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讯】《巴蜀史志》2025年第2期出刊
《巴蜀史志》2025年第2期出刊
2025年6月20日,《巴蜀史志》2025年第2期公开出版发行。本期设“时政辑要”“封面故事”“蜀中人物”“巴蜀文献研究”“史料之窗”“历史文化”“方志研究”“资治探索”“好书品鉴”9个栏目,刊发28篇文章,共20余万字。
“时政辑要”栏目刊发2篇文章。《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充分发挥地方志作用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一文,在系统阐释地方志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基础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作用,进而指出四川地方志工作进一步服务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方法途径与角色定位,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开展地方志工作的方法举措、取得的显著成绩、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书写“十四五”方志答卷》一文,系统梳理了“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三个服务”(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和开放合作理念,突出“修志编鉴、宣传弘扬、资政辅治”三个重点,以贯彻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为抓手,推进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方志答卷取得的突出成效。
“封面故事”栏目以绵竹“三绝”为载体,刊发《绵竹茶:穿越千年的绿色传奇》《绵竹酒:滴滴浓香,千年传承》《绵竹年画:画里乾坤向新生》3篇文章,介绍绵竹茶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记载到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千年传承,记述绵竹酒从春秋时期酿造工艺到获得“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的辉煌历程,展现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从传统民间艺术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价值,对读者了解绵竹地域特色、历史传承、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大有裨益。
“封面故事”栏目
“蜀中人物”栏目刊发3篇文章。《末代总督赵尔丰生命中的最后100天(下)》一文接续2025年第1期,聚焦赵尔丰政治抉择、军事行动与个人困境,讲述赵尔丰在四川的最后时光,也折射出清末四川复杂的社会变革;《骆成骧教育理念及其时代价值》一文,重点介绍近代教育家骆成骧的贡献,客观展现骆成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实践,有利于传承弘扬其宝贵的教育思想,为当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巴金祖上与宜宾的多重渊源》一文,梳理了巴金家族与宜宾的历史渊源,讲述了巴金祖上在宜宾的仕宦经历与文化贡献,既填补了巴金研究的地域视角,也为宜宾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线索。
“巴蜀文献研究”栏目刊发3篇文章。《杨甲与〈大易象数钩深图〉》一文,系统梳理探讨宋代蜀中易学家杨甲及其《大易象数钩深图》的学术价值与版本流传,该书以图解经的学术传统及其在易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是研究宋代易学与经学图解传统的重要文献;《李德淦〈蜀道纪游〉的历史地理价值》一文,翔实考证分析清代学者李德淦《蜀道纪游》一书的史地文献价值和蜀道交通地理变迁情况;《王恩洋儒学著作述略》一文,深入研究阐释近现代儒学家王恩洋及其代表作《论语新义》《孟子疏义》《儒学大义》等的思想内涵与学术贡献。
“史料之窗”栏目刊发3篇文章。《行走在乌蒙山北麓的边缘地带——〈孤军使命——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斗争史〉踏勘侧记》一文,作者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以实地走访的方式,追寻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革命足迹,考察收集珍贵革命史料,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斗争史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支撑;《褴褛开疆 ——抗战时期的乐(山)西(昌)公路》一文,聚焦抗战时期乐西公路的建设历程,从交通史与抗战史交融的角度,系统梳理该公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历史作用,凸显其在抗战大后方交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揭示筑路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民族精神,论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抗战胜利和西南开发的重要贡献,为认识抗战时期大后方建设和交通发展史提供了重要案例;《五个字解密雅安上古历史》一文,以时光为轴线,从民族迁徙、聚居、繁衍切入,描述雅安地区上古居住过的古羌、笮、徙、僚、番等民族,为雅安上古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历史文化”栏目刊发4篇文章。《大明蜀藩:湿地公园内的王陵地宫探秘》一文,阐释了成都青龙湖畔沉睡六百年的明代蜀王陵之谜,文章透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考据,不仅还原了蜀藩王族的兴衰往事,更让读者得以窥见大明王朝西南边陲那段被时光尘封的记忆;《朱熹的巴蜀情结》一文,深入探讨了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与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既还原了历史细节,也凸显了朱熹学术影响的广泛性,是一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文史佳作;《地名,浓缩共同记忆的符号》一文,以四川地名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地名作为文化载体的多重价值,作者从历史、移民、诗词、情感等多个维度,剖析了地名如何记录民族融合、寄托家国情怀、承载文人风雅,最终成为“看得见的乡愁”,这种“看得见的乡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个体与家国,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蓬安县原县衙堂前的抱柱匾对楹联及额匾》一文,通过考察清代蓬安县衙的匾额与楹联,介绍了晚清蓬州知州方旭所撰抱柱楹联的内容及寓意,既颂扬蓬安民风淳朴,又表达其施政理想,展现了传统官署文化的深厚底蕴。
“方志研究”栏目刊发4篇文章。《缅怀中山先生 致力振兴中华——从四川地方史志文献记载看孙中山与四川》一文,通过梳理四川地方史志文献,揭示了孙中山先生与四川的深厚历史关联,既丰富了孙中山研究的维度,也为当代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历史参照,具有以史鉴今的现实意义;《综合年鉴表格问题实例分析》一文,系统剖析了年鉴编纂中表格设计的常见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为年鉴编辑人员提供了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对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具有指导意义;《解析民国〈成都市市政年鉴〉的编纂特色与时代启迪》一文,聚焦1928年出版的《成都市市政年鉴》,分析其作为四川首部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特点,兼具学术性与现实指导性;《让方志馆成为城市会客厅——兼论方志馆的属性与功能定位及建设路径》一文,通过探讨方志馆的基本属性、功能定位、建设路径,提出方志馆不仅是地方志文献的收藏中心,更应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服务公众的“文化会客厅”,为方志馆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资治探索”栏目刊发3篇文章。《成都方志馆探索创新地方志资料建设的方法路径》一文,总结了成都方志馆在创新方式开展地方志资料收藏收集、挖掘利用、展示宣传等方面做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对方志馆如何发挥“存史、育人、资政”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中国官员离任交接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思考》一文,从我国官员离任交接制度演变、官员离任交接内容的发展完善、官员离任交接程序及时限的变化历程、官员离任交接的监督管理几个方面,对官员离任交接制度的发展完善进行了阐释,对如何健全当代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提出思考和建议;《新时代以方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以自贡葛仙山为例》一文,以自贡葛仙山为例,在探讨方志文化历史演变与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方志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对方志文化如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资治探索”栏目
“好书品鉴”栏目刊发3篇文章。《争当改革先锋 续写改革新篇——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的四川史实中感悟改革开放精神》一文,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中关于四川改革创新实践的记载,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农业农村改革、国企改制、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突破性实践,为新时代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融古出新巧成路径——赵义山先生〈满庭芳·北湖观菊〉创作特色论析》一文,深入剖析了赵义山词作的创作特色,对当代诗词创作如何借鉴传统、突破创新具有启示意义;《汇萃史料 厘清文献富有启示——〈四川新文学大系·史料编〉评略》一文,评述了《四川新文学大系·史料编》的编纂价值,从史料的文献性、地域性和启示性三个维度,揭示了该书在四川新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好书品鉴”栏目
巴蜀史志 二维码
方志四川微店 二维码
长按“方志四川微店“二维码,可进店购买《巴蜀史志》期刊及有关地方志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谢林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宣传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