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巴中市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蹇黎明

作者:蹇黎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6 15:39:59 浏览次数: 【字体:

巴中市地方志

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蹇黎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版,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志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具有记录地方发展历程、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独特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志履行“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职责与使命。而地方志工作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活态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巴中地方志工作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编纂乡镇村志是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强村志村史编撰整理”。《巴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安排部署。

(一)地方志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其衍生的方志文化,是地方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化形成的重要推手、地方文化个性发育的孵化器,更是地方文化的基础、源头和主脉。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是公共文化产品,并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乡镇村志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乡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镇村志作为保存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资料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重要举措,保存延续了乡村文脉,发挥了乡村振兴文化铸魂作用。为做足做实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四川省地方志办先后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四川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巴中市也印发《关于开展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规划编纂出版乡镇(街道)志139部,村(社区)志93部,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特色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村等纳入其中。在编纂出版的40余部乡镇村志中,全面反映了乡镇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发展历程,详实记载了具有巴中浓厚地域特色的巴人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和文明乡风,地方戏剧、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名山名水、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古迹,节庆活动、“巴食巴适”“巴字号”产品等,使村民了解乡村历史根脉,记住乡愁、留住乡情,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活态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彰显地方志顺应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需,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二、史志阅览室是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力之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指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提及“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时指出:“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

(一)史志阅览室是丰富乡村文化阵地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在农村思想文化重要阵地建设中,史志阅览室以开放式、服务性和公众化特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属性,与乡村文化站(室)、图书室、村史馆和村情馆等,共同构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化、培育爱国爱乡情怀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史志阅览室是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史志阅览室是集收集、保管、阅览、展示方志成果于一体的文化阵地,是让地方志走出书斋、走下书架、走向社会大众,以文化人、以志育人的新模式,是了解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更好地发挥史志阅览室方志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平台作用,四川省地方志办先后印发《关于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史志阅览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史志阅览室建设工作的通知》《四川省史志阅览室创建与管理指导意见》,有力有效推进史志阅览室规范化、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质效、提升服务水平。巴中市依托乡镇村文化站(室)、图书室、村史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地建成史志阅览室278个,并做到有场地、有统一铭牌、有史志专栏、有史志书籍、有管理制度和有管理人员,先后向史志阅览室赠配市县(区)志书年鉴、乡镇村志、地情读物等史志书籍2万余册,县(区)史志部门同步赠配史志书籍,增大史志阅览室书籍种类和数量。通过史志阅览室免费开放、史志书籍免费借阅、史志书籍进家庭进农村等方式,使方志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飞入寻常百姓家”,既传承了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又助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史志阅览室逐渐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教化育人的重要基地和对外展示方志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巴中市精心打造建设了首批11个市级史志“七进”示范点,创新了方志服务载体,通过示范引领,有效扩大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三、开展方志宣教是推进文化惠民的务实之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第二十四章“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第二节“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中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一)以新的文化使命担当推进方志文化惠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志宣传教育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修志为用”的具体形式之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更是方志宣教的职责使命、重要内容。方志“七进”活动作为方志宣教形式、宣传载体和服务模式,是对方志文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举措,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形态多样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志进农村作为“七进”活动之一,弘扬时代精神,宣传主流价值、主流舆论和主流文化,厚植爱国爱乡情怀,倡导文明乡风,增强文化自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是地方志以独特形式推进文化惠民的务实之要。同时,发挥主流媒体“主旋律”作用,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先后在《巴中日报》开辟“党史故事”“巴中故事”专栏50余期、“百年党史”宣教专栏100期,与巴中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巴中记忆三十年·历史上的今天》专栏等,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中,推进方志文化惠民,扩大方志文化的社会影响。

(二)以宣教品牌创建探索方志文化惠民新路径。巴中市在方志文化惠民方面,尤其是在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方面,大胆创新方志宣教模式,探索创建了“红色轻骑微党课”的方志宣教品牌。在宣讲准备上,做到精心挑选宣讲队员、精心选择宣讲主题、精心打造宣讲课程、精心开展宣讲演练;在课程形制上,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分类推出社会版、机关版、汇报版、民俗版和文化版等,每版系统推出20堂精品微党课;在宣讲队伍上,与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联合,组建“3+N”红色轻骑队伍;在宣讲形式上,采取“菜单式”“订单式”、送课上门等方式,以小分队、小专题、小活动等形式开展宣讲。“红色轻骑微党课”逐渐成为巴中方志宣讲特色品牌,引领方志宣讲接地气、受欢迎、鼓干劲、聚民心的新风尚。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方志文化、展现方志形象、讲好巴中故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党的理论、地方文化深入田间地头、入脑入心,家国情怀培育、文化惠民服务得到常态升华。

四、地情开发利用是助力乡村发展的职责之本

(一)地方志书是地情资源宝库。“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方志绵延千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地方志书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具有服务当代、垂鉴后世的重要作用。地方志储存信息量大、蕴含内涵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地情资源宝库。

(二)开发利用使成果有效转化。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盛世修志,贵在致用”。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是地方志机构的职责之本,是解决地方志“重修轻用”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强力举措。将地方志工作置于服务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切实提升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政治站位、思想行动自觉,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方志成果转化,以方志文化多元的需求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提高地方志服务新时代的效率和能力。巴中市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用活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参考价值和可信度高的地方志资源信息产品,并畅通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渠道,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以独特的方志文化内核,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彰显方志成果转化运用,使方志文化真正活起来。

(三)主动服务显方志成果价值。一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巴中市深入挖掘巴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特色文化,编纂出版了《巴中概览》《巴中历史文化名人》《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历程》《巴中建地三十周年重要文献汇编》《平昌县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史》《红色两河口》《巴州地情概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篇》等地情读物,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挖掘整理历史文化,为通江县壁山寺和得汉城、平昌县小宁城遗址、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等历史文化创造性保护开发提供地方志资料。深度参与新编川剧《挂印知县—喻秉渊》、恩阳义文化研究、晏阳初博物馆、恩阳问心堂、通江三李故居、平昌父亲原乡及恩阳古镇、白衣古镇和毛浴古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项目建设。立足巴中“川陕苏区首府”红色资源富集优势,挖掘利用红色文化,整理红色医生苟寿南、半截皮带故事主人周广才等红色人物故事,参与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红色文化课程打造、电影《红军钱币》及《望红台》等红色剧目审读,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整体提升、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公园及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建设、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红色景观打造等提供红色文化资料。二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巴中特色产业发展,为通江银耳、江口青鳙、巴山土鸡、南江黄羊、空山马铃薯、大罗黄花、巴中柞蚕蛹和恩阳芦笋等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空山牛遗传资源鉴定、“小角楼”申报“中华老字号”等提供地方志资料。三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聚焦巴中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编纂出版《巴中文旅康养图志》,为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28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3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传统村落申报打造和巴中市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提供地方志资料。为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巴人文化艺术节、四川诺水河国际溶洞节、通江梨园古村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以及“梦境光雾山”山水夜游、“恩阳船说”夜游演出、“通江花月夜”夜游项目等特色旅游项目提供地情资料,助力全域旅游发展。通过主动参与、主动介入、主动服务,推动了地方志资源落地转化,提升了地方志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开发利用价值,放大了开发利用效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蹇黎明(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