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自贡市>详细内容

自贡市地情

亿万年恐龙遗址、两千年井盐生产、八百年彩灯历史,积淀了自贡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独特的井盐文化、恐龙文化、灯会文化、饮食文化,成就了“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美食之府”的美誉。民间素有自贡“大三绝”(盐、龙、灯)和自贡“小三绝”(龚扇、剪纸、扎染)之称,境内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1处15个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扩展项目4项、国家一级博物馆2个,自贡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人杰地灵的自贡,哺育了“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且世称“晚清第一词人”的赵熙、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壮烈牺牲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献身的红五军参谋长兼军长邓萍、“红岩英烈”江竹筠(人们尊称“江姐”)、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胡海涛、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谱曲的著名作曲家王锡仁、中国“跳水皇后”高敏等优秀儿女,创造了井盐生产中多个国内或世界第一,演绎了“首义实先天下”的荣县独立,涌现了“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献金总额、人均献金数居全国城市之冠和个人献金创全国之最的慷慨义举,谱写了“跨上千里马,奔向化工城”的创业豪迈……所有这些都支撑了自贡人民智慧、倔强、开放、创造、团结、爱国等精神力量,铸就了千年盐都开拓敢为天下先、奉献不甘国人后的城市之魂。

井盐文化

自贡是一座曾经遍地盐井的都市,有近2000年的井盐生产史,被誉为“千年盐都”。在“煮卤为盐”,创造出内涵深邃、灿烂辉煌的掘井、采卤、制盐科技技术和经济财富的同时,积淀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井盐文化。

东汉章帝时期,自贡就开始井盐生产。宋淳熙元年(1174),陆游荣州“摄理州事”,入荣便写下“长筒汲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等诗句,赞咏当时自贡地区吸卤熬盐盛景,更以“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竹筒,真海眼也”,赞叹领先于时的盐井开凿技术。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在自贡井盐生产中出现,并形成19世纪中国最大的手工工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全川盐税年征白银7.15万两,自贡既征1.28万两,占全川盐税18%。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及抗日战争时期,自贡抓住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开创了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成就自贡因盐设市。自贡地区累计开凿盐井1.3万余口,井盐生产中所采用的冲击式顿锉凿井法被誉为世界钻井技术之父,产生了中国最古老的“股票”——自贡盐业契约(1732年)。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艰苦之际,在冯玉祥将军的发动下,自贡市掀起两次节约献金高潮,创下当时全国个人、户平及城市三项最高献金纪录,支持全国抗战。为此,蒋介石多次传令对“慷慨捐输,造成空前纪录”的献金绅士予以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业生产作为自贡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国家贡献大量税收。同时,井盐文化得到不断发扬,盐业遗迹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2005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贡境内盐业遗存众多。会馆类有西秦会馆、王爷庙、桓侯宫、炎帝宫、南华宫、贵州庙等,其中西秦会馆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据20世纪50年代普查,保存完整的盐井尚有1000余口,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富世井、大公井、自流井、燊海井(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盐井)、东源井、小桥井、发源井(中国第一口岩盐井)和磨子井。天车是自贡古代盐业生产的一项重大发明,为“千年盐都”的象征和标志。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天车在城市建设中消失。

2005年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相继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一级博物馆。至2017年年底,全市仅存天车19座,最高55米。盐商居住的宅邸,如胡慎怡堂、天禄堂、胡廷洁公馆等,都能见证当年的盐商文化。此外,还有大量祠堂、寨堡、牌坊、盐道及老街等盐业遗存。

3d7fab9163b74c60860f4ed87402b9d2.png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恐龙文化

自贡恐龙化石众多,被誉为“恐龙之乡”。民国4年(1915)8月,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荣县、威远一带发现恐龙化石。1987年,在恐龙遗址现场建成自贡恐龙博物馆,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

至1990年年底,自贡地区发现各类古生物化石点120处,其中恐龙化石点94处。1991年,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提名录。2001年,以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遗迹为主体的自贡恐龙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自贡地质公园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是年5月,恐龙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首次与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联办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网络10周年展览,建成国内首个360度全景网上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国家级重点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和“甲级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建立世界首个“侏罗纪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2016年,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扩园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次中期评估,是国内首家通过扩园评估的世界地质公园。至2017年年末,自贡地区已发现恐龙化石点100多处。以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埋藏最丰富,化石富集区面积1.7万平方米,在2000余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200余个恐龙个体的上万块骨胳化石,完整和较完整骨架30余具。自贡恐龙化石先后在上海、西安、兰州等城市展出数十次,从1989年起自贡恐龙化石走出国门,相继在日本、泰国、丹麦、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观众累计超过1000多万人次,被外国友人誉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的友好使者”。

acfe622860b64b2eb1a9b59d9ca9ca74.png

 自贡恐龙博物馆标本大厅

彩灯文化

近800年的自贡灯会,不断演绎着“半城青山半城楼,彩灯辉映碧水流”的盛景,并成就了“中国灯城”的美誉。唐宋时,自贡地区已有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结彩的习俗。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有“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咏赞。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一项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有“狮灯”“灯竿节”等。20世纪初,又逐渐形成节日提灯会、放天灯、舞龙灯、戏狮灯、闹花灯等民间习俗。

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届灯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将传统灯会的制作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把雕塑、绘画、书法、剪纸与灯展巧妙综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开创出一种新兴大型艺术,使自贡灯会大放异彩。至1986年,共举办7届春节迎春灯会。1987年,举办第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1988年10月,自贡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彩灯博物馆,历时3年在自贡彩灯公园内落成,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75平方米,成为自贡灯会常年展出地。1992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命名为“中国彩灯博物馆”。该馆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被中外旅游界专家誉为“最具东方文化神韵,极具开发潜能的博物馆”。

2000年后,自贡灯会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两大民俗活动之一,列于40个民俗活动精品榜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彩灯)”。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布展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形成自贡灯会的独特风格,灯会也由单纯的娱乐型向娱乐经营型发展。2008年,自贡灯会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初,中国节庆文化活动与城市发展峰会暨首届中国彩灯文化峰会在自贡召开。是年,举办的第二十二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首次采用网格化模式划分布展区域,最终在2016年春节旅游人气盘点报告中排名全国第七。至2017年,自贡已在本地举办7届迎春灯会和23届国际恐龙灯会,先后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500多个大中城市展出,吸引中外观众4亿多人。自贡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已成为融经济、文化、科技、旅游为一体的大节庆,已打造为自贡对外开放的一张重要名片,被誉为“天下第一灯”。全市彩灯企业达600多家,常年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年产值超20亿元。自贡依托彩灯产业已被认定为四川唯一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eaa645e5120d46fba1be1d408a57623a.png

 第二十一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

饮食文化

自贡为井盐之都,食盐为百味之祖,盐帮为美食之族。吃在四川,味在自贡。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肴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

清代中叶,火旺水丰的自贡盐场,常年聚集的盐商与盐工达20万人左右,按不同的社会分工被称为各种行帮。盐商有井帮、灶帮、笕帮、银钱帮、竹木油麻帮;盐工有山匠帮、锉井帮、辊子帮、烧盐帮、屠宰帮、车水帮、橹船帮等。百里盐场,市井繁华,酒肆林立,会馆密布。不同层面的饮食消费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交融,使自贡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盐帮饮食文化。20世纪90年代后,自贡盐帮菜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名店、特色店、小吃店遍布市内大街小巷。

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特色。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自种自配。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溜,各有章法,尤擅于水煮与活渡。有代表性菜肴不下百种,如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火爆黄喉、毛牛肉、李氏回锅肉、水煮肉片、牛佛烘肘、荣县羊肉汤、冷吃兔、鲜锅兔等。2017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9.65亿元。

3986799f354f46ecb1083923781e307e.png

 自贡首届传统名菜大赛

龚扇

为中国竹编精品,因龚氏世代编制而得名。清光绪年间,自贡竹编匠人龚爵五寓成都“篾火笼”,引竹编技法于“竹篾扇”中,独创一种线条清新流畅、竹丝晶莹光亮、造型高雅别致的工艺扇种。其子龚玉璋潜心探索,匠心独运,首次把名家书画移植于扇面。1932年,他的《竹纱山水》《竹纱团扇》获四川省第11次劝业道赛宝会特等奖。第三代艺人龚长荣、龚玉文,创制小型扇、双面竹丝扇等。兄弟俩分别获四川省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82年,龚扇作为四川出口工艺品在美国费城展销,被誉为“中国第一扇”。2000年后,除扇类外,尚有座屏、挂屏等,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龚扇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4年,龚扇竹编工艺厂被评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目前,龚扇的制作已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人。

968d379bad5b4da0b532f071a8b96182.png

 龚扇产品

扎染

古谓“绞缬”,即打绞成缬而染之意。清末民初,国外机印花布充斥市场,民间染缬逐步萎缩,年深日久,几乎绝迹。20世纪70年代末,自贡艺人张宇仲深入民间学习,总结出一套针法染技,形成自贡扎染独特风格,所染人物、花鸟,形神毕肖,栩栩如生。1986年获“省优”称号。产品有服装、壁挂、窗帘、头巾、台布、被套等。20世纪90年代后,自贡扎染大批量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扎染技艺不断推陈出新,研制的棉、麻、丝、缎、皮革、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主要品种有时装、领带、壁挂、手巾、长巾、窗帘、台布、床单等。2008年,自贡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57a513623e95425aae0edf25f959fd20.png

扎染产品

剪纸

为自贡民间传统,主要为各种吉祥如意图案。20世纪40年代末,鄂西人余曼白流落自贡,酷爱当地窗花艺术,他吸收民族绘画、金石书法、浮雕版画之养分,揉合南北各派剪纸风格之精髓,形成自贡剪纸的独特剪法。1968年余曼白去世后,其弟子将剪纸艺术继承光大。1989年,沈成林剪纸作品获中国首届剪纸大赛二等奖。相比四川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自贡剪纸总体风格更为精雅细致,造型婉约,线条缜密,因此被誉为四川剪纸艺术两大流派(自贡剪纸、川北剪纸)之一。2009年,包括自贡手工剪纸在内的“四川手工剪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d0a5160a0ec43ef87ba5681a370c44a.png

剪纸产品

来源: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6 17:35:02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