内容记述,事物反映得就深入。《唐山市志》在“抢救伤员”的内容记述中,前两自然段是从“面”上记述的。进入唐山的人民解放军救援部队分三大片部署兵力:南片(市新华路以南包括丰南县)由51043部队负责;北片(市新华路以北)由52857部队和52831部队负责;东片(陡河以东及东矿区)由81054部队和91043部队负责。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着余震的威胁攀危楼,钻险洞,哪里有呼救声,就冲向哪里,不顾尸臭扒遇难者的尸体……几天天几夜的连续作战,救出了大批遇难群众。高温酷暑、极度疲劳使一些战士昏倒,有的战士在救灾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接着两个自然段,分别记述的是北京军区坦克师某步兵团一营和沈阳军区某部“尖刀连”两个群体抗震救灾典型。再下来的自然段,则分别记述了北京军区驻承德某部副团长傅其禹的典型事例……上述内容的记述方法,是先由全面记述,再到群体典型记述,再到个人典型记述,最后回到面上的记述。由于注意记述的点面结合,注意运用典型事例,所以志书较好地记录了3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抢险救人的场面。

8.把握个性,突出事物特色。

不同的地区,特有的事物只是少数,大量的还都是共有的事物。因此,在志书编纂上,在记述共有事物的基础上,应注意挖掘和揭示共性中的个性。这个个性,就是事物特色。志书编纂要反映事物特色。

特色,字典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特点是“点”,特色是“面”,事物特色是由事物的无数特点所构成。志书反映事物特色,要于细微处认识每一事物的个性特征。例如,首轮《秦皇岛市志》记述秦皇岛市的土地资源,首先写了秦皇岛市土地资源的构成和分布。仅记述这些,特点没有体现出来。为进一步体现土地资源的地方特点,志书还记述了秦皇岛市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利用类型齐全,经济互补性较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饶,林业面积大,自然生态较好;劣势是人多地少,土地人口承载量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不高,气候资源分布不平衡,自然灾害频繁,土壤日益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这样,秦皇岛市的土地资源状况,无论是优还是劣,都记述了出来。应该说,这种地方特点,绝对都是秦皇岛市所独有的,其他地区不会具备。

再如,记述秦皇岛市水资源情况时,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秦皇岛市的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资源丰富。志书如果记述到此,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记述到此,没有个性特征。因为你这里水资源丰富,他那里也可能水资源丰富。在编纂志书过程中,在大量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又发现,秦皇岛市的水资源分布不均,水量时空分配不均,其结果是按秦皇岛市未来的国民经济各业发展指标,缺水已成定局,将会制约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样的记述,秦皇岛市的水资源地方特点就显现出来了。

与30年前的那场唐山大地震相比,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从震情到救灾,都很具有特点。以地震灾情来说,那场地震发生在平原,这场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那场地震发生在夜晚,这场地震发生在白天;以抢险救灾来说,那场地震几乎使用的是人力,这场地震几乎使用的是机械;以接受援助来说,那场地震只接受国内的救助,这场地震则接受了国内、国外的救助……只有把握住事物的特色,才能融个性特征于记述事物的内容之中,融整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于志书的各个方面。

编纂志书要突出记述事物的特色,志书编纂突破不了这一点,志书的记述就会出现泛同甚至雷同的现象。确定事物特色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弱我强、人慢我快、人小我大”。对于具有特色的事物,要予以浓墨重彩,重点详细地记述。此外,对极具特色的事物,还可以作“升格”来处理。

9.把握重点,选好记述角度。

有些事情资料丰富,但由于志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全部记述下来。这样就需要编纂者从大量的资料中,把握重点选好角度来处理记述中的问题。由于我不熟悉这次地震的具体情况,只能以我们在编纂志书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拿行政管理条目来说,政府的每一项行政管理内容很多,而志书的容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行政管理内容都记述进来,因此记述行政管理的事条时,我们选取了三个角度来处理:一是要简单记述这一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二是着重记述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职能发生的变化,三是各部门在管理方面创造的新的管理方法及成效。

以“劳动就业管理”的事条为例,劳动就业管理,其主要职责就是安置社会上的待业人员就业。如果一年一年地记述管理的内容篇幅长短不说,从记述文字看就是一本流水帐。如果我们了解了1979年以来关于劳动就业管理的全过程,认真分析研究后会不难发现,20多年来的劳动就业管理,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市场经济时期。在第一阶段的前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劳动就业管理的主要任务由过去的按照社会待业人员转到安置待业知识青年。第二阶段,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的变革引起国有企业的改制。这一时期,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下岗,劳动就业管理职能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安置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劳动就业管理的主要职责。经过几年努力,失业下岗问题基本解决后,劳动就业管理又转向了劳务输出。概括20多年的劳动就业管理,是“两个时期”,“两项主要工作”。我们记述“劳动就业管理”,从“两个主要时期”“两项主要工作”入手,结合本地管理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把这一条目记述得简洁、清晰,而且具有“资治”功用。

如果我们记述“管理”的内容,能够像上面“劳动就业管理”的记述方法,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选准记述角度,那么志书的内容记述不用多少文字,就可以从部门设置的职能发挥、发展变化上,提供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

记述抗震救灾工作,也要涉及很多管理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记述,不能事无巨细全部记述下来,也应进一步深入熟悉管理方面的资料,从中把握重点的管理工作,并选好角度记述抗震救灾的管理工作。当然把握重点不仅要把握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记述也都要把握记述的重点。总纂要注意记述角度的选取,不能断了主线。

10.把握交叉,避免重复记述。

志书的一个特点是“横排竖写”,横排事物必然会把一项事物切割来设置,这样内容记述的交叉重复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我看了一下篇目,“赈灾与捐赠”来说,有各省、市、县的捐赠,也有各企业的捐赠,还有社会的捐赠,就省、市捐赠说,应该包括政府捐赠、党派群团、政府机构的捐赠、企业事业的捐赠,还包括社会各界群众的捐赠。就企业捐赠来说,应该包括所在地的中央企业捐赠、省属企业的捐赠、市属企业的捐赠,还包括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捐赠。这里必然要出现记述的交叉问题。如果一部志书不能认真处理好交叉问题,那么比将造成整部志书布局的失调、层次的混乱、内容的重复,倚轻倚重,破坏了志书的整体性。

如何处理好志书内容的交叉呢?从组织上看,应从编纂班子入手,总纂是志书交叉的主要处理者,分纂在交叉处理上也有一定责任。只有总纂和分纂紧密协作,才能保证志书内容的交叉得到较好处理。不能把交叉的问题都放到最后的总纂上来处理,1100万字的鸿篇巨制,都交给最后的总纂,工作量就太大了,必然会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和出版的时间。

如果是篇目出现交叉,可以在志书的分纂之前,由总纂与各个分纂细致地制定分纂方案和分纂的篇目,篇目涉及交叉的,可以采用提要的方式予以提醒,经通气协商后,再进行篇目的必要修改。

如果是内容出现交叉,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一是“专志贵专”。分志只记述本分志的主体,突出本分志的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按照详独略同的原则去记述。二是“前详后略”。略,不是省略不记,而是简要记述。即同一内容,前一分志已经记述了,那我这一分志就简要记述,一带而过。三是针对本分志的内容,实行详略不同的处理。说交叉,也仅指主体志内容的记述重复。我认为,主体志的内容,与大事记和总述、概述的内容出现了重复,不应算做是交叉,主体志的内容与大事记、概述的内容,本就应该“互见”。

总之,交叉的问题在志书编纂中不可避免,但如果引起编写人员和总纂的注意,还是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的。

11.把握图照,力求图文并茂。

志书的编纂,要注意图的运用。图是新方志诸种体裁之一,是新方志重要的表达形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新的需求,地方志“图”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图,包括地图、照片,以及各种各样的扇型图、曲线图、柱型图等。地图从内容上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门地图两大类,专门地图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图(含普通自然地理图、地质图、地貌图、气候图等)、社会经济图(含经济图、政治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历史沿革图等)、工程技术图(含工程图、军事图、土地整理图等)。照片就是不同时期拍摄的有关历史上的地震照片和这一次的地震照片。此外,重要的一项,就是卫星影像图了。图像的拍摄、绘制、选用、编排,要讲求代表性、专业性、综合性、条理性、精确性、艺术性的统一。代表性是指能反映地方特色、优势、实力、展示美好前景的图片;专业性是指能以突出专业特点的图片;综合性是指要考虑历史与现状、政治与经济、社会与自然各个方面的采用比率,以及彩色与黑白、集中与分散的图片用量和编排;条理性是指编排有序,有机联系;精确性是指各种地图的绘制要精确无误;艺术性是指照片要讲究构图与色彩等。

就这部志书看,除了照片,以及各种各样的扇型图、曲线图、柱型图等外,地图可以有以下几种:普通自然地理图、地质图、地貌图、气候图、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以及一些必要的工程技术图,还应该有卫星影像图。地图绘制要选好底图,一般以地形图作底图。地形图的各类要素比较齐全,有各级的行政区划界限,各级行政中心所在地,重点的居民地点、山系、水系以及交通线等。图上所记与文中所记,一定要保持一致,防止图文矛盾。照片要有说明文字。文字说明应该具有提示和延伸照片内容增加信息含量的功能,使其图见外表,文见内涵,相得益彰,让读者通过文字加深对照片内容的深层了解。一些大的建筑物照片,应有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功能和特色等文字说明。照片的规划、拍摄、收集和精选要及早动手,不要在文稿完成交付出版时才匆忙赶制。

12.把握表格,辅助文字记述。

志书的编纂,还要注意表格的运用。表是新方志诸种体裁之一,是新方志重要的表达形式。表作为志书的体裁地位,是由它的作用决定的。表具有文约事丰、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等特点,它有概括综合、分类分析、纵横比较、化繁为简、广储信息等作用,比文字鲜明、集中、突出、简要,某些方面甚至可以收到文字所起不到的作用与效果。

不论是事类表还是统计表,都由六种要素构成,即总标题、纵标目、横栏目、线格、文字或数字内容、表注。制表总的要求是科学、实用、简练、美观,在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志书附表是运用其特点,配合文字,准确地反映各项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共同实现志书的经世致用的目的。为此,在草拟任何一份表之前,首先要搞清为什么设表,然后精心研究如何制作,力求做到篇幅小,含量大,价值高,少重复,避免流水账式的统计表、标题与内容不一致的表格出现。

二是熟悉事物全貌。所谓熟悉事物全貌,就是要认识一个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在此前提下,正确运用收集到的典型资料,反映事物的演变情况与规律,给后人以启迪和借鉴。

三是同步安排,认真修改。志书要求文图并茂,表的设置也要与修志各阶段同步进行。在撰写条目时,就应计划在哪里绘制什么表,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掌握的全部情况,对表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表必须做到:

(1)内容、表、主题相统一。如果主题多,则没有中心,最好分别制表。

(2)标题和文章标题一样,应简明扼要地把内容概括起来。

(3)线条力求简洁,使人感到清新明快,大栏可用粗线、双线,边线可省略。

(4)数字要核对无误,数字位次上下对齐,无数字栏可标上记号,表示没有遗漏。

(5)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一般应按先后、局部以及志体的原则排列,即先列各个项目,后列总计。当没有必要列出所有项目时,先列总计,后列其中一部分重要项目。

(6)注明计量单位,当全表只有一种计量单位时,计量单位写在表头的右上方,如表中需分别注明不同单位时,横行计量单位可专设“计量单位”一栏;纵栏计量单位,要与纵标目写在一起,用小字标写。

(7)备注一般尽量少用,必要时应放在右边或下端没有数字的地方,表内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小数不宜超过两位,计算单位一定要标明,不可遗漏。所有的表应统一编号,以备查阅,对非数字统计表如历年职官表、地方文学作品一览表等也应列表。

表应随文走,篇幅特别长的表,可放在本章之尾。随条目安排的表,要与文字叙述紧密结合,互相呼应,防止互相打架,更防止以表格代替文字记述,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专业志,数字资料多,要精选、慎用,以防滥用表格。

我看了很多,志稿,看到表的制作和使用问题很多,而且带有普遍性。“表”的问题之一,是表的使用过滥。有的志书对“表”这一形式情有独钟,使用了大量的“表”。一部志稿,我仅看到的6篇就使用了210个表格,全部志书使用了多少个表格我不清楚,但就这6篇表格的数量,大概创下了志书编纂使用表格之“最”。最近刚评完的一部志稿,其滥用表格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表”的问题之二,是表题的确定。有不少表只标明了年份,除年份外什么都没有,如历年的“政府常务会议”表;大多数表都没有标明起止年份。有的表甚至连个表题都没有。

“表”的问题之三,是表的横栏目、纵栏目的要素问题。不少同类事物的表,要素不统一。

志书虽然使用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体裁,但志书的主体是“志”,应以文字记述为主,表只是文字记述的一种补充。因此,凡能用文字记述清楚的就不必列表;如果内容不多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必列表。表的使用,要恰到好处。

表大致可分两大类: 一大类是事类表,或叫文字表;一类是统计表,或叫数字表。志稿中许多表是可以用文字记述清楚的,特别是设置许多的事类表,完全可用文字记述,用不了几行字。特别是有些重要的事物,其内容记述应使用文字,而不应使用表格替代。

13.把握整体,写好概述分述。

《实施方案》对总述的要求是:从总体、全局角度,钩玄提要,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行总括式的记述,包括汶川特大地震地区震前的自然概貌(气候条件、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带、历史上地震情况、地貌、自然资源)、人口、经济与社会总情况;地震爆发与严重灾情;党和政府领导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调度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灾区组织抢险;灾民自救与组织救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民警和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农业工作者等以及各省市区的紧急救援);防治次生灾害;监测预警;灾民安置与安排灾区生活物资供应;医疗防疫;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抢修恢复基础设施;恢复学校教育;全国捐款赈灾;国际救援;在抗震救灾重建中涌现的英雄模范和产生的伟大抗灾精神;国际社会对我国此次抗灾行动的高度评价等。

志书的总述与各分卷的概述,应是总纂中最难写的一部分。我看过许多志书, 综观这些“述”有一个通病就是,基本上是记述内容的浓缩,类似提要面面俱到,没有反映出记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志书的“述”体,与主体“志”有所不同。首先应该清楚,志书为什么要设置概述。没有设置这些“述”,志书各个门类之间一定是彼此孤立,各自封闭,在一个门类中的各个部分也是各拦其界,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志书各卷和各门类的内容记述形成机械的组合,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胡乔木曾指出,过去的地方志,别的不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各门类之间看不出相互的影响和逻辑关系。我们设置各种“述”,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弊端。

其次是各种“述”,与主体“志”有着根本的不同,一是体裁不同,志书的主体“志”,是记叙体,直书其事所记述的事物;而各种“述”,不完全是记叙体,他不仅要简记事物的发展变化,还要高屋建瓴地论说事物发展的优劣长短、利弊得失。“述”体从它的功能上说,可以规范为以下五点:

一是总括事情。“述”不能够完全写成概况,但它又包括概况。作为“述”,首先需要对本志或是本卷所记述的基本内容进行总结,这种总结的文字,可多可少。如首轮《如东县志》总结地情,仅用了60多个字:“如东,如一巨掌,横按在南黄海的西岸。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百万有零。全境地势平衡,林木繁茂,河流纵横,田园平整,道路平坦,屋舍俨然,盛产粮棉鱼盐,酷似江南鱼米乡。”

二是提炼精华。“述”体与其他体式的一个重要不同,就是它不仅可以不受门类的局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不受地域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鸟瞰本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做横向比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地优于外地、独于外地的各种事物,在“述”体中浓墨重彩地述其何以优、何以独,并说明其在大的范围内的地位和价值,既能使读者从“述”中看出志书,或者本卷的精华所在,又突出了本地的特点。

三是沟通联系。由于志书的志体偏于横剖,在一个个门类的记述中很难说清这种普遍联系,因而造成各门类之间互无影响和逻辑关系。而“述”体却可以从宏观的角度阐明各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概述中,可以反映各个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虽然志书横分门类记述内容,但我们可通过“述”来沟通各门类之间的联系,以利于使全志,或者本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是彰明因果。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除了这一事物内在的原因外,还受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运动变化的影响,即所谓的内因和外因。一个个类目和条目,要记述本事物的兴衰荣枯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记清其外因,似乎很难。“述”则能够把各部分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把兴衰起伏的因因果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五是评量得失。事物或事件在历史发展中,总是有利弊得失。这些利弊,得失归根结底都是由顺应规律和违背规律造成的。而规律往往隐藏在现象的后面,并不在发展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各种偶然现象。“述”可以综合本地或本卷所记述的内容,评价其优劣长短和利弊得失,拨开现象点明规律,显现鉴戒。概述的水平,反映总纂的水平,作为志书的总纂,要清楚这一点。

14.把握体例,规范使用文体。

抗震救灾的资料应该是很丰富的,仅从文字资料上说,有地震灾情报告,各级党政部门在抗震救灾工程中的各种文件和工作信息,各种新闻媒体的通讯报道,还有以纪实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抗震工作总结等。把这些资料变成志书的记述内容,需注意规范文体,在资料的使用上注意转换文体。

在首轮编修的志书中可以发现,主体“志”中混用了多种文体。其一是主体志记述事物的发展变化时,以年为序,依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事物的发展,虽然没有划分自然段,但使用的是编年的大事记体。其二是在经济部类的记述中,把一些资料说明,特别是一些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的介绍,连一些体式都没有加工,原文照搬到志书之中,使用的是说明文体。其三是在政治部类的记述中,记述党务工作、行政管理、政治活动,基本照搬工作总结或是工作报告,使用的是应用文体。还有些志稿虽然文体是记叙体,但写法却是采用通讯报道、报告文学的体裁。志书虽然需要对已经发生的事物进行“记述”,但不能像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那样进行“描述”。

我看到的《北戴河志》(续志)稿,在记述“房屋普查”“清房工作”时,全文引用了原始的应用文体的文件材料。在记述“招商政策”时,更是长篇累牍地引用了原文件。最近看到的《宣化县志》(续志)稿,在记述“黄羊滩绿化工程”的内容里,完全使用了原新闻报道。上述内容需要记述,但在编写时必须要转换文体,进行概括和综合。

各种文体的混合使用,必然破坏了志书的“志”体。谈这个问题,是有些志书为了增加可读性,往往忽略了志书的记叙文体。志书要使用一定的文体,作为志书的主体“志”,一般应采用语体文记叙体。记叙体,是用文字记述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与议论文体、应用文体,以及文学和新闻报道使用的文体,有着根本的不同。新闻报道和纪实报告文学虽然也是记叙,但与“直书其事”的地方志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编纂的这部志书,由于事件特殊,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将志书写成了报告文学或是纪实文学;二是将抗震救灾的一些文件内容、工作总结内容,以及一些新闻报道等资料直接引入志书的内容记述之中。如果编写成了那样,就不叫志书了。当然,一些不能入志但又有保存价值的其他文体资料,可以作为“附录”附在正文之后。卷十一设置的就是《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附录》。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等原始文献,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讲话,党和政府颁布的法规、决定,新闻部门发布的重大新闻信息、重要通报和社论,抢险中重要保障措施,国务院批准的重建方案,重要报刊发表的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对抗灾救灾的评价等。这些“附录”可以保存资料的原貌,但作为志书的主体“志”,则应该严格使用记叙体,“直书其事”。

15.把握专题,注意慎选慎用。

志书以类系事,有其缺点,不能把一个事情的方方面面放在一起去记述,使一个完整而具有多重内容的事物,因其“横排竖写”而被肢解割裂。而专题记述,一般比较完整系统,能以展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有利于增强记述的广度和深度。

专题记述,一是可以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对某些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事物,加以充分的记述,以突出其在整体记述中的地位;二是一些有研究深度和使用价值较高的典型资料,或专门调查资料,按照体例难以完整地进入章节条目之中,适宜采用专题记述。还有一种是按以类系事原则无法纳入某类记述的某些事象,可以用专题来记述。

专题记述,首先是要选择好专题。我们这部抗震救灾志的记述事物中,有许多都是按以类系事原则无法纳入某类记述的某些事项,因此可以设置较多的专题来解决这一问题。专题的体例处理,可以采用专记、附录、附记等多种形式。

专记,是把专题记述放在第一层次的前面(如年鉴的专记);附录,是把专题记述放在志书主体记述的尾部;附记,则是把专题记述放在有一定联系的章节之后。

专题记述,可以起到集中完整的作用,但对于全志“横排竖写”的整体结构来说,还是有不利影响,因此要慎选慎用,不可过滥。

16.把握文字,讲究语法修辞。

地方志是一部“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方志学家章学诚对方志语言有“四要”和“八忌”之说,他要求“要简,要严、要核、要雅”;“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擅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把握文字,讲究语法修辞,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确切”。确切就是要求志书的语言必须正确、准确、贴切。正确就是要求志书所记事实和所蕴涵的观点必须准确无误;准确就是要求志书记事无论在定量或是定性上都必须准确无疑;贴切就是志书记事用语要作到概念明确,恰如其分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存真求实”“述而不作”,是志书行文的要求;“据事直书”“春秋笔法”是志书记事的重要依据。志书在总纂时,要特别注意消除那些语义含糊、数量不定的词语,如“效果显著”“胜利完成”“逐渐恢复”“可能”“大概”“巨大”“差不多”“很早”“曾经”“目前”等词语。

二是要“朴实”。朴实就是要求志书用语必须做到朴实无华、淳美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不浮言俚语,不用夸饰类修辞手段,并切忌大话、空话和套话。特别是不能在记述之始使用“领导下”“指导下”“配合下”等句式;中间用“建立……”“实行……”“通过……”“获得……”等句式;最后再用“取得预期效果”“促进了生产发展”“受到群众欢迎”等句式。

三是要“简明”。简明就是要求志书行文必须简洁、明了。韩愈说“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方志的语言要“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其精练要求应该高于一般的文字载体。正如胡乔木所说的要像打电报、编辞书那样精练,李铁映所说要达到“多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的地步。

四是要“通畅“。通畅就是要求志书行文必须通顺、流畅。通顺就是志书行文合乎情理,字通句顺,这里边包括合乎逻辑要求、语言规范、有理有序等。流畅就是要求志书的语言记述要连贯,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要衔接顺畅,在每一段落中,句与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要贯通,不要前后脱节和错位,不要前言不搭后语,驴唇不对马嘴。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志书目前的撰稿用语,特别是动词的使用,有两种走势:一是紧跟领导人的讲话用语,如“强化××意识”“夯实××基础”“树立××观念”“打造××品牌”等等,这些词语已进入了地方志的热门用语之中;二是追随港台流入的词语,如从上世纪初,一个“搞”字取代了汉语里至少一半以上的动词,“搞革命”“搞建设”“搞四个现代化”“搞大”“搞好、“搞错”等等;后来又引进一个“做”字,如“做大做强”“做节目”“做房地产”“做电脑”“ 做餐饮”等等;再到了新世纪,连战来大陆后,许多人又开始使用“愿景”等词语。我们听起来就很别扭,现在有些修志人员还将上述词语引进到志书的记述中来,读起来就更别扭了。上述的用语都应引起总纂的注意,不要紧跟时髦,要记事制宜。汉语的语言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特别是动词,表示动作、表示行为、表示发展变化、表示心理活动、表示可能愿望、表示动作趋向的很多,远不是一个“搞”“做”所能够取代的。文字应是总纂要把的最后一关,也是最见功力的一关,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部志书,记述的是一件举国关注的重大事情,有上限与下限,这个事情要有头有尾,要有一个结果,即便这个结果是暂时的。因为没有结果的内容记述,是不完整的,要注意内容记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持志书记述的连续性,是保持志书所记述事物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需要。

此外,还要在修志过程中,正确处理政治、法律、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敏感问题在内容的记述中,会有许多地方不好处理。首轮修志时,许多修志人员往往采取对政治、法律、民族、宗教等社会问题采取简略记述、弱化记述和忽略不记的手法,从而造成对某一事物记述的断线现象。突破上述原因所造成的难点,一是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框架之下对社会敏感问题进行记述;二要在客观真实、合理有效的原则下,记述中巧妙避开社会敏感问题的尖锐之处,尽可能地保证所记事物资料的完整。

编写和总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够说清楚的,这部志书情况特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因为谁都没有编过《抗震救灾志》这样一部专门的志书,所以专门去谈这部志书的总纂问题实在难以胜任。不妥之处,还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此文系 齐家璐在2009年1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办公室举办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培训班,以及4月12日在卫生部举办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医疗防疫志》编纂培训班上的讲稿,收入齐家璐著《白话志书编纂—齐家璐方志文选》,方志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来源:“ 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

作者:齐家璐(河北省秦皇岛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来源: “ 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