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编纂探索>详细内容

【志鉴研究】精品视角下提升年鉴经济部类编纂质量的若干思考‖郑昕

作者:郑 昕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5-23 11:40:46 浏览次数: 【字体:

精品视角下提升年鉴经济部类

编纂质量的若干思考

郑 昕

摘 要经济部类是地方综合年鉴所有部类中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部类。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的编纂水平对于打造精品年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分析《连云港年鉴(2019)》等6部中国精品年鉴,发现其在内容收录、框架设计、地域特色、时代亮色、条目撰写、图表配比等方面具有较多共性亮点。对比分析《海口年鉴(2021)》等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可以发现其存在资料收录缺项、个别分类领属失当、选材两极分化、图表表现稍弱等问题。提升海南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质量,应从编纂框架、编纂视角、人员队伍等方面精准发力。在此基础上,也建议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应处理好学与用、全和特、文和图、内和外等四重关系。

关键词精品视角 地方综合年鉴 经济部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位居首位。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地方年度性综合资料性文献,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应全面、客观、翔实地记载和收录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地方综合年鉴的经济部类包括经济概述和各经济门类内容。它反映一个地域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状况,展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貌。在地方综合年鉴中,经济部类由于门类广、内容多、地位重,在诸多部类中是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部类。因此,经济部类的编纂水平直接影响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质量。

当前,随着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全覆盖目标的完成,年鉴事业发展已经由“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为适应事业转型需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海南省启动“省域精品年鉴工程”建设,地方综合年鉴质量建设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对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的编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将《连云港年鉴(2019)》《长沙年鉴(2020)》《北京朝阳年鉴(2020)》《孝义年鉴(2020)》《贵阳年鉴(2021)》《克拉玛依年鉴(2021)》6部中国精品年鉴,以及《海口年鉴(2021)》《儋州年鉴(2021)》《三亚年鉴(2021)》《吉阳年鉴(2021)》《白沙年鉴(2021)》《陵水年鉴(2021)》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作为品读样本,横纵对比查找差距,强化引领促进提升,聚焦问题靶向施策,以此思考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6部中国精品年鉴经济部类的编纂亮点

精品年鉴不仅要遵守相应的年鉴编纂规范,而且应是“同类作品的‘标杆’和‘样板’”,“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6部中国精品年鉴的编纂质量在年鉴界位于第一方阵,在经济部类编纂方面有许多共性的亮点。

一是收录资料翔实丰富、记述范围全面系统。“横分门类不缺项”是地方综合年鉴内容收录应该把握的原则,梳理6部中国精品年鉴经济部类的类目设置情况(见表1),可以发现,经济部类的类目覆盖广泛。《连云港年鉴(2019)》设置15个类目,《北京朝阳年鉴(2020)》设置8个类目,《孝义年鉴(2020)》设置10个类目,《长沙年鉴(2020)》设置12个类目,《克拉玛依年鉴(2021)》设置14个类目,《贵阳年鉴(2021)》设置16个类目,且均涵盖了经济管理、经济合作、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开发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城乡建设等内容,对应范围的主要领域没有重大漏项,较为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

二是框架设计合理、分类科学、领属得当。科学规范是年鉴编纂的基本守则。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必须要遵守年鉴相关制度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明确“年鉴框架分类应当参照相关分类标准”,因此,年鉴经济部类的框架设置应注意参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标准进行分类,且由于“规划先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管理类目须放在经济部分的各类目之首”。6部中国精品年鉴中,有4部将“经济管理”放在部类之首,占比达66%,其余2部也都在凸显地域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将“经济管理”放在了第二的位置上,且部类内框架设置整体较为科学、规范、完整,类目、分目、条目设置突破了部门设置,按具体事项、工作职能、事业性质进行归类,除《孝义年鉴(2020)》在处理农业、水利关系时有所不足外(建议把“水利”并入“农业”分目),其余年鉴不同层级之间基本遵循总分(统领和归属)的原则,相同层级基本不存在“父子”并列,做到了层次分明、领属得当。

三是选题选材亮点突出、凸现本土产业特色。凸显地域特色是避免千鉴一面,体现年鉴个性的必然要求。《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明确要求:“经济部分框架设计,应当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6部中国精品年鉴在经济部类的编纂上,都注重凸显本辖区内的经济亮点和特色产业,如《连云港年鉴(2019)》设置“连云港港”“海洋经济”类目凸显其港口城市的特点;《北京朝阳年鉴(2020)》在“功能区”类目中收录“中关村朝阳区”“金盏金融商务区”等内容展现不同产业园区的亮点;《孝义年鉴(2020)》设置6个不同分目记录其煤、铝等主导产业;《长沙年鉴(2020)》设置“长沙米粉”条目凸显特色产业;《克拉玛依年鉴(2021)》设置“油气勘探开发”“油气生产保障”“油气工程技术服务”“炼化销售”类目展现其石油产业的全产业链;《贵阳年鉴(2021)》设置“中国数谷”类目,并适当前置以彰显贵阳大数据产业特色。

四是内容编纂紧跟时代、创新记载新兴业态。地方综合年鉴作为逐年编纂的地方综合文献,应着重凸显时代性。经济部类的内容编纂尤其应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各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方面,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出现的新业态。6部中国精品年鉴在此方面均有所体现,如在介绍产业发展时,6部中国精品年鉴都设置了体现节能减排的分目、条目,凸显绿色发展理念;在体现时代特点上,6部中国精品年鉴都记载了体现脱贫攻坚或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贵阳年鉴(2021)》设置“民营经济”类目,展现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的特点,凸显协调理念;在表现新兴业态及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亮点时,《长沙年鉴(2020)》将物流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单独列目,《连云港年鉴(2019)》设置“海洋新兴产业”分目,《北京朝阳年鉴(2020)》收录“阳台菜园推广”条目,《孝义年鉴(2020)》介绍“中深孔预列爆破”新技术,多部年鉴收录了涉及5G技术的内容,凸显创新理念;6部中国精品年鉴还在经济部类均收录了经贸合作、开发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体现经济开放度的内容,凸显开放理念的内容。不仅如此,《北京朝阳年鉴(2020)》中“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条目,《连云港年鉴(2019)》中“公共自行车租赁”条目则凸显了共享理念。但遗憾的是,在6部中国精品年鉴中,部分年鉴的经济部类存在动态条目比例偏低的现象,不利于“新”的展现。

五是条目撰写求实求深、表达形式丰富多样。高质量是中国精品年鉴之所以成为精品的关键要义。6部中国精品年鉴在条目撰写与随文图表上协同发力,不断丰富年鉴信息量,提升年鉴的可读性、感染力。6部中国精品年鉴基本做到了如下几项:条目选材去除内视性信息,体现行业发展概貌;条头撰写文字简洁,中心词前置;条目编纂文字精炼、文体规范、语言通达,基础信息不缺、冗余信息不录,具有有效的信息含量。在概况类条目撰写时,注重体现可比性、连续性。如《长沙年鉴(2020)》“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条目写法就很值得借鉴,其中既有关于措施性的描述“全年签约引进重大产业项目74个”,也有关于结果性的表述“完成进出口总额50.1亿元,增长46.6%,位居全省十强园区之首。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到11位,完成自2016年以来每年向前挺进一位的记录”。既体现了该区本年发展成就,也凸显其在全省、全国的位置,既有当年的数值,也有上年增长幅和往年排位。单一记事类条目则做到一事一条,如《孝义年鉴(2020)》“孝义经济开发区与深圳无界投资控股集团签约”条目,条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齐全”,编纂规范。《连云港年鉴(2019)》还设置“增值税三项改革”“赣榆区农村产权交易三联四通模式”等链接,拓展条目信息量。6部中国精品年鉴还插入大量的统计资料和图表,通过直观的数据表达,丰富年鉴的表现形式。其中5部年鉴在经济部类中插入了大量图随文走、体现产业特色的精美彩插,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经济部类编纂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年鉴全覆盖”目标的完成,海南省年鉴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就首届海南省域精品年鉴评选来看,6部入选的海南省域精品年鉴,其经济部类的编纂虽比以往有所进步,但与全国先进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学习提高的地方。

一是资料收录总体较为全面,但存在个别缺项。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在经济部类内容类目设置上(见表2),《海口年鉴(2021)》设置13个类目,《儋州年鉴(2021)》设置10个类目,《吉阳年鉴(2021)》设置4个类目,《白沙年鉴(2021)》设置7个类目,《陵水年鉴(2021)》设置6个类目,《三亚年鉴(2021)》设置9个类目。总体来看,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类目设置大体上能覆盖经济部类相关内容,但与前述6部中国精品年鉴相比,类目数量偏少,且个别存在缺项,如除《儋州年鉴(2021)》将产业园区设为类目,其余年鉴均未设置相关类目;《吉阳年鉴(2021)》没有第二产业及金融业类目;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对经贸合作、对外经济内容记述偏少,仅有2部年鉴有相关内容等。

三是选材“亮点”可圈可点,但存在两极分化。在体现地方特色,体现“个性”方面,与中国精品年鉴相比,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对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记载或多或少都有所侧重,但在“量上”“度上”有所差异。较好的有:《海口年鉴(2021)》《儋州年鉴(2021)》将“自贸港建设”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单独设置并升格为类目,并适当前置;《海口年鉴(2021)》设置“总部经济”“游戏动漫”等体现地域产业特点的分目,收录“文化保税产业”“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等体现地方特色产业的条目;另4部年鉴虽也有体现地域特色的亮点,但稍显单薄,尤其对自贸港建设及相关产业园区的记载稍显不足。在紧跟时代发展方面,突出“时新”方面,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其中《海口年鉴(2021)》亮点最多,专设“互联网产业”类目,收录“自贸港首单落地”“高新区十个首单”“消费新热点”“海口夜经济”等条目,展现新兴产业业态、产业新变化及年度经济新亮点;《三亚年鉴(2021)》设置“河长制实施”“海洋牧场建设”等条目;《白沙年鉴(2021)》设置“橡胶吧建设”等条目;其余则表现相对平淡。

四是条目编纂相对规范,图表表现偏弱。随着近年来不断地打磨提升,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条目编纂相对规范,“总结式”痕迹较少,内视性信息基本“消灭”,但在规范度上还有改进空间。如有的年鉴分目下既有“简述”条目又有“概况”条目,如《三亚年鉴(2021)》,应统一为“概况”,且部分无综述的分目如“种植业”“新农村建设”“海运业”等均无“概况”条目;有的年鉴在撰写条目时,对类目的外延内涵区分不清,导致条目包涵信息量较少,如《儋州年鉴(2021)》“乡村振兴投资开发”类目下设置“乡投公司概况”分目以概括乡村振兴投资开发的总貌,但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乡投公司这一单一主体能独立完成,其对乡村振兴的外延定义过窄,不利于类目收录内容的完整,且该类目中收录的条目仅涉及乡投公司的机构设置、经营范围及年度措施内容,没有成果数据的情况,不够完整;有的年鉴在条目撰写时,只重视定性文字表达,而忽略定量的数据分析,如《陵水年鉴(2021)》“旅游业概况”条目,整个条目只有相关做法,在取得的成绩上无任何数据予以反映等。此外,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还存在着表格、示意图比例偏低,部分彩图清晰度、亮度不够,部分图片主题不清、布局凌乱,彩图排版设计存在缺陷、彩图幅面偏少,调研、慰问、会议图比例较高,彩图对产业特色凸显不明显等问题。

三、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质量的建议

综上所述,与6部中国精品年鉴相比,6部海南省域精品年鉴经济部类的编纂还有诸多不足。以此推之,海南乃至全国的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质量提升都需要进一步作出努力。应以中国精品年鉴为示范,对标其经济部类的框架层次、篇目架构、记述内容、资料信息、图片使用、条目编纂等方面的优势亮点,研究出提升编纂水平的措施办法。

一要优化编纂框架。对照现有中国精品年鉴的编纂框架,注重全面性、突出科学性。在设计经济部类框架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年度综合情况的反映要全面、深入、立体,确保框架对本辖区经济领域重要产业、重大亮点能“全面收录、系统反映”。就海南而言,要对目前存在明显缺项的外贸领域、工业领域、园区经济等内容在框架设置上予以补充,不能有所偏颇,出现“缺胳膊短腿”的明显缺陷。同时,要根据年鉴编纂的规范和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科学取舍、合理分类、规范立目,处理好部类、类目、分目、条目等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二要锐化编纂视角。精品不能平平无奇,必须出类拔萃。“锐”有“快或尖”“感觉灵敏”“锐气”等意思,与“钝”相对。锐化编纂视角是指在编纂理念上要求异、求特、求新,不要“泯然众人”。在框架设计及选题选材上,要突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就海南而言,要突出展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个最大的经济亮点,重点反映“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成就,对分布在本地域的自贸港重点园区、本辖区的特色产业等进行针对性推介;要体现时代亮色、年度亮色,紧跟时代发展变化,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一些新时代背景下关于经济发展的“重点词汇”的精髓要义,对相关内容重点编纂,提高经济新变化、经济新亮点、经济新业态的记述比例,将经济部类编出地方特色、编出时代亮色。

三要深化质量建设。针对海南地方综合年鉴与中国精品年鉴存在的差距,要在条目编纂和版面设置上不断发力。一方面,要坚持内容为王,深化条目编纂。结合经济部类的编纂特点,增加条目的信息承载量。在“精”上下功夫,对入选条目进行仔细甄别遴选,尽可能挤压条目信息的水分,去除“穿靴戴帽”的语言,以最少的篇幅展现尽可能多的信息;要在“数”上下功夫,注意条目中的数字应用,在兼顾定量、定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字体现年鉴信息的年度性、延续性、可比性,通过“数”说记述地域年度发展,体现历年变化,把握纵向维度,借助“数比”,体现该地在本省、国内的排位,把握横向维度;要在“深”上下功夫,通过“链接”“拓展阅读”等编辑形式,增加本地亮点、特点的表述,拓展条目信息的记述深度,并扩大组稿的范围,在保持原有组稿单位征集范畴的基础上适当向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领域延伸;要在“新”上下功夫,适当增加动态条目的比例,做到“年编年新”。另一方面,要坚持图文并重,美化版面设计。编纂人员要提升图表意识,强化与职能部门、新闻记者、专业摄影师的合作,甄选、编辑具有代表性、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示意图、表格,美化年鉴经济部类版面,使其不仅可堪可鉴可信,更可读可赏可品。

四要强化队伍建设。队伍是年鉴编纂的主体,也是事业永续发展的保障。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年鉴经济部类编纂队伍,是提升经济部类编纂水平的必然要求。既要向内发力,通过会议、评比、培训、指导等方式,提高年鉴编辑及年鉴供稿人员的业务水平,帮助其掌握年鉴体例,提升文字水平。同时鼓励有关人员多学习经济学的概念常识,争做经济方面的“行家里手”。又要向外借力,加强与出版社的对接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高年鉴的编校水平及装帧设计水平,借助专业化的编纂团队,在“文字”“版式”“体例”上发力,使经济部类编纂在作精作美上“锦上添花”。

总的来说,海南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存在的问题,虽折射的是海南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海南一域,对其他地方综合年鉴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照海南的情况,立足精品的视野,从全国范围来看,要整体优化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学”和“用”的关系。在编纂上要先以精品打样,以精品为师,学习精品的框架设计、类目设置、条目编纂、表现手法,再结合本地经济特点亮点对模板“创新发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是“全”和“特”的关系。确保经济部类既包罗万千,要点不漏,又特点鲜明、特色突出,既统筹兼顾,也主次分明,避免千域一貌、千鉴一面。三是“文”和“图”的关系。始终坚持质量至上,做到内容上和表达上双向并重,并适时引入多媒体、视频等介质,丰富年鉴形式。四是“内”和“外”关系。既重视年鉴编纂队伍的培养,也适当引入外部活水,做大经济部类编纂格局。

四、结语

随着“两全目标”完成,各地综合年鉴进入“精品化”转型期。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推动下,全国出现了一批年鉴业内的“种子选手”。就“全国种子选手”及“地方选手”的类比看,中国精品年鉴在经济部类的编纂方面,存在着内容收录全面、框架设计科学、条目编纂规范、亮点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等共性特点。相较而言,海南地方综合年鉴则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问题虽不一定是全国共有的问题,然管中窥豹,可为其他年鉴提供借鉴。为此,本文立足精品视角,针对海南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编纂框架、锐化编纂视角、深化质量建设、强化人员队伍等建议,并参照海南,就优化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经济部类编纂提出处理四重关系的建议。经济部类作为一部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年鉴编纂者更多的重视,只有将年鉴经济部类编得更有特色、更为出彩,充分反映区域发展,体现时代风貌,才能更好地“鉴记发展”“鉴载盛世”,并以经济部类为牵引,推动年鉴精品建设,促进年鉴编纂质量的持续提升。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23年第1期

作者:郑 昕〔广东省汕头市人,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南地方党史、年鉴学 〕

来源: 《中国年鉴研究》2023年第1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