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劳动节特辑】漫步东郊记忆‖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01 15:43:33 浏览次数: 【字体:

漫步东郊记忆

袁 征

谷雨过后,万物发荣。沙河之滨,景象斑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来到成都市成华区二环东外侧。

这里,坐落着一个利用原东郊工业基地部分遗址潜心打造出来的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设计者为这个园区取了个耐人寻味的名字——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西大门(徐文江 摄)

面对现代都市中的这片工业遗址,我不禁感叹,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挥之不去、长生不老的力量,那它一定是记忆。

从信息加工理论角度看,记忆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按其分类,那些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其特点在于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东郊记忆运用韵味悠长的形象设计和魔术般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切明白地告诉我们,尽管科学技术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人类对记忆的研究不仅没有止步,反而成果卓然。

东郊记忆一隅(徐文河 摄)

李白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成都,自古以农业和手工业著称。进入近代后,我国的铁路、公路、工厂逐渐出现。由于成都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机器制造业迟迟未能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成都依旧是典型的消费之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小企业。那时的东郊地广人稀,寂寥冷清。黄褐色的路面晴天坚如刀刃,雨天泥泞黏滑。除沙河岸边的水车慢悠悠提灌着庄稼外,映入人们眼帘的,只有疏落的村舍、成片的农田和起伏不平的荒野。作为东山的余脉,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农人的天地。

随着我国“一五计划”的启动,成都东郊的宁静被打破了。十几万建设大军从辽宁、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地汇聚东郊。一夜之间,东郊从农耕社会跨入工业文明的门槛。厂房、烟囱在昔日的原野上拔地而起,机器轰鸣代替了古老筒车吱吱呀呀的声音。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生活困难,未能阻挡东郊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艰苦创业的气势。他们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生活,边建设”,用勤劳和智慧,在一片旷野上勾画出成都工业的轮廓。

1957年3月5日,朱德同志对东郊工业企业的创业精神作了充分肯定:“你们的做法符合党中央、毛主席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1958年9月5日,毛泽东主席来到东郊视察了成都量具刃具厂。

“一五”“二五”后,成都东郊陆续建起了253家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其中包括属于156个重点项目的军工企业。成都东郊俨然成了一片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宏大工业城池,为成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东郊记忆一隅(高香云 摄)

今天的成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之都,与昔日的东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它的崛起,大大增强了成都的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和军事装备制造的能力,使成都迅速成为祖国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

东郊记忆一隅(徐波 摄)

笔者家庭有5位亲属曾在成都东郊的国营锦江电机厂、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工作,有2位亲属曾就读于成都东郊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每当提起老厂和母校的功绩,他们都神情飞扬,赞不绝口。

国营锦江电机厂(784厂,对外代号107信箱),始建于1954年,1958年建成投产。该厂以生产军用雷达著称,曾生产了我国第一部测高雷达——B43测高雷达。该产品大量装备部队,在击落美制U-2、P2-v侦察机的战斗中屡建奇功。

东郊记忆测高雷达(徐文江 摄)

国营国光电子管厂(776厂,对外代号6号信箱),是我国综合性微波电子管厂、国家大型军工骨干企业之一。该厂为我国微波电子器件研究和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厂,对外代号40信箱),始建于1958年。该厂研制的时间统一勤务系统及甚低频接收机,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对外代号83信箱,今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于1956年9月,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建校之初,该校为我国无线电工业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东郊记忆一隅(高香云 摄)

成都老东郊工业基地,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客观地看,半个多世纪前的成都东郊工业基地远离闹市,选址恰当,在布局上是合理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的东郊逐渐成为成都市主城区的一部分。时代发展了,老东郊也翻过了最辉煌的一页。这片热土在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同时,也暴露出工业企业过度集中,土地利用率低,“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功能等问题。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

东郊记忆一隅(徐文江 摄)

为构筑成都市产业新高地,提升城市形象,自2001年起,成都开始实施“东调战略”,对原东郊工业企业进行搬迁改造。于是,那些赫赫有名的工厂,有的关闭了,有的缩水了,陆陆续续搬离出去。

如今,成都老东郊工业基地“旧貌变新颜”。这里繁华热闹,高楼林立,住宅小区连片,商厦、商城鳞次栉比,美食街、娱乐城星罗棋布,白昼车水马龙,夜晚霓虹闪烁,成为大都市的一角。成都市建设路已然成为成都市第二大商圈,享有“时尚城东,购物天堂”的美誉。


东郊记忆一隅(徐文河 摄)

人们记忆中的东郊虽已渐行渐远,荣光不再,但它为成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东郊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人文精神,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发掘、去整理、去弘扬。作为成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老东郊理当永远留存于典籍之中。

2009年,成都市决定利用老东郊工业区中的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773厂,对外代号106信箱,“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的旧址,将部分工业特色鲜明的厂区作为工业文明遗址予以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音乐产业基地。

东郊记忆一隅(高香云 摄)

2009年5月,成都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通信四川有限公司签约,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入驻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2011年1月,东区音乐公园改造工程开始施工。为完整保留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建筑的特色,同时把各种构造复杂的厂房改造成商用建筑,项目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刘家琨做总设计师,并汇集了国内知名建筑师对园区内部分单体建筑进行专项设计。

东郊记忆音乐公园(徐波 摄)

2011年9月,“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运营。

2012年11月,“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更名为“东郊记忆”。

2015年11月,“东郊记忆·互联网创意产业园”开园。

2019年7月,东郊记忆挂牌“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

东郊记忆导游全景图标示牌(袁征 摄)

如今,坐落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东外侧建设南支路4号的东郊记忆,占地面积282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该园区景象别致,四通八达,免费开放,已成为成都市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是数字音乐、新媒体、文化旅游以及双创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是成都又一张“城市新名片”。

东郊记忆园区目前已入驻涵盖数字音乐、新媒体、展览演艺、创意设计、教育培训、酒店餐饮、购物零售、娱乐体验和金融服务等10余种产业门类110余家企业,聚集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艺术剧院、蓉艺影视教育中心、成都紫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大型音乐、培训和演出机构。以此为带动,逐步在园区汇拢了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企业。

东郊记忆一隅(徐文江 摄)

东郊记忆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目标,聚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兼具传统、民族、娱乐、科技等不同形式格调的剧场、展场和演出聚合体。

“修旧如旧,旧房新用”是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它结合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功能,兼容并蓄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21世纪初的办公楼、多层厂房和工业感十足的烟囱管道,营造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

东郊记忆一隅(高香云 摄)

在东郊记忆园区里,有一个利用废旧锅炉打造出来的精巧景致。它创意十足,栩栩如生,不禁让人联想到《高山流水》那首动听的歌谣。

东郊记忆一隅(徐波 摄)

东郊记忆园区里的工业文化广场上,展陈着许多成都东郊工业区各工厂使用过的车床、零部件等。相信再过半个世纪,它们的历史价值会进一步放大。

东郊记忆园区里的成都舞台,是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的标志性场地。舞台下面可同时容纳3000名现场观众,舞台周围的商业配套汇聚了国内外各类现场音乐演出资源。

东郊记忆成都舞台(徐波 摄)

标号为“1519”的火车头,是四川省境内第一批蒸汽式火车头。它拖载着数节绿皮车厢,在园区里摆出一副即将启程奔向未来的姿态。谁能想到,这列火车竟然是一个咖啡文化体验中心。

东郊记忆火车头广场(高香云 摄)

东郊记忆歼教5型飞机(徐文河 摄)

在东郊记忆园区里,矗立着数根高耸入云的烟囱。由成都红光烟囱打造的世界第一高新年蜡烛,2011年12月10日获得吉尼斯纪录。

东郊记忆“世界第一高新年蜡烛”(徐文江 摄)

用废弃的管道、钢片和工业金属部件,组合出一个个类似几何的金属雕塑,分布在园区的不同位置。人们可以想象它是火车,是军舰,是联合收割机,是月球车等。工业文明意味着什么,它能否展示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对这些问题,东郊记忆作出了最好回答。

东郊记忆金属几何(袁征 摄)

一把巨大的红色活动扳手侧立在东郊记忆园区的中央大道旁,它张开大口,似乎在向人们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东郊记忆一隅(徐波 摄)

半个多世纪前,在成都东郊的每个工厂里都设有公用洗手台。今天,中国著名雕塑家李学雷将记忆中的场景重现出来。这组雕塑告诉人们,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节约用水,珍惜资源。

东郊记忆节约用水雕塑(徐文江 摄)

科学家认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在400万年的进化史中,人类的手逐渐演变成了大自然所能创造出的最完美的工具。在东郊记忆南大门一带的十几根柱头上,镶嵌着数不清的手印。这道景观旁边没有简介牌,我寻思,或许设计者有意要给游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吧!

东郊记忆一隅(徐文河 摄)

在东郊记忆园区西北角的油库周边围墙上,镶嵌着数十张方块金属板。经向工作人员咨询得知:2011年4月15日,在成都举办的“第十五届全球华语榜中榜暨亚洲影响力大典”的众多明星,以及随后到访东郊记忆的各界明星、名人,为东郊记忆留下了手印。由于年身已久,有的金属板已经脱落。我们今天能清晰看见留下手印的明星、名人有:黄立行、田馥甄、杨丞琳、杨幂、魏雪漫、姜文、潘玮柏、薛啸秋、何润东、潘美晨、李晨、张靓颖、吴大维、韩庚、张根硕、辰亦儒、炎亚纶、萧亚轩、李宇春、李东田、温雅、王浩、任贤齐、汪东城等。

东郊记忆联合gogopandart共同打造的一个园区艺术文化景观“熊猫与世界”主题广场,展陈了13只曾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艺术熊猫形象。每一只熊猫都独具文化特色,为昔日的厂区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东郊记忆“熊猫与世界”主题广场(徐波 摄)

为方便游客休闲娱乐,东郊记忆园区里打造了一系列以观影体验、戏剧演出、展览演艺、音乐酒吧、创意咖啡、休闲茶馆、游戏体验、主题餐饮等为主的设施。

东郊记忆被称为“中国的伦敦西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获得首批新闻出版产业示范项目、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等授牌。

东郊记忆奖牌榜(徐波 摄)

漫步东郊记忆,无论立交桥旁的俄式“红楼”,或是隐于高楼后的消防高塔,还是“麻石烟云”里的那尊著名的“建设者”雕塑,仿佛都在述说东郊的辉煌过往。发生在这里的那段为四川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工业文明史,必将被人们铭记在心。

东郊记忆一隅(徐文江 摄)

许多亲身经历过那个火红年代的老工友、老同事、老街坊、老同学等,在东郊记忆园区里相约聚会,回首往事,畅叙友情,抒发感慨,合影留念,场景感人。

东郊记忆里的年长者(徐文河 摄)

东郊记忆不只是留给年长者们的,也是留给后人的。在园区里,随处可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背着“长枪短炮”,采风创作,交流心得,分享作品,憧憬未来,为斑驳的厂区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东郊记忆里的年轻人(高香云 摄)

一些天真烂漫的孩童在东郊记忆园区里四处奔跑,欢快游戏,好奇探秘。幼小的心灵深处被植入东郊人的奋斗风采,将来必定大有作为。我们翘起拇指,为家长们的明智之举表示赞许。

东郊记忆里的孩童(徐波 摄)

埃斯库罗斯说过,万千智慧始于记忆。培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是记忆。《隋书·儒林传·何妥》有云:“年虽耆老,颇皆记忆。”

东郊记忆,愿你名扬天下,代代传承,永驻风华!

写于2023年4月27日

参考资料:

1.《420、773、630、512成都那些神秘代号的厂哪儿去了》,六天简记,2022年9月18日。

2.《川渝12个苏联援建工厂的前世今生》,巴蜀风物志,2022年6月2日。

3.《成都东郊之声(一):军工厂的辉煌与落寞》,方志四川,2021年11月22日。

4.徐海涛,《成都量具刃具厂的历史故事》,勘探旅游人生,2021年9月17日。

5.《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的前锋故事》,头条新闻网,2020年6月15日。

6.《建设路,成都人的青春都在这里了!》,行走四川,2018年8月9日。

7.天府老夫,《为你自豪,成都东郊建设路!》,个人图书馆,2017年9月8日。

8.《印记|成都东郊,一份无法抹掉的记忆》,漫成都,2017年2月22日。

9.《中国领导干部资料库 第五章 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七次离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12月30日。

10.《成电》,百度百科。

11.《成都建设路》,百度百科。

12.《东郊记忆•四川省成都市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百度百科。

13.东郊记忆导游全景图标示牌,《PARK PROFILE 园区简介》。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