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黄学清 ‖ 清明遐思

作者:黄学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06 17:01:13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明遐思

黄学清 

清明,镌刻在仲春与暮春之间的字眼,鲜花和小草编织成通往阴阳交界的地毯,人间四月天便平添了一抹相思云烟。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斯人已去,柳树萌芽,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眼中的清明节气景象。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雨水的洗涤,才能清除天地间的尘埃阴霾。于是有了清明雨,千古泪的回肠荡气。

《清明小景》丰子恺 作

一岁一清明,一岁几相思。清明时节最是惹人哀愁,最是牵动心痛时候。城里乡村的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折菊寄相思。山上山下人头攒动,乡村羊肠小道人来人往。远山隐藏在云雾里,芳草连天,近树笼罩孤烟前,时隐时现。草丛间,坟墓前,敬献一束鲜花,斟满一杯冷酒,插上一柱高香,焚烧一堆纸钱,断肠处,话衷肠。

清明节,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在重耳饥饿难耐、没有食物时,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后为重耳充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只吃寒食,以寄托哀思。

沿袭了几千年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传统习俗,自古传承,至今不缀。唐朝诗人杜牧眼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了缅怀逝者、慎终追远的思恋之情。世界上人类思亲、怀旧的情感是共同的,每逢清明节,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思恋已故的亲人、友人。民间家祭亲人,弘扬孝道亲情,意在唤醒家族记忆,追寻家族祖宗根系;国家公祭革命烈士、民族先驱,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清明节是连接炎黄子孙家国情怀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共同记忆。

清明时节,放眼江山如画的祖国河山,此刻,脑海里就会想起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讲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时代每年清明节,老师们组织我们到县城郊外的烈士陵园扫墓,瞻仰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牺牲的南溪籍烈士们墓碑;组织我们到宜宾翠屏山赵一曼纪念馆参观,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心沃中华”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了我们,由此我们对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有了全面了解;在少先队课外活动上,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了崇高信仰,严守党的秘密,视死如归英勇就义;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深情朗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课文,我们知晓了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理想,不被反动派高官厚禄的诱惑,受尽酷刑折磨,面对敌人的屠刀誓不低头,自始至终对祖国的前途充满向往。

英雄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是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学习英雄事迹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这是我们深有感触的。中学毕业后,我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看到身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遵纪守法,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奔小康,敬佩不已,于是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认真学习党的章程,在生活和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经党组织考察,我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当我被批准为正式党员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感到共产党员的称号是无尚的光荣。记得那是在“七一”党的生日那天,面对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拳头宣誓的时刻,我激动的心怦怦跳动,于是暗暗告诫自己: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党旗添光彩。

清明,以其洁身自好的品格,扫除了严冬留下的尘埃阴霾,春和景明,乾坤朗朗。清明细雨洗涤红尘中的人,清洁、清廉、清静;清明和风呼喊现实中的人,明事、明礼、明法。

作者简介

 黄学清,笔名黄山,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宜宾市南溪区南溪街道茶花社区村二组重度肢残农民,文学爱好者。宜宾市首届书香家庭荣誉称号获得者,南溪区作家协会会员,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会员,南溪区新体诗歌学会会员,南溪区南溪街道新乡贤联谊会副会长,南溪区南溪街道茶花社区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作品散见各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

 遭遇车祸,生活清贫,书香常伴,精神富有。身残志坚,创办黄山书屋,以书为媒,以文会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学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