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志鉴研究】冀祥德:让地方志走进千家万户——评《镇村志编纂基础理论与编纂技巧》

作者:冀祥德 来源:史志墨香 发布时间:2024-03-11 14:57:01 浏览次数: 【字体:

让地方志走进千家万户

评《镇村志编纂基础理论与编纂技巧》

冀祥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方志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凝心聚力,奋发作为,不仅实现了省、市、县有志有鉴的“两全目标”,创造了一项伟大的世界文化盛举,而且提出以地方志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为党中央“两个一百年目标”献礼,编纂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镇村志,在记住乡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其实,乡镇村志编修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改革开放后,伴随全国首轮修志的开展,在一些乡村热心人士推动下,乡镇村志编纂时有编纂,还产生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乡镇村志,如浙江省江山市《白沙村志》就是其中耳熟能详的一部。“十三五”以来,随着各地地方志“两全目标”任务的推进和顺利完成,特别是响应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出实施包括“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在内的“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大多数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也适时进行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乡镇村志编纂从早年的零星散见渐成燎原之势,成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一个非常亮眼的新增长点。与之相应,有关乡镇村志的讨论也逐渐多了起来,出现了很多研究文章,但较成体系的学术专著还较为少见,与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相比还相距甚远。我虽已调离地方志工作岗位两年多,但对此仍一直非常关注,至今犹记得我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新年献词《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的一句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全国省市县乡村各有其志,无数春笋满林生,方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地方志里寻找到自己最精彩的芳华时代!”在与往日方志界朋友的交流中,也对此心心念念,深有望于同道者,不负时代重托。

近日,收到志界老友江苏省响水县王志迁同志的《镇村志编纂基础理论与编纂技巧》一书,读之颇有感慨。王志迁同志长期在江苏省响水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响水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一直从事党史、地方志研究,不仅有丰富的修志著史实践经验,也有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感受、体悟、联想、思辨的能力,多年来勤学善思,笔耕不辍,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该书是他穷数年之功而作,是凝聚着作者多年修志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有特色、有创意的著作。

一、乡镇村志编纂应扎根修志实践

全国两轮修志已经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方志编纂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所著。这类作品在系统梳理方志发展渊流,探讨志书性质、功能、体例特点与编纂要求上,贡献良多,在新方志学科理论的奠基及对修志队伍的启蒙教育上有不可抹杀的重要贡献。另一类是由地方志工作者所著。这类作品多侧重于总结修志经验和探讨具体编纂方法,为充实和丰富方志理论提供了生动的养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新方志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很可宝贵、十分必要的。但毋庸讳言,两类论著也各有其不足,如前者较注重于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由于作者较少参与修志实践而使理论显得较为抽象,从而大大制约了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后者较注重于具体的编纂行为,由于作者在理论积累和理论阐释方面较为普遍地有所欠缺,从而大大限制了总结经验的深化和理论升华。《镇村编纂基础理论与编纂技巧》一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将来自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之谈凝练为具有针对性与普遍性的理论阐释,是比较成功的。

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内容涉及方志的起源与发展、性质与特征、功能,以及凡例、体例、附录、索引、资料等;第二篇为编纂技巧,内容涉及志书的编纂原则,总述、综述的编写,条目编写,大事记的编写,自然部类的编写,图照表和数字问题,平衡问题,思想政治问题,志书的编辑与校对问题;第三篇为乡镇志编纂,内容涉及乡镇志的篇目设置,乡镇志体例与主要内容,乡镇志经济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的编写,以及名镇志的编写等;第四篇为村志的编纂,内容涵盖村志的编纂要求与方法,村志的大事记编写,村志自然部类、政治部类、经济部类、社会部类、文化与卫生部类、精神文明建设部类及人物志的编写等;第五篇为参考资料,内容涉及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等,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乡镇村志编纂需求指引。

该书不刻意于架构一套理论教条,而是突出观点,注重实例,起到寓理于述而又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具体论述中,作者指出历代旧志多重视地方的人文渊薮和名胜古迹,对区域的商贸发展、经济增长关注不够,主张新时代方志编纂应与时俱进,更多呈现经济理性,多关注诸如物价涨落、民生百态、商贸流通等内容,使志书真正成为认识地区发展历程和百姓生活的第一手文献。同时,作者还对社会部类中内容偏少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作者还重视分类统计的运用,指出在志书编纂时应对此充分考虑,并进而提出应扩大志书读者面的问题。

二、乡镇村志编纂应直面时代现实

当代人修当代志,好处是离所记述的事件相隔时间不久,熟悉情况,容易收集资料,但同时又存在时间积淀不足,不少问题尚无确定结论,因受诸多因素掣肘难以直书其事的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存史价值。能否直面时代现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地方志工作者要切实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仅需要眼识、胆识,还需要才识。所谓才识,就是能准确地把握好记述的度,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体现出乡镇村志记述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

该书不回避直面时代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乡镇村志记述要从实际出发,“当代人必须把当代事搞清楚,如果我们不把当代事搞清楚,就会留给后人一笔糊涂账,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该书第二篇编纂技巧部分专设“思想政治性问题”一章,专论外事侨务及港澳台事务、民族宗教政策、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社会稳定以及其他涉及思想政治的问题,有助于地方志工作者在编纂过程中对这些十分重大却又比较敏感的内容有所参考借鉴,避免因不了解而误入“雷区”。

乡镇村志在记述政治运动上显得较为薄弱,作者指出问题主要在于社会问题的材料少,同时编纂人员在编纂过程中失误写得少、历史事件写得少、“以事系人”少。

在论及志书质量问题时,作者坚持存真求实的编纂方针,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涉及缺点、失误、负面的内容记得不够,敏感问题记得不够,有些材料不够准确,误记的不少等。如记述群体性事件,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同时在措辞上应客观准确,语气也应平和包容;记述计划生育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应着重反映当地计划生育的总体成效,突出群众自愿、优生优育原则等。

三、乡镇村志编纂勇于探索创新

该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善于通过画龙点睛般的论述,将实践中的感性认识提炼升华为理论观点,并在论述中较为鲜明地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针对多姿多彩的修志实践活动,该书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理论规范,而是多从比较中使读者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属性的界定,从而让理论有较广的层次适应性,体现理论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如论述如何贯彻存真求实方针,作者提出不能只写“过五关斩六将”、不写“走麦城”,只唱赞歌、只写共识,主张不能回避矛盾、曲折,扭曲事物本来面目,作出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记述等。

该书对方志理论的重大问题和修志操作技巧的评析,显示出较为深厚的专业素养。这些问题牵涉面极广,诸如地方志的定义、学科属性、体例、功能,以及地方志是供查考还是供阅读为主、体例采用大中小篇结构何种为好、篇章排列孰者为先、章节体与条目体比较异同、如何记述政治运动、人物入志标准如何把握等,不一而足。

对于横排竖写原则,作者认为不能满足于笼统的提法,而要做深入研究,具体分析。作者否定“横列百科”应是彻底的,即分到不能再分为止,批驳了有些学者关于“横剖未尽,形志实史”的观点,提出“既要科学合理分类,又要符合分工实际;既要符合逻辑关系,更要突出时代特点、彰显地方特色”。对于本地在外地工作人员是否入志,作者在辨析利弊的基础上,明确主张可以入志,但要采取一些较为具体的办法,以防止或减少可能出现的矛盾,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明确提出,“志书体例要创新,首先方志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着的,志书的体例也经历过很多演变,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在数字化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志书也应该革新图存,否则是没有出路的。”反映出作者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该书对此有不少精彩的论述,部分论述已为方志界逐渐接受,产生较大影响。如在志书体例创新上,作者提出改造专志部分、增加专记、强化图照和附录、优化篇目等设想;在篇目设计上,作者主张多样化而不是规范化;如在资料选用上,作者提出为提高学术品位和加强记述深度,志书应尽可能收录部分深加工、深层次、独家的、新披露的、珍贵的资料。围绕地方志的价值功能和地方志事业的改革,作者深入剖析了地方志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立足于地方志自身优势,提出地方志部门不应局限于编纂传统的纸质志书,还要开辟第二战场,如出版电子志书、建立地情信息库等,要坚持以网络为基础,使方志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以将地方志的信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如江苏省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响水县逐月编纂《响水微记录》等创新做法,充分发挥了地方志在新时代的服务功能,为修志工作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新的范式。该书出自修志战线一位老兵之手,书中结合建立地情信息库、开展咨询服务等工作,就地方志信息化提出一系列设想,体现了作者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和与时代同行的务实精神,使得该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该书内容丰富,所涉较广,不可避免的,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如全书框架上,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二篇编纂技巧皆为地方志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是地方志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乡镇村志编纂关涉不大。而且该书对这些内容也只是粗线条式勾勒,很多问题方志界已有较为丰富的讨论,难有新意。不过从乡镇村志编纂者的角度来说,一册在手,实有辅助参考之功,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培训教材的作用。另如该书论述优化续志篇目时,列举了短期内变化不大的社会情况,其中包括风俗习惯等。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社会节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风俗习惯相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不少可以记述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可感受到作者的匠心所在。总的来说,书中存在一些可商榷的问题,是学术发展的一种必然,并不影响该书的学术价值,也不影响该书对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乡镇志编纂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冀祥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曾任山东德扬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兼法学系常务副主任、常务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志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当代中国出版社总编辑(法定代表人),当代中国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现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史志墨香

作者:冀祥德

来源: 史志墨香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