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读书日特辑】人间好事是读书‖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3 14:06:32 浏览次数: 【字体:

人间好事是读书

蒋德均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总会有媒体朋友相约谈一谈个人的读书经验或体会。过去,我大多婉谢或固辞,以为这事德高望的长者方可担此大任。从2020年起,我欣然接受,或写作或访谈,一是感谢朋友们的深情厚爱,二是愿意为尽一份微薄之力,将自己的阅读经历与体会同大家分享。但仍需申明的我绝非德高望重者,我一生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阅读者和求学者。而我的所谓阅读体会,也并非具有普适性,大家大可一看了之,忘之九霄。

这些年,自己的阅读与研究兴趣更多地转向了地方文史,从家谱里,我知道自己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的大家族。仅我的父辈一代而言,有两院院士、有总工程师、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教育家、有金融家等之类的长辈多达十余位,但他们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也许是受当时“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实业报国”的时代思潮使然。于是,自我记事以来,尽管我的父母希望我学理工科,但我却悖逆了他们的初心与希望,在20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代氛围中选择了文科,而且是让长辈们心有余悸的中文专业——我当时立志成为巴金或普希金那样的作家或诗人。所以,刚刚进入大学就口出狂言:我不想研究别人,而要让别人来研究我。真是应验了少年轻狂之言。而今已过天命之年,想起岁月蹉跎,碌碌无为,便会脸红筋涨,如芒在背,一种时不我待的焦虑感油然而生。所以,读书首在立大志也要戒狂妄,现将自己的教训呈现于读者朋友,望引以为戒。

在我看来,所谓阅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阅读即阅读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我所谓的读天读地读人的“三读论”。而狭义的阅读,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阅读书面读物,同时关联着相应的阅读方式、阅读状态,即阅读是独立进行的、个性化的、怡情悦性的并能以文字符号为触导而使阅读主体展开想象、联想及再创造。真正的阅读一定是怡情悦性的,俗语云:美人养眼,美文养心。

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潘宇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二是阅读有品位的好书,阅读美文,特别是经典。因为无论其涉及哪一领域、哪一层面,经典著作都是智慧的闪现、精神的极品,而且能够并已经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无情汰洗而见其超越时空的生命光彩。阅读这样的精神佳品是人类极富智慧的选择,也只有人类才能够拥有这种选择。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愈是富有独创性的、精神内涵丰富而深邃的经典之作,一般来说愈是不能够改编或不能够通过其他媒介方式来演绎。否则,必然会造成或是对原作精神的损伤,或是得之皮毛而失之灵魂甚或偏离和歪曲原作,以致于谬之千里而产生贻害不浅的误导。这对于人文精神的提升而言不是建设而是破坏。比如,前些年,风行一时的影视剧戏说以及对古典名作的影视改编等都存在这些问题。因此,经典著作,要反复阅读。你会有常读常新的收获。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刘克庄说:“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西方有哲人也说,所谓经典就是那些值得人们阅读千百遍而不厌的著作,而不是千百个人读一遍的图书。我到四十岁后才悟到,过去的时光被一些所谓畅销书、时尚书、热门书或五花八门的闲书所误而浪费了大好年华。所以,这些年来,我到处宣讲倡议阅读经典尤其是元典,甚至偏激地认为,先秦经典中,我们反复阅读《易经》《论语》《道德经》即可。如果读懂了、弄通了,能够运用自如了,那真是终生受益,受益终身啊!

古籍(雨涵 摄于四川省图书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同时,我历来倡导读写互动,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我一生得以保持从容谈定的生活状态的秘密。陆游曾说:“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在《读书有感》中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这些谈的其实就是阅读与实践的关系——在我看来,写作也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一种双重实践。当然,我也理解有的人主张述而不作。这是一种境界。但我更欣赏当代狂人李敖先生对读书而不写作发表的高见。他说:“读书而不写书是一种逃避责任……有学问有见解的人,你以追求知识探讨知识为专业,你不断读书,已二三十年。你的责任就是要把你二三十年的见解写出来给人类。这样你才不欠人类的。你有责任写出这些见解,你是人类知识的债务人。”在我看来,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参与生活、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三不朽”的最好方式与途径。这些年来,我躬行我的“三书”主张——读书、教书和著书,每天坚持四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认认真真的教书育人,有所获也有失落或遗憾,但人生充实,内心踏实,精神丰盈,这些完全可以抚慰我偶尔的失落,弥补我小小的遗憾。

最后,我想借一诗一联与读者朋友共勉。一诗是明代于谦的《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一联是清人金缨的《格言联璧》中的一副对联:“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